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植被课件(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5.1 植被课件(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0.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17 09:37:59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导入导学】
阿塔卡马沙漠“死亡之地”—— 变花的海洋
为什么短时间变成花的海洋?其他沙漠中会出现类似的现象吗?
【问题】
【情景材料】
2017年8月中旬,智利北部最大沙漠阿塔卡马沙漠出现罕见的降水。之后奇迹出现了,曾经的不毛之地,遍地野花绽放,俨然称为花的海洋。这平常几乎看不到植物的“死亡之地”。
詹天佑——“中国铁路之父”
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
第一节 植 被
【课标要求】
1.通过实地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类型。
2.运用图文资料,说明森林、草原、荒漠等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通过实地调查或观看影像,体会珍惜爱护天然植被、因地制宜营造人工植被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和要求】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主题探究】——森林
《全球森林资源评估报告2020》显示,全球的森林覆盖率为31%。截至2022年,我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4.02%。目前森林面积前十位的国家分别是俄罗斯、巴西、加拿大、美国、中国、澳大利亚、刚果(金)、印度尼西亚、印度、秘鲁。下图为森林面积较大的部分国家位置示意图。
(1)分别指出图示国家主要的森林类型。
俄罗斯和加拿大:以亚寒带针叶林为主;
美国和中国:以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为主;
巴西和刚果(金):以热带雨林为主。
森林面积前两位的国家是俄罗斯和巴西,俄罗斯纬度高,巴西位于热带地区;
我国纬度跨度大,水热条件地区差异大,有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等森林类型。
(2)与森林面积前两位的国家相比,我国的森林类型较________,主要原因是什么?
多 
【主题探究】——森林
《全球森林资源评估报告2020》显示,全球的森林覆盖率为31%。截至2022年,我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4.02%。目前森林面积前十位的国家分别是俄罗斯、巴西、加拿大、美国、中国、澳大利亚、刚果(金)、印度尼西亚、印度、秘鲁。下图为森林面积较大的部分国家位置示意图。
(3)说明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植被的差异及成因。
我国北方地区以落叶阔叶林为主;
南方地区以常绿阔叶林为主。
我国北方地区:
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我国南方地区:
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二、森林
1.森林的分布:
森林植被类型多样。森林主要分布在热带和温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热带的森林类型主要有热带雨林,温带则分布着多种类型的森林。可以通过观察森林的垂直结构、生态特征等,认识不同森林的差异,感受大自然的丰富多彩。
集中分布在亚寒带针叶林及热带雨林地区。
二、森林
2.热带雨林:
(1)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
二、森林
2.热带雨林:
(2)生长环境:终年高温、降雨丰沛。
热带雨林发育的气候条件是全年高温多雨,一般年均温为25—30℃,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8℃以上,年温差在6℃以下。全年降水量为2 000—4 000mm,雨量大的地区(夏威夷群岛的山区)可达12 000—40 000mm,相对湿度很高,有的可达90%以上。
二、森林
2.热带雨林:
①植物全年旺盛生长,森林呈深绿色;
(3)热带雨林的特征:
