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 7.做个“时间胶囊” 课时 第1课时
课标要求 本课对应《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生命系统构成”与“技术、工程与社会”的相关内容。学生应通过观察和测量,认识自己身体的变化,理解人是不断生长发育的生物体;能使用简单工具记录个人成长数据,初步形成健康生活的意识;在制作“时间胶囊”的过程中发展动手实践能力,体验科学探究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学习目标 1. 科学观念:知道我们的身体在不断生长变化,身高、体重等是反映生长的重要指标,了解感觉器官在观察和认识世界中的作用。
2. 科学思维:能根据当前的身体数据推测未来六年级时的成长状态,尝试进行合理预测并表达自己的想法。
3. 探究实践:能够正确使用尺子、体重秤等工具测量身高和体重,并将信息记录在“时间胶囊”中;学会密封保存物品的基本方法。
4. 态度责任:增强自我认知意识,树立珍惜成长过程、关注健康发展的责任感,愿意长期保存并期待未来开启“时间胶囊”。
学习重点 1. 明确“时间胶囊”中需要记录的身体信息内容,如身高、体重、手长、脚长、声音特点、爱好等。
2. 正确使用测量工具获取准确的身体数据,并规范填写记录单。
3. 理解“时间胶囊”的意义在于记录当下、展望未来,激发对自身成长的关注。
学习难点 1. 一年级学生对“未来”概念较为模糊,难以建立现在与六年级之间的成长联系,需借助具体参照物帮助其想象。
2. 在测量过程中保持姿势标准、读数准确存在操作困难,需要教师示范与个别指导。
3. 对如何密封保存“时间胶囊”缺乏经验,动手能力较弱,需提供简化且安全的操作方式。
评价任务 1. 能说出至少三项可以装进“时间胶囊”的身体信息或个人特征。
2. 能独立或在同伴协助下完成身高、体重的测量并如实记录。
3.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为什么我们要做‘时间胶囊’”。
4. 能参与小组合作,共同完成胶囊封装过程,表现出认真负责的态度。
资源
与建议 准备透明塑料瓶作为“时间胶囊”容器,每人一张“我的身体信息卡”,包含姓名、日期、身高、体重、手长、脚长、最喜欢的颜色、最擅长的事、想对未来的自己说的一句话等内容栏目;配备软尺、身高测量尺、电子体重秤;准备胶带、标签纸、彩笔等装饰材料。建议以班级为单位统一组织测量,确保数据真实有效;鼓励学生用图画补充文字描述,提升表达趣味性;强调保护隐私,不随意公开他人信息。
学
习
过
程 一、情境导入,引发成长思考 (1)、谈话引入,唤醒生活经验
教师面带微笑地站在讲台前,轻声问:“同学们,早上来学校的时候,有没有看到高年级的大哥哥大姐姐?他们走路的样子和我们一样吗?”等待学生回答后继续引导:“你们发现了吗?他们个子比我们高很多,背的书包也更大。那你们想过没有,等你们到了六年级,会不会也像他们那样高大呢?”这个问题贴近学生的日常观察,能迅速激起他们的兴趣和联想。接着出示课本中的对话图景描述:“就像书上这两个小朋友说的,一个说‘像六年级的姐姐一样高’,另一个说‘像六年级的哥哥一样有力量’,其实啊,每个人都会慢慢长大,我们的身体每天都在发生变化。”
(2)、揭示主题,建立情感连接
“既然我们会变高、变壮,那我们现在是什么样子呢?将来又会变成什么样呢?有没有办法把现在的自己留下来,等到六年级的时候再看一看呢?”此时引出“时间胶囊”的概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做一个特别的东西——‘时间胶囊’。它不是药丸,也不是玩具,而是一个藏着我们现在所有秘密的小盒子,等六年以后打开,就能看到小时候的自己留下了什么话、写了什么数据、画了什么画。”通过赋予“时间胶囊”神秘感和仪式感,激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愿望。 二、研讨交流,明确记录内容 (1)、提出问题,展开集体讨论
“那么,在这个‘时间胶囊’里,我们应该放些什么呢?”教师将问题抛给全班,组织四人小组进行讨论。提示学生可以从身体特征、能力水平、兴趣爱好等方面思考。例如:“我们可以量一量现在的身高和体重,这些数字以后可能会变;也可以写下自己喜欢的颜色、最爱吃的水果、最拿手的本领;还可以录一段声音,不过我们现在不能录音,那就写一句话告诉未来的自己今天的心情。”结合教材第45页的问题引导:“六年级的时候,我们会是什么样呢?”让学生大胆猜测,并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2)、梳理信息,形成记录清单
小组汇报结束后,教师汇总学生的意见,在黑板上分类列出可记录的内容。主要包括:①身体数据类:身高、体重、手长、脚长;②个人特征类:声音特点、牙齿情况(是否换牙)、视力状况;③心理与情感类:最喜欢的科目、最好的朋友、最近学会的新技能、想对未来的自己说的话。强调这些信息都是独一无二的,代表了“现在的我”,将来打开时会有很强的对比效果。同时提醒学生注意保密,不要随便查看别人的记录。 三、动手实践,测量并填写信息卡 (1)、示范测量方法,规范操作流程
