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单元 植物的生活
一、选择题
1.阵雨过后,常常看到有水珠在叶面上滚动,而没有渗进叶内其原因是( )
A.气孔没有开放
B.表皮细胞外壁有不透水的角质层
C.水分太多,已吸收饱和
D.表皮细胞外壁有不透水的脂肪层
2.“小草依依,踏之何忍。”经常践踏草坪会造成土壤板结,从而影响草的生长,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缺少有机物,影响植物生长
B.缺少水分,影响光合作用
C.缺少氧气,影响根的呼吸作用
D.缺少阳光,影响植物生长
3.如图不同条件下玉米的生长情况,其中合理密植产量最高,最主要的原因是( )
A.提高农作物对水分的利用率
B.提高农作物对阳光的利用率
C.提高农作物对无机盐的利用率
D.提高农作物对二氧化碳的利用率
4.植物的细胞能吸水和失水,这和细胞周围溶液的浓度有关。那么能使植物正常生活的土壤溶液的浓度是( )
A.小于根毛细胞质浓度 B.小于根毛细胞液浓度
C.大于根毛细胞液浓度 D.大于根毛细胞质浓度
5.据报道,科学家发明了一类无色透明塑料、低粘性蜡等物质,在移栽植物时,若将其喷到叶面上,则能结成一层二氧化碳可以通过而水分不易通过的薄膜,能大大提高植株的成活率。这主要是因为薄膜( )
A.增强了植物的光合作用
B.增强了植物的吸收作用
C.减弱了植物的蒸腾作用
D.减弱了植物的呼吸作用
6.小梅利用如图所示装置,验证绿色植物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用透明塑料袋套住植物,在光下做实验
B.用开水烫过的绿色植物进行实验
C.试管中加入澄清的石灰水
D.在低温条件下进行该实验
7.火龙果为热带、亚热带水果,喜光耐阴、耐热耐旱、喜肥耐瘠。科研人员成功栽培了温室火龙果。下列做法中不能提高温室火龙果产量的是( )
A.降低室内二氧化碳浓度
B.增加光照强度
C.延长光照时间
D.合理施肥
8.“雨过树头云气湿,风来花底鸟声香。”森林里水气缭绕,是因为植物通过根吸收水,再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促进了生物圈的水循环。下列关于植物的蒸腾作用叙述错误的是( )
A.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叶片的表皮上有大量的气孔
B.蒸腾作用促进了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向上运输
C.蒸腾作用可以降低叶片的温度,防止叶片细胞被阳光灼伤
D.绿色植物的根吸收的水分,全部用于植物的蒸腾作用
9.用植物营养液水培香菜,结果香菜叶片出现了萎蔫现象,可能的原因是营养液浓度( )
A.过高,细胞失水 B.过低,细胞失水
C.过高,细胞吸水 D.过低,细胞吸水
10.如图曲线表示光照强度与绿色植物释放或消耗氧气量之间的关系,下列对该曲线的分析正确的是( )
A.ab段表示绿色植物没有进行光合作用
B.bc段表示绿色植物只进行光合作用
C.b点表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量和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量相等
D.该曲线表明,随光照强度递增,光合作用增强,呼吸作用减弱
11.小明煮八宝粥在洗材料时有少量绿豆、大米等随水漂出来留在水槽筛网上,由于没有及时清理,几天后发现绿豆萌发了,而大米却没有萌发,这是因为( )
A.环境适合绿豆而不适合大米
B.大米放的时间长了,种子没有生命力
C.绿豆种子完好无损,大米种子的胚受了损伤
D.大米胚乳受了损伤或没有胚乳
12.某同学为了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选取可萌发的6粒豌豆种子进行如图所示的6组实验操作。一段时间后,有部分种子开始萌发。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对照组只有②号和⑤号种子
B.⑤号种子最早开始萌发
C.本实验探究了温度、水分、空气三个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D.①和④可形成一组对照实验,探究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
13.“枯枝吐新芽,嫩绿上枝头”,叶芽结构中,能发育成侧芽和幼叶的结构分别是( )
A.芽原基、叶 B.芽轴、生长点
C.芽原基、叶原基 D.芽轴、叶原基
