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训练5 图像分析
1.(2024秋 余姚市期中)如图所示的四个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一定量的水,通过电解水的装置电解
B.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至正好完全反应
C.一定量的稀硫酸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至过量
D.一瓶浓盐酸和一瓶浓硫酸,在实验室中敞口放置一定时间
2.将一定质量的Ba(OH)2溶液与Na2CO3溶液混合恰好完全反应,向反应后的混合物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气体的体积与加入稀盐酸的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N点时,所得溶液的pH=7
B.Q点时,所得溶液中的溶质只含有BaCl2
C.O至P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
D.P至Q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OH)2+2HCl=BaCl2+2H2O
3.(2024秋 嘉兴校级期中)二氧化硫是有刺激性的有毒的气体,其水溶液叫亚硫酸(H2SO3),硫化氢(H2S)是一种具有剧毒的臭鸡蛋气味的气体,其水溶液叫氢硫酸(H2S).又知相同条件下H2S的酸性小于H2SO3,现在室温下向饱和H2SO3溶液通入过量H2S气体,反应方程式为:2H2S+H2SO3═3S↓+3H2O,则溶液的pH随通入H2S体积的变化曲线示意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4.(2025春 杭州校级期中)通过监测溶液pH和温度的变化情况可探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如图甲所示为反应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曲线,如图乙所示为反应过程中溶液温度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 )
A.d点所示溶液,其中的阳离子只有Na+
B.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稀盐酸的体积为40mL
C.f点对应溶液的pH为7
D.c点和g点对应溶液蒸发结晶后,得到固体成分不相同
5.(2024秋 长兴县校级期中)图像是一种表示方法,也是了解化学反应的“窗口”,我们可通过建立图像来表示化学反应过程中物质间量的相互关系。现一烧杯中含有HCl和CaCl2的混合液,将一定质量分数的Na2CO3溶液加入到混合液中直至过量,则在该反应中各个量的关系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6.(2024秋 吴兴区校级期中)向一定质量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0%的Na2CO3溶液。反应过程中加入的Na2CO3溶液的质量与产生沉淀或气体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中oa段表示生成气体的过程
B.b点溶液中溶质有2种
C.c点溶液的pH>7
D.x值为106.0
7.(2024秋 鄞州区校级期中)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水和硫酸钠质量随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表示的物质为硫酸钠,乙表示的物质为水
B.加入b克NaOH溶液时,H2SO4还有剩余
C.加入a克NaOH溶液时,所得溶液中的阴离子为
D.加入c克NaOH溶液时,所得溶液呈中性
8.(2024秋 金华期中)向一定质量的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2CO3溶液,并振荡。反应过程中溶液质量随加入Na2CO3溶液质量的变化情况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ab段对应的实验现象是有沉淀生成
B.bc段对应的实验现象是有气泡生成
C.从b点到c点,溶液的pH保持不变
D.从c点到d点,溶液中NaCl的质量逐渐增大
9.(2024秋 浙江校级期中)小科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对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进行探究,测量结果如图乙和图丙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甲中仪器A盛放的是盐酸溶液
B.取图乙中d点所示溶液加热蒸干,所得固体为纯净物
C.图丙中V的数值最接近12
D.图丙中从f→g温度变化趋势可说明该反应是吸热反应
10.(2024秋 浙江期中)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pH=2的稀盐酸至过量。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B.
C. D.
11.(2024秋 杭州校级期中)向一定质量Cu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反应过程中产生沉淀质量与加入的NaOH溶液的质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点溶质是CuCl2和NaCl
B.B点对应的溶质种类比C点多
C.OA段溶液的pH不变
D.BC段参与反应的物质是CuCl2和NaOH
12.烧杯中盛有MgSO4和HCl的混合溶液若干,向其中逐滴滴加Ba(OH)2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滴加的溶液质量关系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点对应溶液中只有1种溶质
B.bc段发生2个反应
C.原溶液中SO42﹣与H+个数比约为3:4
D.m=38.85
13.(2024秋 江北区校级期末)下列四个图象中,能正确反应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B.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加入大理石
C.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加入铁粉
D.加热一定量是高锰酸钾固体
14.(2023秋 嘉兴期末)向一定量的硫酸铜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产生的沉淀质量与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0~a段无沉淀生成是由于存在H+
B.a~c段出现的沉淀是Cu(OH)2
C.b点溶液中含硫酸
D.d点溶液的pH>7
15.(2023秋 义乌市校级期末)我们可通过建立图像来表示化学反应过程中物质间的量的相互关系。现有一份HCl和MgCl2的混合液,将一定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到混合液中直至过量,则反应中各个量的图像正确的是( )
