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七上历史第一单元综合能力测评卷
考试时间:60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
1.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是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我们之所以称其为“人”,主要依据是(B)
A.史书上的记载说明
B.考古发掘出粗糙的石质工具
C.考古发现他们可以吃烧熟的食物
D.其长相和现代人相似
2.比较北京人和猿的肢骨,会发现猿的大腿骨与上臂骨的长度相同,而北京人的大腿骨明显长于上臂骨,由此推测(B)
A.北京人依然保留猿的特征
B.直立行走促进了人类进化
C.火的使用影响智力的发育
D.猿的生活习惯发生了改变
3.某校学生参加了2025年“科学小记者”走进周口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活动,他们在遗址公园的北京人生活场景想象图中会看到北京人(A)
A.围在火堆旁取暖 B.用陶瓶从井里取水
C.用骨针缝制衣服 D.饲养猪狗牛等家畜
4.与北京人遗址发现的动物化石相比,考古学家在山顶洞人遗址中不仅发现了陆生动物的化石,还发现了鲩鱼、鲤科的大胸椎和尾椎化石。这说明山顶洞人(B)
A.已经学会群体狩猎 B.认识利用自然能力提高
C.生产工具制作精细 D.活动范围深受地理限制
5.《淮南子》记载,尧治天下时,“其导万民也,水处者渔,山处者木,谷处者牧,陆处者农”。这表明我国原始农业(D)
A.生产食物多样 B.开始精耕细作
C.受到气候限制 D.生产因地制宜
6.美国学者布雷伍德指出:“因为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而不是采集、狩猎或收集食物——把食物储藏在粮仓里和牲圈里,他们不得不而且也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来。”材料说明(D)
A.农业和畜牧业分离使人类走向定居生活
B.定居生活限制了人类的活动距离
C.人类在采集和狩猎中学会储存食物
D.农业兴起是定居生活的重要前提
7.下列遗址或文物可作为研究原始农业的直接证据的是(C)
A.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B.陕西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陶盆
C.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D.河南舞阳贾湖出土的骨笛
8.长江中下游雨水较多、气候湿润,河姆渡人建造了可以防水防潮的干栏式建筑;黄河流域冬冷夏热,半坡人建造了冬暖夏凉的半地穴式房屋。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佐证原始居民(C)
A.开始饲养家畜 B.生产工具不断革新
C.具有生活智慧 D.建筑技术领先世界
9.河南省伊川县白元乡土门遗址出土的圈足彩陶碗,器表施有黑陶衣,其上用彩色颜料绘制叶子、弧线、点、几何形图案等。据此可知,该遗址(C)
A.处于旧石器时代
B.反映了大汶口文化的特征
C.有仰韶文化特征
D.反映了半坡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10.以下是某校历史兴趣小组编写的历史话剧的故事梗概,据此判断这部历史话剧的名称可能是(B)
剧本名称: ________ 第一幕:早晨,人们来到田地里给新种下的粟浇水
第二幕:中午,人们用彩陶盛满饲料喂养猪、狗等家畜
第三幕:下午闲暇时刻,人们吹奏陶埙,用骨针制衣
A.山顶洞人的生活 B.半坡人的一天
C.生产工具的演变 D.原始农业的发展
11.“随着生产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聚落的成员之间产生了贫富分化,阶级已经萌芽,原始氏族社会开始向早期文明时代过渡。”材料中这个“过渡”开始于(D)
A.山顶洞人时期 B.仰韶文化早期
C.龙山文化时期 D.大汶口文化晚期
12.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澧县的城头山古文化遗址是迄今中国唯一发现时代最早、文物最丰富、保护最完整的古城遗址,被誉为“中国最早的城市”。推动我国古代早期城市形成的根本因素是(A)
A.原始社会经济的发展 B.自然环境的变化
C.原始商业的出现 D.私有制的产生
13.下面都是出土于良渚古城遗址的玉器,它们反映了当时(B)
玉琮(象征神的徽章) 玉钺(象征军事指挥权) 玉璧(祭天用的礼器)
A.手工业的进步 B.治国理念萌芽
C.审美意识进步 D.娱乐活动丰富
14.浙江良渚古城(距今约5300—4300年)遗址发现了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山西陶寺古城(距今约4300—4000年)遗址宫城内有多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这些考古成果共同反映了(D)
A.早期人类的演进和变化规律
B.农业的产生与发展及聚落形成
C.远古传说中蕴含着历史信息
D.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组织能力
15.考古学家苏秉琦提出中华文明“满天星斗说”,如黄淮地区大汶口文化以三足陶鼎为特色,中原地区仰韶文化以双唇尖底彩陶瓶为代表,而西辽河地区红山文化则以简形陶罐为特征。材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C)
A.包容性 B.和平性 C.多元性 D.连续性
