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张PPT)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中外历史纲要》上(统编版)系列精品专辑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考情分析 时空定位与阶段特征 梳理与探究 对点训练 本节精练
一、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唯物史观 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理解秦朝政治制度、国家统一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认识秦朝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使学生了解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征、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认识秦朝政治制度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让学生认识到秦的统一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培养中华民族爱国爱家情怀
二、高考考情分析
时间 全国卷 地方卷
2025 北京·秦国统一文化交流
重庆·秦朝整顿社会风俗
广东·秦朝统治基础薄弱
2024 甘肃·秦统一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促成的
浙江·长城的价值(论述)
2023 【甲卷】两汉经济发展 【新课标】刺史制度 山东· 两汉政治
湖北·史学认知
2022 湖北·秦朝的建立过程
2021 浙江·秦兵马俑
三、时空定位与阶段特征
时空
定位
知识
结构
【阶段特征】
1.政治: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创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使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秦朝暴政导致其短命而亡。
2.经济:小农经济初步发展;重农抑商政策;统一度量衡和车轨。
3.思想:法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焚书坑儒;统一文字。
导入新课
图片是在阿房宫遗址出土的一块秦砖,上面用小篆书写了“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根据秦砖上“海内皆臣”四个小篆字可知,该秦砖记述了秦朝制度的创新,即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国家得到了统一。
四、知识梳理与探究
阿房宫遗址出土的秦砖
1.统一的原因
一、秦之兴,为什么是它来统一
问题1:根据史料,总结秦实现统一的原因。
材料1 战国末期,随着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四海之内若一家”局面的出现,为全国大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为了摆脱兼并战争给社会带来的灾难,广大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渴望统一,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也希望结束战乱,出现一个长期安定的社会局面。当时西方的秦国,因为改革比较彻底,政治稳定,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经过多年的兼并战争,它所拥有的疆土已经超过了山东六国,综合国力最强。再加上这时有嬴政、李斯、王翦、蒙恬、尉缭等一批有作为的君臣,所以时人形容说,秦国要扫灭六国,就好比从灶台上吹灰那么轻易。统一已经是水到渠成的历史趋势。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教程》
原因:
经济发展,各地区交流日益密切;人民渴望安定统一;商鞅变法后,秦国日益强盛;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赢政雄才大略;秦国吏治清明,广纳贤才;秦国地理位置优越。
秦统一六国的条件
问题2:观看视频,总结秦实现统一的条件。
2.对标训练
一、秦之兴,为什么是它来统一
客观条件: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各地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主观条件:
1.地理位置:秦“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军事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2.变法革新:商鞅变法后,秦实行法治,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具备了统一的历史条件。
3.政治策略:远交近攻。
4.个人才能: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
1.有学者认为,“秦政”并非始于大一统之秦朝,而是始于经过变法后建立了区域式集权国家的战国七雄。战国变法使各诸侯国在不同程度上建立了以王权为中心的区域式集权国家治理模式。这一观点重在强调
A.变法运动建立了中央集权体制
B.制度演进具有内在传承性
C.战国时期尚未实现真正的统一
D.国家治理呈现多样化特征
2.有学者指出,秦统一以前,“中国”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并无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直到秦统一、“中国”二字才有具体的表现,代表着一个具有明确政治制度的庞大帝国和明确地理区域的广大国土和民众。据此可知,秦的统一
A.巩固了大一统的体制 B.促进了疆域的不断扩展
C.避免了分裂割据现象 D.有利于国家认同的构建
B
对点训练
D
▲ 秦朝形势图
秦
韩
魏
赵
楚
燕
齐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BC223
BC230
BC228
BC225
BC226
BC222
BC221
BC221
BC214
东
灭六国
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
数百年的战乱
BC230-221
1.策略
远交近攻、分化瓦解、各个击破
2.过程
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
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
齐六国,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材料2 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
得尺亦王之尺也。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二、秦之统,措施与意义安在?
北起阴山至辽东
南至北向户
西至临洮、羌中
东至海暨朝鲜
秦的统一,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代指极南的地区),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奠定了此后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
①征服南越,控西南夷
问题3:结合图片,了解秦朝广阔的疆域。
3.秦朝疆域
②北击匈奴,收河套地区,连接并修筑长城
材料3 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史记·秦始皇本纪》
问题4:面对空前辽阔的版图,秦朝如何解决“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的问题以建立有效统治?