A. B.
C. D.
16.(2023秋 绍兴期末)常温下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测得水的质量、氯化钠的质量随氢氧化钠溶液质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乙表示的物质为氯化钠
B.加入b克NaOH溶液时,恰好完全反应
C.加入c克NaOH溶液时,所得溶液中的阴离子为Cl﹣
D.NaOH溶液由a克递增到b克,所得溶液的酸性逐渐减弱
17.小科同学向一定质量的石灰石中(杂质不与酸反应且不溶于水)加入7.3%的稀盐酸来制取二氧化碳,测得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与加入的稀盐酸的关系如图1所示。
(1)配制7.3%的稀盐酸1000克,需要36.5%的浓盐酸多少毫升?(浓盐酸的密度为1.17g/cm3)(保留一位小数)
(2)该实验产生的二氧化碳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3)小科同学把制取气体后的废液过滤,向滤液中加入10.6%的Na2CO3溶液,测得加入的Na2CO3溶液与产生的沉淀数据如下:
Na2CO3溶液质量/g 10 20 30 40 50 60 70
沉淀质量/g 0 1 n 3 4 5 m
则m= 。
(4)在滤液中加入10g Na2CO3溶液发生的现象是 。
(5)请在图2中画出向废液中加入Na2CO3溶液时加入的Na2CO3溶液与产生的沉淀的曲线。
18.(2024秋 镇海区期末)胃酸过多会引起不适,患者常用碳酸氢钠片和铝碳酸镁片等抗酸药物来治疗,其主要原理是利用药物中的有效成分与胃液中的过量盐酸反应,请回答相关问题:
(1)酸镁片的主要成分是铝碳酸镁,该物质中含有Al3+、Mg2+、OH﹣、,其中起抗酸作用的微粒是 (填符号)。
(2)为测定碳酸氢钠片中有效成分的占比,兴趣小组取10片碳酸氢钠片研磨成粉,用图乙装置将20g稀盐酸分两次加入装有粉末的大烧杯。请利用图中数据计算每片药片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
(3)为了进一步比较药效,兴趣小组取等量的两种药片与足量稀盐酸反应,利用CO2传感器和pH传感器分别测出容器内CO2浓度和溶液pH变化,得到图丙所示两幅曲线图。通过分析曲线图你认为 片(填“碳酸氢钠”或“铝碳酸镁”)治疗胃酸的效果更好,理由是 。
19.(2024秋 鹿城区期末)根据环保要求,电镀厂的酸性废水需调节pH为6.0~9.0之间才能排放。为了探究氢氧化钾和氨水的调节效果,兴趣小组的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了如下实验:分别向30毫升3.65%的稀盐酸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氢氧化钾和氨水,用pH计测定溶液pH与加入液体体积之间的关系,结果如图所示。
(1)小明提出利用pH试纸也可测出溶液的pH,请写出相应的操作: 。
(2)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可以用模型表示。若图甲表示稀盐酸和氢氧化钾反应前的离子种类模型,请在图乙中画出当反应至A点时烧杯内的离子种类模型。
(3)请根据图像分析用哪一种碱作pH调节剂更好,并说明理由: 。
20.(2023秋 杭州期末)如图实验所示是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研究。
(1)为探究图①反应后稀盐酸是否过量,可选用的试剂有 。
A.氢氧化钙溶液
B.锌粒
C.碳酸钠溶液
D.紫色石蕊试液
(2)图①实验,烧杯中的各个量随稀盐酸的滴入变化情况示意图如图,其中不正确的有 。专项训练5 图像分析
1.(2024秋 余姚市期中)如图所示的四个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一定量的水,通过电解水的装置电解
B.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至正好完全反应
C.一定量的稀硫酸中,滴加氢氧化钡溶液至过量
D.一瓶浓盐酸和一瓶浓硫酸,在实验室中敞口放置一定时间
【解答】解:A、电解水时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是1:8,A不正确。
B、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会生成水,所以水的质量会增加,B不正确。
C、当稀硫酸与氢氧化钡溶液完全反应后,沉淀质量不改变,最后该有一段水平线,C不正确;
D、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浓硫酸能够吸水,D正确。
故选:D。
2.将一定质量的Ba(OH)2溶液与Na2CO3溶液混合恰好完全反应,向反应后的混合物中加入稀盐酸,产生气体的体积与加入稀盐酸的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N点时,所得溶液的pH=7
B.Q点时,所得溶液中的溶质只含有BaCl2
C.O至P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OH+HCl=NaCl+H2O
