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 5. 通过感官来发现 课时 1课时
课标要求 根据《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小学低年级段的要求,学生应能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认识周围事物的基本特征,并在真实情境中提出问题、获取信息。本课属于“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和“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两个核心概念的交叉内容,强调通过眼、耳、鼻、舌、皮肤等感觉器官感知物体的颜色、气味、味道、冷热、软硬等基本属性,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注重证据的科学态度。
学习目标 1. 科学观念:知道人类有五种主要的感觉器官——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皮肤,每种器官都能帮助我们获取不同类型的信息;理解不同感官在观察活动中的作用是互补的。
2. 科学思维:能在教师引导下,对比分析使用单一感官与综合感官所获得的信息差异,初步建立“多角度观察更全面”的思维方式;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自己通过感官获得的感受。
3. 探究实践:能主动参与观察活动,正确使用感官对常见物品进行看、听、闻、摸、尝等操作,在安全前提下完成探究任务;能在提示下记录观察结果并表达自己的发现。
4. 态度责任:意识到保护感觉器官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安全意识;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分享观察体验,尊重他人的感受和意见。
学习重点 知道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皮肤是我们常用的五种感觉器官;
能说出每种感觉器官对应的主要功能,如眼睛看颜色形状、耳朵听声音、鼻子闻气味、舌头尝味道、皮肤感知冷热软硬;
能在实际观察活动中正确调用相应感官获取信息,并尝试用语言描述观察所得。
学习难点 准确区分不同感官所接收的信息类型,避免混淆,例如将“闻到香味”误说成“看到香”或“尝到香”;
在没有品尝的情况下判断食物种类存在困难,需引导学生理解某些感官的局限性;
部分学生可能因害羞或不确定而不愿表达观察结果,需要创设安全、鼓励的心理环境促进表达。
评价任务 1. 能准确指出五种感觉器官的名称及其对应的功能
2. 能独立完成感官匹配游戏并正确连线
3. 在小组活动中积极参与观察并口头描述至少两种感官体验
4. 能遵守安全规则,不随意闻或尝未知物品
5. 能在图示提示下完成简单的观察记录单填写
资源
与建议 准备实物材料:红色苹果、柠檬片、棉花球、小铃铛、砂纸、冰块、温水杯、布袋若干;
制作感官功能卡片(图文结合),用于配对游戏;
设计简易观察记录表(含图画提示);
建议采用“情境导入—游戏体验—讨论归纳—拓展延伸”的教学流程,突出动手做、动口说、动脑想;
特别提醒:所有可入口材料必须确保清洁卫生,禁止使用药品或不明液体,强调“不尝未知物”的安全原则。
学
习
过
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猜猜我是谁? (1)、神秘盒子引好奇。
教师拿出一个不透明的布袋,轻轻摇晃,发出轻微响声,问:“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神奇的‘百宝箱’,里面藏着几种特别的朋友,你们想知道是谁吗?但有一个规则:不能直接打开看,要用其他办法来猜!”接着展示手中的袋子,让学生围坐成半圆形,营造神秘氛围。说明今天的任务就是当一名“感官侦探”,只准用身体上的“探测器”去发现秘密。提问:“平时我们靠什么知道外面的世界呀?”引导学生回忆日常经验,自然引出“眼睛”“耳朵”等词汇,为后续分类做铺垫。