▲‖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公园:雨林景观
二、森林
2.热带雨林:
②每个月都有花开,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
(3)热带雨林的特征:
叶片具有滴水尖:
滴水尖是对雨林湿度大、多雨环境的适应。
板根:对树干起到支撑作用
乔木特别是上层高大乔木,常常发育着板状根。板状根由地面上或离地面一定距离的粗大侧根发育而成,常常为扁平三角形。
茎花:
林中下层乔木常常具有茎花现象,即直接在无叶的木质茎上开花和结果,花或花序无柄,或只有很短的无叶的柄附着在主干或老枝上。关于茎花现象形成的原因尚无定论。
二、森林
2.热带雨林:
③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数量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等。
(3)热带雨林的特征:
附生植物
藤本植物
绞杀植物:称半附生植物
二、森林
3.常绿阔叶林:
(1)分布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二、森林
3.常绿阔叶林:
(2)生长环境:
这里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且无明显干季。
二、森林
3.常绿阔叶林:
(3)常绿阔叶林的特征:
①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大部分植物的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
②与热带雨林相比,垂直结构较简单,藤本植物、附生植物较少,少板根和茎花现象。
革质叶片:
革质叶片的细胞壁较厚,像皮革的质地,形状卵形、椭圆形,颜色主要为碧绿色,具有较强的耐寒能力,储存水分的量也很大。
革质叶片主要是旱生植物的叶子,主要是桂花、橡皮树、迷迭香等,叶片会带有香味。
桂花
橡皮树
迷迭香
香樟树
二、森林
4.落叶阔叶林:
(1)分布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也称夏绿林
二、森林
4.落叶阔叶林:
(2)生长环境:
①夏季:炎热或温暖,生长季节达4-6个月,
②冬季:寒冷并延续3-4个月,且降水适宜。
二、森林
4.落叶阔叶林:
(3)落叶阔叶林的特征:
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
在夏绿阔叶林的生长季节里,水热条件有利,因而中生植物能茂盛生长。
林内的乔木一般具有宽阔的叶片,夏季盛叶,冬季落叶。因此,这类森林也称为落叶阔叶林。
二、森林
5.亚寒带针叶林:
(1)分布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
二、森林
5.亚寒带针叶林:
(2)生长环境:夏季短促、温和,冬季漫长、寒冷。发育了以松、杉类植物为主的针叶林。
树叶缩小为针状,以抗寒抗旱。
夏季温和湿润,冬季十分严寒。冬季长,暖季短。最暖月平均温度在10℃以上,但不超过20℃;最冷月平均温度为-20— -10℃,在西伯利亚可达-52℃。年降水量为300—600毫米,大部分在春季。冬季降雪,但降水量不多。亚寒带针叶林由松柏类植物组成,这类植物适应生长季节短、低温引起生理干旱。
二、森林
5.亚寒带针叶林:
(3)特征:发育了以松、杉类植物为主的针叶林。
树叶缩小为针状,以抗寒抗旱。
针叶树的针叶表面积小,且有一层蜡质保护,能够避免水分的流失。
针叶里还含有少量液体,可以降低冰晶从内部凝结的概率。
针叶之所以是深色的,是因为其含有大量的有效色素,这些色素可以用来捕捉高纬度地区微弱的低入射角阳光。
针叶林呈塔状,可以减少积雪。
北极圈附近的陆地,是北极相对温暖的地方,虽然年平均气温往往不到5℃,但由松树、云杉、冷杉等针叶树组成的森林,仍能在这里成片地生长,这便是北方针叶林。又称泰加林。
每当寒冬降临,这些针叶树便会停止生长,进入冬眠状态,细胞壁与细胞内物质还会发生轻度分离,即使细胞之间结冰,细胞内也不易形成冰晶,从而避免受到损害。而当夏季来临,它们在较低的温度下便被“唤醒”,以便充分利用短暂的夏季生长。
【案例分析】——亚寒带针叶林:泰加林
【案例分析】——亚寒带针叶林
泰加林一词最初来自俄罗斯语,指极地附近与苔原南缘接壤的针叶林地带。现在这一术语泛指寒温带的北方森林,又叫寒温带针叶林,分布在北半球的寒温带地区,泰加林遍布北美和欧亚大陆北部,形成浩淼无垠的茫茫林海,构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森林生态系统。泰加林地区为亚寒带针叶林气候,该气候是一种高纬度气候,也叫雪林气候。这种气候主要分布在北纬50°-65°之间的亚欧大陆、美洲大陆内部。