16.河南是龙的故里,至今很多民俗仍与龙有关,如每逢喜庆之日舞龙灯、农历二月二祭龙王。中原文化还向外广泛传播,影响了朝鲜、日本的古代文明。这反映出中原文化的特点是(C)
A.兼收并蓄、独具特色 B.多元一体、独树一帜
C.传承开放、影响广泛 D.中华源头、引领世界
17.如图是发生在远古传说时期的一场战争的形势图。这场战争推动了(B)
A.部落联盟的兴起
B.华夏族的形成
C.文明新格局形成
D.早期国家产生
18.司马迁编著《史记》时,以黄帝作为中国历史的开篇。此后,历代统治者均祭祀黄帝,即使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也要假托黄帝以明正朔。这体现了(D)
A.黄帝的伟大功绩 B.司马迁的写史特点
C.血统观念的强化 D.中华文化的传承
19.“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句话描述了我国古代的一项民主制度。下列属于这项民主制度推选出来的著名人物是(A)
A.舜 B.炎帝 C.蚩尤 D.黄帝
20.在太原盆地流传着大禹治水、台骀治水两种远古传说。地质学家和考古学家在太原西山的王封镇、卧龙村、天龙山等处,发现了海百合类、珊瑚等化石,这证明远古时期的太原盆地可能是汪洋大泽或浅湖地带。这说明远古传说(B)
A.反映出早期国家的社会特征
B.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
C.印证了农耕文明的发展状况
D.与真实的历史完全一致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30分)
21.(9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元谋人上门齿化石图2 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和装饰品
材料二 1958年5月,在韶关市曲江县城马坝镇狮子岩的洞穴里,当地农民在采挖洞中的堆积物作肥料时,发现了一个中年男性的头骨化石和一批动物化石,考古学家如获至宝。经鉴定,那个头骨化石是13万年以前的原始人类,因为这个头骨化石是在马坝发现的,考古学家便将之命名为“马坝人”。马坝人把石块打制成粗糙的石器,把树枝砍削成木棒作为工具,艰难地掀开了珠江流域光辉历史的扉页。
材料三 根据生产工具的变化,把史前社会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距今5000多年的马家浜文化遗址位于嘉兴市南湖区,在这里普遍出土了钻孔石斧、弧背石、夹砂红陶双耳罐、带嘴平底盂、腰檐陶釜和横条陶烧火架等磨制器具,还发现骨镞、骨鱼镖、陶网坠等渔猎工具。多处遗址中出土了稻谷、米粒以及牛、鹿、猪、狗等动物遗骸。
(1)从材料一中图1可以看出,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依据是什么?依据图2中的两件文物,你能推测出山顶洞人在工具制作方面掌握了哪些新的技能吗?(3分)
主要依据:化石。技能: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坝人的生活状况与我们学过的哪一古人类最相近。(2分)
北京人。
(3)根据材料三,以生产工具为标志,指出马家浜文化遗址属于史前社会的哪一时代,请说明理由(注意史论结合)。(4分)
时代:新石器时代。理由:马家浜文化遗址出土了钻孔石斧、弧背石、夹砂红陶双耳罐、带嘴平底盂、腰檐陶釜和横条陶烧火架等磨制器具,而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
22.(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半坡遗址的考古发掘延续三年之久……发现了环壕、房屋、窖穴、陶窑、墓葬等丰富的遗迹,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生产工具及生活用具上万件,认识了包含居住区、制陶区、墓葬区的聚落区划,从而确认这是一处总面积约50000平方米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聚落遗址。
——《中国考古百年:带你回顾半坡遗址的发掘》
材料二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日本农学家认为,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粟就向东传到日本、朝鲜,向西传入阿拉伯、小亚细亚、俄国等国家和地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半坡居民的特点(须回答三点)。(3分)
住半地穴式房屋,过定居生活;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黍;会制作陶器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原始农业的地位和历史贡献。(4分)
地位: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历史贡献:水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意对即可)
(3)结合所学知识,再举一例能印证我国原始农业起源的遗址。(1分)
河姆渡遗址。
23.(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良渚,我们并没有发现青铜器和文字,但是发现了玉琮、玉璧、玉钺等玉礼器。此外,良渚古城显然已经进入了国家形态,只有出现一个强大的权力中心,才可能组织修建城墙、水坝等超级工程……事实上在良渚发现古城和水坝以后,不断有国外的考古学家到良渚参观。在这些超级工程面前,他们无不感叹:如果这都不算文明,那什么算文明!