二、秦之统,措施与意义安在?
(1)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君主专制:主要指一种决策方式,指君主独立掌握政权。与民主制度相对,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世袭制。主要的特征是君主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 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皇权与相权
中央集权:相对与地方分权而言的一种国家体制,其特点是地方绝对服从中央,中央控制地方,地方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其积极作用主要有: 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与发展;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环境。
中央与地方
内 涵
名词解释
4.巩固统一的措施
二、秦之统,措施与意义安在?
领域 主要措施 作用和意义
政治
经济
文化风俗 4.巩固统一的措施
知识梳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二、秦之统,措施与意义安在?
领域 主要措施 作用和意义
政治 (1)确立皇帝制度:“皇帝”称号;皇帝制度的特征(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1)建立了一整套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国家由此形成;
(2)秦朝确立的这套政治体制被以后王朝长期继承发展,影响深远
(2)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 (3)地方彻底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4)颁布秦律(特点:秦法严苛) 经济 (1)统一车轨,修建由都城咸阳通达各地的驰道和直道 (1)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往来,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2)有利于巩固秦的统治和国家统一
(2)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3)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 文化风俗 统一文字;整顿社会风俗等 皇帝制度
材料4 秦统一六国后,秦王嬴政认为仅用“王”的称号已不能显示其至高无上的权势和地位,因此,他把古代传说中的神和人最尊重的三皇五帝的称号合二而一,封自己为“皇帝”,向人们表明,他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并传之二世、三世,甚至万世一系,以致无穷。与此同时,他还把以前一般人都可以 使用的字眼变为“皇帝”的专用名词,把皇帝的命称为“制”,令称为“诏”,印称为“玺”,皇帝称呼自己为“朕”。从此以后,“皇帝”便成为我国历代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谓。
——史仲文、胡晓文《中国全史》
材料5 秦始皇头上戴的叫冕,前后垂挂的玉串称旒。他穿的衣服称衮服,有12种图案。这种装饰为皇帝独有,显示其惟我独尊、君临天下的气势。秦以前,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史记集解》
◆皇帝独尊
◆皇位世袭
◆皇权至上
特点
中央层面:
问题5:结合材料,分析皇帝制度的特点。
4.巩固统一的措施
二、秦之统,措施与意义安在?
中央层面:
三公九卿制度
皇帝
御史
大夫
太
尉
奉
常
郎
中
令
卫
尉
廷
尉
典
客
宗
正
治
粟
内
史
少
府
太
仆
(监察)
(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军事(虚设)
皇帝侍卫首领
皇宫卫戍司令
掌皇帝的舆服车马
皇室事务
材料6 秦朝的三公九卿为官僚政治,职事人员为有才能的文武官员,皆受命于皇帝,各有职分、等级、俸禄,公与私分明,政绩有考课,讲效率,有升迁,体制划一,组织完备…… ——摘自《中华文明史·第二卷》
司法刑狱
赋税征收管理
工商税务皇室财务
民族外交
祭祀礼教
虎符
君主专制
丞
相
二、秦之统,措施与意义安在?
4.巩固统一的措施
如何管理疆域辽阔的帝国,群臣展开了一场讨论:
材料7 (始皇二十六年)秦初并天下。……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音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史记·秦始皇纪》
问题6:王绾、李斯对地方管理分别提出什么主张?秦始皇采取了什么措施?
实行分封制
实行郡县制
地方层面:
二、秦之统,措施与意义安在?
4.巩固统一的措施
郡县制
中央集权
郡
郡守
(行政)
(地方最高统治机构)
郡尉
(军事)
监御史
(监察)
县
县令/长
(地方最高长官)
县丞
(行政、刑狱)
县尉
(军事、治安)
乡
三老(教化)
有秩(司法)
游徼(治安)
啬夫(赋税)
里
亭
二、秦之统,措施与意义安在?
4.巩固统一的措施
分封制 郡县制
官员产生
地方权力
影响
体制
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不能世袭,俸禄制
地方有行政权、财权、军权,
独立性强
世卿世禄制
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地方服从中央
◆实行郡县制的意义:
加强了中央集权, 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融合,建立了我国古代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
加强中央集权
贵族政治
官僚政治
区分“分封制与郡县制”
二、秦之统,措施与意义安在?