14.河北特产之魏县鸭梨,从梨花到甘甜多汁的鸭梨,必须经过的两个生理过程是( )
A.传粉和受精 B.开花和受精
C.开花和传粉 D.传粉和花粉的萌发
15.豌豆豆荚中有多粒豌豆,这是因为花的结构中有多个( )
A.子房 B.子房壁 C.花药 D.胚珠
16.在一次生物兴趣小组的合作学习讨论中,阳阳同学说,不是每一朵花都能结出果实,能结出果实的花一定( )
①长有雄蕊
②长有雌蕊
③经历了自花传粉
④经历了传粉
⑤经历了受精。
A.①④⑤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⑤
17.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的天然“蓄水池”。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由于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林区的降水量往往显著增加
B.绿色植物可截留降水,减少其对陆地的冲刷,增加河、湖水位
C.绿色植物的根系和枯枝落叶对土壤有很好的固定和保护作用
D.绿色植物对维护生物圈中水的循环和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18.校园内的主路和雨道的两侧,常有成行的树木,这些树木的作用不包括( )
A.产生氧气,使校园内的空气保持清新
B.吸尘、消声
C.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
D.降低空气湿度
二、实验探究题
19.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为研究植物的生命活动,设计了A、B、C三个实验装置,实验在夏天的一个晴朗的上午进行。请据图分析回答
(1)中午,兴趣小组的同学看到有的塑料袋内壁上有一些小水珠,这些小水珠主要来自植物的 作用;第二天天一亮就打开袋口,发现有的塑料袋内的气体会使燃烧的火柴熄灭,原因是 。
(2)若要探究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部位,应选取的实验装置组合是图 从而得出结论: 。
(3)植物体蒸腾失水的“门户”是图D中的[⑦] ,它也是 的“窗口”,该结构主要分布在叶片的 (填“上”或“下”)表皮。
(4)某同学对实验进行了拓展,他选取了两个枝条分别插入装有水的锥形瓶中,并对瓶口进行了密封,放在调节好的天平上,再重新调节天平使两侧达到平衡,如图E所示,一段时间后他将观察到天平 侧会下降倾斜。
三、解答题
20.如图甲是某植物的生理活动示意图,其中1~3表示三种物质,箭头表示物质进出的方向,图乙是叶肉细胞内进行的某些生理活动示意图,其中B、C为相关气体,A为细胞内相关结构。请据图回答:
(1)在白天光照条件下,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时,②为氧气,则①为 ,光合作用维持了生物圈中的 平衡。
(2)图中[A]代表的能量转换器为 ,该处进行的生理活动为 作用。
(3)炎热的夏天能够降低叶片表面温度,避免叶片因高温而灼伤的是来叶片的 作用,在此作用过程中,图甲中②为 ,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
(4)天气晴朗的早晨,摘取该植物叶片甲经100℃烘干后称重为a克,到黄昏时再取同株位置大小、形状都和甲相同的叶片乙,经同样处理后称重为b克,则最可能的结果是 。
A.a=b
B.a<b
C.a>b
D.不确定
第3单元 植物的生活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
1.阵雨过后,常常看到有水珠在叶面上滚动,而没有渗进叶内其原因是( )
A.气孔没有开放
B.表皮细胞外壁有不透水的角质层
C.水分太多,已吸收饱和
D.表皮细胞外壁有不透水的脂肪层
【答案】B
【分析】叶片的结构包括表皮、叶肉和叶脉.表皮包括上表皮和下表皮; 叶肉有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构成; 叶脉具有支持和输导作用.
【解答】解:叶片的表皮细胞排列紧密,外面还有一层透明而不透水的角质层,阳光能进入,而有害物质不能进入,起保护作用。因此才会出现阵雨过后水珠在叶面上滚动而没有渗进叶内的景象。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评】回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明确表皮细胞上的角质层阳光能够透过,但有害物质不能透过.
