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共3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7 08:59: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唐铜高鼻钮“中书省之印”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1300年前的长安,这枚铜印正被文书郎郑重拿起,即将盖在一份份关乎民生的诏令上——它的每一次使用,都牵动着帝国的制度神经。
时至今日,公章的使用依旧遵循着严格的制度规范。
印承古今,制贯千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
(国家博物馆藏)
一印观变革: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盛世典制的革新密码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林伟杰
一印观变革:盛世典制的革新密码
印绶相授 寒门登堂 → 授“印”
印信流转 分权制衡 → 用“印”
印鉴为凭 税制转型 → 验“印”
选贤分治 轻赋兴邦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授“印”:
印绶相授 寒门登堂
选官制度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一印观变革:盛世典制的革新密码
授印
用印
验印
世卿世禄制(血缘世袭)
军功爵制(依据战功)
察举制(依据品行)
九品中正制(出身门第)
西周
战国
汉朝
魏晋
▲隋唐以前的选官制度
【材料一】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
九品中正制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历史纵横】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基层户籍管理失控,地方官员无法有效考察地方贤才;豪强地主势力崛起,地方官员攀附地方势力,结党营私。
察举制失去基础
九品中正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一印观变革:盛世典制的革新密码
授印
用印
验印
【材料二】中央政府选择“贤有识鉴”的现任中央机构官吏出任州、郡的“中正”。州设大中正,郡设小中正。这些大、小中正官的职责的根据家世、才、德,将辖区内的人才经过品评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后上报中央政府,由中央政府按中正品评的等级安排到各级政府中区任官。
——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
中正九品
上上 一品
上中 二品
上下 三品
中上 四品
中中 五品
中下 六品
下上 七品
下中 八品
下下 九品
一品 二品 三品
四品 五品
六品 七品
八品 九品
官品九品
评定标准
评定负责者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模拟历史情境(AI生成)】
场景:西晋都城洛阳的一处茶馆。
人物:
·王恺:琅琊王氏子弟,新晋的中正官。
·张华:出身寒门,刚被授予一个小官职。
·陈寿:著名史学家,正在茶馆里记录见闻。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一印观变革:盛世典制的革新密码
授印
用印
验印
王恺(得意地笑着):“张兄,如今九品中正制可是我等士族的捷径!哪像过去察举制,还得等地方豪强举荐,麻烦得很。”
张华(拱手):“王大人说的是。我张华出身寒门,若在以前,只能在乡里当个小吏,永无出头之日。如今有了这九品中正制,中正官评定我为‘中中’,朝廷便授我一个小官职的官印,我也能为朝廷效力了。”
陈寿(放下手中的竹简,看向王恺):“王大人,话虽如此,但我听闻,如今这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似乎与初创时有些不同了?”
王恺(脸色微变):“陈先生这话是何意?”
九品中正制有什么弊端?
【模拟历史情境(AI生成)】
场景:西晋都城洛阳的一处茶馆。
人物:
·王恺:琅琊王氏子弟,新晋的中正官。
·张华:出身寒门,刚被授予一个小官职。
·陈寿:著名史学家,正在茶馆里记录见闻。
陈寿(缓缓说道):“初创之时,这制度还讲究家世、道德和才能并重。可如今,似乎更看重家世了吧?我听说有些士族子弟,才能平平,却因家世显赫,被评为‘上上品’,而有些寒门子弟,虽有经世之才,却只能被评为‘下下品’。”
张华(面露难色):“陈先生所言非虚。我能得此官职,已是侥幸。我那些同窗,虽有真才实学,却因出身寒微,难以得到中正官的青睐。”
陈寿(摇了摇头):“是啊,这九品中正制,本是为了纠正察举制的弊端,加强中央集权,让更多有才能的人进入仕途。可如今,却逐渐沦为士族垄断仕途的工具。看来,要想把这官印授予合适的人才,还需制度的不断变革啊!”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一印观变革:盛世典制的革新密码
授印
用印
验印
考核标准异化
寒门贤能埋没
官员水平低下
逐渐成为
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九品中正制有什么弊端?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一印观变革:盛世典制的革新密码
授印
用印
验印
如何革除弊端?
