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周南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课件【19张ppt】: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2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长沙市周南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三教案+课件【19张ppt】: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2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18.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8-18 09:01:39

文档简介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课标要求: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与能力:
识记:林则徐被称为“开演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和90年代维新思想;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运用所学知识认识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探究与当时世界形势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自主阅读、自主学习,进行问题探究、比较,树立学生问题意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敢于面对现实,冲破樊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爱国精神与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重点与难点
重点:“师夷”与“制夷”的关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教学方法
历史材料分析能力是历史教学要培养的重要能力之一。本课设计注重对历史材料的运用,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和探究活动,以充足的史实材料作铺垫,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在分析材料、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历史材料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能力,同时深刻理解、切实体验历史。
教学用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教学情境
当东方人赶着牛车,挑着扁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陶醉在田园牧歌式生活时,西方的蒸汽机头已经响声彻天地驶入了全新的时代。这说明什么?由此导入新课的学习。
第二环节:明确课标知识
见学案说明
第三环节:自主学习概要



第四环节:师生合作交流
问题1、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为什么会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思潮?(背景)学习西方什么?有什么影响?
鸦片战争前夕,清朝统治日趋衰微,阶级矛盾不断尖锐,政府财源枯竭,统治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而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加紧对外扩张。鸦片战争中,天朝上国被一个西方岛国打得一败涂地,使华夏鄙视远夷的传统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一些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开始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了。他们开始睁眼看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想逐渐传入中国。外患日深的历史条件推动他们面向世界,开始认识到在当时世界潮流下改革的主要方向──向西方学习,开眼看世界。
军事技术
进步性:为中国早期的近代化提供了可贵的思想准备。这促使人们开阔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了解世界,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局限性: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全方位落后于西方,仅仅学习军事技术是不够的。
问题2: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思想?提出这一主张的目的是什么?如何评价这一思想?
“中学为体”指以中国旧的封建制度、纲常礼教为主体、本质;“西学为用”应该是指学习西方先进的一些东西,为封建制度服务。它的实质指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强化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
进一步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局限在于没有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的层面。
问题3:概括总结维新思想产生发展的历史意义。
维新派提倡西学,兴民权,对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观念进行了冲击,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为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具有思想解放的启蒙作用。它引起的戊戌变法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也是一次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运动;他们提倡资产阶级新学,批判封建主义旧学,引导人们重新认识世界,他们痛感民族危机的严重,号召人们奋起救国,谋求国家的独立富强;给古老的中国社会注入的活力是不可低估的,站在历史长河的高度看,由传统农耕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变是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尽管它在19世纪末的中国遭到了暂时挫折,但对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却是一次巨大的强烈的冲击波,它留下的痕迹是永不磨灭的,是永远鼓舞与启迪后人的。
第五环节:教师点拨提升(包括质疑探究)
问题1:阅读P69【学思之窗】,思考:有人说“洋务派是林则徐、魏源的继承者”。这种意见是否有道理?
有:他们都是地主阶级,都主张学习西方,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洋务派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对“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
无:①洋务派“师夷”目的侧重于对内镇压农民起义;而林则徐、魏源侧重于对外抵御列强侵略; ②洋务派掀起了洋务运动等实践活动;林则徐、魏源实践较少
问题2:维新变法思想为什么要把西方政治思想与中国儒家思想结合起来?
(1)借孔子的名义减轻变法的阻力
(2)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由资产阶级的软弱属性决定----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3)民族资产阶级自身也没有脱离封建思想的束缚。
问题3:“中体西用”与维新变法思想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中体西用”向西方学习主要局限于船坚炮利、科学技术,基本上没有触及封建制度,甚至是去维护旧的、传统的封建专制制度;而维新变法思想的理论基础是西方资产阶级的进化论、天赋人权说和主权在民说,他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核心都是以资本主义来代替封建主义。
第六环节:本课知识小结
知识梳理:
主要历程
代表
主张
背景
意义
特点
开眼看世界
封建士大夫:林则徐、魏源
《四洲志》《各国律例》;《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
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日深;西学传入;有识之士倡导等)
关注世界;思想启迪。