2.“小草依依,踏之何忍。”经常践踏草坪会造成土壤板结,从而影响草的生长,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
A.缺少有机物,影响植物生长
B.缺少水分,影响光合作用
C.缺少氧气,影响根的呼吸作用
D.缺少阳光,影响植物生长
【答案】C
【分析】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受水分、温度、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影响。
【解答】解:小草的呼吸作用吸收的是空气中的氧气,经常在草坪上行走会造成土壤板结,使土壤缝隙减少,土壤中的氧气减少,小草的根无法呼吸,从而影响小草的生长。因此C正确。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会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某些现象。
3.如图不同条件下玉米的生长情况,其中合理密植产量最高,最主要的原因是( )
A.提高农作物对水分的利用率
B.提高农作物对阳光的利用率
C.提高农作物对无机盐的利用率
D.提高农作物对二氧化碳的利用率
【答案】B
【分析】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释放氧气,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有机物中的过程。
【解答】解:合理密植有利于充分利用光能,提高光合效率。种植过密,植物叶片相互遮盖,只有上部叶片进行光合作用;种植过稀,部分光能得不到利用,光能利用率低。只有合理密植才是最经济的做法,能提高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有利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提高作物光合作用效率的方法。
4.植物的细胞能吸水和失水,这和细胞周围溶液的浓度有关。那么能使植物正常生活的土壤溶液的浓度是( )
A.小于根毛细胞质浓度 B.小于根毛细胞液浓度
C.大于根毛细胞液浓度 D.大于根毛细胞质浓度
【答案】B
【分析】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是: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内部浓度时失水,细胞外部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内部浓度时吸水.
【解答】解:由分析可知,植物吸水还是失水主要取决于细胞内外浓度的大小。当细胞液的浓度大于周围水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吸水;当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周围水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失水。因此,能使植物正常生活的土壤溶液的浓度是小于根毛细胞液的浓度。
故选:B。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植物细胞吸水失水的原理.
5.据报道,科学家发明了一类无色透明塑料、低粘性蜡等物质,在移栽植物时,若将其喷到叶面上,则能结成一层二氧化碳可以通过而水分不易通过的薄膜,能大大提高植株的成活率。这主要是因为薄膜( )
A.增强了植物的光合作用
B.增强了植物的吸收作用
C.减弱了植物的蒸腾作用
D.减弱了植物的呼吸作用
【答案】C
【分析】移栽植物的时候要想办法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提高成活率。
【解答】解:蒸腾作用是指植物体内的水分通过叶片的气孔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到大气中去的一个过程,叶片的气孔是水蒸气外出的门户,可见叶片是蒸腾作用的主要部位。移栽植物的根系或多或少的会有一定的破坏,吸水的能力会降低,因此在移栽植物时,用科学家发明的这种无色透明塑料、低粘性蜡的物质,将其喷到叶面上,结成一层二氧化碳可以通过而水分不易通过的薄膜,这样就使的植物能照常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进行光合作用,而水蒸气则不能蒸发出去,以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的散失,避免移栽植物出现萎蔫现象,提高移栽植物的成活率,因此ABD不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绿色植物蒸腾作用的知识是考试的重点,要注意理解和掌握。此部分内容不能死记硬背。
6.小梅利用如图所示装置,验证绿色植物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
A.用透明塑料袋套住植物,在光下做实验
B.用开水烫过的绿色植物进行实验
C.试管中加入澄清的石灰水
D.在低温条件下进行该实验
【答案】C
【分析】此题考查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指的是细胞内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
【解答】解:A.由于植物在光下会进行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会影响实验现象;因此该装置一定要放在黑暗的环境下进行实验,才能确保实验的准确性,A错误。
B.用开水烫过的绿色植物,细胞已死亡,不能进行呼吸作用。所以用开水烫过的绿色植物进行实验,由于不能进行呼吸作用,不能产生二氧化碳,则试管中澄清石灰水不会变浑浊,B错误。
C.二氧化碳具有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因此试管中加入澄清的石灰水,C正确。