——《在良渚探索5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专访良渚
古城发现者、著名考古学家刘斌》
材料二 谈到陶寺文明的特质,一是海纳百川。陶寺遗址出土有玉璧、玉琮,而璧与琮显然是长江下游地区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类;陶寺文化早期一些墓葬中,随葬玉环的中孔形状呈现桃形或梨形,而这种独特的形态却是西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玉环的特征;陶寺文化大双耳罐应该是甘青地区齐家文化的典型器物之一。这些具有远距离周边文化因素的文物,体现了陶寺文明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融合性和包容性……
——《高江涛:从陶寺考古中探寻中华早期文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距今约5000年长江流域发展出了早期文明的证据。(2分)
良渚古城已经进入了国家形态。
(2)根据材料二,指出陶寺所代表的中原地区在中华文明的初步发展中的地位。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发现,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怎样的特点?(4分)
地位:成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广泛影响不同地区的文明发展。(意对即可)特点:历史悠久;分布广泛;丰富多样;不断传承。
24.(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炎帝神农氏……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用,以教万人。始教耕。故号神农氏……又作五弦之瑟。教人日中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三皇本纪》
材料二 “三月三,拜轩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2025年3月31日成功举办的乙巳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牵动着亿万中华儿女的悠悠情丝,承载着对新时代美好未来的向往。
(1)根据材料一,指出炎帝的功绩(须回答两点)。(2分)
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制作乐器;教人们交换物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今天我们举行拜祖大典的重要意义。(2分)
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言之有理即可)
(3)黄帝为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历史史实与神话传说的关系。(3分)
史实与传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考古证实的传说可以称为“史实”,没有经过考古证实的传说仍为“传说”。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9张PPT)
人教新版 七上 历史
同步课件
统编版七上历史 阶段性检测讲解课件
七上历史第一单元综合能力测评
范围:第1单元
考试时间:60分钟 满分:70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
1.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是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我们之所以称其为“人”,主要依据是( )
A.史书上的记载说明
B.考古发掘出粗糙的石质工具
C.考古发现他们可以吃烧熟的食物
D.其长相和现代人相似
B
2.比较北京人和猿的肢骨,会发现猿的大腿骨与上臂骨的长度相同,而北京人的大腿骨明显长于上臂骨,由此推测( )
A.北京人依然保留猿的特征
B.直立行走促进了人类进化
C.火的使用影响智力的发育
D.猿的生活习惯发生了改变
B
3.某校学生参加了2025年“科学小记者”走进周口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活动,他们在遗址公园的北京人生活场景想象图中会看到北京人( )
A.围在火堆旁取暖 B.用陶瓶从井里取水
C.用骨针缝制衣服 D.饲养猪狗牛等家畜
A
4.与北京人遗址发现的动物化石相比,考古学家在山顶洞人遗址中不仅发现了陆生动物的化石,还发现了鲩鱼、鲤科的大胸椎和尾椎化石。这说明山顶洞人( )
A.已经学会群体狩猎 B.认识利用自然能力提高
C.生产工具制作精细 D.活动范围深受地理限制
B