D.P至Q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OH)2+2HCl=BaCl2+2H2O
【解答】解:
A、N点时,盐酸过量,因此溶液的pH值小于7,故错;
B、Q点时,溶液中溶质有氯化钡和氯化钠,故错;
C、0P表示的是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的过程,故对;
D、PQ段表示的是碳酸钡和盐酸反应生成气体的过程,故错。
故选:C。
3.(2024秋 嘉兴校级期中)二氧化硫是有刺激性的有毒的气体,其水溶液叫亚硫酸(H2SO3),硫化氢(H2S)是一种具有剧毒的臭鸡蛋气味的气体,其水溶液叫氢硫酸(H2S).又知相同条件下H2S的酸性小于H2SO3,现在室温下向饱和H2SO3溶液通入过量H2S气体,反应方程式为:2H2S+H2SO3═3S↓+3H2O,则溶液的pH随通入H2S体积的变化曲线示意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解答】解:酸性溶液pH小于7,且酸性越强pH越小。随着反应2H2S+H2SO3═3S↓+3H2O的发生,溶液的酸性变弱,pH会不断变大,图象会是一条上升的曲线;至恰好反应时pH等于7,继续通入硫化氢气体会再次显酸性,但由于氢硫酸的酸性弱于亚硫酸,故溶液最后的pH会比开始时大。
故选:B。
4.(2025春 杭州校级期中)通过监测溶液pH和温度的变化情况可探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如图甲所示为反应过程中溶液pH的变化曲线,如图乙所示为反应过程中溶液温度的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 )
A.d点所示溶液,其中的阳离子只有Na+
B.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稀盐酸的体积为40mL
C.f点对应溶液的pH为7
D.c点和g点对应溶液蒸发结晶后,得到固体成分不相同
【解答】解:A、d点时溶液的pH小于7,溶液显酸性,说明稀盐酸过量,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HCl、NaCl,此时溶液中阳离子是钠离子与氢离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由甲图可知,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显中性,溶液的pH=7,消耗稀盐酸的体积为20mL,故选项说法错误。
C、e→f的过程中,溶液的温度升高,说明中和反应属于放热反应,至f点时温度最高,说明此时恰好完全反应,对应溶液的pH为7,故选项说法正确。
D、c点时溶液的pH等于7,所得溶液为氯化钠溶液;g点是恰好完全反应后继续滴加稀盐酸,所得溶液为氯化钠和盐酸的混合溶液,盐酸具有挥发性,则c点和g点对应溶液蒸发结晶后得到固体成分相同,均为氯化钠,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5.(2024秋 长兴县校级期中)图像是一种表示方法,也是了解化学反应的“窗口”,我们可通过建立图像来表示化学反应过程中物质间量的相互关系。现一烧杯中含有HCl和CaCl2的混合液,将一定质量分数的Na2CO3溶液加入到混合液中直至过量,则在该反应中各个量的关系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解答】解:A、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的过程中,溶液的pH不变,故A错误;
B、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所以开始阶段不会生成沉淀,故B正确;
C、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水的增加来自碳酸钠溶液,反应结束时,水增加的质量应该和第二阶段相同,故C错误;
D、开始阶段是碳酸钠和盐酸的反应,氯化钙不会从一开始就减小,故D错误。
故选:B。
6.(2024秋 吴兴区校级期中)向一定质量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0%的Na2CO3溶液。反应过程中加入的Na2CO3溶液的质量与产生沉淀或气体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中oa段表示生成气体的过程
B.b点溶液中溶质有2种
C.c点溶液的pH>7
D.x值为106.0
【解答】解:A、图中oa段表示生成的气体质量,故A选项正确;
B、b点表示碳酸钠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只含有NaCl一种溶质,故B选项错误;
C、c点的溶液中含有Na2CO3、NaCl两种溶质,由于Na2CO3显碱性,NaCl显中性,所以c的溶液的pH>7;故C选项正确;
D、根据题意可知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再与氯化钙反应,由图示可知碳酸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气体2.2g,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沉淀5.0g。设生成2.2g气体所需的Na2CO3的质量为y,生成沉淀5.0g所需Na2CO3的质量为z。则