军事科学技术(器物层次)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封建地主阶级代表: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等洋务派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师夷长技以自强”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
付之实践,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技术层次,付之实践。结果失败
维新
变法
思想19世纪
早期
具有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转化中的资产阶级)王韬、郑观应
发展资本主义。但没有完整的理论;没有付诸行动。
洋务运动的展开;中国资本主义出现;西学的传入等。
为维新思想的形成奠定基础
初涉政治制度层次,没有付诸行动。
90年代
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严复
反对封建专制,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实行变法维新。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等
思想启蒙,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制度层次并付之于实践
【结束语】
1900年,流亡日本的梁启超写了一篇传世杂文《少年中国说》。这位被公认“笔间常带感情”的国学大师在文中写道: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同学们,我们学习和了解历史,就是要寻找历史上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我们在历史中沉思,我们在历史中预知未来,我们更应当在历史的沉思中警醒、奋起。让我们用周恩来少年读书期间回答老师的话来共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七环节:知识拓展学延伸
讨论一下慈禧太后一直被认为是晚清封建顽固派的最高代表,可她为什么支持洋务运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实质维护清统治,而得到慈禧太后的支持。(本题更多的是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允许学生有自己的不同意见。教师的重点是培养组织观点、陈述观点和与他人探讨的能力。)?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林则徐被称为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主要因为他 ( A )
A.编译外国书籍,重新认识世界 B.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
C.认识到鸦片泛滥的严重危害 D.领导了禁烟运动
2.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其中“制夷“的本质是: ( C )
A.学习西方的科技 B.摆脱天朝上国的迷梦
C.维护清朝的统治 D.抵御外国的侵略
3.《海国图志》一书的核心思想是: ( B )
A.师夷长技以自强 B.师夷长技以制夷
C.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D.发展资本主义
4.甲午中日战争后,康梁等维新派宣传维新思想的特点是 ( A )
A.将西方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 B.倡导民主和科学
C.确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方针 D.没有形成完整理论,更没有付诸实践
5.19世纪末,维新思想的积极宣传者包括 ( B )
①张之洞 ②梁启超 ③严复 ④王韬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②④ D.②③④
6.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提出的维新变法根本措施是 ( A )
A.改革封建的政治制度   B.变科举,开学校 
C.发展新式工矿交通业   D.办报刊,立学会
7.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维新派宣传的思想有 ( C )
①社会进化论 ②君主立宪 ③人民主权 ④民主共和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8.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兴民权、设议院,其根本目的是 ( A )
A.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 B.用西方的政治体制维护清朝统治
C.提高民众的参政议政意识与能力 D.赋予传统儒学新的内容和新的意义
9、维新思潮最终没能救国,但在当时的积极意义在于 ( C )
A、使人们意识到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 B、使人们认识到资产阶级力量太弱小
C、使人们受到近代民主思想的洗礼 D、使人们认识到西方殖民国家的先进
10、下列论断最能反映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潮流的是: ( D )
A‘人但知船炮为西夷之长技,而不知西夷之所长不徒船炮也’、“师夷长技以制夷”
B“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C“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D‘有一分之智,即有一分之权,—-今日欲伸民权,必以广民智为第一义。’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乾隆皇帝 材料二“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魏源 材料三一·这个世界几乎已分配完毕,它所剩下的地区也正在被瓜分,被征服,被拓居。想一想你夜晚在空中所看到的那些星球吧,那些我们永远无法到达的巨大的世界吧!我常常这样想,如果可能的话,我将吞并这些星球。看到它们这样清楚而又那么遥远,真使我感到悲伤。” ——(19世纪末)罗德斯 材料四“承担起白人的责任,将你们培育的最好的东西传播开来,让你们的子孙离家远去,去满足你们的俘虏的需要。”??????????????????????????——(19世纪末)吉卜林 材料五“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大变则强,小变仍亡。” ——康有为 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 (1)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观念上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4分)
由鄙夷到师夷。(2分)鸦片战争的影响;(2分)外国资本主义的冲击,中西方联系扩大。(2分)
(2)材料三、四和材料五有何联系?(4分)
中国面临被帝国主义瓜分的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日益沦为列强的半殖民地。(2分)面对民族危机,康有为主张变法维新。(2分) (3)材料四中所说的“最好的东西”,在魏源和康有为看来分别是什么?这种不同说明了什么?(4分)
西方的科学技术和西方的政治制度。(2分)学习西方由技术(器物)层面上升到制度层面。(2分)

规律总结:教师适当介绍评价历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历史评价要运用以下三个基本观点。一是唯物的观点。即站在正确立场,以史实为依据,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是好说好,是歹说歹,既不拔高,也不贬低,实事求是,客观评述。只有真实,才能接近真理。二是历史的观点。即把被评价的对象放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进行考察、评论。要重视被评对象的阶级属性,社会属性和时代属性。三是辩证的观点。即用全面的、一分为二的、发展的观点,不能用片面的、静止的观点去考察、分析被评价的对象。

课件19张PPT。第14课时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导入
杨芳,他是晚清的一位能臣,比其他官吏更有方略。鸦片战争中,他由湖南提督升任参赞大臣,于1841年3月先于奕山到达广州。经过一番考察,他错误地认为洋人的枪炮实为邪器,我方只有以污秽之物才可制之。据此,他制定了一套“以邪制邪”的战术。杨芳广贴告示,搜集全城的粪桶和秽物,载于木筏之上,顺水漂流,希望用臭气熏走英军,这种战术,古今中外实属少见。可见,当时中国人思想之落后。那西方思想是如何传人中国?对近代中国有何影响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 课程学习目标(目标解读)
1.掌握“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思想、维新变法思想等,归纳鸦片战争后到19世纪末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2.自主学习,树立问题意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师生互动,以学生全面自主参与为主,教师讲解为辅?。?
