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历史是什么?如何进行最基本的历史研究?
考古学的研究目的:复原人类历史。
考古学与文献史学具有互补性(二重证据法)
材料: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由国家层面支持的多学科结合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与文化的重大科研项目。它对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揭示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
材料:“文明起源”是指史前时期生产力取得较大发展,物质和精神生活逐渐丰富,社会开始出现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贵贱与贫富的分化,这时文明因素开始孕育的阶段。
——王巍: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主要成果及启示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及
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2.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170万年前
元谋人
70-50万年前
北京人
7000
-5000年前
仰韶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5000年前
龙山文化
红山文化
良渚文化
三皇
五帝
夏朝
建立
BC2070
BC1600
商朝
建立
BC1046
西周
建立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公社
父系氏族公社
生产力
水平
社会
形态
社会
组织
非洲起源论:在世界各地,每个地区生活的哺乳动物和这个地区已经灭绝的物种有着密切的关系。非洲曾经生活着业已灭绝的猿,它们和大猩猩、黑猩猩是近亲。因为大猩猩和黑猩猩是现代人类最直系的近亲,因此我们最早的祖先极有可能生活在非洲。
-——达尔文1871年《人类由来及性选择》
人类从哪里来?
中国人从哪里来?
元谋人牙齿
“元谋人”作为中国人类历史的开篇被写入中国历史教科书首页,
中国是人类重要起源地之一
一.中华悠久文明的起源
观图学史:观察上面两幅图,同为石器,有何区别?为
什么?如果用于简单农业生产,你觉得哪种
时期更有使用价值?为什么?
按照原始人类使用工具的不同,将其划分为旧新两个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约250万——约1万年前(生产力范畴)
(1)含义:是以使用打制石器为标志。
(2)文化遗存代表:元谋人、北京人
(3)时代特征:打制工具、采集渔猎、学会用火、群居生活。
问题1:观察下列旧石器时代相关地图与图画,分析旧石器时代分布特点及其生活特点。
①打制石器;学会用火 ②渔猎、采集 ③群居生活
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在两个方面不同:新石器时代的人不再用打制法,而是用磨制法来制作石器;他们食物来源的大半或全部靠栽培植物和畜养动物,而不是靠狩猎或采集去获得的。而在两个方面的变化中,后者尤为重要。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问题:中国新石器时代重要文化遗存
有哪些基本特点?
分布广泛、中原核心、数量多(多元)
教材评价:多元一体?
新石器时代主要文化遗存分布图
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
都发现大规模古稻田遗存
良渚文化
河姆渡文化
相似的农业发展模式
相似的文化发展趋势
江浙文化区
(吴越文化)
“吴文化”和“越文化”“同俗并土、同气共俗”,
逐渐在相互交融、激荡、流变与集成中形成统一文化类型
红山文化
距今约7000-5000年
大汶口文化
距今约6500-4500年
龙山文化
距今约5000年
河姆渡文化
距今约7000年
仰韶文化
距今约7000-5000年
良渚文化
距今约5300-4500年
分布广泛,并逐渐朝着多元一体、中原核心的方向发展
新石器时代主要分布区域和生活特点
龙山文化(BC3000-BC2000)
1928年山东济南历城县龙山镇发现
红山文化(BC4700-BC2900)内蒙古中南部、
热河地区、辽宁西部、河北北部
良渚文化(距今5300-4500)
1936年在浙江钱塘江流域开始发掘。
琮(显示神权)
钺(显示军权)
重点探究1:结合所学,如何分析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及其历史影响。
基本特点:
数量较多,分布广泛,多元一体、中原核心。
多 元:
侧重于时空,起源分布的地理特征,且分布广泛各具特色;
一 体:
侧重于文化、民族内涵,中原核心,且相互融合相互影响。
重点探究2:结合所学,以“良渚文化”为例来看新时期时代晚期(父系
氏族公社时期)的特点?
1. 出现宗教崇拜; 2. 出现公权力; 3. 社会分工细化;
4. 拥有强有力的公权力、组织力强大;
5. 墓葬中派葬品种类相差巨大,出现权贵阶层;
6. 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城市出现。
重点探究3:结合所学,以“龙山文化”中的“陶寺遗址”为例,思考分
析万邦时代的时代特征?结合陶寺和良渚遗址的考古发现,分析当时是否进入文明社会?
陶寺都城平面布局图
城墙
宫殿宏伟,建于夯土台基之上
彩绘蟠龙纹陶盘
大型墓葬集中分布,墓中随葬品多达一二百件,往往随葬陶鼓、石磐、陶盘等器物。很多小型墓没有任何随葬品。
观象台遗址复原图,用于观测天象,确定节气。
彩绘蟠龙盘
朱书扁壶
1. 出现代表王权的龙形图案,
体现公共权力的出现。
2. 文化发展程度较高。
3. 阶级分化明显,具备国家的
初始形态。
4. 满天星斗
材料:陶寺城址内部基本上有了严格的功能区划,东北部是宫城和宫殿群所在的核心区,宫城西南近处为下层贵族居住区,宫城南部近处是仓储区,城址南部偏东是早期墓地所在。城址西南部为手工业作坊区,西北为普通居民居住区。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高江涛
二.从部落到国家的文明升级
良渚古城平面布局图
整个古城(含外围的水利工程系统)土石方总量超过1000万立方米。宫殿区有一个人工堆砌的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
良渚玉器的纹饰主题是神人兽面纹,上部是头戴羽冠的神人形象,下部是圆眼獠牙的猛兽的面目。
问题2:结合所学知识与恩格斯的话语,请分析表述你对良渚文化的新认识
国家形态雏形日益明显!这是人类文明史的发展与进步!