5.《淮南子》记载,尧治天下时,“其导万民也,水处者渔,山处者木,谷处者牧,陆处者农”。这表明我国原始农业( )
A.生产食物多样 B.开始精耕细作
C.受到气候限制 D.生产因地制宜
D
6.美国学者布雷伍德指出:“因为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而不是采集、狩猎或收集食物——把食物储藏在粮仓里和牲圈里,他们不得不而且也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来。”材料说明( )
A.农业和畜牧业分离使人类走向定居生活
B.定居生活限制了人类的活动距离
C.人类在采集和狩猎中学会储存食物
D.农业兴起是定居生活的重要前提
D
7.下列遗址或文物可作为研究原始农业的直接证据的是( )
A.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B.陕西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陶盆
C.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D.河南舞阳贾湖出土的骨笛
C
8.长江中下游雨水较多、气候湿润,河姆渡人建造了可以防水防潮的干栏式建筑;黄河流域冬冷夏热,半坡人建造了冬暖夏凉的半地穴式房屋。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佐证原始居民( )
A.开始饲养家畜 B.生产工具不断革新
C.具有生活智慧 D.建筑技术领先世界
C
9.河南省伊川县白元乡土门遗址出土的圈足彩陶碗,器表施有黑陶衣,其上用彩色颜料绘制叶子、弧线、点、几何形图案等。据此可知,该遗址( )
A.处于旧石器时代
B.反映了大汶口文化的特征
C.有仰韶文化特征
D.反映了半坡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C
10.以下是某校历史兴趣小组编写的历史话剧的故事梗概,据此判断这部历史话剧的名称可能是( )
A.山顶洞人的生活 B.半坡人的一天
C.生产工具的演变 D.原始农业的发展
剧本名称: ________ 第一幕:早晨,人们来到田地里给新种下的粟浇水
第二幕:中午,人们用彩陶盛满饲料喂养猪、狗等家畜
第三幕:下午闲暇时刻,人们吹奏陶埙,用骨针制衣
B
11.“随着生产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聚落的成员之间产生了贫富分化,阶级已经萌芽,原始氏族社会开始向早期文明时代过渡。”材料中这个“过渡”开始于( )
A.山顶洞人时期 B.仰韶文化早期
C.龙山文化时期 D.大汶口文化晚期
D
12.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澧县的城头山古文化遗址是迄今中国唯一发现时代最早、文物最丰富、保护最完整的古城遗址,被誉为“中国最早的城市”。推动我国古代早期城市形成的根本因素是( )
A.原始社会经济的发展 B.自然环境的变化
C.原始商业的出现 D.私有制的产生
A
13.下面都是出土于良渚古城遗址的玉器,它们反映了当时( )
A.手工业的进步 B.治国理念萌芽
C.审美意识进步 D.娱乐活动丰富
玉琮(象征神的徽章) 玉钺(象征军事指挥权)
玉璧(祭天用的礼器)
B
14.浙江良渚古城(距今约5300—4300年)遗址发现了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山西陶寺古城(距今约4300—4000年)遗址宫城内有多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这些考古成果共同反映了( )
A.早期人类的演进和变化规律
B.农业的产生与发展及聚落形成
C.远古传说中蕴含着历史信息
D.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组织能力
D
15.考古学家苏秉琦提出中华文明“满天星斗说”,如黄淮地区大汶口文化以三足陶鼎为特色,中原地区仰韶文化以双唇尖底彩陶瓶为代表,而西辽河地区红山文化则以简形陶罐为特征。材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 )
A.包容性 B.和平性
C.多元性 D.连续性
C
16.河南是龙的故里,至今很多民俗仍与龙有关,如每逢喜庆之日舞龙灯、农历二月二祭龙王。中原文化还向外广泛传播,影响了朝鲜、日本的古代文明。这反映出中原文化的特点是( )
A.兼收并蓄、独具特色 B.多元一体、独树一帜
C.传承开放、影响广泛 D.中华源头、引领世界
C
17.如图是发生在远古传说时期的一场战争的形势图。这场战争推动了( )
A.部落联盟的兴起
B.华夏族的形成
C.文明新格局形成
D.早期国家产生
B
18.司马迁编著《史记》时,以黄帝作为中国历史的开篇。此后,历代统治者均祭祀黄帝,即使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也要假托黄帝以明正朔。这体现了( )
A.黄帝的伟大功绩 B.司马迁的写史特点
C.血统观念的强化 D.中华文化的传承