D.温度能影响呼吸作用,主要是影响呼吸酶的活性,一般而言,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呼吸强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所以不能在低温条件下进行该实验,呼吸作用减弱,会使实验效果不明显,D错误。
故选:C。
【点评】灵活运用呼吸作用的概念、实质,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7.火龙果为热带、亚热带水果,喜光耐阴、耐热耐旱、喜肥耐瘠。科研人员成功栽培了温室火龙果。下列做法中不能提高温室火龙果产量的是( )
A.降低室内二氧化碳浓度
B.增加光照强度
C.延长光照时间
D.合理施肥
【答案】A
【分析】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进行的场所是叶绿体。
【解答】解:A、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降低室内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强度减弱,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减少,因此不能提高火龙果产量,A符合题意。
B、光合作用需要光,增加光照强度,光合作用强度增强,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增多,因此能提高火龙果产量,B不符合题意。
C、光合作用需要光,适当延长光照时间,光合作用强度增强,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增多,因此能提高火龙果产量,C不符合题意。
D、火龙果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合理施肥能促进火龙果的生长,提高产量,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掌握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8.“雨过树头云气湿,风来花底鸟声香。”森林里水气缭绕,是因为植物通过根吸收水,再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水,促进了生物圈的水循环。下列关于植物的蒸腾作用叙述错误的是( )
A.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叶片的表皮上有大量的气孔
B.蒸腾作用促进了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向上运输
C.蒸腾作用可以降低叶片的温度,防止叶片细胞被阳光灼伤
D.绿色植物的根吸收的水分,全部用于植物的蒸腾作用
【答案】D
【分析】植物体通过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水分,只有约1%被植物体利用,99%以上的水都通过蒸腾作用以水蒸气的形式从叶片的气孔散发到大气中去了,这不是对水的浪费,蒸腾作用有其重要的意义。
【解答】解:A、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叶片的表皮上有大量的气孔,叶片内的水分吸收热量变成水蒸气,经张开的气孔扩散到外界空气中,A正确。
B、蒸腾作用产生的蒸腾拉力,促进了植物对水分的吸收,也促进了植物对水分和无机盐向上运输,B正确。
C、蒸腾作用可以降低叶片的温度,防止叶片细胞被阳光灼伤,C正确。
D、植物根吸收的水分,只有 1%~5% 的水参与组成 植物体和用于维持生理过程,其余绝 大部分的水分都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掉了,D错误。
故选:D。
【点评】掌握蒸腾作用的意义是解题的关键。
9.用植物营养液水培香菜,结果香菜叶片出现了萎蔫现象,可能的原因是营养液浓度( )
A.过高,细胞失水 B.过低,细胞失水
C.过高,细胞吸水 D.过低,细胞吸水
【答案】A
【分析】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这主要取决于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和植物细胞细胞液的浓度的大小,当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吸水;当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的浓度时,细胞就失水。
【解答】解:用植物营养液水培香菜,结果香菜叶片出现了萎蔫现象,可能的原因是营养液浓度过高,细胞失水
故选:A。
【点评】关键是掌握细胞吸水失水取决于细胞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大小。
10.如图曲线表示光照强度与绿色植物释放或消耗氧气量之间的关系,下列对该曲线的分析正确的是( )
A.ab段表示绿色植物没有进行光合作用
B.bc段表示绿色植物只进行光合作用
C.b点表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量和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量相等
D.该曲线表明,随光照强度递增,光合作用增强,呼吸作用减弱
【答案】C
【分析】1、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就叫做光合作用。
2、绿色植物吸收氧气,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解答】解:A、曲线ab段植物消耗的氧气量逐渐减少,则说明此时段光合作用逐渐增强,A错误。
B、植物的呼吸作用在有光无光的条件下都能进行,曲线bc段植物释放的氧气量逐渐增加,故bc段表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B错误。
