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核心素养目标
1、了解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北朝政权的更替及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基本史实。(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2、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目 录
01
淝水之战
02
北魏孝文帝改革
04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03
北朝政权更替
感悟人生
一、淝水之战
1. 背景
北方: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
匈奴 羯 鲜卑
前赵 北凉 北凉 夏 后赵 前燕 后燕 南燕 南凉 西秦
氐 羌 賨 汉
前秦 后凉 后秦 成汉 前凉 北燕 西凉
南方:317年,司马睿重建晋王朝,以建康为都城,史称东晋。
4世纪后期,氐人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 376年前秦王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丞相,锐意改革,统一黄河流域
政治 整顿吏治,厉行法治,加强集权
经济 招抚流民,减赋禁奢
思想 兴办学校,提倡儒学
苻坚重用汉人王猛,军国大小事务全都依靠他处理。王猛辅佐苻坚,外修兵革,内崇儒学,劝课农桑,教化百姓,使前秦很快兵强国富。苻坚曾对王猛说:“你日夜勤劳,处理万机,我就像周文王得到姜太公,可以整年悠闲了。”
相
关
史
事
材料1:秦王坚会群臣于太极殿,议曰:“自吾承业,垂三十载,四方略定,唯东南一隅,未沾王化。”——《资治通鉴·晋纪》
材料2:“吾每思天下不一,未尝不临食辍餔,今欲起天下兵以讨之。”——《晋书》
材料3:383年,苻坚不顾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拼凑步兵60余万、骑兵27万,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双方在淝水决战。
2.概况
前秦兵力:约90万;
东晋兵力:约8万;
东晋军以少胜多,前秦军大败。战后,前秦灭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
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
成语典故
影响
双方兵力
383年,隔淝水对峙
交战时间
巨鹿之战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拥有80万兵力的前秦却败于只有8万兵力的东晋,你认为失败原因有哪些?
合
作
探
究
材料4:383年,苻坚不顾一致反对,强征各族人民当兵,拼凑了约90万,浩浩荡荡的南下,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出师前,苻坚号称自己百万大军“投鞭于江,足断其流”。东晋团结一致,从容应对,在淝水与前秦前锋隔岸对峙。……苻坚认为在晋军渡河时发动突然袭击,定能一举获胜,随即命令军队后撤。
材料5:秋,七月,坚亲至猛第视疾,访以后事。猛曰:“晋虽僻处江南,然正朔相承,上下安和,臣没之后,愿勿以晋为图。鲜卑、西羌,我之仇敌,终为人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
材料6:前秦军队虽然有80多万,但向南进军时前后千里,战线过长,力量分散,到达前线的只有30万人。
前秦:内部民族矛盾尖锐、民心不一;符坚骄傲轻敌。
东晋:内部团结、上下一心;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材料7: 本国平定北方不久,兵疲将倦,被征服各民族并非诚心归服,可能成为新的动乱因素,所以不宜马上出兵......淝水一战后,被征服民族纷纷起兵,前秦竟陷于瓦解。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感悟: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并不在于兵力的多寡,而在于人心的向背、战术的得当等等。
拓
展
延
伸
思考:苻坚拥有九十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根本原因是什么
材料8:苻融哭着对苻坚说出自己最大的心事:鲜卑人、羌人、羯人布满在长安附近一带,他们都是前秦的仇敌,大军一旦东下,关中会发生极大危险。但苻坚自恃兵多势强,执意出兵南伐。
材料9:在西晋、五胡十六国时期,胡族和汉族之间各自存在着自己和他者的严格区别,各自怀有属于完全不同集团的强烈意识,相互否定对方。
材料10:晋朝虽然衰微软弱……谢安、桓冲又都是长江一带才识卓越的人才,他们君臣和睦,内外同心。
——译自《资治通鉴·淝水之战》
根本原因:民族交融不充分,民族矛盾尖锐
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感悟人生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的建立与统一北方
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定都平城。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材料11:刘、石、苻……皆久居中国,与中国不甚相异。独拓跋氏,则以真胡入主中原,纯用胡俗。——叶适《习学记言》
材料12:“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通典 边防典》
材料13:北魏建国至孝文帝执政前近一百年间,北魏以汉族人民为主体的各族人民起义多达八十余次。
——《魏晋南北朝农民战争史料汇编》
根据材料思考,北魏政权统一北方后面临着怎样的困境?