【材料三】晋朝南渡,优借士族,故江南冠带,有才干者,擢为令仆已下,尚书郎、中书舍人已上,典掌机要。其余文义之士,多迂诞浮华,不涉世务,纤微过失,又惜行捶楚,所以处于清高,盖护其短也。……人每不自量,举世怨梁武帝父子爱小人而疏士大夫,此亦眼不能见其睫耳。
——《颜氏家训 涉务》
【材料四】(刘裕)奋起寒微,不阶尺土,讨灭桓玄,兴复晋室,北禽慕容超,南枭卢循,所向无前,非其才之过人,安能如是乎!
——《南史 宋本纪上》
【材料五】(杨坚称帝后)……革魏、周之弊,宪章汉、魏。
——《隋书 高祖纪》
士族力量没落
庶族力量兴起
统治者巩固势力的需要
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
科举制
科举制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一印观变革:盛世典制的革新密码
授印
用印
验印
士族没落;中小地主阶层的崛起要求打破士族对政治的垄断;统治者希望加强中央集权。
分科考试
学识、才能
士族、庶族
背景:
选拔标准:
选拔范围:
择优录取
以寒门抑门阀,
以考试代门第
【材料六】此制(科举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的挑选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此制的另一优点,在使应试者怀牒自举,公开竞选……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钱穆《国史大纲》
集权性
公平性
开放性
规范性
以名授印
以文授印
中央政府
选官权: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一印观变革:盛世典制的革新密码
授印
用印
验印
隋文帝
唐太宗
唐玄宗
武则天
隋炀帝
开始分科考试选拔官员
增加考试科目,进士和明经为主
高官主持科考,科举地位提高
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科举制的形成与完善(阅读课本,进行填空)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一印观变革:盛世典制的革新密码
授印
用印
验印
科举制的影响?
【材料七】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冀求一第。即纨绔公子,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扩大官吏来源,扩大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
打破贵族垄断官场情形,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体现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提高行政效率;
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
为近代西方文官考试制度所借鉴。
积极影响:
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
——(法)伏尔泰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一印观变革:盛世典制的革新密码
授印
用印
验印
科举制的影响?
【材料八】凡今之所以为学者,为利而已,科举是也。
——顾炎武《与潘次耕札》
贡举之于天下,群人士而趋之者也。……士习不端,成千余年之恶俗,伊可叹也。
——王夫之《读通鉴论·穆宗》
科举选拔标准单一,压抑个性;
考试以儒学为主,忽视实用性,不利于科技的发展;
文化专制的行为束缚了人民的思想,且导致了部分士人产生畸形的价值观。
消极影响:
噫,好了!我中了!
