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模拟测试(基础卷.含解析)-2025-2026学年统编版(2024)语文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期末模拟测试(基础卷.含解析)-2025-2026学年统编版(2024)语文八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7.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7 09:29: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末综合测试检测卷
1.(2024秋 郾城区校级月考)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颁发(bān) 溃退(kuì)   刹那(chà) 悄然不惊(qiāo)
B.遗嘱(zhǔ) 泄气(xiè) 翘首(qiào) 一丝不苟(gǒu)
C.要塞(sài) 咆哮(páo) 娴熟(xián) 殚精竭虑(dān)
D.轨迹(guǐ) 澎湃(bài) 镌刻(juān) 屏息敛声(bǐng)
2.(2024秋 乌鲁木齐期末)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琐屑 飓风 一副画 祸不单行
B.赋闲 悬空 花骨朵 乱七八糟
C.惦记 苔痕 火碳梅 素未谋面
D.牛犊 石埠 标志牌 蹬堂入室
3.(2024秋 涪城区期末)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将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错落有致,真有纵横驰骋、腾挪跌宕的神奇意境。
B.凭栏远眺,只见岷山绵延起伏,挂绿披翠,岷江就像一条巨蟒从重峦叠嶂中浩浩荡荡地窜出来。
C.这些流言蜚语是别具匠心的人所散布,大家千万别上当。
D.我市因地制宜开展湖泊管理与保护专项行动,加大对涉湖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进一步加强湖泊管理保护工作。
4.(2024秋 沧州期末)小欣对泼墨特别感兴趣,她搜集了一段文字,但是被打乱了顺序,请为它们选择正确的排序(  )
①后世指笔酣墨饱,或点或刷,水墨淋漓,气势磅礴,皆谓之“泼墨”。
②墨如泼出,画面气势奔放。
③清代沈宗骞有云:“墨曰泼墨,山色曰泼翠,草色曰泼绿,泼之为用,最足发画中气韵。”
④泼墨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将墨挥洒在纸或绢上。
⑤相传唐代王洽,以墨泼纸素,脚蹴手抹,随其形状为石、为云、为水,应手随意,图出云霞,染成风雨,宛若神巧,俯视不见其墨污之迹。
A.⑤③①②④ B.④②⑤③① C.④②⑤①③ D.⑤①③④②
5.(2024秋 武威期末)选择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的一句话(  )
A.她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
B.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一样。
C.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
D.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
6.(2024秋 凉州区校级期中)《红星照耀中国》被誉为是中国革命的“经典的百科全书”,该书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作者可能报道了(  )
A.工农红军在会宁会师
B.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C.平型关和台儿庄战役胜利
D.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7.(2024秋 察隅县校级期中)下列课文相关解说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峡》﹣﹣郦道元﹣﹣《水经注》﹣﹣写景动静结合,富有情趣。
B.《记承天寺夜游》﹣﹣苏轼﹣﹣被贬黄州期间﹣﹣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C.《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中宰相”﹣﹣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知音共享美景的得意之感。
D.《与朱元思书》﹣﹣吴均﹣﹣南朝齐梁文学家﹣﹣写景、抒情融为一体。
8.(2024秋 雄县月考)下列对《野望》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9.(2024秋 灵宝市期末)下面文段中画横线部分语序不当,调整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做笔记是读书的重要方法,①顾颉刚先生一生治学,勤于做笔记,六十余年积累笔记近百册。②蔡元培晚年总结自己读书多年却“没什么成就”,原因之一是“不能勤笔”。③可见,对于治学之人,做笔记是读书应有的步骤。④前人读书治学,多有做笔记的习惯,学问也常常从笔记中得来。⑤钱锺书读书也爱做笔记,单是外文笔记就达两百多本。
A.①⑤②④③ B.①⑤③②④ C.④①⑤②③ D.④①⑤③②
10.(2024秋 涪城区期末)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周约有5万把共享雨伞现身杭州街头,它们分布在杭城的火车站、地铁站、商场、公共区域等地。(将“、公共区域等地”改为“等公共区域”)
B.坦桑尼亚信息服务部部长哈桑 阿巴西表示,来自中国的影视作品是坦桑尼亚民众了解中国经济发展与城市生活。(在句末加上“的重要途径”)
C.为了孩子的前途和未来,逼得众多父母必须“押”着孩子去做很多事。(删去“逼得”)
D.选择散养的父母一定要实时检视自己的理论是否过期,教育方式要符合孩子的特点,等等。(将“教育方式”改为“教育模式”)
11.(2024秋 沧州期末)阅读下列消息。
腾讯娱乐讯 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3日下午1时,诺贝尔奖官网公布最新消息,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美国民谣艺术家鲍勃 迪伦荣获该奖项。是的,你没看错,就是那个唱了《答案在风中飘》的美国摇滚乐手鲍勃 迪伦。虽然人们一直将这些伟大的摇滚乐手称为诗人、文学家,这一次,诺贝尔文学奖终于给了他一个“官方肯定”。颁奖词是这样写的:“为美国音乐传统增添了创造性的诗意表达”。这也是诺贝尔文学奖首次将该奖项颁予一位音乐人。
(1)请给上面的消息拟一个标题。(不超过20个字)
(2)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古都北京最著名的旅游景点。古运河是咱们扬州的母亲河,已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但知名度却没有长城高,请为扬州的古运河拟写一条宣传标语,扩大它的知名度。
(3)如果你在扬州古运河边游玩时,恰巧遇到一位二十多岁的男青年正在往古运河里乱抛垃圾杂物,你看到后决定上去劝阻,你打算怎么说?