(2)、启动感官初体验。
邀请一位学生上前,蒙住双眼,仅用手伸进袋中触摸一件物品(如小铃铛)。提问:“你现在用了哪个‘探测器’?”待其回答“手”后,进一步引导:“手上有许多神经末梢,能感觉到冷热、软硬,这其实是我们的皮肤在工作。”再换另一名学生靠近袋子轻嗅,询问:“你闻到了什么?是用哪里感觉到的?”帮助学生建立“鼻子用来闻气味”的联系。随后播放一段鸟鸣声录音(可用手机提前录制),问:“这是什么声音?你怎么知道的?”强化“耳朵负责听”的认知。整个过程以轻松问答推进,不急于给出术语,而是让学生先有感性体验。 二、分组探究,深入感知——我是小小观察员 (1)、明确任务,分工合作。
将全班分为五个小组,每组发放一套包含苹果、柠檬片、棉花球、砂纸、冰块的小托盘及一张带有五官图标的观察记录卡。宣布任务:“现在我们要一起研究这些小东西,请你们用不同的方法去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但记住:绝对不可以放进嘴里尝!”强调安全纪律。教师示范如何轻轻扇闻气味:“像这样用手把气味轻轻扇过来,不要直接凑上去猛吸。”然后讲解记录卡使用方法:在对应感官图标旁画“√”表示使用了该感官,也可简单涂色或画符号表示感受,如红色代表苹果、波浪线代表粗糙等,降低书写压力。
(2)、动手操作,多元体验。
学生开始轮流操作,教师巡视指导。重点关注是否规范使用感官,及时纠正错误行为,如用力揉眼睛、深嗅刺激性气味等。对于苹果,引导学生观察其红色外皮、圆形轮廓,并用手感受表皮光滑;对于柠檬片,提醒小心汁液溅入眼睛,鼓励描述“很香”“有点刺鼻”;触摸棉花球时,启发比较“像云朵一样软”;砂纸则强调“刮手”“粗糙”;接触冰块时注意时间不宜过长,引导说出“凉飕飕”“滑溜溜”。过程中不断提问:“你是怎么知道它圆的?——用眼睛看的!”“你觉得它软吗?——用手摸出来的!”帮助学生建立感官与信息之间的逻辑关联。
(3)、交流分享,提炼认知。
组织全班汇报,每组选一名代表发言。教师边听边在黑板上整理关键词,如“红”“香”“凉”“响”“软”等,并追问:“这个信息是谁告诉你的?”引导学生指向具体感官。当有学生说“我觉得柠檬是酸的”,立即追问:“你没吃,怎么知道酸呢?”引发思考,说明“我们可以从气味推测味道,但真正尝了才知道准确的味道”,从而区分“闻”与“尝”的界限。通过集体讨论,逐步归纳出五种感官各自的功能特点。 三、游戏巩固,深化理解——找朋友配对赛 (1)、开展感官配对游戏。
发放事先准备好的卡片,正面印有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皮肤的卡通图像,背面分别写着“看颜色”“听音乐”“闻花香”“尝糖果”“摸毛毯”。组织“找朋友”活动:一半学生拿器官卡,另一半拿功能卡,音乐响起时自由走动,寻找能配对的伙伴。找到后两人站在一起,大声读出配对内容,如“我是眼睛,我能看颜色!”“我是鼻子,我能闻花香!”其他同学判断是否正确。若有错误,如“舌头听声音”,则集体纠正,增强趣味性和记忆点。
(2)、辨析特殊案例。
提出挑战问题:“如果我把一块巧克力放在你面前,你不许吃,你能用什么办法知道它是巧克力?”引导学生思考综合运用多种感官:用眼看棕色方形、用鼻闻浓郁香气、用手摸光滑质地。再问:“如果蒙上眼睛,还能认出来吗?”继续探讨依赖程度。最后反向提问:“如果只让你闻一下,能不能百分之百确定是巧克力?”引导意识到单一感官可能存在误判,必须多感官协同才能提高准确性。这一环节旨在打破“一种感官对应一件事”的刻板印象,发展辩证思维。 四、联系生活,迁移应用——我的感官日记 (1)、回顾日常生活场景。
引导学生回忆早晨起床后的经历:“早上醒来,你是怎么知道该起床的?”可能答案包括“听到闹钟响”(耳朵)、“看到天亮了”(眼睛)、“感觉被子暖和”(皮肤)。“刷牙时,你怎么知道牙膏好不好?”涉及“看到泡沫”“闻到薄荷味”“尝到清凉感”等多个感官联动。通过真实生活片段,让学生体会感官无处不在,且常常同时工作。
(2)、绘制个人感官地图。
分发一张人脸轮廓图,让学生在相应位置贴上或画出代表五种感官的小图标,并在旁边写一句或画一幅当天使用该感官的经历,如“耳朵:听见妈妈叫我吃饭”“皮肤:摸到小狗的毛很软”。完成后张贴于教室墙面,形成“我们的感官世界”主题墙,既是对学习成果的可视化呈现,也增强了归属感和成就感。