(1)根据泰加林分布的纬度位置,指出其生长习性。
由于高纬地区,太阳高度角低,有极昼极夜现象。
①泰加林具有耐寒,极夜和低温期间,有较长的休眠期生长特点;
②有冻土现象,根系以横向生长的特点;
③夏季短促,可以利用短暂的夏季和极昼现象快速生长的特点。
亚寒带针叶林的特征:
(1)外貌特殊形状都是塔状的,极易和其他森林类型区别。
①冬季积雪可以顺势下滑,而不至于在树顶积压过多压断树木;
②为了在短暂的夏季能尽量多的进行光合作用,它们四季常绿,基本不落叶;
③为了保湿,叶片都缩小成针状,表面还有蜡。
(2)群落结构极其简单,常由一个或二个树种组成,下层常有一个灌木层、一个草木层和一个苔原层(地衣、苔藓和蕨类植物)。
碳储量即碳的储备量,通常指一个碳库(森林、海洋、土地等)中碳的数量。
【案例分析】——亚寒带针叶林
【区域认知】——亚寒带针叶林
【区域认知】——亚寒带针叶林
【活动】——分析红树林植物特征的环境适应性
红树林(图5.7巴西北部河口地区的红树林)因由红树科植物组成而得名,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淤泥深厚的潮间带,多见于海湾或河口地区。红树林植物具有以下特点。
○支柱根和板状根
红树林发育着密集的支柱根,支柱根自树干基部生出,逐渐下伸,最后插入土中,形成弓状的稳固支架,纵横交错,高度过人。有些树种发育明显的板状根,高30-50厘米。
○呼吸根
红树林发育各种形状的凸出地面的呼吸根。呼吸根的外表有粗大的皮孔,便于通气,内有海绵状的通气组织,可贮藏空气。呼吸根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
○“胎生”
红树科植物的种子在还没有离开母树的果实时就开始萌发,长出绿色棒状的胚轴,长13-30厘米,下端粗大,顶端渐尖,到一定时候便和果实一起下落或脱离果实坠入淤泥中,数小时内即可扎根,生长成为独立的植株。胚轴组织疏松,含有空气,可长期漂浮海上而不失生命力。
○发育可排盐分的腺体
1.针对上述红树林植物的特点,分别说明其适应的环境条件。
2.说明红树林对所在海岸地区生态环境的意义。
【活动】——分析红树林植物特征的环境适应性
红树林(图5.7巴西北部河口地区的红树林)因由红树科植物组成而得名,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淤泥深厚的潮间带,多见于海湾或河口地区。红树林植物具有以下特点。
○支柱根和板状根
红树林发育着密集的支柱根,支柱根自树干基部生出,逐渐下伸,最后插入土中,形成弓状的稳固支架,纵横交错,高度过人。有些树种发育明显的板状根,高30-50厘米。
○呼吸根
红树林发育各种形状的凸出地面的呼吸根。呼吸根的外表有粗大的皮孔,便于通气,内有海绵状的通气组织,可贮藏空气。呼吸根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
○“胎生”
○发育可排盐分的腺体
1.针对上述红树林植物的特点,分别说明其适应的环境条件。
①支柱根和板状根:使红树林生长极其稳定,可抗大风的侵袭。
②呼吸根:提高呼吸能力,使红树林可生长于水下等相对缺氧的环境。
③“胎生”:有利于在海上生长。
④发育可排盐分的腺体:适应在高盐分环境中生长。
【活动】——分析红树林植物特征的环境适应性
红树林(图5.7巴西北部河口地区的红树林)因由红树科植物组成而得名,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淤泥深厚的潮间带,多见于海湾或河口地区。红树林植物具有以下特点。
○支柱根和板状根
红树林发育着密集的支柱根,支柱根自树干基部生出,逐渐下伸,最后插入土中,形成弓状的稳固支架,纵横交错,高度过人。有些树种发育明显的板状根,高30-50厘米。
○呼吸根
红树林发育各种形状的凸出地面的呼吸根。呼吸根的外表有粗大的皮孔,便于通气,内有海绵状的通气组织,可贮藏空气。呼吸根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
○“胎生”
○发育可排盐分的腺体
2.说明红树林对所在海岸地区生态环境的意义。
①保护海岸:红树林对海浪和潮汐的冲击有着很强的适应能力,可以护堤固滩、防风浪冲击、保护农田、降低盐害侵袭。
②净化海水:红树林可净化海水,吸收污染物,降低海水富营养化程度,防止赤潮发生。
③促淤造陆:红树林加速了淤泥的沉积作用,陆地面积也逐渐扩大。
④其他作用: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
【主题探究】——草原与荒漠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我国北部地区,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冷夏热,降水较少。下图为内蒙古植被类型分布图。
水分(降水)。
(1)判断A、B、C三种植被类型。
(2)描述内蒙古植被的分布规律。