C、b点表示氧气释放量为0,则b点表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量和呼吸作用消耗的氧气量相等,C正确。
D、曲线ac段氧气释放量逐渐增加,c点后氧气释放量无变化,则说明在一定范围内,随光照强度递增,光合作用增强,净光合速率增加,无法说明呼吸作用的强弱,D错误。
故选:C。
【点评】掌握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区别和联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1.小明煮八宝粥在洗材料时有少量绿豆、大米等随水漂出来留在水槽筛网上,由于没有及时清理,几天后发现绿豆萌发了,而大米却没有萌发,这是因为( )
A.环境适合绿豆而不适合大米
B.大米放的时间长了,种子没有生命力
C.绿豆种子完好无损,大米种子的胚受了损伤
D.大米胚乳受了损伤或没有胚乳
【答案】C
【分析】种子的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解答】解:大米在加工过程中破坏了胚,胚不完整,而萌发的种子的胚必须是完整的。因此将大米种到地里没有萌发,这是因为种子的胚不完整。而绿豆种子完好无损能够萌发。
故选:C。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种子萌发的条件。
12.某同学为了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选取可萌发的6粒豌豆种子进行如图所示的6组实验操作。一段时间后,有部分种子开始萌发。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对照组只有②号和⑤号种子
B.⑤号种子最早开始萌发
C.本实验探究了温度、水分、空气三个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D.①和④可形成一组对照实验,探究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
【答案】C
【分析】(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为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充足的空气;自身条件是胚是完整的、胚是活的、种子不在休眠期以及胚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解:AC、图中共有三组对照实验,①与②形成以水分为变量的对照实验,③与②形成以空气为变量的对照实验,⑤与②形成以温度为变量的对照实验,对照组是②号种子,分别探究水分、空气、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A错误,C正确。
B、②号种子的胚根可能最先突破种皮开始萌发,⑤号种子温度低,不易于萌发,B错误。
D、为确保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结果的合理性,对影响实验的其他相关因素应设置均处于相同且理想状态,①和④号种子都没有水分,都不能萌发,不能探究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D错误。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记掌握探究种子萌发条件的实验。
13.“枯枝吐新芽,嫩绿上枝头”,叶芽结构中,能发育成侧芽和幼叶的结构分别是( )
A.芽原基、叶 B.芽轴、生长点
C.芽原基、叶原基 D.芽轴、叶原基
【答案】C
【分析】芽的结构包括:生长点、芽轴、叶原基、芽原基、幼叶。如图:
【解答】解:生长点可以使芽轴不断伸长,叶原基将来发育成幼叶,幼叶将来发育成叶,芽轴将来发育成茎,芽原基将来发育成侧芽。可见,能发育成侧芽和幼叶的结构分别是芽原基和叶原基。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枝条是由什么发育成的,枝芽的结构和发育特点。
14.河北特产之魏县鸭梨,从梨花到甘甜多汁的鸭梨,必须经过的两个生理过程是( )
A.传粉和受精 B.开花和受精
C.开花和传粉 D.传粉和花粉的萌发
【答案】A
【分析】一朵花是由花托、萼片、花瓣、雌蕊和雄蕊等组成,雌蕊由柱头、花柱、子房三部分组成,雄蕊由花药和花丝两部分组成,绿色开花植物要形成果实和种子,必须经过传粉和受精。分析作答。
【解答】解:雄蕊花药里的花粉散落出来,借助外力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叫传粉,传粉的方式有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花粉管里的精子与胚珠里的卵细胞相融合的现象叫做受精。绿色开花植物要形成果实和种子,必须经过传粉和受精。花粉成熟后散落出来落到雌蕊柱头上,在柱头黏液的刺激下萌发长出花粉管,花粉管穿过花柱,进入子房,一直到达胚珠,同时,花粉管中的两个精子随花粉管的伸长而向下移动,最终进入胚珠内部,花粉管顶端破裂,两个精子释放出来,一个精子与胚珠中的卵细胞相融合形成受精卵,另一个精子与胚珠中的两个极核相融合,形成受精极核,受精作用完成后,子房继续发育成果实,其中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受精卵发育成种子的胚,受精极核发育成胚乳。因此绿色植物形成果实和种子必须经过的两个生理过程是传粉和受精。
故选:A。
【点评】熟知传粉和受精两个生理过程是解题的关键。
15.豌豆豆荚中有多粒豌豆,这是因为花的结构中有多个( )
A.子房 B.子房壁 C.花药 D.胚珠
【答案】D
【分析】传粉受精完成后,子房的发育如图所示:
【解答】解:一朵花要经过传粉受精过程后,雌蕊的子房继续发育,最终发育成果实,子房中的胚珠发育成种子。豌豆豆荚中有多粒豌豆,这是因为花的子房中有多个胚珠。
故选:D。
【点评】理解掌握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是解题的关键。
16.在一次生物兴趣小组的合作学习讨论中,阳阳同学说,不是每一朵花都能结出果实,能结出果实的花一定( )