D
19.“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句话描述了我国古代的一项民主制度。下列属于这项民主制度推选出来的著名人物是( )
A.舜 B.炎帝
C.蚩尤 D.黄帝
A
20.在太原盆地流传着大禹治水、台骀治水两种远古传说。地质学家和考古学家在太原西山的王封镇、卧龙村、天龙山等处,发现了海百合类、珊瑚等化石,这证明远古时期的太原盆地可能是汪洋大泽或浅湖地带。这说明远古传说( )
A.反映出早期国家的社会特征
B.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
C.印证了农耕文明的发展状况
D.与真实的历史完全一致
B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30分)
21.(9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元谋人上门齿化石
图2 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和装饰品
材料二 1958年5月,在韶关市曲江县城马坝镇狮子岩的洞穴里,当地农民在采挖洞中的堆积物作肥料时,发现了一个中年男性的头骨化石和一批动物化石,考古学家如获至宝。经鉴定,那个头骨化石是13万年以前的原始人类,因为这个头骨化石是在马坝发现的,考古学家便将之命名为“马坝人”。马坝人把石块打制成粗糙的石器,把树枝砍削成木棒作为工具,艰难地掀开了珠江流域光辉历史的扉页。
材料三 根据生产工具的变化,把史前社会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距今5000多年的马家浜文化遗址位于嘉兴市南湖区,在这里普遍出土了钻孔石斧、弧背石、夹砂红陶双耳罐、带嘴平底盂、腰檐陶釜和横条陶烧火架等磨制器具,还发现骨镞、骨鱼镖、陶网坠等渔猎工具。多处遗址中出土了稻谷、米粒以及牛、鹿、猪、狗等动物遗骸。
(1)从材料一中图1可以看出,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依据是什么?依据图2中的两件文物,你能推测出山顶洞人在工具制作方面掌握了哪些新的技能吗?(3分)
主要依据:化石。技能: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坝人的生活状况与我们学过的哪一古人类最相近。(2分)
北京人。
(3)根据材料三,以生产工具为标志,指出马家浜文化遗址属于史前社会的哪一时代,请说明理由(注意史论结合)。(4分)
时代:新石器时代。理由:马家浜文化遗址出土了钻孔石斧、弧背石、夹砂红陶双耳罐、带嘴平底盂、腰檐陶釜和横条陶烧火架等磨制器具,而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
22.(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半坡遗址的考古发掘延续三年之久……发现了环壕、房屋、窖穴、陶窑、墓葬等丰富的遗迹,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生产工具及生活用具上万件,认识了包含居住区、制陶区、墓葬区的聚落区划,从而确认这是一处总面积约50000平方米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聚落遗址。
——《中国考古百年:带你回顾半坡遗址的发掘》
材料二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日本农学家认为,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粟就向东传到日本、朝鲜,向西传入阿拉伯、小亚细亚、俄国等国家和地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半坡居民的特点(须回答三点)。(3分)
住半地穴式房屋,过定居生活;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黍;会制作陶器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原始农业的地位和历史贡献。(4分)
地位: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历史贡献:水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意对即可)
(3)结合所学知识,再举一例能印证我国原始农业起源的遗址。(1分)
河姆渡遗址。
23.(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良渚,我们并没有发现青铜器和文字,但是发现了玉琮、玉璧、玉钺等玉礼器。此外,良渚古城显然已经进入了国家形态,只有出现一个强大的权力中心,才可能组织修建城墙、水坝等超级工程……事实上在良渚发现古城和水坝以后,不断有国外的考古学家到良渚参观。在这些超级工程面前,他们无不感叹:如果这都不算文明,那什么算文明!