Na2CO3+2HCl=2NaCl+CO2↑+H2O
106 44
y 2.2g
,
解得,y=5.3g;
Na2CO3+CaCl2=CaCO3↓+2NaCl
106 100
z 5.0g
,
解得z=5.3g;
所以x106.0g;
故D选项正确;
故选:B。
7.(2024秋 鄞州区校级期中)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水和硫酸钠质量随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表示的物质为硫酸钠,乙表示的物质为水
B.加入b克NaOH溶液时,H2SO4还有剩余
C.加入a克NaOH溶液时,所得溶液中的阴离子为
D.加入c克NaOH溶液时,所得溶液呈中性
【解答】解:A、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随着反应的进行,硫酸钠的质量逐渐增加,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改变;水的质量逐渐增加,至完全反应,继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由于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水,水的质量仍在增加;甲表示的物质为水,乙表示的物质为硫酸钠,故选项说法错误;
B、加入b克NaOH溶液时,硫酸钠的质量不再发生改变,恰好完全反应,H2SO4没有剩余,故选项说法错误;
C、加入a克NaOH溶液时,稀硫酸过量,所得溶液是硫酸钠和H2SO4的混合溶液,溶液中阴离子为,故选项说法正确;
D、加入c克NaOH溶液时,氢氧化钠溶液过量,所得溶液呈碱性,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8.(2024秋 金华期中)向一定质量的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2CO3溶液,并振荡。反应过程中溶液质量随加入Na2CO3溶液质量的变化情况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ab段对应的实验现象是有沉淀生成
B.bc段对应的实验现象是有气泡生成
C.从b点到c点,溶液的pH保持不变
D.从c点到d点,溶液中NaCl的质量逐渐增大
【解答】解:向一定质量的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2CO3溶液,并振荡,稀盐酸会先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随着碳酸钠的加入,碳酸钠再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
A、ab段对应的实验现象是有气泡生成,故A错误;
B、bc段对应的实验现象是有沉淀生成,故B错误;
C、从b点到c点,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所以溶液的pH逐渐不变,故C正确;
D、c点物质间已完全反应,所以从c点到d点,溶液中NaCl的质量不变,故D错误。
故选:C。
9.(2024秋 浙江校级期中)小科利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对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进行探究,测量结果如图乙和图丙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甲中仪器A盛放的是盐酸溶液
B.取图乙中d点所示溶液加热蒸干,所得固体为纯净物
C.图丙中V的数值最接近12
D.图丙中从f→g温度变化趋势可说明该反应是吸热反应
【解答】解:A、由图乙可知,pH开始时大于7,逐渐减小到7,然后小于7,可知原溶液显碱性,然后不断的加入酸性溶液,使pH减小,说明是把稀盐酸滴加到氢氧化钠溶液中,则图甲中仪器A盛放的是盐酸,故选项说法正确。
B、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图乙中d点溶液的pH小于7,盐酸过量,溶液中溶质为氯化钠和氯化氢,加热蒸干,氯化氢挥发,所得固体为氯化钠,属于纯净物,故选项说法正确。
C、f点温度最高,此时放出的热量最多,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由图乙可知,二者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约为12mL,则图丙中V的数值最接近12,故选项说法正确。
D、图丙中从f→g温度下降,是由于该反应结束后,装置向外散热,温度逐渐恢复至常温,不能说明该反应是吸热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10.(2024秋 浙江期中)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pH=2的稀盐酸至过量。下列图象中,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B.