12.(2024秋 绵阳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我国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机首架机首飞甲    (A、众目睽睽 B、举世瞩目).5月5日,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C919平稳起飞,安全降落,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经过科研人员多年的努力,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中国梦。为此,他们着①   (A、zhuó B、zháo)力培育专业骨干队伍,全力提升核心研发能力,再接再②   (A、励 B、厉),取得显著成绩,走出了一条乙    (A、承载 B、承接)着国家意志、民族理想和人民期盼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
(1)为文中①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根据②拼音选在正确的汉字,只填序号。
(2)从文中甲乙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空格,只填序号。
(3)文中画线句有一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空格处。
原句:经过科研人员多年的努力,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中国梦。
修改句:   。
13.(2024秋 鹿邑县期中)“诗言志”,古人在诗中所表达的“志”往往有所不同。请你完成下面古诗名句默写。
“志”,是文人的思想情感
《庭中有奇树》中“馨香盈怀袖,(1)   ”道出了诗人对青春年华在寂寞中流逝的惋惜之情;曹植《梁甫行》中“剧哉边海民,(2)   ”表达了对下层人民困苦生活的同情;崔颢《黄鹤楼》中(3)“   ,   ”从神话传说落笔,吊古伤今,抒发内心的无限孤寂。
“志”,是文人的品格操守
刘桢《赠从弟》(其二)中“岂不罹凝寒?(4)   ”借松柏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曹操《龟虽寿》中“(5)   ,志在千里”自比衰老的骏马,抒发了老当益壮的豪情壮志;王绩《野望》中“(6)   ,   ”表达了孤苦无依之感和隐逸山林之志。
14.(2024秋 浏阳市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昆虫记》的片段
一只蜜蜂过来喝蜜了。时机来了,蟹蛛猛扑上去,用毒钩抓住这冒失鬼的翅尖,而长长的爪子则笨拙地将其勒住。几秒钟过去了,蜜蜂尽力反抗,可是攻击者在它的背上,它的针刺不到。这样的肉搏不能持续很久,否则蜜蜂会逃脱。于是,蟹蛛松开了蜜蜂的翅膀,迅猛而准确地咬住它的颈部。毒钩一旦刺入,战斗也就结束了:死亡随之而来。蜜蜂就像是被雷突然击中一样。它原来还在猛烈地扑腾,可现在只剩下跗骨还在微微颤抖,这是最后的抽搐,接着它便不动了。
【材料二】名家对《昆虫记》的点评
①这个大科学家像哲学家一般地想,美术家一般地看,文学家一般地感受和书写。一一罗斯丹
②法布尔是掌握田野无数小虫子秘密的语言大师。一一罗曼 罗兰
请结合【材料一】所选片段的内容和语言特点,谈谈你更赞同【材料二】中哪一位名人的评价,并说明理由。
我赞同   (填序号)的点评,因为   。
15.(2024秋 龙湾区月考)阅读下文诗句,回答问题。
湖上①早春
赵孟頫
溪上春无赖,清晨坐水亭。
草芽随意绿,柳眼向人青。
初日收浓雾,微波乱小星。
谁歌采萍曲②,愁绝不堪听。
【注释】①湖上:指大明湖。在济南为官期间,赵孟頫的府署与之距离不远,常在空余时间去游湖。②采萍曲:《国风 召南》中有描写少女采摘浮萍为贵族女子出嫁做祭品的《采萍》篇。
(1)诗人主要抓住了   和   这两个景物来突出题眼“早”字。
(2)尾联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6.(2024秋 涪城区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李芾①字叔章,其先广平人。芾生而聪警。初以荫②补南安司户,辟祁阳尉,出振荒,即有声。摄湘潭县,县多大家,前令束手不敢犯,芾稽籍出赋③,不避贵势,赋役大均。
大军(元兵)取鄂州,始起为湖南提刑。时郡县盗扰,民多奔窜,芾令所部发民兵自卫。乃号召发兵,择壮士三千人,使土豪尹奋忠将之勤王,别召民兵集衡阳为守备。后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时湖北州郡皆已归附元,其友劝芾勿行,芾泣曰:“吾岂昧于谋身哉?第④以世受国恩,今幸用我,我以家许国矣。”时其所爱女死,一恸⑤而行。
德佑元年七月,至潭州,潭州兵调且尽,游骑已入湘阴、益阳诸县,仓卒召募不满三千人,命刘孝忠统诸军。十月,兵攻西壁,孝忠辈奋战,芾亲冒矢石以督之。有中伤者躬自抚劳日以忠义勉其将士。死伤相藉⑥,人犹饮血乘城殊死战。
芾为人刚介,不畏强御,临事精敏。平生居官廉,家无余赀。
(选自《宋史 忠义传》,有删改)
【注释】①李芾:南宋末抗元将领,在长沙抗元之战中壮烈殉国。②荫:靠先人的荫庇。③稽籍出赋:清查户籍摊派赋税。④第:只。⑤恸:放声痛哭。⑥相藉:相互挨着。
(1)下列是阅读本文时对文言字词意义的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A.文言文中关于官职变动的动词尤其多,如“举,拔,擢,谪”等以此观之,“辟祁阳尉”的“辟”也是这一类词,译为“征召”。
B.“至潭,潭兵调且尽”与“不义而富且贵”(《<论语>十二章》)中的两个“且”字意思相同。
C.《说文解字》中对于“贝”的解释如下:“古者货贝而宝龟……至秦废贝行钱。凡贝之属皆从贝。”也就是说贝可以担任古代货币的职能,可见本文中“家无余赀”的“赀”可译为“钱财”。
D.文言词“以”意义众多,作介词是可以译成“用”,作连词时有“来”的意义,本文中“芾亲冒矢石以督之”符合作连词“来”的意义。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段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中/伤者躬自抚劳/日以忠义勉其将士。
B.有中伤者/躬自抚劳日/以忠义勉其将士。
C.有中伤者/躬自抚劳/日以忠义勉其将士。
D.有中伤/者躬自抚劳日以忠义/勉其将士。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第以世受国恩,今幸用我,我以家许国矣。
(4)林则徐有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自古以来就有许多仁人志士为国家奔走效命,请简要概括本文中李芾的哪些事迹是爱国的表现。
17.(2024秋 凉州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①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②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③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说说第③段中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2)选文通过哪几件小事表现父亲对“我”的爱?