【范进中举】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用“印”:
印信流转 分权制衡
三省六部制
三公九卿制
中外朝制
尚书台
三省制
秦朝
西汉
东汉
魏晋
▲隋唐以前的中央官制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一印观变革:盛世典制的革新密码
授印
用印
验印
回顾:中央官制的演变
【三公九卿制】
皇帝
三公
九卿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奉常、郎中令、卫尉、廷尉、典容、宗正、治粟内史、太仆、少府)
宰:主持
相:辅佐
三公九卿制
中外朝制
秦朝
西汉
▲隋唐以前的中央官制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一印观变革:盛世典制的革新密码
授印
用印
验印
回顾:中央官制的演变
【中外朝制】
皇帝
三公
九卿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中朝
(尚书令、侍中、常侍)
有事上报
政务中枢转移
外朝
尚书台
三省制
东汉
魏晋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尚书台
东汉
▲隋唐以前的中央官制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一印观变革:盛世典制的革新密码
授印
用印
验印
回顾:中央官制的演变
【尚书台】
皇帝
三公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中朝
(尚书令、侍中、常侍)
“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尚书台的
作用强化
→(左、右仆射)
→(常侍曹尚书、二千石曹尚书、户曹尚书、客曹尚书、三公曹尚书)
三省制
魏晋
中外朝制
西汉
三公九卿制
秦朝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三省制
魏晋
▲隋唐以前的中央官制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一印观变革:盛世典制的革新密码
授印
用印
验印
回顾:中央官制的演变
【三省制】
皇帝
中书省
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
门下省形成三省,它们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
尚书省
门下省
中外朝制
西汉
三公九卿制
秦朝
尚书台
东汉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一印观变革:盛世典制的革新密码
授印
用印
验印
三省六部制
皇帝
中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吏部
户部
礼部
兵部
刑部
工部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草拟
审核
执行
隋文帝:中央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
唐太宗: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
唐玄宗: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专门的宰相治事机构),并具有独立的印信。
发展演变:
政事堂
(中书门下)
三省呈现一体化趋势
相权三分 执掌分明 加强皇权 节制君权
【材料九】凡军国大事,则令中书舍人各执已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太宗)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
——司马光《资治通鉴》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一印观变革:盛世典制的革新密码
授印
用印
验印
三省六部制有什么特征?
【材料十】在唐代,凡遇军国大事,照例先由中书省中书舍人(中书省属官)各拟意见,再由宰相(中书省长官)审核裁定送经皇帝画敕后,再须送门下省,由给事中(门下省属官)一番覆审,若门下省不同意,还得退回重拟。因此必得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皇帝不能独裁,宰相同样不能独裁。
——钱穆《国史新论》
三省之间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
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同时节制君权。
1、三省的办公机构被隔离成内廷、外廷两部分。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一印观变革:盛世典制的革新密码
授印
用印
验印
▲唐朝三省位置图
三省六部制有什么特征?
2、尚书省六部相较于旧制,剔除了专门为皇家服务的机构。
进一步抑制相权,加强皇权。
有助于节制君权,减少皇帝独断造成的决策失误。
君权
相权
相互博弈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验“印”:
印鉴为凭 税制转型
赋税制度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一印观变革:盛世典制的革新密码
授印
用印
验印
征收一定量的田赋、人头税
征派兵役、徭役


什么是赋税制度(赋役制度)?
中国古代国家宏观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
由统治者为维护国家机器运转而强制征收。
随土地制度或状况的变化而变化。
主要构成:
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丁)。
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调)。
以土地为依据的土地税(租)。
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和兵役。
其他杂税。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一印观变革:盛世典制的革新密码
授印
用印
验印
户调制
租调制
租庸调制
曹魏
北魏
唐初
定率田租 → 定额田租;人头税 → 户税
【材料十一】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丝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
——《魏志·武帝纪》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一印观变革:盛世典制的革新密码
授印
用印
验印
户调制
租调制
租庸调制
曹魏
北魏
唐初
定率田租 → 定额田租;人头税 → 户税
【材料十二】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民年十五以上未娶者,四人出一夫一妇之调;奴任耕,婢任绩者,八口当未娶者四;耕牛二十头当奴婢八。其麻布之乡,一夫一妇布一匹,下至牛,以此为降。
——《魏书》志第十五《食货六》
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丁男负担一定的徭役。
调(布、帛)
租(谷物)
【材料十一】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丝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
——《魏志·武帝纪》
运行基础:
均田制(政府掌握大量土地)
户籍制度(严格控制广大纳税农民)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一印观变革:盛世典制的革新密码
授印
用印
验印
户调制
租庸调制
曹魏
唐初
成年男子负担徭役 → 以庸代役
【材料十三】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故人无摇心,而事有定制……以之为理,则法不烦而教化行;以之成赋,则下不困而上用足。
——《新唐书》卷四十二《食货二》
租调制
北魏
从租调制到租庸调制有什么积极意义?