——《在良渚探索5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专访良渚
古城发现者、著名考古学家刘斌》
材料二 谈到陶寺文明的特质,一是海纳百川。陶寺遗址出土有玉璧、玉琮,而璧与琮显然是长江下游地区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类;陶寺文化早期一些墓葬中,随葬玉环的中孔形状呈现桃形或梨形,而这种独特的形态却是西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玉环的特征;陶寺文化大双耳罐应该是甘青地区齐家文化的典型器物之一。这些具有远距离周边文化因素的文物,体现了陶寺文明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融合性和包容性……
——《高江涛:从陶寺考古中探寻中华早期文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距今约5000年长江流域发展出了早期文明的证据。(2分)
良渚古城已经进入了国家形态。
(2)根据材料二,指出陶寺所代表的中原地区在中华文明的初步发展中的地位。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发现,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怎样的特点?(4分)
地位:成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广泛影响不同地区的文明发展。(意对即可)特点:历史悠久;分布广泛;丰富多样;不断传承。
24.(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炎帝神农氏……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用,以教万人。始教耕。故号神农氏……又作五弦之瑟。教人日中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三皇本纪》
材料二 “三月三,拜轩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2025年3月31日成功举办的乙巳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牵动着亿万中华儿女的悠悠情丝,承载着对新时代美好未来的向往。
(1)根据材料一,指出炎帝的功绩(须回答两点)。(2分)
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制作乐器;教人们交换物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今天我们举行拜祖大典的重要意义。(2分)
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言之有理即可)
(3)黄帝为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历史史实与神话传说的关系。(3分)
史实与传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考古证实的传说可以称为“史实”,没有经过考古证实的传说仍为“传说”。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七上历史第一单元综合能力测评卷
考试时间:60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
1.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是距今约170万年的元谋人,我们之所以称其为“人”,主要依据是(B)
A.史书上的记载说明
B.考古发掘出粗糙的石质工具
C.考古发现他们可以吃烧熟的食物
D.其长相和现代人相似
2.比较北京人和猿的肢骨,会发现猿的大腿骨与上臂骨的长度相同,而北京人的大腿骨明显长于上臂骨,由此推测(B)
A.北京人依然保留猿的特征
B.直立行走促进了人类进化
C.火的使用影响智力的发育
D.猿的生活习惯发生了改变
3.某校学生参加了2025年“科学小记者”走进周口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活动,他们在遗址公园的北京人生活场景想象图中会看到北京人(A)
A.围在火堆旁取暖 B.用陶瓶从井里取水
C.用骨针缝制衣服 D.饲养猪狗牛等家畜
4.与北京人遗址发现的动物化石相比,考古学家在山顶洞人遗址中不仅发现了陆生动物的化石,还发现了鲩鱼、鲤科的大胸椎和尾椎化石。这说明山顶洞人(B)
A.已经学会群体狩猎 B.认识利用自然能力提高
C.生产工具制作精细 D.活动范围深受地理限制
5.《淮南子》记载,尧治天下时,“其导万民也,水处者渔,山处者木,谷处者牧,陆处者农”。这表明我国原始农业(D)
A.生产食物多样 B.开始精耕细作
C.受到气候限制 D.生产因地制宜
6.美国学者布雷伍德指出:“因为人类学会了生产食物——而不是采集、狩猎或收集食物——把食物储藏在粮仓里和牲圈里,他们不得不而且也有能力大批地定居下来。”材料说明(D)
A.农业和畜牧业分离使人类走向定居生活
B.定居生活限制了人类的活动距离
C.人类在采集和狩猎中学会储存食物
D.农业兴起是定居生活的重要前提
7.下列遗址或文物可作为研究原始农业的直接证据的是(C)
A.北京人头盖骨化石
B.陕西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陶盆
C.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D.河南舞阳贾湖出土的骨笛
8.长江中下游雨水较多、气候湿润,河姆渡人建造了可以防水防潮的干栏式建筑;黄河流域冬冷夏热,半坡人建造了冬暖夏凉的半地穴式房屋。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佐证原始居民(C)
A.开始饲养家畜 B.生产工具不断革新
C.具有生活智慧 D.建筑技术领先世界