(3)指出影响内蒙古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
A:为森林, B:为草原, C:为荒漠。
森林: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部大兴安岭地区;
草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中东部地区;
荒漠;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西部地区。
三、草原与荒漠
1.草原
(1)概念:在热带和温带,当水分条件不能满足森林生长时便出现以草本为主的植被,即草原;
而在水分更少的地区,则形成荒漠植被。
三、草原与荒漠
1.草原
Ⅰ.热带草原:
(1)分布: 一般分布在热带雨林一带的南北两侧。
(2)生长环境:这里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三、草原与荒漠
1.草原
Ⅰ.热带草原:
(3)植被特征:①湿季降水丰沛,植物生长旺盛,草原葱绿。
②干季为4-6个月,降水稀少,草类枯黄。
③有的热带草原中散生着乔木或灌木。
【案例分析】——海南岛西部的热带稀树草原
海南岛西部某些地方呈现热带稀树草原的自然景观,这一现象引起地理工作者的思考。读海南岛地理简图,回答下列问题。
分析海南岛西部出现热带稀树草原景观的原因。
材料一:专家研究认为,海南岛西部某些地方旱季比岛内其他地区更干旱,是那里形成热带稀树草原景观的关键因素;海南岛旱季以偏东风为主;海南岛西部一些地方沉积岩透水性强,地表水易于渗漏。
材料二:干燥度为某地一段时期内地面理论蒸发量与同期降水量的比值。右图为海南岛年干燥度分布示意图。
①旱季以偏东风为主,水汽受到中部山脉阻挡,西部为雨影区,降水明显减少;
②风速大,日照长,导致蒸发量大;
③岩石和土壤持水性差,旱季土壤含水量更小;
④这里旱季更旱,不利于热带森林植被的生长。
三、草原与荒漠
1.草原
Ⅱ.温带草原:
(1)分布: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是欧亚草原区和北美草原区两大区域。
我国草原属欧亚草原区一部分。
(2)生长环境:夏季温暖,冬季寒冷,气候干燥。
三、草原与荒漠
1.草原
Ⅱ.温带草原:
(3)植被特征:
草原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低,也会见到一些较为矮小的灌木。
三、草原与荒漠
1.草原
Ⅲ.荒漠植被:
(1)概念:温带从热带至温带,气候干旱地区的植被可统称为荒漠植被。
三、草原与荒漠
1.草原
Ⅲ.荒漠植被:
(2)特征:荒漠植物以旱生的灌木为主,具有耐长期干旱的形态和结构。
沙漠植物属于深根性植物,通常根系比较发达,而且叶退化为针状,最重要的就是其耐旱性非同一般植物。
【案例分析】——纳马夸兰南部地区的多肉植物
多肉植物通常生活在气温偏高,降水量少且有明显干湿季交替的地方,有少量雾气和露水也可满足其生存需要。多肉植物叶小、肉厚,非洲西南部的纳马夸兰地区夏季多雾、冬雨较多,使多肉植物疯狂繁殖,其多肉植物出口量已位居世界前列。纳马夸兰沙漠有着 5000 万年的历史,国际生态保护组织认可纳马夸兰沙漠是地球上唯一的生物多样化干旱区,区域内有 3500 多种多肉植物,占全球多肉植物种类的10%,其中1000多种是这里独有的。下图为纳马夸兰周边区域和纳马夸兰气候资料图。
分析纳马夸兰南部地区适合多肉植物生存的气候条件。
①该地纬度较低,且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气温高,年降水量少;
②受西风影响,冬雨明显,降水的季节差异大;
③多晴天天气,昼夜温差大,露水多;
④受寒流影响,多雾。
三、草原与荒漠
1.草原
Ⅲ.荒漠植被:
(2)特征:
也有些非旱生的短生命植物,当迎来合适的降水,即能完成生命活动的周期,
如智利沙漠中的雨后花海。
【素养提升】——短生命植物
短生命植物是生长在干旱荒漠地区,能利用早春雨水或雪水,在夏季干旱来临之前即可完成开花结果等生命周期的一类植物。下图为短命菊,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短生命植物生命周期短的主要原因是( )
A.动物践踏 B.气温过高 C.水分缺乏 D.盐渍侵害
2.短生命植物的形态特征是( )
A.茎上开花 B.根系较深 C.叶面宽大 D.植株矮小
【素养提升】——短生命植物
短生命植物是生长在干旱荒漠地区,能利用早春雨水或雪水,在夏季干旱来临之前即可完成开花结果等生命周期的一类植物。下图为短命菊,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短生命植物生命周期短的主要原因是( )
A.动物践踏 B.气温过高 C.水分缺乏 D.盐渍侵害
1.C 解析