①长有雄蕊
②长有雌蕊
③经历了自花传粉
④经历了传粉
⑤经历了受精。
A.①④⑤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⑤
【答案】B
【分析】一朵花要经过传粉受精过程后,雌蕊的子房继续发育,最终发育成果实。
【解答】解:雄蕊的花药中含有许多花粉粒,雌蕊的子房中含有胚珠,雄蕊和雌蕊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直接的关系,是花的主要结构,一朵花要经过传粉受精过程后,雌蕊的子房继续发育,最终发育成果实,子房中的胚珠发育成种子,因此②④⑤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熟悉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
17.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的天然“蓄水池”。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由于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林区的降水量往往显著增加
B.绿色植物可截留降水,减少其对陆地的冲刷,增加河、湖水位
C.绿色植物的根系和枯枝落叶对土壤有很好的固定和保护作用
D.绿色植物对维护生物圈中水的循环和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答案】B
【分析】1、绿色植物通过根部吸收的水分,绝大部分用于蒸腾作用,促进了水循环。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能够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
2、森林、草原等植被调节碳一氧平衡,净化空气,调节气候,可称之为地球的“肺”,同时它们能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
【解答】解:A、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能够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A正确;
B、增加河湖水位需要加大降水量和减少下渗量,植物都可以,不过跟截留没关系,B错误;
C、树林中的枯枝落叶就像一层厚厚的海绵,能够吸纳大量的雨水,使得雨水更多地渗入地下;植物的根系可以牢牢的抓住土壤,防止水土流失。所以绿色植物的根系和枯枝落叶对土壤有很好的固定和保护作用,C正确;
D、绿色植物通过根部吸收的水分,绝大部分用于蒸腾作用,促进了水循环,对维护生物圈水的循环和平衡起着重要作用,D正确。
故选:B。
【点评】理解掌握绿色植物蒸腾作用的意义是解题的关键。
18.校园内的主路和雨道的两侧,常有成行的树木,这些树木的作用不包括( )
A.产生氧气,使校园内的空气保持清新
B.吸尘、消声
C.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
D.降低空气湿度
【答案】D
【分析】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①是食物之源;②能稳定大气中碳氧平衡;③能稳定生物圈的水循环等。
【解答】解:A、树木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增加大气中的含氧量,使校园的空气保持清新,A不符合题意;
B、有些树木具有过滤和吸收作用,能净化空气,杀灭细菌,还能减弱噪音,B不符合题意;
C、树木能够进行蒸腾作用,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C不符合题意;
D、树木通过蒸腾作用,提高空气湿度,增加降雨量,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熟练掌握绿色植物的作用是解题的关键。
二、实验探究题
19.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为研究植物的生命活动,设计了A、B、C三个实验装置,实验在夏天的一个晴朗的上午进行。请据图分析回答
(1)中午,兴趣小组的同学看到有的塑料袋内壁上有一些小水珠,这些小水珠主要来自植物的 蒸腾 作用;第二天天一亮就打开袋口,发现有的塑料袋内的气体会使燃烧的火柴熄灭,原因是 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使口袋中的氧气减少 。
(2)若要探究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部位,应选取的实验装置组合是图 A和C 从而得出结论: 叶是植物体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 。
(3)植物体蒸腾失水的“门户”是图D中的[⑦] 气孔 ,它也是 气体交换 的“窗口”,该结构主要分布在叶片的 下 (填“上”或“下”)表皮。
(4)某同学对实验进行了拓展,他选取了两个枝条分别插入装有水的锥形瓶中,并对瓶口进行了密封,放在调节好的天平上,再重新调节天平使两侧达到平衡,如图E所示,一段时间后他将观察到天平 右 侧会下降倾斜。
【答案】(1)蒸腾;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使口袋中的氧气减少;
(2)A和C;叶是植物体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
(3)气孔;气体交换;下;
(4)右。
【分析】图中:①上表皮,②栅栏组织,③叶脉,④海绵组织,⑤下表皮,⑥保卫细胞,⑦气孔。