(3)选文第③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背影的?这样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4)选文中两次写“我”流泪,分别表达了“我”当时怎样的心境?
(5)“我”对父爱的理解经历了一个什么过程?请结合课文具体谈谈。
18.(2024秋 衡阳县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看似一幅画,听像一首歌。人生境界真善美,这里已包括。谈的谈说的说,小城故事真不错……”一曲《小城故事》,会让我们发现家乡、发现身边那如画似歌的“真善美”。
请以“小城故事”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寻访并再现眼前的“画”,耳畔的“歌”。
要求:
①题目自拟;
②有真情实感;
③不少于500字;
④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期末综合测试检测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2024秋 郾城区校级月考)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颁发(bān) 溃退(kuì)   刹那(chà) 悄然不惊(qiāo)
B.遗嘱(zhǔ) 泄气(xiè) 翘首(qiào) 一丝不苟(gǒu)
C.要塞(sài) 咆哮(páo) 娴熟(xián) 殚精竭虑(dān)
D.轨迹(guǐ) 澎湃(bài) 镌刻(juān) 屏息敛声(bǐng)
【答案】C
【分析】本题要结合平时课文中所学词语来辨析字音,要结合汉字的拼写规则来掌握字的读音,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
【解答】A.有误,“悄”应读qiǎo;
B.有误,“翘”应读qiáo;
C.正确;
D.“湃”应读“pài”。
故选:C。
2.(2024秋 乌鲁木齐期末)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琐屑 飓风 一副画 祸不单行
B.赋闲 悬空 花骨朵 乱七八糟
C.惦记 苔痕 火碳梅 素未谋面
D.牛犊 石埠 标志牌 蹬堂入室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辨识能力。所选词语均属于生活中常用的而又极易出错的词语,这些有的是同音错别字,有的是形近错别字。解答此题,要注意平时正确练写,尤其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区别与书写。
【解答】A.有误,“一副画”的“副”应为“幅”;
B.正确;
C.有误,“火碳梅”的“碳”应为“炭”;
D.有误,“蹬堂入室”的“蹬”应为“登”。
故选:B。
3.(2024秋 涪城区期末)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将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错落有致,真有纵横驰骋、腾挪跌宕的神奇意境。
B.凭栏远眺,只见岷山绵延起伏,挂绿披翠,岷江就像一条巨蟒从重峦叠嶂中浩浩荡荡地窜出来。
C.这些流言蜚语是别具匠心的人所散布,大家千万别上当。
D.我市因地制宜开展湖泊管理与保护专项行动,加大对涉湖违法违规行为的打击力度,进一步加强湖泊管理保护工作。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解答此题,平时要有大量的成语积累,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确定正确选项。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
【解答】ABD.使用正确;
C.使用有误,别具匠心: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多用于写文章、绘画、工程设计等。该成语和句意不符,此处应该使用“别有用心”。
故选:C。
4.(2024秋 沧州期末)小欣对泼墨特别感兴趣,她搜集了一段文字,但是被打乱了顺序,请为它们选择正确的排序(  )
①后世指笔酣墨饱,或点或刷,水墨淋漓,气势磅礴,皆谓之“泼墨”。
②墨如泼出,画面气势奔放。
③清代沈宗骞有云:“墨曰泼墨,山色曰泼翠,草色曰泼绿,泼之为用,最足发画中气韵。”
④泼墨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将墨挥洒在纸或绢上。
⑤相传唐代王洽,以墨泼纸素,脚蹴手抹,随其形状为石、为云、为水,应手随意,图出云霞,染成风雨,宛若神巧,俯视不见其墨污之迹。
A.⑤③①②④ B.④②⑤③① C.④②⑤①③ D.⑤①③④②
【答案】B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解答】通读几个句子,首先确定首句是④,交代说明了对象“泼墨”,接着是②——“泼墨的特点”,然后按照时间顺序举例,分别是⑤“唐代”,③是“清代”。最后①进行总结。所以排序为:④②⑤③①。
故选:B。
5.(2024秋 武威期末)选择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的一句话(  )
A.她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沉静自若,风度优雅。
B.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一样。
C.她已经展开身体,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
D.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比喻句的判断。判断是否是比喻句关键不是有没有比喻词,而是看有没有喻体出现。
【解答】A.是对人物的描写,没有使用修辞;
B.是对人物的描写句,没有使用修辞;
C.句子把“身体”比作“箭”,是比喻句;
D.句子将气泡拟人化,运用的是拟人,不是比喻;
故选:C。
6.(2024秋 凉州区校级期中)《红星照耀中国》被誉为是中国革命的“经典的百科全书”,该书真实地记录了作者自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作者可能报道了(  )
A.工农红军在会宁会师
B.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C.平型关和台儿庄战役胜利
D.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答案】A
【分析】本题考查名著情节。对名著情节的考查,或给出一个人物,要求写出与其相关的情节;或给出一段人物缺失的情节,要求学生指明情节中的人物;或直接给出一个情节,要求学生指明出自哪部名著,并对其中的人物或主旨进行分析。根据平时积累,依据题目要求作答即可。
【解答】A.符合,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胜利会师、是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转折点和里程碑,是《红星照耀中国》。
B.不能,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遵照中央指示,从鲁西南重镇菏泽出发,于8月27日千里跃进大别山。时间对不上。
C.不能,台儿庄战役发生在1938年3月16日,平型关战役发生在1937年9月11日,与作者在革命根据地的采访时间不合。
D.不能,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故选:A。
