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秋七上历史阶段测试】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单元综合能力测评卷(原卷版+解答版+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秋七上历史阶段测试】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单元综合能力测评卷(原卷版+解答版+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6 21:12:20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七上历史第二单元综合能力测评卷
考试时间:60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
1.禹死后,启即天子位,“益(人名)干启位,启杀之”,又有“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这一记载表明(D)
A.禹禅让于启使华夏族分崩离析
B.夏启通过战争手段获得了王位
C.父子相传已成王位继承的定制
D.当时中国政治制度发生了变革
2.夏朝筑有以城墙和护城河作为防护的城堡和大型宫殿,还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商朝有各种职官、常备武装、典章制度、刑法法规等,并将夏朝的奉“天”罚罪法制观发展到奉“神”观。从材料中可以得知夏商处于(A)
A.奴隶制国家的形成阶段 B.社会变革大发展时期
C.文明产生的传说时代 D.统一国家的建立阶段
3.利用年代尺来学习历史是构建时空观念的重要方法之一。仔细观察下面年代尺,其中②③处对应的历史事件是(B)
A.禹建立夏、平王迁都 B.商汤灭夏、武王伐纣
C.盘庚迁殷、西周灭亡 D.商汤灭夏、东周建立
4.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这主要强调分封制(B)
A.稳定了政局,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
B.扩大了周的统治范围,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
C.促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扩大了西周的疆域
D.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秩序,巩固了统治
5.鲁国大夫季氏在其家庙的厅堂里用八佾(天子专用的乐舞规格)奏乐舞蹈,孔子对此感慨:“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面对以下哪一场景最有可能发出同样的感慨(A)
A.郑国国君使用九鼎八簋
B.齐桓公以“尊王攘夷”的名义争霸
C.晋国大臣魏绛提出“和戎”主张
D.诸子百家展开学术辩论
6.晋国在初封时只有方圆百里之地,但在春秋时期通过三次大规模的讨伐吞并战争,一跃成为土地最多的诸侯。据此推测,春秋时期晋国封地的扩张(B)
A.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冲击了原有的统治秩序
C.导致了地主阶级变法运动 D.促进了分封制度的完善
7.如图是某位同学的学习笔记,其中①处应填(D)
A.原始农业的出现
B.磨制石器的使用
C.制陶业的发展
D.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
8.战国时期,秦国规定“盗马者死,盗牛者加(枷刑)”。对马、牛的重视源于当时(B)
A.对牛马的崇拜兴起 B.兼并战争的需要
C.统治者有仁爱之心 D.交通运输的需要
9.战国七雄中,三个国家的军队最有名:齐国的“技击”、魏国的“武卒”、秦国的“锐士”。荀子认为,秦国的“锐士”最厉害。秦国“锐士”战斗力强主要得益于(C)
A.统一度量衡 B.确立县制
C.奖励军功 D.秦国完成统一
10.约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周礼》最早记载了“鞭打春牛”这一民间习俗。立春时节,人们通过鞭打泥捏纸粘的“耕牛”催农耕作,祈愿五谷丰登。这表明(D)
A.铁农具的使用推动生产发展 B.战国时期牛耕开始出现
C.我国古代农耕经济领先世界 D.生产方式影响社会习俗
11.《史记》记载“子贡好废举(买贱卖贵)”,《韩非子》记载“买椟还珠”的故事。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B)
A.百家争鸣促进文化繁荣 B.商业活动逐渐活跃
C.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D.冶铁业发展迅速
12.都江堰渠首工程的位置、结构、尺寸及方向的安排,与岷江出山口的河床走势、地理环境、上游的水流、来沙条件相互作用,组成了协调一致的有机整体。材料反映了都江堰(A)
A.因地制宜,选址合理 B.积极发挥灌溉作用
C.促进周边农业发展 D.沟通水系,防止水害
13.学者冯天瑜曾指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以下学派分别最能体现“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的是(B)
A.墨家、道家 B.儒家、法家
C.道家、法家 D.儒家、兵家
14.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主张礼法并用,是法家韩非的老师;《墨子》反对各国相互攻伐,但书中《城守篇》对我国古代军事技术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这反映了战国时期学派之间思想(C)
A.相互抨击 B.趋于一致 C.相互影响 D.独立发展