C. D.
【解答】解:A、水的质量随着反应的进行在增加,但反应停止后,由于稀盐酸中有水,随着稀盐酸的加入,水的质量还会增加,故错误;
B、溶液的pH值会随着稀盐酸的加入而减小,但不会小于或等于2,只会接近2,故错误;
C、随着反应的进行,氯化钠的质量会不断增加,当反应停止后不变,但是其质量分数由于稀盐酸的不断加入,又会减小,故错误;
D、随着反应的进行,氢氧化钠的质量不断减小为0,氢氧化钠的质量分数也会不断减小为0,故正确。
故选:D。
11.(2024秋 杭州校级期中)向一定质量Cu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反应过程中产生沉淀质量与加入的NaOH溶液的质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点溶质是CuCl2和NaCl
B.B点对应的溶质种类比C点多
C.OA段溶液的pH不变
D.BC段参与反应的物质是CuCl2和NaOH
【解答】解:A、A点氢氧化钠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溶质是CuCl2和NaCl,该选项说法正确;
B、B点氢氧化钠和氯化铜恰好完全反应,溶质是氯化钠,C点溶质是氯化钠和氢氧化钠,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OA段随着盐酸的减少,溶液的pH升高,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BC段没有物质反应,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A。
12.烧杯中盛有MgSO4和HCl的混合溶液若干,向其中逐滴滴加Ba(OH)2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滴加的溶液质量关系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点对应溶液中只有1种溶质
B.bc段发生2个反应
C.原溶液中SO42﹣与H+个数比约为3:4
D.m=38.85
【解答】解:0~a段生成的是硫酸钡沉淀,a~b段生成的是硫酸钡和氢氧化镁沉淀,b~c段生成的是氢氧化镁沉淀,所以
A、a点对应溶液中有氯化镁、硫酸镁2种溶质,故A错误;
B、b~c段只发生氢氧化钡和氯化镁的反应1个反应,故B错误;
D、设氢氧化钡的质量分数为x。
Ba(OH)2+MgSO4=BaSO4↓+Mg(OH)2↓
171 233
x×100g 23.3g
x=17.1%
设硫酸钡质量为y,氢氧化镁质量为z。
Ba(OH)2+MgSO4=BaSO4↓+Mg(OH)2↓
171 233 58
50g×17.1% y z
y=11.65g
z=2.9g
所以m=23.3g+11.65g+2.9g=37.85g,故D错误;
C、在0a段,氢氧化钡中的氢氧根离子和稀盐酸中的氢离子结合生成水,二者的个数之比是1:1,即氢离子的个数和氢氧根离子的个数相等。
在氢氧化钡中,氢氧根离子的个数和氢氧化钡的分子数的比是2:1,即氢氧根离子的个数是分子数的2倍。
0a段加入氢氧化钡的质量是100g×17.1%=17.1g,其中氢氧根离子的个数可以看作2,
0b段生成硫酸钡沉淀的质量为:23.3g+11.65g=34.65g,其中硫酸根离子的个数是,
所以原溶液中SO42﹣与H+个数比约为:(2)=3:4,故C正确。
故选:C。
13.(2024秋 江北区校级期末)下列四个图象中,能正确反应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
B.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加入大理石
C.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加入铁粉
D.加热一定量是高锰酸钾固体
【解答】解:A、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开始生成氯化钠的质量会不断增加,当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完后氯化钠的质量不再增加,但是随着稀盐酸的不断加入,会使得水的质量不断增加,所以氯化钠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先逐渐增大,后不断减小,与图象不符,故A错误;
B、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加入大理石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开始溶液的质量不断增加,当盐酸反应完后,溶液质量不再增加为一定值,与图象相符,故B正确;
