书愤——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书愤——理想与现实的碰撞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51.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7 08:50: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古诗诵读单元 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书愤》教学设计
1.理解诗歌中“愤”的内涵,分析陆游早年壮志与晚年悲愤的情感变化。
2.掌握“用典”“对比”等艺术手法,赏析“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等名句的意境。
3.体会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怀,理解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关联。
重点:把握“愤”的三层内涵(壮志未酬之愤、朝廷苟安之愤、年华虚度之愤)。
难点: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用典意图,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矛盾。
1课时
课堂导入
“陆游之诗,字字有泪,泪中皆血。”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时光流转,历史的长河中,一位已至85岁高龄的老人——陆游,正静静地躺在病榻之上。此刻,他神情悲戚,老泪不受控制地纵横滑落,在那苍白而又满是皱纹的脸上留下一道道痕迹。他缓缓提起笔,怀着满腔的遗憾与不舍,写下了那流传千古的诗句“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这位陆游,一生都被人们称作是“言恢复者”。他无数次地在诗文中抒发自己渴望恢复山河的壮志,用那如椽之笔,写下一篇篇慷慨激昂的文字,为国家的命运而呐喊,为民族的复兴而疾呼。然而,在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时刻,他为何会留下这样一句如此悲怆的绝笔呢?这背后究竟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辛酸与无奈?又蕴含着他对国家和民族怎样深沉的情感呢?今天,让我们一同穿越时光的隧道,通过他在61岁时创作的那首著名的《书愤》,去细细回溯这份“悲”与“愤”的源头。
探究新知
任务一:知人论世
1. 爱国诗人:生命底色与精神坐标
陆游(1125-1210)是南宋最具代表性的爱国诗人,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志,留存诗作9300余首,其中“爱国诗”占比超三分之一,被梁启超称为“亘古男儿一放翁”。
2. 主战遭贬:仕途坎坷与理想受挫
陆游出身士大夫家庭,29岁应礼部试因“喜论恢复”(力主抗金)被秦桧黜落;入仕后历任夔州通判、蜀州安抚使等职,却因坚持主战立场屡遭投降派排挤,46岁被罢官,此后长期闲居山阴(今浙江绍兴)。
3. 从军南郑:战地经历与诗风奠基
46岁时,陆游曾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亲临南郑(今陕西汉中)抗金前线,参与“经略中原”军事谋划,亲历“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愤》颔联)等战役。这段经历让他的诗歌突破文人“纸上谈兵”的局限,注入铁血豪情。
4. 南宋偏安:时代语境与历史困境
南宋自“靖康之变”后定都临安(今杭州),统治集团长期奉行“妥协苟安”政策。1164年“隆兴和议”后,宋金划定“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为界,朝廷严禁言战,陆游的主战主张被斥为“狂言”。
5. 晚年书愤:生命回望与精神突围
61岁的陆游在山阴农村“躬耕示俭”,身体衰老(“镜中衰鬓已先斑”)与理想未竟(“塞上长城空自许”)的矛盾,使其陷入深刻的精神困境。“书愤”即“书写愤懑”,是对一生经历的复盘与情绪的爆发。
任务二:文本解读
环节1:初读感知,梳理“愤”之缘起-“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提问1:“气如山”表现了青年陆游怎样的精神状态?
解答:“气如山”以山峦喻豪情,展现青年陆游收复中原的壮志。
提问2:“世事艰”的包涵几层含义?
解答:“世事艰”既指抗金复国的艰难,也暗指朝廷投降派的阻挠(如陆游因主战被排挤,29岁应礼部试因“喜论恢复”被黜)。
提问3:“那知”一词,包涵了作者的何种情感?
解答:道出了年轻时的血气方刚、天真纯真;深沉地吐露了时过境迁之后,有志之士的心酸和忧愤。
环节2:细读颔联,感受“愤”之载体-“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提问:“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被方回《瀛奎律髓》 称为“以少总多,意境全出”?请从“意象密度”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解答:两句包含6个意象(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均为宋金战争的关键场景。
以“楼船”“铁马”等意象勾勒宋金战争的壮阔场景;
“夜雪”“秋风”不仅点明季节,更暗喻战场环境的严酷;
“瓜洲渡”(长江防线)与“大散关”(西北要塞)的并列,暗示南宋“东西两线作战”的战略困境。
诗人未直接言“愤”,但通过“亲历战场却未竟全功”的画面留白,让读者感受“有气无力”的悲愤。
环节3:深析颈联,解构“愤”之内涵-“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提问1:“塞上长城”是何意?