(2)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度量衡
●秦小篆
●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
●车子两轮间距离统一为6尺(约今138.6CM)
度(长度)量(容积)衡(重量)
◆作用: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
交流,巩固了国家统一。
二、秦之统,措施与意义安在?
4.巩固统一的措施
(3)制定法律、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整顿社会风俗。
东成户人士五夫,
妻大女子为沙,
子小女子泽若,
子小女子伤。
湖南里耶秦简户籍薄
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大量竹简。其内容主要是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其中法律部分记载了法条六百条,有刑律的律文和解释,有名目繁多的其他律文,还有案例和关于治狱的法律文书。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以秦律为基础,参照六国律,制定了全境通行的法律。
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
——《史记·李斯列传》
《云梦睡虎地秦简》局部
对点训练:右图是出土于于湖南省湘西里耶地区的秦简,上面记载了当时一位名叫“夫”的平民的户籍情况:“东成户人(户主)士五(无爵者)夫,妻大女子(女性)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其中“大”和“小”是课役身份的标志。这条竹简可以用来说明,当时秦朝
A.赋税徭役沉重 B.社会等级森严
C.女性地位提升 D.基层管理严密
D
二、秦之统,措施与意义安在?
4.巩固统一的措施
材料8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乡风。若是者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殁,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敝。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
——引自司马迁《史记》
材料9 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
——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
问题7:根据材料,思考秦朝统一的重要意义?
意义:秦的统一顺应了民心;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有利于国家认同的构建。
5.秦朝统一的意义
二、秦之统,措施与意义安在?
对点训练
1.学者芮乐伟指出,在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建立在奖罚基础上的官僚制度提供了一种新的、远比战国时期的贵族统治更有效率的政府形式,秦王就是用这一新型政府建立了一个强有力的战争机器。据此可知,这种官僚制度
A.保证了官员奖罚的公平 B.适应了富国强兵的需要
C.结束了分裂割据的局面 D.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中国)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成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材料中新皇帝推行的制度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标志着贵族政治彻底瓦解
C.地方割据势力被完全铲除
D.创新了地方基层管理模式
B
A
材料10 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史记·秦始皇本纪》
大兴土木
求仙问药
外出巡游封禅
①穷奢极欲,大兴土木
②求仙访药,动众巡游
③开疆拓土,修筑长城
④徭役沉重,刑罚严苛
修建秦长城
秦朝肉刑
修建陵墓
1.秦朝暴政的表现
这些使社会阶级
矛盾严重激化!
三、秦之亡,它犯了什么错?
为了钳制思想,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下令天下将非秦国历史的史书,非博士所掌管的《诗》《书》等诸子百家语,在 30 天内全部交给官府焚毁。只有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不在其列。先秦以来的许多珍贵文献毁于一旦。秦始皇以“或为妖言以乱黔首”罪名,将 460 余名儒生方士坑杀。这就是著名的“焚书坑儒”。
影响:钳制思想,摧残文化,使我国文化典籍遭受严重损失。
“焚书坑儒”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思想文化方面采取的重大措施,历代学者对其褒贬不一。
2.焚书坑儒
材料11 秦始皇烧过书,烧书是为了统一思想。但他没有烧掉农书和医书;他收罗许多别国的“客卿”,并不专重“秦的思想”,倒是博采各种的思想的……。
——鲁迅《华德焚书异同论》
材料12 “秦代焚书,最主要者为六国史记(即当代官书),其次为诗、书古文(即古代官书之流传民间者)。而百家言(即民间书)非其所重。汉兴,学统未尝中断”。 ——钱穆《国史大纲》
三、秦之亡,它犯了什么错?