C、根据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加入铁粉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所以开始溶液中铁元素的质量不断增加,当盐酸反应完后溶液中铁元素的质量不再增加为一定值,而不是一直增大,与图象不符,故C错误;
D、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由于有氧气放出,固体质量开始时不断减少,所以开始时固体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不断增大,当反应完后质量不再增加为一定值,故D错误。
故选:B。
14.(2023秋 嘉兴期末)向一定量的硫酸铜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产生的沉淀质量与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0~a段无沉淀生成是由于存在H+
B.a~c段出现的沉淀是Cu(OH)2
C.b点溶液中含硫酸
D.d点溶液的pH>7
【解答】解:A、0~a段无沉淀生成是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微观上是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分子,所以0~a段无沉淀生成是由于存在H+,故A正确;
B、a~c段是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氢氧化铜,ac段出现的沉淀是Cu(OH)2,故B正确;
C、a~c段是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氢氧化铜,a点时溶液中硫酸恰好反应完,b点不含硫酸,故C错误:
D、d点时,氢氧化钠过量,显碱性,pH>7,故D正确;
故选:C。
15.(2023秋 义乌市校级期末)我们可通过建立图像来表示化学反应过程中物质间的量的相互关系。现有一份HCl和MgCl2的混合液,将一定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到混合液中直至过量,则反应中各个量的图像正确的是( )
A. B.
C. D.
【解答】解:A.现将一定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钠滴加入到含有HCl和MgCl2的混合液中直至过量,氢氧化钠先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后和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图示关系正确,故正确;
B.盐酸显酸性,生成的氯化钠呈中性,所以一开始溶液pH变大,在和氯化镁的反应过程中,生成氯化钠呈中性,所以中间有一段pH=7不变的过程,最后氢氧化钠过量,溶液呈碱性pH大于7,且无限趋近于氢氧化钠原溶液的pH,图示关系不正确,故错误;
C.一开始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水,氢氧化钠溶液中也有溶剂水,所以水的来源有两部分,之后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没有水生成,只有氢氧化钠溶液中带有水,水的来源只有一部分,所以水的量增加的速度变慢,图线倾斜角度变小,最后氢氧化钠过量,水的来源同样只有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溶剂,所以图线倾斜角度不变,图示关系不正确,故错误;
D.氢氧化钠先和盐酸反应,所以溶液中氯化镁质量不变,之后氯化镁和氢氧化钠反应,所以氯化镁的质量减小直至为零,图示关系错误,故错误;
故选:A。
16.(2023秋 绍兴期末)常温下向一定量的稀盐酸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测得水的质量、氯化钠的质量随氢氧化钠溶液质量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乙表示的物质为氯化钠
B.加入b克NaOH溶液时,恰好完全反应
C.加入c克NaOH溶液时,所得溶液中的阴离子为Cl﹣
D.NaOH溶液由a克递增到b克,所得溶液的酸性逐渐减弱
【解答】解:A、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随着反应的进行,氯化钠的质量逐渐增加,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改变;水的质量逐渐增加,至完全反应,继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由于氢氧化钠溶液中含有水,水的质量仍在增加;乙表示的物质为氯化钠,故选项说法正确。