【解答】解:(1)晴天的中午午,在一株盆栽植物上套一个透明的塑料袋,扎紧袋口,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发出来,这种现象称为植物的蒸腾作用,所以这些小水珠主要来自植物的蒸腾作用;在光下,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出大量的氧气,由于氧气具有助燃性,所以迅速将一根将带火星的木条燃烧伸进袋内,木条复燃了;夜晚无光,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但可以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使口袋中的氧气减少,同时产生二氧化碳。所以第二天天亮前打开袋口,迅速将一根燃着的火柴伸进袋内,火柴熄灭了。
(2)蒸腾作用是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活的植物体内通过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散失到植物体外的大气中的过程。因此必须选带叶的植物,而B图用塑料袋将植物连同盆土一同罩住,这样塑料袋内壁的水珠是否来自叶片的蒸腾作用就不能确定,故选A图;而我们要验证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所以探究实验我们设计对照时应有唯一变量﹣﹣有无叶。同时我们要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如图B用塑料袋将植物连同盆土一同罩住,这样塑料袋内壁的水珠是否来自叶片的蒸腾作用就不能确定,因为把花盆中的土壤也扎在里面,水蒸气有可能来自土壤中的水分。只有A和C可以进行比较最好。
(3)⑦气孔不但是气体交换的“窗口”,而且是体内水分散失的“门户”,它是由一对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由于上表皮直接接受阳光的照射温度比下表皮相对较高,叶片中的水分比较容易从上表皮的气孔散失。气孔作为蒸腾作用水分出入的门户,如果水分蒸发过多,尤其是炎热的夏季,会让植物萎蔫甚至死亡,所以下表皮气孔多会避免该种现象发生。
(4)植物体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甲的叶片多,蒸腾作用较强烈,失去的水分较多;乙的叶片少,蒸腾作用较弱,失去的水分较少,从而使乙装置的重量大于甲,因此,天平一定会倾斜到右方。
故答案为:(1)蒸腾;植物进行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使口袋中的氧气减少;
(2)A和C;叶是植物体进行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
(3)气孔;气体交换;下;
(4)右。
【点评】掌握叶是植物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
三、解答题
20.如图甲是某植物的生理活动示意图,其中1~3表示三种物质,箭头表示物质进出的方向,图乙是叶肉细胞内进行的某些生理活动示意图,其中B、C为相关气体,A为细胞内相关结构。请据图回答:
(1)在白天光照条件下,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时,②为氧气,则①为 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维持了生物圈中的 碳—氧 平衡。
(2)图中[A]代表的能量转换器为 线粒体 ,该处进行的生理活动为 呼吸 作用。
(3)炎热的夏天能够降低叶片表面温度,避免叶片因高温而灼伤的是来叶片的 蒸腾 作用,在此作用过程中,图甲中②为 水分 ,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
(4)天气晴朗的早晨,摘取该植物叶片甲经100℃烘干后称重为a克,到黄昏时再取同株位置大小、形状都和甲相同的叶片乙,经同样处理后称重为b克,则最可能的结果是 B 。
A.a=b
B.a<b
C.a>b
D.不确定
【答案】(1)二氧化碳;碳—氧;
(2)线粒体;呼吸;
(3)蒸腾;水分;
(4)B。
【分析】(1)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动物细胞没有的结构是细胞壁、液泡、叶绿体等。
(2)呼吸作用是指生物吸进氧气,分解体内的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的形成通过叶片的气孔散发到大气当中。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解答】解:(1)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出二氧化碳。因此,在白天光照条件下,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大于呼吸作用时,②为氧气,则①为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2)呼吸作用的原料是有机物和氧气,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呼吸作用的场所是线粒体。因此,图中A代表的能量转换器为线粒体,该处进行的生理活动为呼吸作用。
(3)蒸腾作用是植物体内的水分以水蒸气的形式散失到体外的过程,降低温度,提高湿度,促进水分吸收,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促进生物圈中的水循环。因此,炎热的夏天能够降低叶片表面温度,避免叶片因高温而灼伤的是来叶片的蒸腾作用,在此作用过程中,图甲中②为水分,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
(4)天气晴朗的早晨的叶片,进行的光合作用时间短,制造的有机物淀粉较少,同时经历了一个晚上的呼吸作用,叶片的含水量较多,含有机物少。黄昏的叶片进行了一天的光合作用,积累了大量的有机物淀粉,叶片的密度明显增高。虽然是取了同等质量的叶片,但去掉水分后,还是黄昏时的叶片制造的有机物多,所以a的质量会小于b的质量。
故选B。
故答案为:(1)二氧化碳;碳—氧;
(2)线粒体;呼吸;
(3)蒸腾;水分;
(4)B。
【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