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共2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共2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7 08:59: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课标要求:
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感悟先贤们在国家治理上所展现的政治智慧。
选官制度的创新

581年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汉末动荡
士族没落
察举弊端
科举制
强化考试
前202年
220年
两汉时期
589年
魏晋南北朝
隋唐…
思考:想一想,隋唐以前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呢?
世袭制
前475
夏商西周
战国时期
军功爵制
历史纵横: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当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干扰选拔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油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后汉桓灵时谣》
摆脱
适应
丧失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向贵族政治退化!
一、选官制度的创新

隋文帝
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隋炀帝
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核心概念】科举制: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为特点,分为制举和常举。制举是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常举每年举行,其中明经和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考试合格,还需吏部铨选后方可正式任官。两宋进一步发展完善,“取士不问家世”,科举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途径。
唐太宗
进士和明经两科,扩充国学规模
武则天
扩大了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殿试、武举
唐玄宗
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
科举制
一、选官制度的创新
【课堂探究】科举制的背景
材料一:随着南北朝以来经济的发展,中小地主与富裕农民的数量日益增多,他们要求打破门阀士族的限制,在政治上得到发展。这一要求与隋朝打击豪强地主,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是相符合的。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今台阁选举,涂塞耳目;九品访人,惟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
——《晋书·段灼传》
背景:
①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②南北朝以来,士族衰落,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积极要求参政;
③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削弱士族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之科举制
一、选官之变
思考:根据材料与所学,科举制诞生的背景是什么?
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王定保《唐摭(zhí)言》卷1《散序进士》
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曹魏创立) 科举制 (隋朝—1905年) 创新
选官权力
选拔方式
选拔标准
选材范围
中正官
中央政府
评定授官
分科考试
扩大(不限于士族)
较窄(士族为主)
才学
家世、道德、才能 → 家世
集权
公开
公平
开放
产生发展
社会地位高、公开公平
分科取士,才学标准
扩大统治基础
官本位思想
思考
科举制对中国历代王朝统治有什么影响?
科举制
一、选官制度的创新
积极影响:
①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打破贵族垄断官场情形,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③体现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
④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提高行政效率;
⑤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和以儒学为核心的社会道德伦常;
⑥为近代西方文官考试制度所借鉴;
消极影响:
①注重考试成绩,忽视了对品德的考察;
②考试以儒学为主,忽视实用性,不利于科技的发展;
③八股取士,严重禁锢读书人的思想,使被选拔之人缺乏进取和创造精神。
④官本位主义(学而优则仕)。
科举制
一、选官制度的创新
中央官制的变化

秦朝
西汉
东汉
魏晋
三公九卿制
中外朝制
尚书台
三公
三省制
思考:到唐朝,中央官制又有何变化?
二、中央官制的变化
南北朝
西汉
东汉
魏晋
内廷
尚书
中书
侍中
尚书台
虽置三公
事归台阁
中书省
门下省
中书省
(草诏)
门下省
(审核)
外朝
丞相
三公
(虚置)
尚书省
尚书省
(执行)
三省出现:内朝机构外朝化的趋势
虽有三省,但各自的职掌和权力分配尚未定型,也尚未正式构成中枢权力机构的组成部分。
三省六部制
特点
分工明确、彼此制约;
三分相权、加强皇权、集体宰相制(群相),
节制君权:皇帝所颁布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
意义
①三省分工明确,相互配合,提高了行政效率;
② 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③ 三省集思广益,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④ 三省六部制标志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对后世影响深远。
唐太宗时期,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
政事堂
二、中央官制的变化
我们只论汉、唐两代官名之改革,便见中国政治史上政治意识之绝大进步。汉代九卿,就名义论,只是办理皇室内廷事的家务官;唐代始正式有六部尚书,显然成为管理国家政务的机构,不像汉代只似皇帝的侍从。此为中国政治史上一大进步。无论从体制讲,从观念讲,都大大进步了。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从家国同构走向家国相分
赋税制度的创新

裴休出身河东裴氏东眷房 。唐穆宗时登进士第。历官兵部侍郎、同平章事、中书侍郎、宣武节度使、荆南节度使等职,曾主持改革漕运及茶税等积弊,颇有政绩。裴休制定漕运新法与税茶法,宣宗下诏表彰其“兴利除害,深见奉公”。
裴休为何要对漕运进行改革呢?
三、赋税制度的创新
租、庸、调
三、赋税制度的创新
思考:
唐代租庸调制相比前代有何进步意义?
唐代租庸调制,最要用意在 “为民制产”务使大汉代唐代家有田地,自可向国家完粮。耕种田地的自然是企便可抽出余暇,为国家义务服役……租庸调项目分明有田始有租,有身使有庸,有家使有调,此制度的最高用意,在使有身者同时必有田有家,于是对政府征收此轻微的税颜,将会觉得易于负担,不感痛苦。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
2、政府的赋税收入有所保障
3、有利于社会经济稳步发展
三、赋税制度的创新
两税法:
背景:
(1)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破坏,租庸调制无法维持
(2)人口逃亡,户籍减少
(3)税收减少,财政困难
确立:780年,唐德宗实施两税法
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
——白寿彝《中国通史》
三、赋税制度的创新
两税法内容:
征税额度:根据财政支出定税额
征税对象:不分当地人和外来户,
以现居住地编入户籍;商人征税
征税标准:财产(士地面积和户等高低)
征税项目: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仅征收户税、地税
先计州县每发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
户无主客,以现居为薄,人无丁中
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
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两税”
其租庸调、 杂徭悉省。
——《资治通鉴》
三、赋税制度的创新
小组合作:三分钟内完成表格
放松了人身控制
简化了税收名目
扩大了税收对象
增加了收税次数
总结:加强了中央集权
三、赋税制度的创新
分析两税法的弊端
积极:
(1)以财产为主要征税标准,有利于改变贫富不均的现象,体现社会公平;
同时减轻政府对人民的人身控制。
(2)简化税收名目,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缓和社会矛盾。
(3)扩大收税对象,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4)两税法以货币为主要征税方式,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消极:
(1)田亩资产长期不核查审定,征税严重不合理
(2)以货币征税,商人易随意指定物价
(3)税外加征杂税,人民负担逐渐加重
三、赋税制度的创新
本课小结
科举制
三省六部制
租庸调制
两税法
赋税制度
九品中正制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选官制度
中枢机构
人才
权力
钱源
中央集权加强,隋唐时期社会的繁荣
课后作业
“变”和“新”
结合现实,谈谈你对政治制度创新的认识。
作业:
依据本课所讲选官制度、中枢机构、赋税制度制作三个表格。
(包含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主要朝代。)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