7.(2024秋 察隅县校级期中)下列课文相关解说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峡》﹣﹣郦道元﹣﹣《水经注》﹣﹣写景动静结合,富有情趣。
B.《记承天寺夜游》﹣﹣苏轼﹣﹣被贬黄州期间﹣﹣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C.《答谢中书书》﹣﹣陶弘景﹣﹣“山中宰相”﹣﹣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与知音共享美景的得意之感。
D.《与朱元思书》﹣﹣吴均﹣﹣南朝齐梁文学家﹣﹣写景、抒情融为一体。
【答案】D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于文学、文体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文体常识要注意各种文体的特点。
【解答】ABC.正确;
D.有误,吴均是南朝梁文学家。
故选:D。
8.(2024秋 雄县月考)下列对《野望》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A.首联借陶渊明“登东皋以舒啸”的诗句,暗含诗人归隐之后,尝耕东皋之意。
B.颔联和颈联运用工笔细描的表现手法,精细地描画出了农村生活的真实场景。
C.颔联和颈联运用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使诗歌充满画面感,突出了乡村气息。
D.尾联表明了诗人在现实当中难觅知音,孤苦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高士贤人。
【答案】B
【分析】《野望》是隋末唐初诗人王绩的作品。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颔联写树写山,一派安详宁静;颈联中用几个动词“驱”“返”“带”“归”进行动态式的描写,以动衬静;尾联借典抒情,情景交融。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译文: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诸多猎物回归家园。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解答】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ACD.正确;
B.有误,应是白描的手法,以质朴的语言描画。
故选:B。
9.(2024秋 灵宝市期末)下面文段中画横线部分语序不当,调整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做笔记是读书的重要方法,①顾颉刚先生一生治学,勤于做笔记,六十余年积累笔记近百册。②蔡元培晚年总结自己读书多年却“没什么成就”,原因之一是“不能勤笔”。③可见,对于治学之人,做笔记是读书应有的步骤。④前人读书治学,多有做笔记的习惯,学问也常常从笔记中得来。⑤钱锺书读书也爱做笔记,单是外文笔记就达两百多本。
A.①⑤②④③ B.①⑤③②④ C.④①⑤②③ D.④①⑤③②
【答案】C
【分析】本题考查句子排序。首先要通读文段,把握文段主要内容后,再找总领句或总结句,这些句子特点明显。确定了这些句子后,然后再找上下句中相关联的词语,注意时间先后、先总后分这些顺序。
【解答】本题考查句子排序。通读文段可知④是领起句,①②⑤句均为举例论证,分析可知①⑤句是正面论述,②句是反面论证,另据⑤句中“也爱做笔记”,可知这三句的顺序应为①⑤②,第③句“可见”总结全段。故最恰当的排序应为:④①⑤②③;
故选:C。
10.(2024秋 涪城区期末)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本周约有5万把共享雨伞现身杭州街头,它们分布在杭城的火车站、地铁站、商场、公共区域等地。(将“、公共区域等地”改为“等公共区域”)
B.坦桑尼亚信息服务部部长哈桑 阿巴西表示,来自中国的影视作品是坦桑尼亚民众了解中国经济发展与城市生活。(在句末加上“的重要途径”)
C.为了孩子的前途和未来,逼得众多父母必须“押”着孩子去做很多事。(删去“逼得”)
D.选择散养的父母一定要实时检视自己的理论是否过期,教育方式要符合孩子的特点,等等。(将“教育方式”改为“教育模式”)
【答案】D
【分析】本题考病句的辨析与修改。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语言赘余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解答】ABC.修改正确;
D.有误,前后不一致,应将第二个“要”改为“是否”;
故选:D。
11.(2024秋 沧州期末)阅读下列消息。
腾讯娱乐讯 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3日下午1时,诺贝尔奖官网公布最新消息,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美国民谣艺术家鲍勃 迪伦荣获该奖项。是的,你没看错,就是那个唱了《答案在风中飘》的美国摇滚乐手鲍勃 迪伦。虽然人们一直将这些伟大的摇滚乐手称为诗人、文学家,这一次,诺贝尔文学奖终于给了他一个“官方肯定”。颁奖词是这样写的:“为美国音乐传统增添了创造性的诗意表达”。这也是诺贝尔文学奖首次将该奖项颁予一位音乐人。
(1)请给上面的消息拟一个标题。(不超过20个字)
(2)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是古都北京最著名的旅游景点。古运河是咱们扬州的母亲河,已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但知名度却没有长城高,请为扬州的古运河拟写一条宣传标语,扩大它的知名度。
(3)如果你在扬州古运河边游玩时,恰巧遇到一位二十多岁的男青年正在往古运河里乱抛垃圾杂物,你看到后决定上去劝阻,你打算怎么说?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为新闻阅读综合题,分别考查拟写标题和宣传标语的能力,考查学生情景对话的能力。
【解答】(1)拟写标题时,有导语的新闻语段,就在导语中筛选相关的信息,因为导语是对新闻主体事件的高度概括;没有导语的新闻语段,应在主体部分筛选相关的信息。结合本新闻的导语“诺贝尔奖官网公布最新消息,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揭晓,美国民谣艺术家鲍勃 迪伦荣获该奖项。”可以拟写标题为:美国民谣艺术家鲍勃 迪伦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2)宣传标语的拟写要紧扣主题且语言简洁、具有宣传性。可以围绕着如何提高“扬州的古运河”知名度这个主题来进行作答。
(3)本题是一道典型的劝告类口语交际题,解答此题从两方面入手:第一要针对对方的观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劝说,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注意语气语言要文明得体;第二要符合具体语境确定使用口语还是使用书面语。这里是劝说一位二十多岁的男青年别往古运河里乱抛垃圾杂物,劝说内容要注意有称呼、劝说的内容得体、语气委婉(你说呢、你觉得呢、好吗、行吗等),劝说的内容要针对性指出“古运河扬州的代表,世界文化遗产”“人人都有责任保护”这两点进行委婉劝说,语言通顺。
答案:
(1)美国民谣艺术家鲍勃 迪伦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2)例如:到北京看长城,来扬州看运河。扬州的古运河,世界的古运河。
(3)叔叔(哥哥),你好!古运河是咱们扬州的骄傲,现在已经是世界文化遗产,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来保护它,让我们为保护古运河尽一份力,不再乱抛乱扔了,好吗?