3.通过学习新思想的代表人物敢于面对现实、冲破樊篱、放眼全球探索救国之路的爱国精神与创新精神,培养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合作学习(结合课本,分组讨论、展示)合作探究一、开眼看世界
[互动探究]1.结合课本,分组讨论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开眼看世界?
[探究提示]民族危机、统治危机
[互动探究]2.结合课本,分组讨论开眼看世界的情况。
[探究提示]
[互动探究]3.分组讨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含义、目的以及“师夷”与“制夷”的关系。
[探究提示]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以抵御外来侵略,目的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师夷”是手段,“制夷”是目的。
——林则徐
在广东主持禁烟期间,积极探求西方军事科学技术,引进西方先进船舰大炮并加以仿制。主张建立新式水师。
设立译馆,编译出《各国律例》《四洲志》。 《四洲志》介绍世界三十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和政情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地位: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 《海国图志》
来源:《四洲志》
特点: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
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作用:
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启迪着人们的思想合作探究二、“中体西用”(19世纪60——90年代)[互动探究] 1、结合课本和右图分组讨论“中体西用”提出的背景、含义[探究提示]背景:内忧外患。
含义:中学为体–––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
西学为用——采用西方的先进科技,仿效西方国家的具体措施,来挽救清王朝。[互动探究] 2、如何来评价“中体西用”[探究提示]
积极性:(1)继承了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冲击了传统的保守思想,为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将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进行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局限性:”中体西用“思想无法使中国真正走向富强,洋务运动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最终以失败结束。合作探究三、维新变法思想[互动探究]1.讨论维新思想的背景
[探究提示] 民族危机的不断严重;
洋务运动的发展;
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传入 ;
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民族资产阶级兴起;[互动探究] 2、结合课本归纳早期维新思想的观点
[探究提示]
政治——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
经济——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文化——兴办学校,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知识
缺陷: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没有付诸行动
康有为[探究提示]
向西方学习,立宪法,开国会,建立君主立宪制,来救国图强。
“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宪法,开国会,行三足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计日可待”
想一想:材料反映了康有为哪些思想主张?否定君主专制统治[互动探究]3.康有为的思想《新学伪经考》把历代封建统治者所尊崇的古文经典斥为伪经;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孔子改制考》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借助于孔子的权威来宣传维新变法“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借用他们的名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演出历史的新场面” —马克思 想一想: 康有为的维新变法思想有什么特点?[探究提示]借助经学的外衣,宣传维新变法一起来归纳
梁启超材料:
“今日策中国者,必曰兴民权。”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思想主张:抨击专制制度,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变法通议》一起来归纳[互动探究]3:梁启超的观点
严复
封建君主是“大盗窃国”,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观今日之世变,盖自秦以来未有若斯之亟
思想主张:民主君仆、主权在民一起来归纳[互动探究]4.严复的观点[互动探究]5、结果如何?有何影响?百日维新 昙花一现思想启蒙 思想解放最大功绩戊戌六君子出书、办报刊等[互动探究]6、为什么每次西学东渐都会遇到强大的阻力? [探究提示] ①中国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文化在中国人的心理上造成一种华夷观念,对西方文明持着既欣赏又排拒的矛盾心态;②中国近代社会转型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尚未发展壮大,占主导地位的仍是封建自然经济,因而,新思想缺乏经济基础;③清朝统治者的闭关政策和文化专制政策使民众思想保守,愚昧无知,从而造成新思想缺乏群众基础;④封建顽固势力坚守纲常伦理,士大夫阶层思想保守,很大一部分官僚仇视一切外洋事务,抵制新思想,这是新思想传播的直接阻力。一起来小结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和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借助经学外衣,否定君主专
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师夷长技以制夷抨击专制制度,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制度器物民主君仆 主权在民君主立宪制……课堂巩固?
1近代中国人在实践中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这一情况?始于?(B)
A.鸦片战争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后 ?
C.甲午中日战争后. D.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后?
2。近代有人写诗说:“西夷制器呈奇巧,半是中华旧制来。”这种“西学中源”思想
提出的目的是?(B)
A.为变法寻依据 B反对学习西方?
C.宣传中体西用 D.反对变法革新?
3.19世纪60~9年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思想不包括 (A)?
A.“师夷长技以制0夷”? B.师夷长技以自强”?
C. “欲开民 ,非讲西学不可”? D.“与外国人进行商战”?
4.“凡君主专制、立宪和民主三法,必当一一循序渐行之,若紊其序,则必大乱。”
持上述 观点的是 (B)?
A.顽固派 B.维新派 C.洋务派 D.革命派?
5.林则徐被称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下面有关他的活动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有(C)?
①编译《四洲志》②编译《各国律例》③组织人民进行抗英斗争④进行禁烟运动?
A.①②③④ B.③ ④? C.①② D.②③④?BBABC欢迎指正!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