短命植物的生长在干旱荒漠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少且蒸发量很大, 尤其是夏季,气温最高, 蒸发量最大,短命植物夏季迅速枯萎是其逃避夏季高温,蒸发旺盛,水分更加缺乏是主要原因,B错误,C正确;
导致短命植物枯萎的主要原因应该是自然原因,而不是动物践踏,或由于人为原因导致土地出现盐碱化, A, D错误;故选C。
【素养提升】——短生命植物
短生命植物是生长在干旱荒漠地区,能利用早春雨水或雪水,在夏季干旱来临之前即可完成开花结果等生命周期的一类植物。下图为短命菊,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短生命植物的形态特征是( )
A.茎上开花 B.根系较深 C.叶面宽大 D.植株矮小
2.D 解析
“短命植物是利用早春雨水或雪水,在夏季干旱来临之前即可完成开花结果等生活周期的一类植物”可知,短命植物生长期内,土壤墒情较好,为短命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了有利的水分条件,无需像旱生植物那样将根系扎向更深的土层内,即可获得所需要的水分,所以短命植物根系较浅,B错误;
环境为短命植物提供的水分和养分有限,生产期短,因此植株矮小。D正确;
该类植物生长期短,不会茎上开花、叶面宽大的特点,A. C错误;故选D。
【自学窗】——精品公园“精”在何处
2002年,在北京市精品公园评比中,皇城根遗址公园(图5.12皇城根遗址公园景观)入选。皇城根遗址公园于2001年建成,长28千米,平均宽29米,在北京公园中无论名气、历史还是规模都很不起眼。可是,这座不起眼的公园,为什么能成为精品中的精品呢
从生态效益的角度看,皇城根遗址公园的绿化设计有四个方面值得称道。
第一,全部选用当地树种。在此之前,北京新建公园的景观设计和绿化往往关注“好看”的树木,甚至选择南方的一些树种。第二,多树种混栽。据介绍,小小的皇城根遗址公园栽植70多种树木,从而改变了绿化采用单一树种或少数几种树种的做法。第三,乔灌草结合。皇城根遗址公园的绿化采用乔灌草结合的方式,绿化具有垂直层次,且地表的植被覆盖度很高,鲜见裸露地面。第四,绿化率高。公园总体绿化率在90%以上,改变了城市公园多大面积硬地广场的设计。
建设皇城根遗址公园的地理意义。
①整治城市环境,改善交通状况;
②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③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保护遗址(连接北京多处文化节点,保留历史文脉) ;
④净化空气、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
⑤增加新的旅游景点,促进旅游发展; ⑥提供紧急避难区。
皇城根遗址公园的绿化设计和良好的生态效益,为广大地区的植树造林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
▲‖纳马夸兰的植物
本节课结束,谢谢!(共28张PPT)
【导入导学】
阿塔卡马沙漠“死亡之地”—— 变花的海洋
为什么短时间变成花的海洋?其他沙漠中会出现类似的现象吗?
【问题】
【情景材料】
2017年8月中旬,智利北部最大沙漠阿塔卡马沙漠出现罕见的降水。之后奇迹出现了,曾经的不毛之地,遍地野花绽放,俨然称为花的海洋。这平常几乎看不到植物的“死亡之地”。
詹天佑——“中国铁路之父”
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
第一节 植 被
【课标要求】
1.通过实地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类型。
2.运用图文资料,说明森林、草原、荒漠等植被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通过实地调查或观看影像,体会珍惜爱护天然植被、因地制宜营造人工植被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和要求】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1)根据人类的影响程度,可将植被分为哪两类?
两图分别属于哪类植被?
(2)影响植被生长和分布的自然条件有哪些?
【主题探究】——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南部。植物种类占全国的1/6,动物种类占全国的1/4,森林覆盖率80.8%,是中国第二大天然橡胶生产基地,大叶种茶的原生地、普洱茶的故乡,西双版纳以神奇的热带雨林自然景观和少数民族风情而闻名于世。左图为西双版纳多层经济林模拟图,右图为西双版纳森林景观。
(3)简要说明西双版纳多层经济林形成的原因。
(4)西双版纳生物物种丰富,主要原因是什么?
