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3.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6 21:08: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第6课
戊戌变法
第二单元 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和民族危机加剧
知识回顾
甲午中日战争与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甲午中日战争
导火线:
时间:
经过
丰岛海战
平壤战役
黄海海战
辽东战役
威海卫战役
旅顺大屠杀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英雄人物
左宝贵
邓世昌、林永升
徐邦道
丁汝昌
结果
《马关条约》
割地:割给 日本
赔款:赔偿日本军费白银
通商:开放 、 、 、 为通商口岸
设厂:日本可在中国通商口岸
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
影响
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日本勒索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
抢夺路矿利权
强租租借地
划分势力范围
瓜分狂潮
提出“ ”,彼此协调关系,共同奴役中国
民族资本
主义的发展
产生
19世纪70年代,受外商刺激和 影响
初步发展
后,清政府放松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创办 ,走上“ ”道路
特点
落后
资金少、规模小、技术落后
轻工业
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1894-1895年
朝鲜东学党起义
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
2亿两
沙市 重庆 苏州 杭州
开设工厂
门户开放
洋务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
张謇
大生纱厂
实业救国
三国干涉还辽
美国
1840
1842
1851
1856
1860
1864
1894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农民阶级)
单凭洋务派学习西方技术已不足以救国,必须学习西方制度,开展维新变法。
边疆危机
1895
甲午中日战争
1898
瓜分中国狂潮
洋务运动
(地主阶级)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据材料并结合课本P34,分析公车上书的背景。
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
——郑观应《盛世危言》
1863—1894年间,中国民办企业总数共计119家,投资额680万元,而1895—1898年里,新增企业数就达74家,投资总额更是达到了1432万元。
③甲午战败,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加剧。
②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①维新思想兴起传播
”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
——梁启超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 时间
原因
领导人
皇帝
内容
结果
影响
1895年春,乙未科进士正在北京考完会试,等待发榜。《马关条约》内割让台湾及辽东,赔款二万万两的突然消息传至,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情激愤。台籍举人更是痛哭流涕。4月22日,康有为、梁启超写成一万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十八省举人响应,一千二百多人连署。5月2日,由康、梁二人带领,十八省举人与数千市民集“都察院”门前请代奏。这一事件就是“公车上书”。
1895年春
《马关条约》即将签订
康有为、梁启超
光绪皇帝
请求拒和、迁都、变法
未能上达光绪帝,上书失败
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一、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康有为
(1858-1927)
康有为,广东南海人。自幼熟读经史,20多岁时到香港和上海游历,对西方式治理下的社会有了亲身感受。后他广泛阅读了当时能够搜集到的西学书籍、报刊,钻研西学知识。1891年正式在广州收徒讲学,宣传维新思想,培养变法人才。
梁启超
(1873-1929)
梁启超,广东新会人。自幼聪明好学,有“神童”之誉。11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1890年,梁启超慕名拜访康有为。他自认为对经文诗词颇有所知,康有为却指出那些都是无用之学,并向他讲解变法救国的道理。梁启超听完大为震撼,于是拜康有为做老师,后来成为维新运动的骨干。
二、维新运动的开展
阅读课本P35,维新派宣传变法的方式有哪些?
(1)组织学会
名称 地点
强学会 北京
上海强学会 上海
南学会 长沙
农学会 广州
兴儒会 瑞安
励学斋 西安
蜀学会 成都
二、维新运动的开展
阅读课本P35,维新派宣传变法的方式有哪些?