15.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术中心,其规定,凡来这里的文人学士,无论其学术观点、政治倾向、国别、派别、年龄、资历如何,都可自由发表意见以及相互争辩。由此可见,稷下学宫的创办(B)
A.确立了法家正统地位 B.推动了学术思想繁荣
C.确立了儒家正统地位 D.揭示了诸侯争霸根源
16.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礼制文明受到挑战的时期,诸子学说揭示了中国古代礼制文明发展的各种可能选择,提出了礼制文明进一步发展的新思路、新观点,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据此可知,百家争鸣的意义在于(C)
A.彻底否定了传统的礼乐制度
B.确立了儒家的主流学说地位
C.推动了古代社会的制度创新
D.开启了思想自由的全新时代
17.“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二十四节气歌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下列对于二十四节气歌的理解,正确的是(D)
A.二十四节气歌起源于长江流域
B.实践中获得对人和自然的完全认识
C.其主要作用是明确祭祀的时间
D.古人运用对节气的正确认识指导生产
18.在《甲骨文编》中,“福”字有50种构形(如图为其中的三种构形),它们都是商周时期人们“双手捧酒献于祭台”的具象化,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这体现了(B)
A.甲骨文是体系完备的文字
B.甲骨文生动形象的造字特点
C.宴饮活动推动了文字诞生
D.汉字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
19.小培同学参观河南博物院某一展厅时看到了如图展品,该展厅最有可能是(B)
偃师二里头遗址一号宫殿复原图 郑州商城遗址出土的杜岭方鼎 安阳殷墟出土
的刻辞龟甲
A.走向邦国——新石器时期 B.中原立国——夏商时期
C.宅兹中国——西周时期 D.逐鹿中原——东周时期
20.中国空间站的问天实验舱“问天”之名取自先秦爱国诗人屈原的长诗《楚辞·天问》;杭州亚运会上,良渚元素无处不在。这彰显了我国(D)
A.经济的发展繁荣 B.政治制度优越
C.思想理论的丰富 D.文化底蕴深厚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30分)
21.(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相传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品德才能俱佳)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后,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但是到夏朝时,这种传位方式发生了变化,《三字经》中记载:“夏(禹)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材料二 由于整个奴隶主阶级的奢侈腐化,统治阶级对奴隶、平民的压榨、掠夺也更为残酷……纣王又作“炮烙之法”,企图用严刑来加强对人民的镇压……纣王使得统治集团陷于分崩离析的状态,这对于商政权的覆灭也起了加速的作用。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三 西周分封制下,“封建亲戚”的主要国家,大体就在黄河中下游的农耕文明区;其中鲁、卫、晋、燕这些姬姓封国势力最为强大,地处要冲,足以决定大局。
——摘编自[日]伊藤道治《中国古代王朝的形成》
(1)材料一反映出从部落联盟时期到夏朝,传位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1分)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2)根据材料二,概括商政权覆灭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商朝灭亡的决定性战役。(2分)
原因:统治阶级奢侈腐化;统治阶级大肆压榨和掠夺奴隶、平民;统治阶级设置严刑峻法以镇压人民。战役:牧野之战。
(3)根据材料三,概括西周分封制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周分封制的作用。(4分)
特点:封国主要在黄河中下游的农耕文明区;姬姓封国势力强大。作用:巩固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了统治范围,确立了周朝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
2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商鞅
材料二 商鞅很清楚秦国羸弱的根源在哪里,简单地说是三个“低下”,一个“落后”。三个“低下”,一是生产率低下,二是行政效率低下,三是军队战斗力低下。一个“落后”是土地制度落后。要改革的话,肯定要从这四个方面下重手。
——摘编自张向东、王多《“商鞅变法”精神实质的再思考》
(1)材料一体现了商鞅的什么精神?变法采用了战国时期哪家思想?(2分)
精神:创新精神(或:不墨守成规、不守旧、敢作敢为、与时俱进等)。思想:法家思想。
(2)根据材料二中的三个“低下”、一个“落后”,任选其中两个方面,简要说明商鞅是如何解决的。(2分)
为解决生产率低下: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为解决行政效率低下: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为解决军队战斗力低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为解决土地制度落后:废除旧的土地制度。