良渚文化——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实证
问题3:结合所学,分析表述你对文明的理解与认识;夏朝是不是国家?
私有观念、私有制都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一旦出现在氏族内部,就产生巨大的离心作用,并在产品交换、部落之间的战争中不断扩大,从而加速原始公有制的崩溃。 —朱绍侯 齐涛《中国古代史》
国家的产生是阶级斗争尖锐化的结果,掌握大量财富的剥削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和社会特权,建立起强有力的国家机器,压迫被剥削阶级。
———《中外历史纲要学习精要与史学导读》
三.制度架构与家国天下
生产力进步和私有制发展推动社会由原始公有制转变为奴隶社会私有制,
这是社会进步发展的表现。因此私有制取代公有制,夏朝建立是进步。
上世纪末,“夏商周断代工程”,主要通过文献梳理,将夏代纪年大致确定为公元前2070年至前1600年。从考古实物来说,二里头文化的最新测年是公元前1750年到前1530年,部分与此前被认定的夏代纪年重合。古史文献的描述与考古实物之间,始终无法完全对应,那么多考古发现,依然无法让所有人心服口服。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集萃》对“文明”的定义为:“在世界范围内,关于文明的定义有上百种之多,具体到社会发展史角度,就是指人类社会何时进入到国家形态。”
文明的标志众说纷纭,普遍的看法是应包含国家、金属、文字、城市等要素,而国家组织的出现尤为重要,恩格斯认为“国家是文明时代的概括”。
近代以来,东西方学者关于衡量文明的标准存在着争议。西方学者认为:文明的显著标注是城市、冶金术、文字、国家(西方中心论);而中国学者则认为文明的标准是公共权力(王权)、地域原则、礼仪制度、阶层分化等。
二里头遗址考古队队长许宏:“夏王朝是否存在过,我只能说我不
知道。到目前为止,这是个既不能证真,也不能证伪的问题。”
商朝的统治:约BC1600年
1.建立:BC1600年,汤建立商朝
2.地位:中国最早的信史
3.政治制度:
①神权色彩浓厚,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②中央制度:商王是最高统治者,商王以下设尹及各类事务官,重用神职人员比较突出。③地方制度:内外服制内服: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
——《礼记》
商朝历史因传世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而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即信史开始。商朝作为早期国家,其社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社会组织的血缘关系尚未完全被打破,所以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尚不能完全摆脱血缘关系的束缚限制,换言之,商朝乃至后期的西周都在一定程度上要借助血缘关系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商朝无力直接控制王畿以外的地区,内外服制度是当时最有效的统治方式。
“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
——《史记·周本纪》
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实质:按照(父系)血缘来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
礼乐制度作为分封制和宗法制的重要补充,目的在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加强统治,反应了这一时期中央权力相对比较弱小。
问题3:结合所学,周天子能否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为什么?西周三重制
度架构所起到的合力影响又将是什么?
1.宗法制是分封制
的内核纽带。
2.分封制是宗法制
的政治体现。
3.礼乐制度维系分
封制宗法制的工
具。三者互益!
嫡庶尊卑长幼有别;等级森严上下有序;维护秩序协调矛盾;硬性尺度与弹性内化;家国同治巩固统治!
四.奴隶制经济
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较低,所以采用井田制集体劳作的形式;中间为共同耕作的“公田”,四周为私田, “公田”收入被贵族占有,农民由田官监督在“公田”上劳动,农民只能分配到“百亩”私田上的收入用来维持一家生活;农民除了耕种,还要为贵族服务。
1963年陕西宝鸡发现周成王五年的“何尊”铭文记载:
“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yì)民。”
走向衰亡:
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乘西周、王室内乱,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公元前841年,周厉王贪财好利,为政暴虐,引发了“国人暴动”。周厉王出逃,诸侯共伯和被推举摄政,史称共和行政。
(原始民主)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
(打制)
(磨制)
母系
父系
中华文明的起源的特点:
生产力发展
政治
经济
(夏商西周)
夏
商
西周
:王位世袭制
:内外服制
分封制
:井田制、青铜文明
早期国家的特点:
宗法制
:封建亲戚、地方分权
:血缘、嫡长子、大小宗
作用:
巩固统治
文化认同
多元一体
神权色彩
血缘纽带
尚未集中
本课课堂小结
感谢您观阅,不周
之处,望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