学
习
过
程 五、总结提升,情感升华——爱护我们的感官朋友 (1)、认识感官易受伤。
展示课本第40页的眼睛、鼻子、耳朵特写图(口头描述画面内容),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这些小朋友在做什么?这样做对不对?”针对“不要看强光”一条,举例说明长时间盯着太阳或激光笔会伤害眼睛;“不随意揉眼睛”是因为手上细菌多,容易引发感染;“保持耳道干燥”是为了防止中耳炎。结合学生实际,列举常见不良习惯,如趴着看书、戴耳机音量过大、用力挖鼻孔等,逐一分析危害。
(2)、制定护感行动计划。
组织“我承诺”宣誓活动:全体起立,右手放在胸前,齐声朗读自编儿歌:“小眼睛,亮晶晶,不在暗处看手机;小耳朵,灵又清,不大声听音响声;小鼻子,呼吸畅,不乱挖也不乱撞;小舌头,尝美食,不吃脏东西最明智;小皮肤,触万物,勤洗手来保舒服。”通过富有节奏的语言加深记忆。最后布置家庭任务:回家向爸爸妈妈讲一讲今天学到的感官知识,并共同制定一份《家庭感官保护公约》,下周带来分享。
当
堂
检
测 一、连一连:把感觉器官和它们能做的事情连起来。
眼睛 听音乐
耳朵 闻花香
鼻子 看书本
舌头 摸沙子
皮肤 尝水果
二、选一选:下面哪种做法是对的?打“√”。
( )看到不认识的粉末,凑近使劲闻一闻。
( )听到好听的歌曲,戴上耳机反复听,声音越大越好。
( )阳光强烈时,戴上太阳镜保护眼睛。
( )吃到奇怪的东西觉得不好吃,立刻吐掉并告诉大人。
三、说一说: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为什么我们要用多种感官来观察东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
业
内
容 基础作业:
回家后选择三种常见的食物(如香蕉、饼干、牛奶),在家长监督下,依次用眼睛看、鼻子闻、皮肤摸(包装表面)、耳朵听(摇晃容器)等方式观察,并口头向家人描述每一步的发现。注意:未经允许不得品尝任何非食品或标签不清的物品。
拓展作业:
制作一张“感官守护者”手抄报,画出五种感觉器官,并在旁边写出两条保护它们的方法,如“眼睛:不在昏暗灯光下看书”“耳朵:不高声喧哗”。下节课带来展示。
实践作业:
和家人玩一次“盲人摸象”式的游戏:一人闭眼,其他人提供不同材质的物品(布料、木块、塑料玩具等)让其触摸猜测,体会皮肤感知的重要性,并记录下成功猜中的数量。
一
致
性 本课教学始终围绕“运用感官进行观察”这一核心主线展开,学习目标聚焦于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与态度责任四个维度,与新课标要求高度一致;教学过程中设置的真实情境、探究活动、游戏互动均服务于目标达成,评价任务紧扣关键能力点,实现了“教—学—评”一体化;资源选用贴近儿童生活,建议实施路径清晰可行,整体设计逻辑严密,层次分明,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需求。
学
后
反
思 1. 本节课通过“神秘盒子”“感官侦探”等角色代入方式,有效激发了一年级学生的参与热情,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动手、动口,在亲身体验中建构知识,达到了预期的情感与认知目标。但在小组活动中,个别性格内向的学生仍倾向于观望而非主动操作,今后需设计更多“一对一搭档”模式,降低表达压力。
2. 安全教育渗透较为到位,学生普遍能遵守“不尝未知物”的规定,但在“闻”的环节仍有少数学生习惯性地将鼻子紧贴物体,反映出习惯矫正需要长期坚持。应在每次实验前重复强调动作要领,并通过儿歌、手势等方式强化记忆。
3. 板书设计采用图形化呈现,直观清晰,有助于学生形成系统认知。然而,在迁移应用环节的时间略显不足,部分学生未能充分完成“感官日记”的绘制。建议将此环节调整至下一课时开头作为复习导入,既能保证本课探究深度,又能延续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