(3)通过学习商鞅变法,你获得了哪些启示?(2分)
改革要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改革要顺应历史潮流等。(言之有理即可)
23.(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农业   商代已经使用木耒等农具,二人或多人共同耕种,相互协作。商汤曾派亳人帮助葛人种地。卜辞是商代占卜的记录,其中“求雨”“求晴”“求禾”等关心农业生产丰歉的占卜现象屡见不鲜。主要的农作物如黍、稷、麦、稻、菽(豆类)等,都见于卜辞。 ——摘编自张卫亚《先秦重农抑商思想发展浅析》
手工业 春秋时期,青铜器上的雕镂纹饰趋向细致工整,造型轻巧灵便,出现了错金铭文。存世的吴、越青铜剑,其冶铸淬炼之精,合金技术之巧,外镀之精良,花纹之铸造,皆世所罕见。煮盐、冶铁、漆器等部门发展起来。齐国的丝织品、楚国的漆器等水平很高。一部分工匠成为个体生产和经营者,聚居于城中的“肆”里,边生产边销售。
商业 晋国货币 齐国货币 楚国蚁鼻钱
(1)根据表格信息,概括商代农业的特点(须回答两点)。(2分)
技术先进;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农作物种类多。
(2)根据表格信息,指出春秋时期手工业生产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须回答两点)。(2分)
规模扩大;专业化程度有所提高;水平高超;分工更加细致。
(3)表格三项内容之间有何内在联系?(2分)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使产品的数量不断增加,促进了商业活动的活跃,商业活动逐渐活跃,促进了金属货币的出现。
24.(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之名在西周已经出现,它成为中原主体居民的总称,四邻的夷、蛮、戎、狄等民族被华夏族概称为“夷”。到春秋战国之交,进入中原的戎狄诸部绝大部分已融入华夏族当中,曾以蛮自居的楚国也渐不再被视为蛮夷。春秋战国,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广泛的族群,最终到秦以后形成了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春秋时期,各大国与邻近的少数民族部落方国发生战争,与夷狄各部之间的通婚现象也很普遍。于是,进入中原的戎狄诸部与华夏族融合起来。此外,本来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不断吸收中原华夏文明成果,融入华夏族并被中原各国所认同。战国时,不断扩大的华夏族形成了强烈的认同感,为秦汉“天下为一”的大一统格局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田旭东、周苏平、王美凤《文明的历程:春秋》等
(1)根据材料一,简述不同时期华夏族的发展情况。(3分)
西周时期,华夏之名已经出现,用来称呼中原主体居民,与四邻的“夷”“蛮”“戎”“狄”等民族区分。春秋战国时期,大量“戎”“狄”部落融入中原,华夏族吸收不同民族的成分,逐步稳定且广泛分布。到秦以后,发展为统一且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增强华夏认同的途径(须回答三点)。(3分)
战争;通婚;主动学习和吸收对方文明成果。
25.(5分)阅读下面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材料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夏、商、周三代末代君主往往是暴君,如夏桀统治时期,国力衰弱,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引起民众的反抗。类似的事件也发生在商朝和西周的末代君主身上,最后他们的统治都被推翻了。
【示例】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夏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穷奢极欲,残暴无道,以致民怨沸腾,最终导致了夏的灭亡。商朝的最后一个国王纣继位后,军事上连年征伐,耗费国力,经济上横征暴敛,政治上施行严刑峻法,导致民不聊生。周幽王在位期间朝政更趋腐败,内外矛盾激化。综上所述,廉政兴国,暴政亡国。执政者要勤于政事,提高个人政治素养。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历史学科
七上历史第二单元综合能力测评卷
考试时间:60分钟  满分:50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
1.禹死后,启即天子位,“益(人名)干启位,启杀之”,又有“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这一记载表明(D)
A.禹禅让于启使华夏族分崩离析
B.夏启通过战争手段获得了王位
C.父子相传已成王位继承的定制
D.当时中国政治制度发生了变革
2.夏朝筑有以城墙和护城河作为防护的城堡和大型宫殿,还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商朝有各种职官、常备武装、典章制度、刑法法规等,并将夏朝的奉“天”罚罪法制观发展到奉“神”观。从材料中可以得知夏商处于(A)
A.奴隶制国家的形成阶段 B.社会变革大发展时期
C.文明产生的传说时代 D.统一国家的建立阶段
3.利用年代尺来学习历史是构建时空观念的重要方法之一。仔细观察下面年代尺,其中②③处对应的历史事件是(B)
A.禹建立夏、平王迁都 B.商汤灭夏、武王伐纣
C.盘庚迁殷、西周灭亡 D.商汤灭夏、东周建立
4.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这主要强调分封制(B)
A.稳定了政局,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