B、加入b克NaOH溶液时,氯化钠的质量不再发生改变,恰好完全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C、加入c克NaOH溶液时,氢氧化钠溶液过量,所得溶液是氯化钠和氢氧化钠的混合溶液,溶液中阴离子为Cl﹣、OH﹣,故选项说法错误。
D、NaOH溶液由a克递增到b克,稀盐酸的质量逐渐减少,至恰好完全反应,所得溶液的酸性逐渐减弱,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17.小科同学向一定质量的石灰石中(杂质不与酸反应且不溶于水)加入7.3%的稀盐酸来制取二氧化碳,测得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与加入的稀盐酸的关系如图1所示。
(1)配制7.3%的稀盐酸1000克,需要36.5%的浓盐酸多少毫升?(浓盐酸的密度为1.17g/cm3)(保留一位小数)
(2)该实验产生的二氧化碳的质量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3)小科同学把制取气体后的废液过滤,向滤液中加入10.6%的Na2CO3溶液,测得加入的Na2CO3溶液与产生的沉淀数据如下:
Na2CO3溶液质量/g 10 20 30 40 50 60 70
沉淀质量/g 0 1 n 3 4 5 m
则m= 。
(4)在滤液中加入10g Na2CO3溶液发生的现象是 。
(5)请在图2中画出向废液中加入Na2CO3溶液时加入的Na2CO3溶液与产生的沉淀的曲线。
【解答】解:(1)设需要36.5%的浓盐酸的质量为x,则7.3%×1000g=36.5%×x,解得x=200g,则需要36.5%的浓盐酸的体积为170.9mL,故答案为:170.9;
(2)设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y,生成氯化钙的质量为z
CaCO3+2HCl=CaCl2+H2O+CO2↑
73 111 44
50g×7.3% z y
y=2.2g
z=5.55g
答:产生的二氧化碳的质量是2.2g。
(3)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则反应后生成碳酸钙的质量为5.55g5g,分析表格可知,当加入60g碳酸钠时,已经生成5g碳酸钙,此时氯化钙已经完全反应,则m的值为5,故答案为:5;
(4)由表格数据可知,加入10g碳酸钠没有沉淀生成,此时应该为碳酸钠和反应过剩的稀盐酸反应,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因此现象是有气泡产生,故答案为:有气泡产生;
(5)根据数据可知,加入10g碳酸铵溶液没有沉淀产生,之后每加入10g碳酸钠溶液对应1g沉淀,到60g碳酸钠溶液加入沉淀完全,故加入Na2CO3溶液时加入的Na2CO3溶液与产生的沉淀的曲线如图所示为故答案为:。
18.(2024秋 镇海区期末)胃酸过多会引起不适,患者常用碳酸氢钠片和铝碳酸镁片等抗酸药物来治疗,其主要原理是利用药物中的有效成分与胃液中的过量盐酸反应,请回答相关问题:
(1)酸镁片的主要成分是铝碳酸镁,该物质中含有Al3+、Mg2+、OH﹣、,其中起抗酸作用的微粒是 (填符号)。
(2)为测定碳酸氢钠片中有效成分的占比,兴趣小组取10片碳酸氢钠片研磨成粉,用图乙装置将20g稀盐酸分两次加入装有粉末的大烧杯。请利用图中数据计算每片药片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
(3)为了进一步比较药效,兴趣小组取等量的两种药片与足量稀盐酸反应,利用CO2传感器和pH传感器分别测出容器内CO2浓度和溶液pH变化,得到图丙所示两幅曲线图。通过分析曲线图你认为 片(填“碳酸氢钠”或“铝碳酸镁”)治疗胃酸的效果更好,理由是 。
【解答】解:(1)胃酸的主要成分是盐酸,能与盐酸反应的微粒起抗酸作用。Al3+、Mg2+与盐酸不反应,OH﹣能与H+反应生成水;碳酸根离子能与H+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起抗酸作用的微粒是OH﹣、;故答案为:OH﹣、;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物质的总质量等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反应前碳酸氢钠粉末和稀盐酸的总质量为185.0g,加入10g稀盐酸后,总质量变为183.6g,则第一次加入稀盐酸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85.0g﹣183.6g=1.4g;再次加入10g稀盐酸后,总质量变为182.8g,则第二次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83.6g﹣182.8g=0.8g。两次共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2.2g;