12.(2024秋 绵阳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我国自主研制的C919大型客机首架机首飞甲  B (A、众目睽睽 B、举世瞩目).5月5日,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C919平稳起飞,安全降落,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经过科研人员多年的努力,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中国梦。为此,他们着① A (A、zhuó B、zháo)力培育专业骨干队伍,全力提升核心研发能力,再接再② B (A、励 B、厉),取得显著成绩,走出了一条乙  A (A、承载 B、承接)着国家意志、民族理想和人民期盼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
(1)为文中①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根据②拼音选在正确的汉字,只填序号。
(2)从文中甲乙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空格,只填序号。
(3)文中画线句有一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空格处。
原句:经过科研人员多年的努力,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中国梦。
修改句: 科研人员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中国梦(经过多年的努力,科研人员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中国梦)也可。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第一小题考查字音。第二小题考查近义词的使用。第三小题考查病句。
【解答】(1)考查了多音字的读音,要注意平时的积累。着①(A、zhuóB )力;再接再②(B、厉)。
(2)考查了近义词的使用,词义辨析题,要结合语境的理解辨析词义,如“众目睽睽”指张目注视的样子。许多人争着眼睛看着。指在广大群众注视之下。“举世瞩目”指全世界的人都注视着。“承载”承受支撑物体;“承接”是指承前接后;在理解词意的基础上完成该题即可。B 举世瞩目;A承载。
(3)原句缺主语,改为:科研人员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中国梦(经过多年的努力,科研人员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中国梦)也可。
答案:
(1)A B
(2)B A
(3)科研人员经过多年的努力,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中国梦(经过多年的努力,科研人员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中国梦)也可。
13.(2024秋 鹿邑县期中)“诗言志”,古人在诗中所表达的“志”往往有所不同。请你完成下面古诗名句默写。
“志”,是文人的思想情感
《庭中有奇树》中“馨香盈怀袖,(1) 路远莫致之 ”道出了诗人对青春年华在寂寞中流逝的惋惜之情;曹植《梁甫行》中“剧哉边海民,(2) 寄身于草野 ”表达了对下层人民困苦生活的同情;崔颢《黄鹤楼》中(3)“ 昔人已乘黄鹤去 , 此地空余黄鹤楼 ”从神话传说落笔,吊古伤今,抒发内心的无限孤寂。
“志”,是文人的品格操守
刘桢《赠从弟》(其二)中“岂不罹凝寒?(4) 松柏有本性 ”借松柏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曹操《龟虽寿》中“(5) 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自比衰老的骏马,抒发了老当益壮的豪情壮志;王绩《野望》中“(6) 相顾无相识 , 长歌怀采薇 ”表达了孤苦无依之感和隐逸山林之志。
【答案】(1)路远莫致之(注意“致”的书写)
(2)寄身于草野
(3)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4)松柏有本性
(5)老骥伏枥
(6)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注意“薇”的书写)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答案:
(1)路远莫致之(注意“致”的书写)
(2)寄身于草野
(3)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4)松柏有本性
(5)老骥伏枥
(6)相顾无相识 长歌怀采薇(注意“薇”的书写)
14.(2024秋 浏阳市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昆虫记》的片段
一只蜜蜂过来喝蜜了。时机来了,蟹蛛猛扑上去,用毒钩抓住这冒失鬼的翅尖,而长长的爪子则笨拙地将其勒住。几秒钟过去了,蜜蜂尽力反抗,可是攻击者在它的背上,它的针刺不到。这样的肉搏不能持续很久,否则蜜蜂会逃脱。于是,蟹蛛松开了蜜蜂的翅膀,迅猛而准确地咬住它的颈部。毒钩一旦刺入,战斗也就结束了:死亡随之而来。蜜蜂就像是被雷突然击中一样。它原来还在猛烈地扑腾,可现在只剩下跗骨还在微微颤抖,这是最后的抽搐,接着它便不动了。
【材料二】名家对《昆虫记》的点评
①这个大科学家像哲学家一般地想,美术家一般地看,文学家一般地感受和书写。一一罗斯丹
②法布尔是掌握田野无数小虫子秘密的语言大师。一一罗曼 罗兰
请结合【材料一】所选片段的内容和语言特点,谈谈你更赞同【材料二】中哪一位名人的评价,并说明理由。