B.扩大了周的统治范围,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
C.促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扩大了西周的疆域
D.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秩序,巩固了统治
5.鲁国大夫季氏在其家庙的厅堂里用八佾(天子专用的乐舞规格)奏乐舞蹈,孔子对此感慨:“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面对以下哪一场景最有可能发出同样的感慨(A)
A.郑国国君使用九鼎八簋
B.齐桓公以“尊王攘夷”的名义争霸
C.晋国大臣魏绛提出“和戎”主张
D.诸子百家展开学术辩论
6.晋国在初封时只有方圆百里之地,但在春秋时期通过三次大规模的讨伐吞并战争,一跃成为土地最多的诸侯。据此推测,春秋时期晋国封地的扩张(B)
A.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冲击了原有的统治秩序
C.导致了地主阶级变法运动 D.促进了分封制度的完善
7.如图是某位同学的学习笔记,其中①处应填(D)
A.原始农业的出现
B.磨制石器的使用
C.制陶业的发展
D.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
8.战国时期,秦国规定“盗马者死,盗牛者加(枷刑)”。对马、牛的重视源于当时(B)
A.对牛马的崇拜兴起 B.兼并战争的需要
C.统治者有仁爱之心 D.交通运输的需要
9.战国七雄中,三个国家的军队最有名:齐国的“技击”、魏国的“武卒”、秦国的“锐士”。荀子认为,秦国的“锐士”最厉害。秦国“锐士”战斗力强主要得益于(C)
A.统一度量衡 B.确立县制
C.奖励军功 D.秦国完成统一
10.约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周礼》最早记载了“鞭打春牛”这一民间习俗。立春时节,人们通过鞭打泥捏纸粘的“耕牛”催农耕作,祈愿五谷丰登。这表明(D)
A.铁农具的使用推动生产发展 B.战国时期牛耕开始出现
C.我国古代农耕经济领先世界 D.生产方式影响社会习俗
11.《史记》记载“子贡好废举(买贱卖贵)”,《韩非子》记载“买椟还珠”的故事。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B)
A.百家争鸣促进文化繁荣 B.商业活动逐渐活跃
C.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D.冶铁业发展迅速
12.都江堰渠首工程的位置、结构、尺寸及方向的安排,与岷江出山口的河床走势、地理环境、上游的水流、来沙条件相互作用,组成了协调一致的有机整体。材料反映了都江堰(A)
A.因地制宜,选址合理 B.积极发挥灌溉作用
C.促进周边农业发展 D.沟通水系,防止水害
13.学者冯天瑜曾指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以下学派分别最能体现“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的是(B)
A.墨家、道家 B.儒家、法家
C.道家、法家 D.儒家、兵家
14.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主张礼法并用,是法家韩非的老师;《墨子》反对各国相互攻伐,但书中《城守篇》对我国古代军事技术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这反映了战国时期学派之间思想(C)
A.相互抨击 B.趋于一致 C.相互影响 D.独立发展
15.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术中心,其规定,凡来这里的文人学士,无论其学术观点、政治倾向、国别、派别、年龄、资历如何,都可自由发表意见以及相互争辩。由此可见,稷下学宫的创办(B)
A.确立了法家正统地位 B.推动了学术思想繁荣
C.确立了儒家正统地位 D.揭示了诸侯争霸根源
16.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礼制文明受到挑战的时期,诸子学说揭示了中国古代礼制文明发展的各种可能选择,提出了礼制文明进一步发展的新思路、新观点,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据此可知,百家争鸣的意义在于(C)
A.彻底否定了传统的礼乐制度
B.确立了儒家的主流学说地位
C.推动了古代社会的制度创新
D.开启了思想自由的全新时代
17.“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二十四节气歌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下列对于二十四节气歌的理解,正确的是(D)
A.二十四节气歌起源于长江流域
B.实践中获得对人和自然的完全认识
C.其主要作用是明确祭祀的时间
D.古人运用对节气的正确认识指导生产
18.在《甲骨文编》中,“福”字有50种构形(如图为其中的三种构形),它们都是商周时期人们“双手捧酒献于祭台”的具象化,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这体现了(B)
A.甲骨文是体系完备的文字
B.甲骨文生动形象的造字特点
C.宴饮活动推动了文字诞生
D.汉字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
19.小培同学参观河南博物院某一展厅时看到了如图展品,该展厅最有可能是(B)
偃师二里头遗址一号宫殿复原图 郑州商城遗址出土的杜岭方鼎 安阳殷墟出土
的刻辞龟甲
A.走向邦国——新石器时期 B.中原立国——夏商时期
C.宅兹中国——西周时期 D.逐鹿中原——东周时期
20.中国空间站的问天实验舱“问天”之名取自先秦爱国诗人屈原的长诗《楚辞·天问》;杭州亚运会上,良渚元素无处不在。这彰显了我国(D)
