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 第2节 第2课时 元素周期律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2(共57张PPT) | ![]() | |
格式 | pptx | ||
文件大小 | 3.9MB | ||
资源类型 | 教案 | ||
版本资源 | 人教版(2019) | ||
科目 | 化学 | ||
更新时间 | 2025-09-17 11:26:57 |
探究角度2 电负性的应用
例2 1932年美国化学家鲍林首先提出了电负性的概念。如表给出的是第三周期的七种元素和第四周期的钾元素的电负性的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元素 Na Mg Al Si P S Cl K
电负性 0.9 1.2 1.5 2.1 2.3 3.0 0.8
A.钙元素的电负性的取值范围在0.8与1.2之间
B.硫化钠的电子式为
C.硅元素的电负性的取值范围在1.5与2.1之间
D.Al与S形成的化学键可能为共价键
B
解析 元素非金属性越强电负性越大,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电负性就越小,由于金属性:K>Ca>Mg,所以Ca的电负性在0.8与1.2之间,A项正确;硫化钠是离子化合物,电子式为 ,B项错误;元素非金属性越强电负性越大,由于元素的非金属性:P>Si>Al,所以硅元素的电负性的取值范围在1.5与2.1之间,C项正确;铝和硫的电负性之差为0.8,小于1.7,可能形成共价化合物,D项正确。
思维建模 解答元素的电负性比较和应用的思维模型:
并不是所有电负性差值大于1.7的两元素间形成的化学键一定为离子键,电负性差值小于1.7的两元素间一定形成共价键,应注意一些特殊情况。如Na、H、F的电负性分别是0.9、2.1、4.0,Na与H的电负性差值为1.2,NaH中存在离子键;H与F的电负性差值为1.9,HF中存在共价键。
[对点训练2]
已知X、Y元素同周期,且电负性:X>Y,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X与Y形成化合物时,X显负价,Y显正价
B.第一电离能可能Y小于X
C.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X对应酸的酸性弱于Y对应酸的酸性
D.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mY
解析 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原子半径依次减小,非金属性依次增强,电负性依次增大。电负性大的元素在化合物中显负价,所以X和Y形成化合物时,X显负价,Y显正价,故A正确;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第一电离能有增大的趋势,但第ⅤA族元素的p轨道为半充满稳定结构,第一电离能大于第ⅥA族元素,第一电离能Y可能大于X,也可能小于X,故B正确;元素非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非金属性: X>Y,则X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于Y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故C错误;元素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则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mY
不能说明X的电负性比Y的大的是( )
A.与H2化合时X单质比Y单质容易
B.X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比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
C.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多
D.X单质可以把Y从其氢化物中置换出来
C
解析 A项,与H2化合时X单质比Y单质容易,则X的非金属性强于Y,元素非金属性越强电负性越大,能说明X的电负性比Y的大;B项,X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比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则X的非金属性强于Y,元素非金属性越强电负性越大,能说明X的电负性比Y的大; C项,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比Y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多不能说明X的电负性比Y的大,如Si的电负性比H小;D项,X单质可以把Y从其氢化物中置换出来,则X的非金属性强于Y,元素非金属性越强电负性越大,能说明X的电负性比Y的大。
学以致用·随堂检测全达标
1
2
3
4
5
6
7
8
题组1 微粒半径的大小比较与判断
1.下表为第二周期部分元素的原子半径数据。推测氮原子的半径可能是