1.秦始皇下令将非秦国历史的史书和非博士官所掌管的《诗》《书》、诸子百家著作等,全部焚毁,只有医药、卜筮、“种树之书”不在其列。据此可见,秦始皇这一举措旨在
A.削弱儒家学说地位 B.推动实用之学的发展
C.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D.维护“大一统”思想
2.《史记·陈涉世家》中记载:“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在出土的睡虎地秦简《徭律》中规定,如遇水雨,则免除征发。二者说法的差异说明
A.史料年代越久远可信度越高
B.文字史料有主观性故不可信
C.历史研究需要多种史料互证
D.历史真相都能从考古中还原
对点训练
C
C
1.陈胜吴广起义
材料13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史记·陈涉世家》
起义时间——公元前209年
起义地点——大泽乡
起义领导者——陈胜、吴广
起义经过——陈胜自立为王,号为“张楚” 天下云集响应,迅速蔓延,但不久兵败
地位——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
四、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2.刘邦项羽反秦势力发展
BC207年,刘邦的军队进入咸阳,秦王子婴投降,秦朝灭亡。
BC206年—BC202年,刘邦、项羽四年楚汉战争。BC202年,刘邦建立汉朝。
①秦朝的灭亡
②楚汉战争
四、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完成统一,结束割据,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有利于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
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成为封建社会主要的政治制度
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有利于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
秦始皇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严刑峻法;赋税繁重;兵役徭役繁重。
暴政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始皇之“功”
始皇之“过”
史学辩论
四、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3.秦朝灭亡探究
材料14 台湾世新大学教授王晓波:“它的征战、大兴土木也超过了生产力的承担极限。但是我不觉得秦亡跟法家有那么直接的关系,秦政在很多地方违背了法家的教训。” ——《中华读书报》(2013.6.26)
材料15 秦与六国之间存在差异,即使六国彼此之间也不例外。但秦在制度、思想学术、语言文字、宗教意识上与六国存在的这些差异,却表现出了强烈的对抗性…… ——《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16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本质决定着权力体系中没有制衡机制,这也就预示着有超法律特权的存在,有权力被滥用的可能。最重要的是“一旦权力被滥用又没有一个有效的补救机制。”“在权力不断被滥用而诱导这种权力的使用者一步步走向深渊时也就是这个王朝行将覆灭的时刻。”
——夏毅辉、祝江波、吴正东《开放式教学模式的尝试—关于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优劣”之辩论》
(1)秦朝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根本原因);
(2)对东方六国旧势力缺乏有效的融合和控制;
(3)秦之失,在于政,也在于制 (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失在于制,不在于政,周事然也。
失在于政,不在于制,秦事然也。
——柳宗元《封建论》
问题8:据材料分析秦亡的原因。
四、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五、本节精练
A
C
3.(2022湖北)下列关于秦汉历史的记述,集中反映了
A.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 B.家国同构模式改变
C.“大一统”的观念开始出现 D.华夏认同不断增强
4.(2020天津)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但秦朝建立后,面对空前扩大的统治区域,却采用了郡县制。其进步性主要体现在
A. 行政区域划分的变化 B. 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C. 官员任用原则的变化 D. 保证了专制皇权的强化
文献记述 出处
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 贾谊《过秦论》
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 《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
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宇。 《后汉书·班固传》
A
C
5.对以下引文最合理的解释是
A.大一统思想深入人心 B.多民族国家疆域辽阔
C.统治者宣扬政治合法 D.社会各领域高度繁荣
出 处 引 文
秦始皇碑文 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
杨雄(前58—18) 《甘泉赋》 东烛仓海,西耀流沙,北晃幽都,南炀丹崖。
王充(27—97) 《论衡》 今上即命,奉成持满,四海混一,天下安宁……周时仅治五千里,汉氏廓土牧荒服之外。
张衡(78—139) 《应间》 今也皇泽宣洽,海外混同,万方亿丑,并质共剂。
A
6.秦国在商鞅变法时,颁布《傅律》,秦始皇继承了《傅律》中关于人口管理的制度。即百姓从出生后登于名籍,死后削籍;另有役册,称傅籍,均由乡官掌握,严惩诈伪者。这说明秦朝
A.国家权力开始延伸到了乡村
B.注重对基层社会的控制
C.重视强化人们的政治认同感
D.地方实权握于豪强手中
7.有学者认为,秦人在技术方面的成功,在某种意义上掩盖了自身文化储积、文化创造方面的若干不足,使得秦帝国的执政者沉浸在“以为自古莫及己”的虚幻感觉之中。该学者强调
A.文化对统治的重要性 B.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C.法家思想的时代局限 D.先秦文化的多元并存
B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