9.河南省伊川县白元乡土门遗址出土的圈足彩陶碗,器表施有黑陶衣,其上用彩色颜料绘制叶子、弧线、点、几何形图案等。据此可知,该遗址(C)
A.处于旧石器时代
B.反映了大汶口文化的特征
C.有仰韶文化特征
D.反映了半坡人的生产生活状况
10.以下是某校历史兴趣小组编写的历史话剧的故事梗概,据此判断这部历史话剧的名称可能是(B)
剧本名称: ________ 第一幕:早晨,人们来到田地里给新种下的粟浇水
第二幕:中午,人们用彩陶盛满饲料喂养猪、狗等家畜
第三幕:下午闲暇时刻,人们吹奏陶埙,用骨针制衣
A.山顶洞人的生活 B.半坡人的一天
C.生产工具的演变 D.原始农业的发展
11.“随着生产的发展,出现了私有财产,聚落的成员之间产生了贫富分化,阶级已经萌芽,原始氏族社会开始向早期文明时代过渡。”材料中这个“过渡”开始于(D)
A.山顶洞人时期 B.仰韶文化早期
C.龙山文化时期 D.大汶口文化晚期
12.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澧县的城头山古文化遗址是迄今中国唯一发现时代最早、文物最丰富、保护最完整的古城遗址,被誉为“中国最早的城市”。推动我国古代早期城市形成的根本因素是(A)
A.原始社会经济的发展 B.自然环境的变化
C.原始商业的出现 D.私有制的产生
13.下面都是出土于良渚古城遗址的玉器,它们反映了当时(B)
玉琮(象征神的徽章) 玉钺(象征军事指挥权) 玉璧(祭天用的礼器)
A.手工业的进步 B.治国理念萌芽
C.审美意识进步 D.娱乐活动丰富
14.浙江良渚古城(距今约5300—4300年)遗址发现了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山西陶寺古城(距今约4300—4000年)遗址宫城内有多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这些考古成果共同反映了(D)
A.早期人类的演进和变化规律
B.农业的产生与发展及聚落形成
C.远古传说中蕴含着历史信息
D.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组织能力
15.考古学家苏秉琦提出中华文明“满天星斗说”,如黄淮地区大汶口文化以三足陶鼎为特色,中原地区仰韶文化以双唇尖底彩陶瓶为代表,而西辽河地区红山文化则以简形陶罐为特征。材料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C)
A.包容性 B.和平性 C.多元性 D.连续性
16.河南是龙的故里,至今很多民俗仍与龙有关,如每逢喜庆之日舞龙灯、农历二月二祭龙王。中原文化还向外广泛传播,影响了朝鲜、日本的古代文明。这反映出中原文化的特点是(C)
A.兼收并蓄、独具特色 B.多元一体、独树一帜
C.传承开放、影响广泛 D.中华源头、引领世界
17.如图是发生在远古传说时期的一场战争的形势图。这场战争推动了(B)
A.部落联盟的兴起
B.华夏族的形成
C.文明新格局形成
D.早期国家产生
18.司马迁编著《史记》时,以黄帝作为中国历史的开篇。此后,历代统治者均祭祀黄帝,即使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也要假托黄帝以明正朔。这体现了(D)
A.黄帝的伟大功绩 B.司马迁的写史特点
C.血统观念的强化 D.中华文化的传承
19.“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句话描述了我国古代的一项民主制度。下列属于这项民主制度推选出来的著名人物是(A)
A.舜 B.炎帝 C.蚩尤 D.黄帝
20.在太原盆地流传着大禹治水、台骀治水两种远古传说。地质学家和考古学家在太原西山的王封镇、卧龙村、天龙山等处,发现了海百合类、珊瑚等化石,这证明远古时期的太原盆地可能是汪洋大泽或浅湖地带。这说明远古传说(B)
A.反映出早期国家的社会特征
B.蕴含着一定的历史信息
C.印证了农耕文明的发展状况
D.与真实的历史完全一致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30分)
21.(9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元谋人上门齿化石图2 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和装饰品
材料二 1958年5月,在韶关市曲江县城马坝镇狮子岩的洞穴里,当地农民在采挖洞中的堆积物作肥料时,发现了一个中年男性的头骨化石和一批动物化石,考古学家如获至宝。经鉴定,那个头骨化石是13万年以前的原始人类,因为这个头骨化石是在马坝发现的,考古学家便将之命名为“马坝人”。马坝人把石块打制成粗糙的石器,把树枝砍削成木棒作为工具,艰难地掀开了珠江流域光辉历史的扉页。
材料三 根据生产工具的变化,把史前社会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距今5000多年的马家浜文化遗址位于嘉兴市南湖区,在这里普遍出土了钻孔石斧、弧背石、夹砂红陶双耳罐、带嘴平底盂、腰檐陶釜和横条陶烧火架等磨制器具,还发现骨镞、骨鱼镖、陶网坠等渔猎工具。多处遗址中出土了稻谷、米粒以及牛、鹿、猪、狗等动物遗骸。
(1)从材料一中图1可以看出,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依据是什么?依据图2中的两件文物,你能推测出山顶洞人在工具制作方面掌握了哪些新的技能吗?(3分)
主要依据:化石。技能: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坝人的生活状况与我们学过的哪一古人类最相近。(2分)
北京人。
(3)根据材料三,以生产工具为标志,指出马家浜文化遗址属于史前社会的哪一时代,请说明理由(注意史论结合)。(4分)
时代:新石器时代。理由:马家浜文化遗址出土了钻孔石斧、弧背石、夹砂红陶双耳罐、带嘴平底盂、腰檐陶釜和横条陶烧火架等磨制器具,而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为“新石器时代”。