①鲜卑族内迁较晚,相对落后
②民族矛盾、社会矛盾尖锐
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内迁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人已无明显区别。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
449年南北朝形势图
北魏孝文帝即位时才5岁,由祖母冯太后临朝听政。冯太后进行改革,临朝听政后改革官员俸禄制,减少了官员贪污;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将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建立了一系列制度,推动了鲜卑人汉化,促进了民族交融。孝文帝受她的影响很大。冯太后去世后,他继续推行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受到冯太后汉化改革的影响,他的改革顺应了当时民族交融的历史发展趋势。
人
物
扫
描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年-499年),汉名元宏。献文帝拓跋弘长子,南北朝时期北魏第七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5岁即位,公元490年亲政。 孝文帝从小就由汉人冯太后抚养,自幼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更加倾向于汉化改革。推动北魏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大力发展,史称“太和改制”,促进文明进步和民族融合,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太和二十三年(499年),拓跋宏于军中积劳成疾,驾崩于谷塘原行宫,年仅三十三岁,谥号孝文皇帝,庙号高祖,安葬于长陵。
材料14: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意,览之便讲……诗歌铭颂,任兴而作……
——《魏书·高祖纪下》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1)迁都洛阳(494年)
材料15: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悲平城》
材料16: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
材料17:洛阳为数朝之都,素来是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①平城环境恶劣,位置偏北,容易受到北方柔然威胁,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同时平城保守势力强大,不利于汉化改革。
②洛阳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便于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2)推行一系列汉化措施
材料18:“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材料19:孝文帝言: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大,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魏书. 咸阳王禧传》
材料20:孝文帝择中原大姓子女作后宫,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从平城到洛阳》
材料21:北魏冯太后死后,孝文帝不顾诸王百僚反对,坚持守孝三年……严守礼制……绝酒肉…促进孝观念在北魏的传播。
——《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
材料22:孝文帝还废除了鲜卑族原来的政治制度,让王肃仿照南朝齐,重新制定了一套官制礼仪,修订法律,改革官职名称
鲜卑姓 改为汉姓 鲜卑姓 改为汉姓
拓跋 元 步六孤 陆
拔拔 长孙 贺兰 贺
达奚 奚 独孤 刘
丘穆陵 穆 勿忸(niǔ)于 于
说汉语
通汉婚
穿汉服
改汉姓
用汉制
习汉礼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探究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材料23:一大批胡族社会发展达到与中原汉族相一致,在经济文化和民族习俗上都消除了差异,经过互相杂居通婚,在血统上也与汉族凝为一体,使汉族共同体有了新的发展壮大。——冯君实《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民族融合》
材料24:“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目所不识,口不能传。”——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
进一步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加速北方各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对北魏社会生活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
知
识
拓
展
北魏迁都以后,洛阳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城内外有许多大的市场,各地名贵特产都集中在这里交易。全城10多万户居民中,来自国内外的商人就有上万人,城中不少富商大贾“资财巨万”。洛阳城西的大市,开市、闭市都以击鼓为号,市内设有专门管理贸易和税收的官吏。
北魏时期的洛阳市场
感悟人生
三、北朝政权更替
1.六镇兵变
北魏后期,来自北方的威胁大大减轻,军镇的作用减少,地位降低。六镇军人对此十分不满,导致兵变。战火蔓延到今河北、山东、陕西、甘肃地区。
材料25:自从定都伊水洛水,边境官员更轻,只有底层平庸的人出任镇将,互相模仿学习专门聚敛。有的是各地奸猾的官吏,犯罪后发配边疆为的指挥,哄弄官府。以政治贿赂,没有人能自改。——《魏书·广阳王深传》
