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9课《辛亥革命》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9课《辛亥革命》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1.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6 21:06: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2022年课程标准: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事,知道《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 认识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局限性。
导入新课
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武昌起义
人民英雄纪念碑第三块浮雕武昌起义是怎么爆发的?中华民国是如何建立的?同学们文明今天来学习第9课 辛亥革命
人民英雄纪念碑
一、武昌起义
1、背景
(1)、1911年9月清政府调集湖北新军前往四川镇压保路运动,武昌守备空虚。
(2)、在同盟会反清革命的影响下,文学社和共进会,积极谋划起义
(3)、起义力量是湖北新军中倾向革命的士兵
2、过程
1911.10.9日共进会孙武在汉口俄租界制造炸药,不慎爆炸,起义计划泄露,形势危急。10日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夺取军械库,进攻总督衙门,占领武昌全城→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响应,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成立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 (武昌:首义之城)
3、影响
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清政府土崩瓦解。
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 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图
在右图找出武昌的位置,观察独立的省份,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结论:全国一半以上的省份独立,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
孙中山说:“欲救武汉而促革命之成功者,不在武汉之一著,而在各省之响应也。”引发“各省之响应”的事件是( )
A.广州起义 B.同盟会成立 C.武昌起义 D.北伐战争
C
二、中华民国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背景:革命形势的发展要求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1911年12月,孙中山回到上海,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1912、1、1号中华民国成立
时间
地点
总统
副总统
国旗
机构
纪元
性质
意义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完成表格
1912年1月1日
南京
孙中山
黎元洪
五色旗
临时参议院
公历,中华民国纪元
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
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
五色旗
民国纪年法与公元纪年法的换算
公元xx年=1911+民国N年
民国N年=公元xx年-1911
比如:1919年五四运动发生在民国8年
民国26年卢沟桥事变就是1937年
首要使命是推翻清朝专制政府,建立中华民国
根本目标是为民众谋求幸福,且一旦完成使命就主动卸任,体现 “为众服务” 而非专权的理念
核心责任是巩固新生共和政权,让国家稳定并获国际认可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家性质)
否定了君权神授,主权在君
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否定了等级制度
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等自由和权利(人民权利)
国民取代了臣民
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法院行使司法权,司法独立(政治体制)
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为约束袁世凯权力),否定了君主专制
结论 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意义: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具有进步意义,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不足之处:在当时历史条件下,难以起到约束作用
二、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1、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
(1)背景:武昌起义以后,被重新启用的袁世凯南下镇压革命。他先后攻陷汉口、汉阳。湖北军政府与袁世凯交涉,希望通过和平的方式早日实现共和(南北议和)。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他即行辞职,并推举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
(2)过程
袁世凯逼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溥仪下诏退位,清朝统治结束。
袁世凯通电赞成共和。孙中山提出辞职,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4月,孙中山正式解职。临时政府迁北京。
(标志着辛亥革命的失败)辛亥革命胜利成果被袁世凯窃取
袁世凯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为什么能窃取辛亥革命果实?
提示:从革命党人;帝国主义;清政府;袁世凯本人等方面思考
2、二次革命
(1)背景 ①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之后,公然违背誓言,破坏《临时约法》,实行独裁统治。(二次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
讽刺袁世凯“组织内阁”的漫画,《民权报》(1912.8)
中华民国第一届内阁的核心成员
《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行使行政权并负其责,这种设计目的是为了限制袁世凯权力。但是内阁重要部门被袁世凯亲信把持,根本无法限制袁世凯
②、宋教仁改组同盟会组建国民党,并在国会大选中居于优势地位
为今之计,须亟组织完善政府,欲政府完善,须有政党内阁。今国民党即处此地位,选举事若得势力,自然成国民党政府。——陈旭麓《宋教仁集》
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 党派 国民党 民主党、共和党、统一党
得票数 392 223
③1913年,宋教仁准备北上组阁,在上海火车站被暗杀,这就是“宋教仁案”。(二次革命导火线)
(2)、二次革命的过程
1913年,袁世凯与外国银行团签订条件苛刻的借款合同,积极进行军事部署,随后下令罢免由国民党人担任的江西、广东、安徽三省都督,并密令北洋军南下。孙中山和黄兴等被迫发布讨袁宣言和通电,二次革命爆发。
(3)结果:由于国民党力量涣散,二次革命被镇压。
思考:这场革命为什么称为
“二次革命”呢?
因为这次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反对袁世凯的独裁专制和军事进攻,保卫民主共和的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所以称之为“二次革命”
3、辛亥革命历史意义
材料一: 辛亥革命更以暴力推倒了帝制,代之以民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只有漫长的历史才能称量出这个句号的真正意义和重量。它是一条分界线在此之后帝王由人主、天子、君父变成了人民的公敌。“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成为一种时代意识。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辛亥革命……为新的革命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但它根本没有打碎封建军阀和官僚的国家机器。近代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基础,更是原封未动。中国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就这个意义说,辛亥革命是失败了。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局限:辛亥革命并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影响:(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 专制制度的终结。2)它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一口气看完中华民国
1、胡适认为:“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砍断大树”是指( )
A.刺激了民族工业发展 B.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C.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D.促进了社会生活变化
2、辛亥革命后,随着人们政治、社会地位的提高,更多的人对国事政事发生了兴趣,开始将集会、结社、选举等作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出现了关心政治,追求民主、平等的社会心态。这说明辛亥革命( )
A. 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 B.改变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
C. 推动了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 D. 完成了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
B
C
3、1911年10月21日,英国画报The Graphic增刊报道“辛亥革命”,评论称满清二百六十多年的统 治已经直接受到革命的冲击,孙中山很有可能成为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统。武昌起义爆发仅11 天,英国报刊就已经预见到革命的走势,但当时的中国却有很多人还未听闻孙中山的名字。这反映了 ( )
A. 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 B.辛亥革命国际影响力大
C. 西方报刊预测一向精准 D. 辛亥革命实现民族独立
4、对于辛亥革命,列宁指出: “孙中山充分认识到‘种族 ’革命的不 足,丝毫没有忽视政治问题,或者说,丝毫没有轻视政治自由或容许中 国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改革 ’、中国立宪改革等等并存的思想。 ”这 说明辛亥革命( )
A. 反帝反封建具有彻底性 B. 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
C. 促进社会转型意义重大 D.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A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