天然植被和人工植被。 左图为人工植被,
右图为天然植被。
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
根据阳光在森林中垂直衰减的原理,依照不同种类的经济林喜光程度的差异,分层布局相应的经济林,达到一地多用,增加收益的效果。
地处热带雨林地区,水热充足,有利于多种生物的生长。
一、植被与环境
1.植被的概念:
在地球表面,除了极端干旱、寒冷等地方,几乎都有植物生长。
数量不等的不同种的植物,共同生长在一定的地方。
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
一、植被与环境
2.植被的分类:
(1)天然植被:天然形成的植被,如森林、草原、荒漠等,;
(2)人工植被: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植被,如经济林、人工草场等。
天然植被(森林) 人工植被(经济林)
种植对象 天然形成 人工种植
种类数量 物种丰富 物种单一
排列方式 排列方式复杂 排列整齐
一、植被与环境
3.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1)植被对环境的改造作用:
植被演替现象贯穿植被发展的始终,表现为植被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植物在演替(形成)过程中,不断地与土壤、水分等环境条件相互作用。
【课堂拓展】——植被的形成过程
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工程
形成稳定的天然植被往往需要百年以上的漫长时光,因此我们要保护好天然植被。
一、植被与环境
3.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2)自然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①光照差异造成森林的成层现象
【思维整合】——植被垂直结构
环境会影响植被的分布、形态特征,而植被对环境有指示作用,反映了环境的特征。热带雨林是生物量最丰富的地方,植被为了争夺阳光、水、土壤养分等而形成了哪些形态特征呢?
1.概念:
在稳定的植被中,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争夺阳光的生存竞争,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从而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
2.形成:
植被垂直结构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
环境条件越丰富,群落的层次就越多,层次结构就越复杂;
环境条件差,层次就少,层次结构也就简单。
一般而言,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
【思维整合】——植被垂直结构
3.表现:
植被垂直结构在森林群落表现最为明显,林冠直接接受阳光,是进行初级生产过程的主要地方,其发育状况直接影响到下面各层次。
如果林冠是封闭的,林下灌木和草本植物就发育不好;
如果林冠是相当开阔的,林下的灌木和草本植物就发育良好。
热带森林的植被垂直结构最为复杂。
4.作用:
植被垂直结构保证了植物在单位空间中更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条件。如在发育成熟的森林中,上层乔木可以充分利用阳光,而林冠下为那些能有效利用弱光的下木所占据。
林下灌木层和草本层能够利用更微弱的光线,草本层往下还有更耐阴的苔藓层。
5.植被垂直结构原理在生态农业上的应用,如:
①在稻田里养鸭; ②坡上种果树,树下养家禽; ③稻藕鱼立体生态农业。
一、植被与环境
3.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2)自然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②气温和降水量影响植被的高度
一、植被与环境
3.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3)植被可以指示自然环境特征:
天然植被一般按类型有规律的分布在适宜的地区,并具有适应当地环境的特征。反之,某种植物的存在,对环境也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①指示环境的干湿状况
植物类型 叶特征 根特征 指示环境 原因
水生植物 柔嫩硕大 不发达 水生环境 水分充足
旱生植物 变成细刺 发达 干旱环境 水分不足
莲藕
骆驼刺
一、植被与环境
3.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3)植被可以指示自然环境特征:
②指示土壤性质:
铁芒萁的生长反映红壤等酸性土壤环境,碱蓬的生长反映盐碱性的土壤环境。
碱蓬
1.自然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1)光照
【思维整合】——植被与环境
(2)热量:
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在不同的纬度带形成不同的植被带。