我赞同 ① (填序号)的点评,因为 这段文字作者始终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蜜蜂和蟹蛛两个生灵,体现了一种万物平等的生命哲学观;通过细致深入的观察,将动物捕食的过程写得充满动态,富有画面感;同时,描绘了蟹蛛捕食蜜蜂的战斗场面,在生动、有趣、幽默的描述中又不失具体、准确、科学的表达。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昆虫记》先后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影响着全世界的读者,被誉为“昆虫的史诗”。它既是一部严谨的科学著作,也是公认的文学经典,作者法布尔也由此获得了“科学诗人”“昆虫荷马”“昆虫世界的维吉尔”等桂冠。书中生动地揭示了昆虫鲜为人知的生活和习性,使人们得以了解昆虫的真实生活情景;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法布尔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全书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解答】本题考查对名著的内容的掌握和分析及阅读鉴赏能力。解答时,结合材料中的关键词以及《昆虫记》的写作特色和表达情感进行分析即可。从材料来分析,材料中“文学家一般地感受和书写”说明《昆虫记》对昆虫记录详细生动;“这个大科学家像哲学家一般地想,美术家一般地看”说明《昆虫记》科学性与文学性合二为一,它既科学严谨,又轻松幽默,充满意蕴;从情感内容上来说,《昆虫记》表达了对社会人生和自然人生的关注,满溢着生命之情。作答时,写出所赞同的评价,填写序号,并任选两个角度分析分析原因即可。
答案:
示例一:我赞同①,因为这段文字作者始终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蜜蜂和蟹蛛两个生灵,体现了一种万物平等的生命哲学观;通过细致深入的观察,将动物捕食的过程写得充满动态,富有画面感;同时,描绘了蟹蛛捕食蜜蜂的战斗场面,在生动、有趣、幽默的描述中又不失具体、准确、科学的表达。
示例二:我赞同②,因为这段文字通过细致深入的观察研究,对昆虫了解透彻,描绘了蟹蛛捕食蜜蜂的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为读者展示了新奇神秘的昆虫世界;行文活泼,语言诙谐,并将蜜蜂和蟹蛛拟人化,读来情趣盎然。
15.(2024秋 龙湾区月考)阅读下文诗句,回答问题。
湖上①早春
赵孟頫
溪上春无赖,清晨坐水亭。
草芽随意绿,柳眼向人青。
初日收浓雾,微波乱小星。
谁歌采萍曲②,愁绝不堪听。
【注释】①湖上:指大明湖。在济南为官期间,赵孟頫的府署与之距离不远,常在空余时间去游湖。②采萍曲:《国风 召南》中有描写少女采摘浮萍为贵族女子出嫁做祭品的《采萍》篇。
(1)诗人主要抓住了 草芽 和 柳眼 这两个景物来突出题眼“早”字。
(2)尾联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草芽、柳眼。
(2)通过写湖上传来凄婉幽怨的采苹渔歌,表达了对百姓生计艰难的同情,也写出了作者勤政爱民的情怀。
【分析】清晨空气特别清新爽洁,诗人坐于水亭,大明湖和汇入湖中的泺水、历水一片春色。“无赖”写春色缠人、小速而至。颔联写溪湖早春景色。草才吐芽,柳仅萌眼,一片初春气象。“柳眼向人青”,“柳眼”,都指初生而未吐出的柳芽。经冬的草根刚刚吐出细芽,随处不经意地绿着,惹人喜爱;柳枝条上,初生的芽眼,象在炫耀它的柔嫩,有意青青向人。这两句诗把初春的草木刻画得摇曳生姿,含情不尽,给人生机勃勃、耳目一新的感受。颈联转笔写溪湖。溪湖早春,景色诱人。这时,不知是谁唱起《采苹》之曲,牵惹了诗人的愁情,以至悲愁至极,到了不忍卒听的地步。这首诗,作者写作的本意,是借初春景色不解人意而至,从而抒发其愁情,但是中四句描写溪湖早春景色自然清新,却给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总之,这一首《早春》是山水诗中的佳品,无论语言,意境还是情调,都是极有个性,且非常艺术化的,不是为写诗丽写诗的层次。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颔联写溪湖早春景色。经冬的草根刚刚吐出细芽,随处不经意地绿着,惹人喜爱;柳枝条上,初生的芽眼,象在炫耀它的柔嫩,有意青青向人。草才吐芽,柳仅萌眼,一片初春气象。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谁歌采苹曲,愁绝不堪听”一句则是突出作者对百姓生计的担忧,突出其勤政爱民的形象特点.
答案:
(1)草芽、柳眼。
(2)通过写湖上传来凄婉幽怨的采苹渔歌,表达了对百姓生计艰难的同情,也写出了作者勤政爱民的情怀。
译文:
大明湖和汇入湖中的泺水、历水一片春色,清晨诗人坐于水亭。
刚刚发芽的小草随处可见,柳枝条上初生的芽眼青青向人。
初日冉冉升起收尽了水面上的雾汽,阳光下的水花,犹如活蹦乱跳的金星,耀人眼目。
是谁唱起《采苹》之曲,牵惹了诗人的愁情,以至悲愁至极。
16.(2024秋 涪城区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李芾①字叔章,其先广平人。芾生而聪警。初以荫②补南安司户,辟祁阳尉,出振荒,即有声。摄湘潭县,县多大家,前令束手不敢犯,芾稽籍出赋③,不避贵势,赋役大均。
大军(元兵)取鄂州,始起为湖南提刑。时郡县盗扰,民多奔窜,芾令所部发民兵自卫。乃号召发兵,择壮士三千人,使土豪尹奋忠将之勤王,别召民兵集衡阳为守备。后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时湖北州郡皆已归附元,其友劝芾勿行,芾泣曰:“吾岂昧于谋身哉?第④以世受国恩,今幸用我,我以家许国矣。”时其所爱女死,一恸⑤而行。
德佑元年七月,至潭州,潭州兵调且尽,游骑已入湘阴、益阳诸县,仓卒召募不满三千人,命刘孝忠统诸军。十月,兵攻西壁,孝忠辈奋战,芾亲冒矢石以督之。有中伤者躬自抚劳日以忠义勉其将士。死伤相藉⑥,人犹饮血乘城殊死战。