(1)组织学会
(2)创办报刊
天津
《国闻报》
上海
《时务报》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
——梁启超《变法通议》
《国闻报》何为而设也?曰:将以求通焉耳。夫通之道有二:一曰通上下之情,一曰通中外之故。
——严复
二、维新运动的开展
严复
(1854-1921)
严复,福建侯官人。早年就读于福州船政学堂。1877年被选赴英国学习海军。留学期间,广泛涉猎西方各种政治学术理论。甲午战争爆发后,在天津《直报》上发表《原强》《救亡决论》等
政论文章,号召救亡图存。同时
致力于翻译事业,所译《天演论》
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的生物进化理论,在当时思想界
产生了重大影响。
1897年
严复 译《天演论》书稿
三、百日维新
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消息传出后,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痛陈时局的危险和变法的紧迫性,呼吁变法救国。光绪帝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决心变法。
1897年11月13日,三艘德国军舰突然驶进往日平静的胶州湾,在不到24小时的时间里,舰上官兵竟顺利登陆并占领了青岛。这就是震动中外的胶州湾事件。
德军进入青岛
阅读课本P36,分析百日维新发生的背景。
“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并提出建议:采法俄、日以定国是,大集群臣而谋变法等。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太后若仍不给我事权,我退让此位,不甘做亡国之君。 ——光绪帝
三、百日维新
开 始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戊戌变法
百日维新的主要措施 政治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士民上书言事
经济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
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教育 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创办京师大学堂
军事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三、百日维新
三、百日维新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软禁光绪皇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戊戌变法失败。



三、百日维新
戊戌政变时,谭嗣同拒绝出走,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谭嗣同等人被捕后,被押往菜市口行刑。他正气凛然地喊道:“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随后倒在屠刀之下。谭嗣同矢志为变法献身的精神,激励更多后来者继续探索救国之路。
狱中题壁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舍我其谁的牺牲精神
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
三、百日维新
据材料并结合课本P37,说出戊戌变法的性质。
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颜炳罡 《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近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
——摘编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光明日报》)
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也是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三、百日维新
据材料并结合课本P37,说出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慈禧在变法刚开始就迫使光绪帝连下了三道上谕,控制了人事任免权和京津地区的军政大权,严密监控变法……在地方,除湖南巡抚陈宝箴坚持变法外,其他各省官员都对新政敷衍了事,并不实行。
光绪帝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几年吃的东西不顾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吃了。” ——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①维新派力量相对弱小,没有掌握实权
②缺乏必要的政治经验
三、百日维新
据材料并结合课本P37,说出戊戌变法的影响。
从这时候起,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这些人……向西方追求真理,为中国寻找出路,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他们在维新运动中的种种实践活动,为后来的改革留下历史起点。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据不完全统计,三年内,全国共设立学会87所、学堂131所、报馆91所。这是中国社会中以前没有过的新现象。他们议论局势,鼓吹新学,抨击时弊……至此国内风气为之大变。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戊戌变法使更多仁人志士关心国家命运,促进了思想启蒙和民族意识的觉醒,对近代教育和报刊事业的发展也产生长远影响。
戊戌变法
知识回顾
背景:1895年春,《马关条约》即将签订
经过: 、 等上书 皇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最后失败
影响:
维新运动的开展
方式
组织学会
创办报刊
上海的《时务报》
天津的《国闻报》
梁启超《 》
宣传进化理论
影响:推动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
背景:1897年冬, 强占胶州湾
时间: 年6月11日—9月21日
开始:光绪皇帝颁布“ ”诏书
内容
政治: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士民上书言事
经济: ,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教育: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创办
军事: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结果:以 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政变,变法失败
性质:中国近代 ,也是
失败原因:
影响:促进了 和 的觉醒,对近代 和 的发展也产生长远影响
公车上书
康有为 梁启超
光绪
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变法通议
严复
德国
1898
明定国是
京师大学堂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百日维新
慈禧太后
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维新派力量弱小,没有掌握实权,又缺乏必要的政治经验
思想启蒙
民族意识
教育 报刊事业
事件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时间 19世纪60—90年代中期 1898年
目的 维护清朝统治 救亡图存,走资本主义道路
领导阶级 地主阶级洋务派 资产阶级维新派
学习内容 西方先进技术 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
结果 失败,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 性质 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影响 促进近代工业的发展 促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经济现代化的初步探索 促进思想启蒙和民族意识觉醒
影响近代教育和报刊事业
政治现代化的初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