庸(纳绢或布代役)
农民得以专心生产
政府获得税收保障
社会稳定士农关系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一印观变革:盛世典制的革新密码
授印
用印
验印
两税法实行的主要背景?
【材料十四】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
——《资治通鉴》卷二二六
▲755年安史之乱,编户锐减
【材料十五】隋炀帝大业五年(609)至唐穆宗长庆元年(821)户数
土地兼并严重
均田制无法推行
户籍管理受到冲击
人口流动
租庸调制无法维持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一印观变革:盛世典制的革新密码
授印
用印
验印
两税法实行的主要内容?(阅读教材填空)
租庸调制 两税法
征税标准
征税对象
征税项目
征税时间
征税形式
平衡财政收支
减轻农民负担
有利于避免官吏乱摊派
增加财政收入
减轻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特征:“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以财产为主要征税标准。
人丁
授田农民
繁杂
不定次数
量入制出
财产为主
一律纳税
取消杂税
夏秋两季
量出制入
颁布: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
土地兼并难遏,贫富分负失准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一印观变革:盛世典制的革新密码
授印
用印
验印
两税法实行的利弊(结合材料与教材 P41“问题探究”进行讨论)?
积极影响:
· 扩大税源,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 改变以丁为主的赋役制,农民的人身控制放松;
· 简化、确定征税名目,减轻农民负担。
【材料十六】今自谋叛以来,农劳而兵逸。其租税所出之名不一,猾吏挠之,後期而输者,则鞭体出血。若声仍终不得,蒙不忍欺。故豪农得,以蠹奸贾倍之,而美地农产,尽归豪奸。益其地,资其利,而赋岁以薄。失其产者,吏督其不奉,而赋岁以重。是以割姻爱,弃坟井,亡之他郡而不顾。亡者之赋又均焉。故农夫蚕妇,蓬徙尘走於天下,而道死者多矣。
——董诰《全唐文》第八部·卷七百三十四
消极影响:
· 实施中官员随意征收和加赋现象突出,百姓负担更重。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一印观变革:盛世典制的革新密码
授印
用印
验印
【拓展】如何进行制度建设,让千年官印持续焕发生机?
【材料十七】制度是人类社会的组织规则,它规定人的活动范围,影响人的选择,注定其结局。
——赵冬梅《法度与人心》
立足国情
与时俱进
适时创新
以民为本
社会公平
治理效能
学习借鉴
【材料十八】[英]汉迪《第二曲线》
“官印”的授予、使用和管理,体现了古代制度建设对权力的规范和约束,这对现代制度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课堂小结】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一印观变革:盛世典制的革新密码
授印
用印
验印
选官制度
中央官制
赋税制度
科举制
三省六部制
两税法
经济基础
制度创新
社会繁荣
一印观变革:盛世典制的革新密码
【课后作业】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1、结合所学,以“从‘官印’看古代制度建设”为主题,写一篇小论文,要求:
(1)字数不少于300字;
(2)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史论结合;
(3)可以从古代的赋税制度、选官制度、中央官制等方面入手,探讨“官印”在其中的作用和象征意义,以及对现代制度建设的启示。
2、搜集资料,了解有关《唐律疏议》的内容,思考唐代法律建设对今天法治社会建设的意义。
一印观变革:盛世典制的革新密码
【随堂练习】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2022·浙江高考·5)唐初,三省长官是当然的宰相,他们常在政事堂共商国家大事。后来,皇帝又时而指定某些级别略低的官员参加政事堂会议,这些人事实上已加入宰相集团。会议所作决议以文字形式报呈皇帝批准,付外执行。皇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B.将知识分子引入统治集团
C.集思广益以减少决策失误
D.分散相权以强化君主权力
D
一印观变革:盛世典制的革新密码
就历史经验论,任何一制度,绝不能有利而无弊。任何一制度,亦绝不能历久而不变。历史上一切已往制度俱如是,当前的现实制度,也何尝不如是?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结语】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