芾为人刚介,不畏强御,临事精敏。平生居官廉,家无余赀。
(选自《宋史 忠义传》,有删改)
【注释】①李芾:南宋末抗元将领,在长沙抗元之战中壮烈殉国。②荫:靠先人的荫庇。③稽籍出赋:清查户籍摊派赋税。④第:只。⑤恸:放声痛哭。⑥相藉:相互挨着。
(1)下列是阅读本文时对文言字词意义的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B 
A.文言文中关于官职变动的动词尤其多,如“举,拔,擢,谪”等以此观之,“辟祁阳尉”的“辟”也是这一类词,译为“征召”。
B.“至潭,潭兵调且尽”与“不义而富且贵”(《<论语>十二章》)中的两个“且”字意思相同。
C.《说文解字》中对于“贝”的解释如下:“古者货贝而宝龟……至秦废贝行钱。凡贝之属皆从贝。”也就是说贝可以担任古代货币的职能,可见本文中“家无余赀”的“赀”可译为“钱财”。
D.文言词“以”意义众多,作介词是可以译成“用”,作连词时有“来”的意义,本文中“芾亲冒矢石以督之”符合作连词“来”的意义。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语段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A.有中/伤者躬自抚劳/日以忠义勉其将士。
B.有中伤者/躬自抚劳日/以忠义勉其将士。
C.有中伤者/躬自抚劳/日以忠义勉其将士。
D.有中伤/者躬自抚劳日以忠义/勉其将士。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第以世受国恩,今幸用我,我以家许国矣。
(4)林则徐有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自古以来就有许多仁人志士为国家奔走效命,请简要概括本文中李芾的哪些事迹是爱国的表现。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参考译文:
李字叔章广平人。生下来就聪敏机警。早年靠先人的业绩补缺做了南安司户,后被征召做了祁阳尉,出外救济灾荒,就有了些名声。整治湘潭县,该县有不少豪门大户,前任县令像捆住手脚一样不敢冒犯,李芾清查户籍摊派赋税,不避开权势,赋税劳役极为公平。
元蒙军队攻取鄂州,才起用李芾做湖南提刑。当时各郡县盗寇骚扰,百姓大多四散奔逃。李芾下令所属各部征调百姓武装自卫。百姓才安定下来。于是发布号令征兵,挑选壮士三千人,让当地的豪绅尹奋忠统领军队护卫君王,另召集百姓聚集在衡阳一带做防守准备。不久,掌握潭州兼任湖南安抚使。当时湖北川郡都已被元蒙占领。他的朋友劝他别去上任,李芾流着泪说:“我怎会在考虑自身的问题上犯湖涂呢?只因(我)世代蒙受国恩,如今有幸被朝廷任用,我应该把家奉献给国家。”当时他所爱的女儿死了,痛哭了一场就上任去了。
德佑元年七月,李芾到潭州的军队将被调尽。元蒙的先头部队已经进入湘阴益阳各县。仓促中李芾召募了不到三千人,命令刘孝忠统率各军。十月敌兵攻打西壁,孝忠等人奋力迎战,李芾亲自冒着箭石的伤害来督战。有受伤的将士都亲自去安抚慰劳,每天用忠义之道勉励他的将士。死伤的人相堆叠,人们还是饮血发誓登城拼死一战。
李芾的为人刚直不阿,不畏强权,处事精明机敏。他平生为官清廉,家无余财。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ACD.正确;
B.有误,“至潭,潭兵调且尽”的“且”是“将近”的意思,“不义而富且贵”的“且”是“尚且”的意思。
故选:B。
(2)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
句意为:有受伤的将士都亲自去安抚慰劳,每天用忠义之道勉励他的将士。故断为:.有中伤者/躬自抚劳/日以忠义勉其将士。
故选:C。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句中重点词语有:以,因为;许,奉献。句意为:只因为(我)世代蒙受国恩,现在有幸朝廷任用我,我更应该把全家奉献给国家。
(4)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结合“大军(元兵)取鄂州,始起为湖南提刑。时郡县盗扰,民多奔窜,芾令所部发民兵自卫”可知元军取鄂州时,使土豪尹奋忠将之勤王,别召民兵集衡阳为守备;结合“吾岂味于谋身哉?第以世受国恩,今幸用我,我以家许国矣”可知元军占领湖北等地,同时痛失爱女,李蒂为报答国家冒险上任,以家许国;结合“十月兵攻西壁,孝忠辈奋战,芾亲冒矢石以督之。有中伤者,躬自抚劳,日以忠义勉其将士。死伤相藉,人犹饮血乘城殊死战”攻打西壁时李蒂亲自冒着流箭和滚石的危险亲自督战,不畏生死。
答案:
(1)B
(2)C
(3)只因为(我)世代蒙受国恩,现在有幸朝廷任用我,我更应该把全家奉献给国家。
(4)元军取鄂州时,使土豪尹奋忠将之勤王,别召民兵集衡阳为守备;元军占领湖北等地,同时痛失爱女,李蒂为报答国家冒险上任,以家许国;攻打西壁时李蒂亲自冒着流箭和滚石的危险亲自督战,不畏生死。
17.(2024秋 凉州区校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①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②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③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说说第③段中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2)选文通过哪几件小事表现父亲对“我”的爱?
(3)选文第③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背影的?这样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4)选文中两次写“我”流泪,分别表达了“我”当时怎样的心境?