22.(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半坡遗址的考古发掘延续三年之久……发现了环壕、房屋、窖穴、陶窑、墓葬等丰富的遗迹,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生产工具及生活用具上万件,认识了包含居住区、制陶区、墓葬区的聚落区划,从而确认这是一处总面积约50000平方米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聚落遗址。
——《中国考古百年:带你回顾半坡遗址的发掘》
材料二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距今10000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目前,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日本农学家认为,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粟就向东传到日本、朝鲜,向西传入阿拉伯、小亚细亚、俄国等国家和地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半坡居民的特点(须回答三点)。(3分)
住半地穴式房屋,过定居生活;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黍;会制作陶器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原始农业的地位和历史贡献。(4分)
地位: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均发现于中国。历史贡献:水稻、粟和黍的人工栽培,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意对即可)
(3)结合所学知识,再举一例能印证我国原始农业起源的遗址。(1分)
河姆渡遗址。
23.(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良渚,我们并没有发现青铜器和文字,但是发现了玉琮、玉璧、玉钺等玉礼器。此外,良渚古城显然已经进入了国家形态,只有出现一个强大的权力中心,才可能组织修建城墙、水坝等超级工程……事实上在良渚发现古城和水坝以后,不断有国外的考古学家到良渚参观。在这些超级工程面前,他们无不感叹:如果这都不算文明,那什么算文明!
——《在良渚探索5000年前的中华文明——专访良渚
古城发现者、著名考古学家刘斌》
材料二 谈到陶寺文明的特质,一是海纳百川。陶寺遗址出土有玉璧、玉琮,而璧与琮显然是长江下游地区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类;陶寺文化早期一些墓葬中,随葬玉环的中孔形状呈现桃形或梨形,而这种独特的形态却是西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玉环的特征;陶寺文化大双耳罐应该是甘青地区齐家文化的典型器物之一。这些具有远距离周边文化因素的文物,体现了陶寺文明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融合性和包容性……
——《高江涛:从陶寺考古中探寻中华早期文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距今约5000年长江流域发展出了早期文明的证据。(2分)
良渚古城已经进入了国家形态。
(2)根据材料二,指出陶寺所代表的中原地区在中华文明的初步发展中的地位。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发现,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怎样的特点?(4分)
地位:成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广泛影响不同地区的文明发展。(意对即可)特点:历史悠久;分布广泛;丰富多样;不断传承。
24.(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炎帝神农氏……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用,以教万人。始教耕。故号神农氏……又作五弦之瑟。教人日中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三皇本纪》
材料二 “三月三,拜轩辕”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2025年3月31日成功举办的乙巳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牵动着亿万中华儿女的悠悠情丝,承载着对新时代美好未来的向往。
(1)根据材料一,指出炎帝的功绩(须回答两点)。(2分)
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制作乐器;教人们交换物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今天我们举行拜祖大典的重要意义。(2分)
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豪感;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言之有理即可)
(3)黄帝为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请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历史史实与神话传说的关系。(3分)
史实与传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考古证实的传说可以称为“史实”,没有经过考古证实的传说仍为“传说”。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