北魏在中原建立政权后,在北方设立了六个军镇,以抵御北方柔然的南下。
六镇均位于平城的北边及西北,形成一条弧形的防御网,拱卫着北魏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的安全。
2.政权更迭
在六镇兵变的打击下,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两部分。东魏后被齐取代,史称北齐。西魏后被周取代,史称北周。
534年,北魏分裂
550年北齐代东魏;557年北周代西魏
577年北周灭北齐
宇文邕(543~578年),字祢罗突,鲜卑族人,宇文泰第四子,西魏大统九年(543年)出生于同州(治所今大荔县),北周王朝第三位皇帝。武成二年(560年)继承皇位,但实权在堂兄宇文护手中。建德元年(572年),宇文邕诛杀宇文护,掌握北周政权,实行改革,整军经武,励精图治,国力强盛,灭亡北齐。宣政元年(578年),他亲率大军北伐突厥,中途患疾,返长安途中病故,年仅三十六岁。庙号高祖,谥号武帝,史称北周武帝。
577年,北周灭掉北齐,北方重归统一,为隋朝统一全国打下基础。581年,杨坚受禅代周称帝,改国号为隋,北周亡。
材料26:孝文帝去世70多年后,继承孝文帝遗志的北周一统北方……魏晋南北朝这个帝国的低谷,最终在政治和民族发展的历史合力下,选择了以北朝作为历史出口。一个崭新的隋唐大帝国正在走来!
——阎步克《波峰与波谷》
感悟人生
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民族交融的表现
民族交融: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概
念
(1)生产生活:
北方少数民族《采桑图》
北方少数民族《犁地图》
北方少数民族扬场图
少数民族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由畜牧业生产转变为农业生产。
汉族妇女蒸馍烙饼图
汉族士大夫食用烧烤
汉族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
特点:双向互动
(2).政治制度:
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十六国族属表
(3).文化艺术:
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文化上日益融汇。
北魏书法
敦煌飞天乐舞壁画
汉人演奏少数民族乐器图
(4).民族心理:
材料27:“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 ——《魏书·序纪》
材料28:当时(北魏)所谓胡人汉人,大抵以胡化汉化而不以胡种汉种为分别,即文化之关系较重而种族之关系较轻……——陈寅恪
材料29: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各族相互认同感日益加强(华夏认同);“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民族关系趋于和缓。
2.民族交融的影响
材料29:北朝的强盛来自……变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 ,并构成了……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
——摘自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材料30:这一民族大融合,固然经历了长期的痛苦历程,但是由于汉族接受了新的成分,因此在经济上、文化上,不但没有衰落,而且比之以前更加兴盛起来。中国历史上空前强盛的隋唐封建国家,就是在这种民族大交融的基础上形成发展起来的。
——王仲荤《魏晋南北朝史》
材料31:这一时期,从表象上看是一个大分裂、大动乱时期,其实深入探究起来,它其实应该说是由分裂走向再统一的时期……关键就是“胡人汉化”与“汉人胡化”,各民族在融合中求同存异,为大一统帝国的重建奠定了基础。——《国史概要》
材料32:他们带来的有战乱,还有北方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它为中华民族注入新的活力与生命。——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①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②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习
语
回
响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重要优势。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
——2015年9月30日,习近平会见基层民族团结优秀代表时强调
中华文化之所以如此精彩纷呈、博大精深,就在于它兼收并蓄的包容特性。展开历史长卷,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从边疆民族习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裤”、胡衣胡帽,以及今天随处可见的舞狮、胡琴、旗袍等,展现了各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淝水之战
孝文改革
北朝更替
时间:383年
交战双方:东晋VS前秦
结果:东晋以少胜多
影响: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乱
影响:①促进了民族交融;②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措施:迁都洛阳;用汉语,通汉婚,易汉服,改汉姓
北魏
西魏
东魏
北周
北齐
灭
民族交融
影响:注入了新的动力,进一步丰富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表现:生产生活、政治制度、文化艺术、心理思想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课堂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