(5)“我”对父爱的理解经历了一个什么过程?请结合课文具体谈谈。
【答案】(1)这些动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父亲买橘子的艰难,一个对儿子关怀备至的慈父形象跃然纸上。
(2)父亲亲自送“我”上车;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嘱“我”小心,又嘱托茶房照顾“我”;最后还为“我”买橘子。
(3)第③段从外貌、动作来描写背影。这样写既表达了在艰难处境中父爱的深沉,又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深情。
(4)第一次看见父亲爬月台那艰难的样子,“我”被深深地感动而流泪。第二次父亲的背影混入来往的人里看不见了,“我”深感父爱的深沉,又不知何时能再见面,心情惆怅,因而眼泪又来了。
(5)开始“我”对父亲不理解,甚至觉得他迂,到后来看见父亲为“我”买橘子的背影时,“我”被深深地感动了,“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可以说,“我”对父爱经历了一个由不理解到“顿悟”的过程。
【分析】本文是朱自清《背影》的节选部分,主要叙述了父亲爬月台,穿过铁道为“我”买橘子的情景。通过朴素真切的语言,表现了父亲的一片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感念之情。
【解答】(1)本题考查词语表达效果分析。这些动词对父亲进行了动作描写,准确生动地写出了父亲的肥胖,年老体衰,步履艰难以及爬月台的吃力,烘托了浓浓的父爱。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结合“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概括为:父亲亲自送“我”上车;结合“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概括为: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结合“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概括为:嘱“我”小心,又嘱托茶房照顾“我”;结合第③段内容,概括为:爬月台过铁道为“我”买橘子。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及作用分析。第③段“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对父亲是外貌描写,“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对父亲是动作描写,这样写既表达了在艰难处境中父爱的深沉,又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深情。
(4)本题考查人物心理分析。第一次看见父亲爬月台那艰难的样子,想到父亲的至亲至爱,想到自己先前的自以为是,想到父亲的命运,想到父亲的前程,作者被深深的父爱所感动。第二次父亲的背影混入来往的人里看不见了,写出了作者一直目送父亲,心中充满了对父亲的感激和依恋之情。父亲的背影给作者留下了极深刻的印象,所以作者的目光追随着父亲的背影,难舍难分。深感父爱的深沉,又不知何时能再见面,心情惆怅,因而眼泪又来了。
(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概括。结合“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分析,开始“我”对父亲不理解,甚至觉得他迂,到后来看见父亲为“我”买橘子的背影时,“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被深深地感动了,“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可以说,“我”对父爱经历了一个由不理解到“顿悟”的过程。
答案:
(1)这些动词准确生动地写出了父亲买橘子的艰难,一个对儿子关怀备至的慈父形象跃然纸上。
(2)父亲亲自送“我”上车;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嘱“我”小心,又嘱托茶房照顾“我”;最后还为“我”买橘子。
(3)第③段从外貌、动作来描写背影。这样写既表达了在艰难处境中父爱的深沉,又表达了儿子对父亲的深情。
(4)第一次看见父亲爬月台那艰难的样子,“我”被深深地感动而流泪。第二次父亲的背影混入来往的人里看不见了,“我”深感父爱的深沉,又不知何时能再见面,心情惆怅,因而眼泪又来了。
(5)开始“我”对父亲不理解,甚至觉得他迂,到后来看见父亲为“我”买橘子的背影.时,“我”被深深地感动了,“我”的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可以说,“我”对父爱经历了一个由不理解到“顿悟”的过程。
18.(2024秋 衡阳县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若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看似一幅画,听像一首歌。人生境界真善美,这里已包括。谈的谈说的说,小城故事真不错……”一曲《小城故事》,会让我们发现家乡、发现身边那如画似歌的“真善美”。
请以“小城故事”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寻访并再现眼前的“画”,耳畔的“歌”。
要求:
①题目自拟;
②有真情实感;
③不少于500字;
④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考查话题作文,要求以“小城故事”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寻访并再现眼前的“画”,耳畔的“歌”。“小城”限定了写作地域,“故事”限定写作内容。结合提示语可知,写作主题是“如画似歌的‘真善美’”,故进行创作时,镜头要对准家乡人、身边事,展现其积极向上、纯真美好的特质。可以选取街头的感人一幕,也可以选取社区的开心一刻,还可以选取校园的动人一景……注意写记叙文要保持故事的完整性。
【解答】
冰爽惬意酸梅汤
烈日烘烤着大地,柏油路上像铺了一层碎银,晃得人睁不开言眼睛。蝉一直在声嘶力竭地叫着,好似在向人们诉苦:“热啊——热啊——”
正是中午,路上车来车往,行人匆匆而过。一名交警站在马路中央,阳光照在他的脸上、胳膊上,制服湿湿地贴在身上,但他仍然站得笔直,像一座被打湿的灯塔。
渐渐地,车流、人流变得稀疏,他才缓缓地向路边的树荫下走去。树荫下摆了一张木桌,上面放着一个大泡沫箱,旁边的牌子上写了几行大字:交警、环卫工人、城管、出租车司机免费领取冰镇酸梅汤。他打开了泡沫箱,里面空空如也。他失望地摘下帽子,坐在木桌旁,怔怔地望着远处的柏油路面。旁边传来一阵阵笑声,几个青年站在公交站牌下,手中紧紧地握着酸梅汤,正美滋滋地享受冰镇酸梅汤带给他们的清凉……
一家超市的橱窗后,一双眼睛注视着这一幕,她立刻从冰箱里拿出了一瓶矿泉水,快步走出超市,跑到树荫下,将水递到交警面前。交警微微抬了抬拿着帽子的手,感激地说了声“谢谢”,而后拧开盖子大口大口地喝了起来,一下子身心都凉爽了起来。眼前的景象让那几个青年愧疚地低下头,手中的酸梅汤,喝也不是,扔也不是,脸上飞起红晕……
第二天,交警再一次来到马路边的树荫下,他摘下帽子,默默地坐在放着泡沫箱的木桌旁。阵阵热浪扑面而来,他扭过头望了望桌上的泡沫箱,试探着伸手打开箱子:里面竟是满满的冒着冷气的酸梅汤!他迟疑地环顾了一下四周,发现超市橱窗后一张粉红的笑脸一闪而过,他也欣慰地笑了,心里一念闪过:冰爽惬意酸梅汤,一杯胜却天上琼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