A.经济的发展繁荣 B.政治制度优越
C.思想理论的丰富 D.文化底蕴深厚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30分)
21.(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相传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品德才能俱佳)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后,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但是到夏朝时,这种传位方式发生了变化,《三字经》中记载:“夏(禹)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材料二 由于整个奴隶主阶级的奢侈腐化,统治阶级对奴隶、平民的压榨、掠夺也更为残酷……纣王又作“炮烙之法”,企图用严刑来加强对人民的镇压……纣王使得统治集团陷于分崩离析的状态,这对于商政权的覆灭也起了加速的作用。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三 西周分封制下,“封建亲戚”的主要国家,大体就在黄河中下游的农耕文明区;其中鲁、卫、晋、燕这些姬姓封国势力最为强大,地处要冲,足以决定大局。
——摘编自[日]伊藤道治《中国古代王朝的形成》
(1)材料一反映出从部落联盟时期到夏朝,传位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1分)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2)根据材料二,概括商政权覆灭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商朝灭亡的决定性战役。(2分)
原因:统治阶级奢侈腐化;统治阶级大肆压榨和掠夺奴隶、平民;统治阶级设置严刑峻法以镇压人民。战役:牧野之战。
(3)根据材料三,概括西周分封制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周分封制的作用。(4分)
特点:封国主要在黄河中下游的农耕文明区;姬姓封国势力强大。作用:巩固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了统治范围,确立了周朝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
2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商鞅
材料二 商鞅很清楚秦国羸弱的根源在哪里,简单地说是三个“低下”,一个“落后”。三个“低下”,一是生产率低下,二是行政效率低下,三是军队战斗力低下。一个“落后”是土地制度落后。要改革的话,肯定要从这四个方面下重手。
——摘编自张向东、王多《“商鞅变法”精神实质的再思考》
(1)材料一体现了商鞅的什么精神?变法采用了战国时期哪家思想?(2分)
精神:创新精神(或:不墨守成规、不守旧、敢作敢为、与时俱进等)。思想:法家思想。
(2)根据材料二中的三个“低下”、一个“落后”,任选其中两个方面,简要说明商鞅是如何解决的。(2分)
为解决生产率低下: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为解决行政效率低下: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为解决军队战斗力低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为解决土地制度落后:废除旧的土地制度。
(3)通过学习商鞅变法,你获得了哪些启示?(2分)
改革要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改革要顺应历史潮流等。(言之有理即可)
23.(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农业   商代已经使用木耒等农具,二人或多人共同耕种,相互协作。商汤曾派亳人帮助葛人种地。卜辞是商代占卜的记录,其中“求雨”“求晴”“求禾”等关心农业生产丰歉的占卜现象屡见不鲜。主要的农作物如黍、稷、麦、稻、菽(豆类)等,都见于卜辞。 ——摘编自张卫亚《先秦重农抑商思想发展浅析》
手工业 春秋时期,青铜器上的雕镂纹饰趋向细致工整,造型轻巧灵便,出现了错金铭文。存世的吴、越青铜剑,其冶铸淬炼之精,合金技术之巧,外镀之精良,花纹之铸造,皆世所罕见。煮盐、冶铁、漆器等部门发展起来。齐国的丝织品、楚国的漆器等水平很高。一部分工匠成为个体生产和经营者,聚居于城中的“肆”里,边生产边销售。
商业 晋国货币 齐国货币 楚国蚁鼻钱
(1)根据表格信息,概括商代农业的特点(须回答两点)。(2分)
技术先进;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农作物种类多。
(2)根据表格信息,指出春秋时期手工业生产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须回答两点)。(2分)
规模扩大;专业化程度有所提高;水平高超;分工更加细致。
(3)表格三项内容之间有何内在联系?(2分)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使产品的数量不断增加,促进了商业活动的活跃,商业活动逐渐活跃,促进了金属货币的出现。