设10片碳酸氢钠片中碳酸氢钠的质量为x。
NaHCO3+HCl=NaCl+H2O+CO2↑
84 44
x 2.2g
x = 4.2g。
每片碳酸氢钠片的质量为0.5g,10片的质量为5g,则每片药片中碳酸氢钠的质量分数为100%=84%;故答案为:84%;
(3)由图丙中pH变化曲线可知,铝碳酸镁片与胃酸反应后溶液的pH更高,说明铝碳酸镁片能使胃酸的酸性减弱得更明显,所以铝碳酸镁片治疗胃酸的效果更好。故答案为:铝碳酸镁;铝碳酸镁片与胃酸反应后溶液的pH更高,能使胃酸的酸性减弱得更明显,碳酸氢钠更容易造成胃胀气。
19.(2024秋 鹿城区期末)根据环保要求,电镀厂的酸性废水需调节pH为6.0~9.0之间才能排放。为了探究氢氧化钾和氨水的调节效果,兴趣小组的同学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了如下实验:分别向30毫升3.65%的稀盐酸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氢氧化钾和氨水,用pH计测定溶液pH与加入液体体积之间的关系,结果如图所示。
(1)小明提出利用pH试纸也可测出溶液的pH,请写出相应的操作: 。
(2)化学反应的微观过程可以用模型表示。若图甲表示稀盐酸和氢氧化钾反应前的离子种类模型,请在图乙中画出当反应至A点时烧杯内的离子种类模型。
(3)请根据图像分析用哪一种碱作pH调节剂更好,并说明理由: 。
【解答】解:(1)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液滴到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读出pH。
(2)稀盐酸和氢氧化钾溶液反应的微观实质是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反应生成水分子,图乙中A点时盐酸过量,烧杯内的离子为钾离子、氢离子和氯离子,离子种类模型为。
(3)氨水(NH3 H2O)是弱碱,在水中部分电离,调节pH时更为缓和,不会像氢氧化钾那样迅速提高pH。使用氨水调节pH可以更好地控制pH在6.0~9.0之间,避免因过量加入碱而导致pH过高。综上所述,氨水作为pH调节剂在环保和经济性方面都更具优势。
20.(2023秋 杭州期末)如图实验所示是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研究。
(1)为探究图①反应后稀盐酸是否过量,可选用的试剂有 。
A.氢氧化钙溶液
B.锌粒
C.碳酸钠溶液
D.紫色石蕊试液
(2)图①实验,烧杯中的各个量随稀盐酸的滴入变化情况示意图如图,其中不正确的有 。
【解答】解:(1)A.原溶液中含有酚酞,若恰好完全反应,滴加氢氧化钙溶液会立刻变红色;如果盐酸过量,则一段时间后变红色,能探究图①反应后稀盐酸是否过量。
B.锌粒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氢气,有气泡产生,能探究图①反应后稀盐酸是否过量。
C.碳酸钠溶液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有气泡产生,能探究图①反应后稀盐酸是否过量。
D.稀盐酸显酸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能探究图①反应后稀盐酸是否过量。
(2)A、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溶液的pH大于7,向氢氧化钠中溶液不断滴加稀盐酸,碱性逐渐减弱,酸性逐渐增强,pH的变化是从大于7逐渐的减小到等于7、小于7,故选项图像正确。
B、向氢氧化钠中溶液不断滴加稀盐酸,随着反应的进行,氯化钠的质量逐渐增加,至完全反应,不再发生改变,故选项图像正确。
C、向氢氧化钠中溶液不断滴加稀盐酸,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滴加过程中钠离子的数量不变,故选项图像错误。
D、向氢氧化钠中溶液不断滴加稀盐酸,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第一个过程溶剂增加的质量包括稀盐酸中的水和生成的水,增加的幅度要大;第二个过程是完全反应后继续滴加稀盐酸,溶剂增加的质量只是稀盐酸中的水,增加的幅度要小,故选项图像错误。
E、向氢氧化钠中溶液不断滴加稀盐酸,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过程中氯离子的数量逐渐增加,至恰好完全反应,继续滴加稀盐酸,氯离子的数量继续增加,故选项图像正确。
F、向氢氧化钠中溶液不断滴加稀盐酸,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过程中氢离子的数量为0,至恰好完全反应,氢离子的数量逐渐增加,故选项图像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