解答:用典——檀道济被宋文帝冤杀时怒称“乃坏汝万里长城”;
诗人曾以“塞上长城”自比保卫国家的栋梁,却因朝廷妥协而壮志成空,如今鬓发已白,凸显“年华虚度之愤”。
提问2:“空”、“已”字有何妙?
解答:“空”字点出早年间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才华横溢与大志空落的无奈;
“已”字点出暮年间壮志难酬、岁月蹉跎的悲愤。
环节4:解析尾联,深析“愤”之情感-“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提问1:钱钟书《宋诗选注》:“陆游爱国诗中,多以诸葛亮自况。”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为何提及诸葛亮?这与“愤”有何关联?
解答:以诸葛亮《出师表》的“鞠躬尽瘁”自勉,同时暗含对比——诸葛亮虽未统一中原,却能得到君主信任;而自己空有报国之心,却屡遭排挤。这既是对朝廷昏庸的讽刺(朝廷苟安之愤),也暗含“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着。
提问2:结合陆游《病起书怀》中“位卑未敢忘忧国”,谈谈尾联“千载谁堪伯仲间”是自负还是自嘲?
解答:表面是对诸葛亮的推崇,实则是“以古人自况”的复杂心理:
自负:坚信自己的爱国之志与诸葛亮等同,渴望像诸葛亮一样“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自嘲:诸葛亮尚有“出师”机会,而自己却被投闲置散,“谁堪伯仲”的反问中暗含“朝廷不辨忠奸”的愤懑。
这种矛盾恰是 朱自清《经典常谈》 所言:“陆游的爱国诗,总是在‘希望与绝望’的拉锯中迸发出力量。”
任务三:主旨探寻-“愤”的三重精神维度
一、历史语境中的“愤”
南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隆兴和议”后,朝廷苟安江南,陆游因主战被罢官闲居山阴。61岁时写下此诗,“愤”既是对个人壮志未酬的慨叹,更是对“南宋偏安”国策的无声抗议。
叶嘉莹《迦陵论诗丛稿》 指出:“陆游的‘愤’,不是个人穷通之叹,而是将个体生命融入国家命运的大悲慨。”
二、生命时间中的“愤”
对比手法:“早岁气如山”(青年豪情)与“衰鬓已先斑”(晚年衰颓),形成时间的张力。“空自许”的“空”字,不仅是理想落空,更是对生命价值无法实现的焦虑。
钱钟书《宋诗选注》 评价:“陆游诗中的‘时间意识’极强,常以‘鬓斑’‘老矣’等意象强化壮志与流年的矛盾。”
三、文化符号中的“愤”
用典深化主题:
“塞上长城”:典出《南史·檀道济传》,檀道济被冤杀时怒称“乃坏汝万里长城”,陆游以“长城”自许,暗含对朝廷“自毁长城”(排挤主战派)的讽刺。
“出师一表”:以诸葛亮《出师表》的“鞠躬尽瘁”自勉,将个人悲愤升华为对“君臣相得、共复中原”的理想政治图景的向往。
课堂小结
钱穆《中国文学论丛》:“中国文人的‘忧患意识’,在陆游身上达到了极致。”
陆游的“愤”,不是消极的怨怼,而是“虽身处困境,仍以热血浇灌理想”的生命姿态。从“气如山”到“鬓先斑”,时间带走了青春,却带不走“北定中原”的执念。这种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情怀,正是《书愤》穿越千年仍能震撼人心的根本原因。
课堂练习
1.诗句鉴赏:分析“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中“夜雪”“秋风”的作用(提示:从意境、情感两方面作答)。
2.情感探究:结合全诗,以“陆游的‘愤’是______,不是______”为句式写一句话(如“是壮志未酬的悲慨,不是个人命运的哀叹”)。
布置作业
1.基础作业:背诵全诗,批注“用典”“对比”手法的具体体现。
2.拓展作业:对比阅读陆游《示儿》与《书愤》,写300字短评,分析两首诗“爱国情感”的异同。
3.选做任务:查找梁启超《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中评价陆游的段落,结合文本谈谈你对“亘古男儿一放翁”的理解。
板书设计
《书愤》陆游(南宋)
壮志未酬:塞上长城空自许
朝廷苟安:千载谁堪伯仲间(用典)
年华虚度:镜中衰鬓已先斑
艺术手法:对比(早年/晚年)、意象叠加(楼船、铁马)
情感基调:悲愤中见豪情,苍凉中显执着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