24.(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之名在西周已经出现,它成为中原主体居民的总称,四邻的夷、蛮、戎、狄等民族被华夏族概称为“夷”。到春秋战国之交,进入中原的戎狄诸部绝大部分已融入华夏族当中,曾以蛮自居的楚国也渐不再被视为蛮夷。春秋战国,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广泛的族群,最终到秦以后形成了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春秋时期,各大国与邻近的少数民族部落方国发生战争,与夷狄各部之间的通婚现象也很普遍。于是,进入中原的戎狄诸部与华夏族融合起来。此外,本来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不断吸收中原华夏文明成果,融入华夏族并被中原各国所认同。战国时,不断扩大的华夏族形成了强烈的认同感,为秦汉“天下为一”的大一统格局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田旭东、周苏平、王美凤《文明的历程:春秋》等
(1)根据材料一,简述不同时期华夏族的发展情况。(3分)
西周时期,华夏之名已经出现,用来称呼中原主体居民,与四邻的“夷”“蛮”“戎”“狄”等民族区分。春秋战国时期,大量“戎”“狄”部落融入中原,华夏族吸收不同民族的成分,逐步稳定且广泛分布。到秦以后,发展为统一且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增强华夏认同的途径(须回答三点)。(3分)
战争;通婚;主动学习和吸收对方文明成果。
25.(5分)阅读下面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材料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夏、商、周三代末代君主往往是暴君,如夏桀统治时期,国力衰弱,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引起民众的反抗。类似的事件也发生在商朝和西周的末代君主身上,最后他们的统治都被推翻了。
【示例】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夏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穷奢极欲,残暴无道,以致民怨沸腾,最终导致了夏的灭亡。商朝的最后一个国王纣继位后,军事上连年征伐,耗费国力,经济上横征暴敛,政治上施行严刑峻法,导致民不聊生。周幽王在位期间朝政更趋腐败,内外矛盾激化。综上所述,廉政兴国,暴政亡国。执政者要勤于政事,提高个人政治素养。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9张PPT)
人教新版 七上 历史
同步课件
统编版七上历史 阶段性检测讲解课件
七上历史第二单元综合能力测评
范围:第2单元
考试时间:60分钟  满分:70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20分)
1.禹死后,启即天子位,“益(人名)干启位,启杀之”,又有“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这一记载表明( )
A.禹禅让于启使华夏族分崩离析
B.夏启通过战争手段获得了王位
C.父子相传已成王位继承的定制
D.当时中国政治制度发生了变革
D
2.夏朝筑有以城墙和护城河作为防护的城堡和大型宫殿,还组建军队,制定刑法,设置监狱。商朝有各种职官、常备武装、典章制度、刑法法规等,并将夏朝的奉“天”罚罪法制观发展到奉“神”观。从材料中可以得知夏商处于( )
A.奴隶制国家的形成阶段 B.社会变革大发展时期
C.文明产生的传说时代 D.统一国家的建立阶段
A
3.利用年代尺来学习历史是构建时空观念的重要方法之一。仔细观察下面年代尺,其中②③处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
A.禹建立夏、平王迁都 B.商汤灭夏、武王伐纣
C.盘庚迁殷、西周灭亡 D.商汤灭夏、东周建立
B
4.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这主要强调分封制( )
A.稳定了政局,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
B.扩大了周的统治范围,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
C.促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扩大了西周的疆域
D.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秩序,巩固了统治
B
5.鲁国大夫季氏在其家庙的厅堂里用八佾(天子专用的乐舞规格)奏乐舞蹈,孔子对此感慨:“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孔子面对以下哪一场景最有可能发出同样的感慨( )
A.郑国国君使用九鼎八簋
B.齐桓公以“尊王攘夷”的名义争霸
C.晋国大臣魏绛提出“和戎”主张
D.诸子百家展开学术辩论
A
6.晋国在初封时只有方圆百里之地,但在春秋时期通过三次大规模的讨伐吞并战争,一跃成为土地最多的诸侯。据此推测,春秋时期晋国封地的扩张 ( )
A.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冲击了原有的统治秩序
C.导致了地主阶级变法运动 D.促进了分封制度的完善
B
7.如图是某位同学的学习笔记,其中①处应填( )
A.原始农业的出现
B.磨制石器的使用
C.制陶业的发展
D.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
D
8.战国时期,秦国规定“盗马者死,盗牛者加(枷刑)”。对马、牛的重视源于当时( )
A.对牛马的崇拜兴起 B.兼并战争的需要
C.统治者有仁爱之心 D.交通运输的需要
B
9.战国七雄中,三个国家的军队最有名:齐国的“技击”、魏国的“武卒”、秦国的“锐士”。荀子认为,秦国的“锐士”最厉害。秦国“锐士”战斗力强主要得益于( )
A.统一度量衡 B.确立县制
C.奖励军功 D.秦国完成统一
C
10.约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周礼》最早记载了“鞭打春牛”这一民间习俗。立春时节,人们通过鞭打泥捏纸粘的“耕牛”催农耕作,祈愿五谷丰登。这表明( )