( )
元素符号 C N O F
原子半径/nm 0.077 0.074 0.071
A.0.110 nm B.0.082 nm
C.0.075 nm D.0.070 nm
C
解析 第二周期原子半径从左到右逐渐减小,故N的原子半径在0.077 nm与0.074 nm之间。
1
2
3
4
5
6
7
8
2.下列微粒半径依次增大的是( )
A.同一主族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
B.同一周期的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
C.Na+、Mg2+、Al3+、F-
D.P、S、S2-、Cl-
A
解析 依据比较微粒半径大小的规律进行分析,同一主族,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的电子层数依次增加,原子半径依次增大,A正确;一般来说,同一周期,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减小,B错误;各微粒的电子层结构相同,核电荷数越大,半径越小,故半径F-最大,Al3+最小,C错误;微粒半径P>S,S2->Cl-,D错误。
1
2
3
4
5
6
7
8
题组2 元素的电离能及其应用
3.元素X的各级电离能数据如下:
电离能 I1 I2 I3 I4 I5 I6
I/(kJ·mol-1) 578 1 817 2 745 11 578 14 831 18 378
则元素X的常见化合价是( )
A.+1 B.+2
C.+3 D.+6
C
解析 由电离能数据可知,I4突然大幅度增大,说明X最外层有3个电子,可失去3个电子,最高化合价为+3价,故选C。
1
2
3
4
5
6
7
8
4.如图表示的是元素的某种性质(X)随原子序数的变化关系,则X可能是
( )
A.原子半径 B.第一电离能
C.最高化合价 D.第二电离能
B
1
2
3
4
5
6
7
8
解析 从题图中可知,同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的增加,从左到右X值呈增大趋势,但第ⅢA族比第ⅡA族的小,第ⅥA族比第ⅤA族的小,满足这一特点的是第一电离能。
1
2
3
4
5
6
7
8
题组3 元素的电负性及其应用
5.下列选项不能利用元素的电负性判断的是( )
A.元素原子的得电子能力
B.化学键的类别(离子键和共价键)
C.元素的活泼性
D.元素稳定化合价的数值
D
1
2
3
4
5
6
7
8
解析 元素的电负性用来描述不同元素的原子对键合电子吸引力的大小,所以利用元素电负性的大小能判断元素原子的得电子能力(电负性越大,元素原子得电子能力越强)、化学键的类别(两元素电负性差值小于1.7时一般形成共价键,大于1.7时一般形成离子键)、元素的活泼性(电负性越小,金属元素越活泼;电负性越大,非金属元素越活泼)、元素在化合物中化合价的正负(电负性大的元素显负价,电负性小的元素显正价),但不能判断元素稳定化合价的数值。
1
2
3
4
5
6
7
8
6.下列几种原子的基态电子排布,电负性最大的原子是( )
A.1s22s22p4
B.1s22s22p63s23p3
C.1s22s22p63s23p2
D.1s22s22p63s23p64s2
A
解析 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4,则为O元素;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3,则为P元素;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2,则为Si元素;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4s2,则为Ca元素。Ca属于金属元素,电负性最小,非金属性O>P>Si,故O元素的电负性最大。
1
2
3
4
5
6
7
8
7.元素C、N、O、K的电负性从大到小依次为 ;CH4中共用电子对偏向C,SiH4中共用电子对偏向H,则C、Si、H的电负性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
O>N>C>K
C>H>Si
解析 非金属性越强,电负性越强,所以电负性:O>N>C>K;SiH4中共用电子对偏向H,说明H对电子的吸引能力更强,H的电负性大于Si,同理C的电负性大于H,所以三种元素电负性:C>H>Si。
1
2
3
4
5
6
7
8
8.根据元素周期表中完整周期元素的性质,在下列空格中填上适当的元素符号。
(1)在第三周期中,第一电离能最小的元素是 ,第一电离能最大的元素是 。
(2)在元素周期表中,电负性最大的元素是 。
(3)能稳定存在的最活泼的金属元素是 。
(4)最活泼的气态非金属原子是 。
(5)第二、三、四周期,原子最外电子层中p能级半充满的元素是 。
Na
Ar
F
Cs
F
N、P、As
1
2
3
4
5
6
7
8
解析 同周期中从左到右,元素的第一电离能(除第ⅡA族、第ⅤA族反常外)逐渐增大,同周期中第ⅠA族元素最小,稀有气体最大,故第三周期中第一电离能最小的为Na,最大的为Ar。电负性的递变规律:同周期从左到右逐渐增大,同主族从上到下逐渐减小,故元素周期表中,电负性最大的元素是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