教师请一位学生上台配合演示如何正确测量身高和体重。先讲解要点:“测身高时要脱鞋,背靠测量尺,头要正,眼睛平视前方,头顶压板轻轻落下;读数时要看清楚刻度线对应的数字。”然后请该生站上体重秤,“双脚平稳站立,不动不说话,等数字稳定后再读出来。”边操作边强调安全事项:“排队时不要推挤,轮到自己再上前。”对于手长和脚长的测量,发放软尺让学生两人一组互相测量,教师巡视指导,纠正错误姿势,比如手指弯曲、尺子歪斜等问题。
(2)、填写信息卡,个性化表达自我
每位学生领取一张“我的身体信息卡”,按照表格逐项填写。对于不会写的字,可用拼音代替,也可请老师帮忙。鼓励学生在“我想对未来的自己说”一栏中自由发挥,如“希望你已经学会游泳”“希望你还记得一年级的好朋友小明”“你要坚持每天刷牙哦”。允许用图画辅助表达,比如画一颗爱心表示喜欢妈妈,画一本书表示爱读书。教师巡回检查,及时给予鼓励和帮助,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完成任务。 四、封装胶囊,寄托成长期望 (1)、整理材料,准备封装
学生将自己的信息卡折好,放入事先准备好的透明塑料瓶中。教师提供胶带和标签纸,指导学生在外瓶贴上写有姓名、班级和“六年级开启”的标签。强调这是对自己的一份承诺,必须认真对待。“这个瓶子就是你的‘时间胶囊’,从今天起就要好好保管,等到六年级才能打开。”
(2)、举行简短仪式,增强仪式感
全班围成一圈,每人手持自己的“时间胶囊”,教师带领大家齐声说:“我承诺,好好照顾自己,健康长大,六年后准时开启!”随后将所有胶囊集中存放在教室储物柜的一个固定位置,并说明由班主任统一管理,中途不得私自取回。此举既增强了活动的庄重性,也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和守信意识。
学
习
过
程 五、拓展延伸,整理单元收获 (1)、回顾本单元学习内容
引导学生翻看之前的学习记录:我们用手摸、用眼看、用耳听、用鼻闻、用舌尝,认识了许多事物;我们知道眼睛怕强光、耳朵怕噪音、鼻子怕刺激气味,要学会保护感觉器官;我们也发现了身体每天都在悄悄变化。教师总结:“这一个个小小的发现,都是我们成长路上的脚印。”
(2)、编制成长小册子
提议将本单元的所有记录——包括感官观察表、身体变化图、时间胶囊信息卡等——按顺序整理,装订成一本“我的成长手册”。可以在封面画上自画像,写上名字和日期。这本小册子不仅是一年级科学课的学习成果,也将成为童年珍贵的记忆收藏。
当
堂
检
测 1. 下列哪些信息适合放进“时间胶囊”?(多选)
A. 我的身高和体重
B. 我昨天吃的早餐
C. 我最喜欢的颜色
D. 我爸爸的手机号码
E. 我想对六年级的自己说的话
2. 测量身高时,正确的做法是( )
A. 穿着鞋子测量
B. 头往后仰
C. 背紧贴测量尺,头正颈直
D. 站在椅子上测得更高
3. “时间胶囊”为什么要等到六年级才打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
业
内
容 回家任务:
1. 向家人介绍你做的“时间胶囊”,告诉他们里面装了什么,什么时候才能打开。
2. 和爸爸妈妈一起测量一次身高和体重,比较一下在学校测的数据是否相同,思考为什么会有些许差别。
3. 在纸上画一幅“未来的我”,可以是六年级的模样,也可以是你梦想中的样子,下节课带来分享。
一
致
性 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围绕“认识身体成长”这一核心概念展开,学习过程通过“情境—研讨—实践—封装”四个环节层层递进,始终紧扣目标推进。评价任务设计覆盖知识、技能与情感三个维度,检测题直接对应重点内容,作业延续课堂探究,形成闭环。资源选用贴近学生实际,建议操作性强,整体实现教学评一致性。
学
后
反
思 1. 本节课通过创设“时间胶囊”这一富有童趣的任务情境,成功激发了一年级学生的参与热情。孩子们在测量、记录、封装的过程中表现出极大的专注力和责任感,尤其是当他们亲手把写满信息的小纸条放进瓶子里并贴上标签时,脸上流露出满满的成就感。这种具身化的学习体验远比单纯讲解更有效。
2. 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部分学生对“未来”缺乏清晰的时间概念,无法准确理解“六年后”的含义。今后可在课前增加“时间轴”小游戏,用照片展示婴儿、幼儿园、现在、未来四个阶段的形象变化,帮助建立时间序列感。此外,测量环节虽有教师示范,但仍有个别学生读数不准,建议下次分批测量,加强一对一指导。
3. 本次活动不仅是一节科学课,更是一次生命教育的渗透。学生在记录“现在的我”时,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变化和内心感受;在写下给未来自己的话时,展现出纯真而美好的期待。这种自我认知与情感表达的融合,正是低年级科学教育应有的温度与深度。后续可考虑在六年级安排回访活动,真正实现跨年段的成长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