A.铁农具的使用推动生产发展 B.战国时期牛耕开始出现
C.我国古代农耕经济领先世界 D.生产方式影响社会习俗
D
11.《史记》记载“子贡好废举(买贱卖贵)”,《韩非子》记载“买椟还珠”的故事。这表明春秋战国时期( )
A.百家争鸣促进文化繁荣 B.商业活动逐渐活跃
C.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D.冶铁业发展迅速
B
12.都江堰渠首工程的位置、结构、尺寸及方向的安排,与岷江出山口的河床走势、地理环境、上游的水流、来沙条件相互作用,组成了协调一致的有机整体。材料反映了都江堰( )
A.因地制宜,选址合理 B.积极发挥灌溉作用
C.促进周边农业发展 D.沟通水系,防止水害
A
13.学者冯天瑜曾指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以下学派分别最能体现“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的是( )
A.墨家、道家 B.儒家、法家
C.道家、法家 D.儒家、兵家
B
14.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主张礼法并用,是法家韩非的老师;《墨子》反对各国相互攻伐,但书中《城守篇》对我国古代军事技术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这反映了战国时期学派之间思想( )
A.相互抨击 B.趋于一致
C.相互影响 D.独立发展
C
15.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术中心,其规定,凡来这里的文人学士,无论其学术观点、政治倾向、国别、派别、年龄、资历如何,都可自由发表意见以及相互争辩。由此可见,稷下学宫的创办( )
A.确立了法家正统地位 B.推动了学术思想繁荣
C.确立了儒家正统地位 D.揭示了诸侯争霸根源
B
16.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礼制文明受到挑战的时期,诸子学说揭示了中国古代礼制文明发展的各种可能选择,提出了礼制文明进一步发展的新思路、新观点,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据此可知,百家争鸣的意义在于( )
A.彻底否定了传统的礼乐制度
B.确立了儒家的主流学说地位
C.推动了古代社会的制度创新
D.开启了思想自由的全新时代
C
17.“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二十四节气歌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下列对于二十四节气歌的理解,正确的是( )
A.二十四节气歌起源于长江流域
B.实践中获得对人和自然的完全认识
C.其主要作用是明确祭祀的时间
D.古人运用对节气的正确认识指导生产
D
18.在《甲骨文编》中,“福”字有50种构形(如图为其中的三种构形),它们都是商周时期人们“双手捧酒献于祭台”的具象化,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这体现了( )
A.甲骨文是体系完备的文字
B.甲骨文生动形象的造字特点
C.宴饮活动推动了文字诞生
D.汉字的发展是一脉相承的
B
19.小培同学参观河南博物院某一展厅时看到了如图展品,该展厅最有可能是
( )
A.走向邦国——新石器时期 B.中原立国——夏商时期
C.宅兹中国——西周时期 D.逐鹿中原——东周时期
偃师二里头遗址
一号宫殿复原图
郑州商城遗址
出土的杜岭方鼎
安阳殷墟出土
的刻辞龟甲
B
20.中国空间站的问天实验舱“问天”之名取自先秦爱国诗人屈原的长诗《楚辞·天问》;杭州亚运会上,良渚元素无处不在。这彰显了我国( )
A.经济的发展繁荣 B.政治制度优越
C.思想理论的丰富 D.文化底蕴深厚
D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30分)
21.(7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相传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品德才能俱佳)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后,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但是到夏朝时,这种传位方式发生了变化,《三字经》中记载:“夏(禹)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材料二 由于整个奴隶主阶级的奢侈腐化,统治阶级对奴隶、平民的压榨、掠夺也更为残酷……纣王又作“炮烙之法”,企图用严刑来加强对人民的镇压……纣王使得统治集团陷于分崩离析的状态,这对于商政权的覆灭也起了加速的作用。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三 西周分封制下,“封建亲戚”的主要国家,大体就在黄河中下游的农耕文明区;其中鲁、卫、晋、燕这些姬姓封国势力最为强大,地处要冲,足以决定大局。
——摘编自[日]伊藤道治《中国古代王朝的形成》
(1)材料一反映出从部落联盟时期到夏朝,传位方式发生了什么变化?(1分)
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2)根据材料二,概括商政权覆灭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商朝灭亡的决定性战役。(2分)
原因:统治阶级奢侈腐化;统治阶级大肆压榨和掠夺奴隶、平民;统治阶级设置严刑峻法以镇压人民。战役:牧野之战。
(3)根据材料三,概括西周分封制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周分封制的作用。(4分)
特点:封国主要在黄河中下游的农耕文明区;姬姓封国势力强大。作用:巩固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了统治范围,确立了周朝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
2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商鞅
材料二 商鞅很清楚秦国羸弱的根源在哪里,简单地说是三个“低下”,一个“落后”。三个“低下”,一是生产率低下,二是行政效率低下,三是军队战斗力低下。一个“落后”是土地制度落后。要改革的话,肯定要从这四个方面下重手。
——摘编自张向东、王多《“商鞅变法”精神实质的再思考》
(1)材料一体现了商鞅的什么精神?变法采用了战国时期哪家思想?(2分)
精神:创新精神(或:不墨守成规、不守旧、敢作敢为、与时俱进等)。思想:法家思想。
(2)根据材料二中的三个“低下”、一个“落后”,任选其中两个方面,简要说明商鞅是如何解决的。(2分)
为解决生产率低下: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为解决行政效率低下: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为解决军队战斗力低下: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为解决土地制度落后:废除旧的土地制度。
(3)通过学习商鞅变法,你获得了哪些启示?(2分)
改革要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改革要顺应历史潮流等。(言之有理即可)
23.(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农业   商代已经使用木耒等农具,二人或多人共同耕种,相互协作。商汤曾派亳人帮助葛人种地。卜辞是商代占卜的记录,其中“求雨”“求
晴”“求禾”等关心农业生产丰歉的占卜现象屡见不鲜。主要的农作物如黍、稷、麦、稻、菽(豆类)等,都见于卜辞。
——摘编自张卫亚《先秦重农抑商思想发展浅析》
手工业 春秋时期,青铜器上的雕镂纹饰趋向细致工整,造型轻巧灵便,出现了错金铭文。存世的吴、越青铜剑,其冶铸淬炼之精,合金技术之巧,外镀之精良,花纹之铸造,皆世所罕见。煮盐、冶铁、漆器等部门发展起来。齐国的丝织品、楚国的漆器等水平很高。一部分工匠成为个体生产和经营者,聚居于城中的“肆”里,边生产边销售。
商业
晋国货币 齐国货币 楚国蚁鼻钱
(1)根据表格信息,概括商代农业的特点(须回答两点)。(2分)
技术先进;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农作物种类多。
(2)根据表格信息,指出春秋时期手工业生产的进步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须回答两点)。(2分)
规模扩大;专业化程度有所提高;水平高超;分工更加细致。
(3)表格三项内容之间有何内在联系?(2分)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使产品的数量不断增加,促进了商业活动的活跃,商业活动逐渐活跃,促进了金属货币的出现。
24.(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华夏之名在西周已经出现,它成为中原主体居民的总称,四邻的夷、蛮、戎、狄等民族被华夏族概称为“夷”。到春秋战国之交,进入中原的戎狄诸部绝大部分已融入华夏族当中,曾以蛮自居的楚国也渐不再被视为蛮夷。春秋战国,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广泛的族群,最终到秦以后形成了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春秋时期,各大国与邻近的少数民族部落方国发生战争,与夷狄各部之间的通婚现象也很普遍。于是,进入中原的戎狄诸部与华夏族融合起来。此外,本来属于“四夷”的秦、楚等国,不断吸收中原华夏文明成果,融入华夏族并被中原各国所认同。战国时,不断扩大的华夏族形成了强烈的认同感,为秦汉“天下为一”的大一统格局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田旭东、周苏平、王美凤《文明的历程:春秋》等
(1)根据材料一,简述不同时期华夏族的发展情况。(3分)
西周时期,华夏之名已经出现,用来称呼中原主体居民,与四邻的“夷”
“蛮” “戎”“狄”等民族区分。春秋战国时期,大量“戎”“狄”部落融入中原,华夏族吸收不同民族的成分,逐步稳定且广泛分布。到秦以后,发展为统一且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增强华夏认同的途径(须回答三点)。(3分)
战争;通婚;主动学习和吸收对方文明成果。
25.(5分)阅读下面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史实正确;条理清晰,语句通顺,表述完整)
材料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夏、商、周三代末代君主往往是暴君,如夏桀统治时期,国力衰弱,统治残暴,用武力伤害百姓,引起民众的反抗。类似的事件也发生在商朝和西周的末代君主身上,最后他们的统治都被推翻了。
【示例】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夏桀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穷奢极欲,残暴无道,以致民怨沸腾,最终导致了夏的灭亡。商朝的最后一个国王纣继位后,军事上连年征伐,耗费国力,经济上横征暴敛,政治上施行严刑峻法,导致民不聊生。周幽王在位期间朝政更趋腐败,内外矛盾激化。综上所述,廉政兴国,暴政亡国。执政者要勤于政事,提高个人政治素养。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