如亚欧大陆东部自北向南依次为:
苔原、亚寒带针叶林、温带混交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
植物类型 喜光植物 喜阴植物
对光要求 需要充足的阳光 需要少量的阳光
分布位置 分布在向阳的地方或占据植被群落的上层 多分布在背阳、荫蔽的地方,或生长在植被群落的底层
1.自然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思维整合】——植被与环境
(3)降水:从沿海向内陆,降水逐渐减少,形成了森林、草原、荒漠等不同的植被景观。
一般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上为森林,200~400mm为草原,200mm以下为荒漠。
(4)风向:
长时间风吹使迎风面树枝受到损伤,背风面树枝不断生长,形成旗形树冠。
树木的枝叶主要生长在树干的一侧,远看就像一面旗子插在地上,这就是旗形树。
1.自然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思维整合】——植被分布影响因素的分析
(5)水分:
不同植物对水分的要求不同,可分为:
旱生植物、湿生植物、中生植物、水生植物四类。
例如,仙人掌属于旱生植物,芦苇、荷花属于水生植物。
(6)地形:
山区植物种类比平原地区□丰富。
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随热量减少和水分变化,形成垂直分布的植被带。
一般情况下,阳坡热量条件好,迎风坡水分条件好,植被相对茂盛;
阴坡热量条件差,背风坡水分条件差,植被相对稀疏。
(7)土壤:
土壤水分含量、土壤肥力、土壤性质都会影响植被的生长等。
例如:酸性的土壤适合茶树、杜鹃的生长,碱性土壤适宜泡桐、柽柳的生长;
砂质土壤适宜香椿、骆驼刺的生长,黏质土壤适合杜仲、黄柏的生长。
2.影响植被分布的因素分析
【思维整合】——植被与环境
(1)热量——纬度。
(2)降水——气候或海陆位置。
(3)地形:
①类型(山地、丘陵); ②海拔(垂直差异);
③坡向(阳坡、阴坡);
④坡度(生长范围,坡度越大,面积越小,植被越少)。
(4)水源——河流、地下水、冰雪融水等。
(5)土壤——肥沃或贫瘠。
(6)植被适应环境的能力。
(7)人类活动——造林或毁林。
【素养提升】——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20世纪90年代,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的大面积山地雨林被开发为橡胶林。橡胶树下几乎没有其他植物生长,林内湿度(空气中水蒸气的含量)明显低于雨林。近年来,该地区实施热带雨林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让生态保护和村民增收实现双赢。图一示意西双版纳州地形。图二和图三分别示意热带雨林与橡胶林景观。
(1)甲山地橡胶林种植面积南坡比北坡更广,指出其影响因素。
(2)指出当地生态环境修复后林地植被的垂直结构状况,说明判断依据。
(3)分析该区人工橡胶林比原始雨林湿度低的原因。
①人工种植的橡胶林层次单一,截留的降水量较少;
②地表缺乏草本、灌木等的保护,水分易散失,土壤裸露,土壤蓄水能力较低。
光照;热量;降水。
更加丰富(复杂)。
该地气温全年高温,降水量丰富,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
【活动】——通过调查,了解校园树木与环境的关系
校园树木调查应根据校园实际情况,可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也可独自进行。通过校园树木调查,体会因地制宜进行校园绿化的意义。
1.实地观察并记录
按照一定的顺序,开展校园树木调查,对每株树木进行编号,并参照表5.1校园树木登记表登记。
编 号 名 称 生 长 状 况 栽 种 地 点

2.室内整理
(1)对于不认识的树木,可通过网络查询、查阅资料或请教相关人员等方式解决。
(2)统计每种树木的植株数量,并按数量由多至少排序。
3.相关研究
(1)查阅资料,了解每一种树木生长所需的环境条件,如气温、湿度、光照、土壤等。
(2)查阅当地气温、土壤等信息。
(3)将每种树木生长所需的环境条件与当地环境条件比较,并结合经验把所有树种分为“当地树种”和“引进树种”两类。
(4)针对“引进树种”类树木的生长状况(如良好或不佳),探究原因。
4.提出合理化建议
可以“因地制宜绿化校园”为题,对校园绿化提出合理化建议。
【活动】——通过调查,了解校园树木与环境的关系
【素养提升】——普洱古茶林
2023年9月17日,我国申报的“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走进古茶林中,仰头可见高大乔木,低头可见错落的茶树,脚下有草本植物,乔—灌—草的垂直结构显现出来(如图)。据此完成1~2题。
1.古茶林植被垂直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 B.土壤 C.气候 D.河流
2.古茶林植被垂直结构体现出(  )
①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②树冠越封闭,草本植物生长越旺盛 
③植物之间的竞争关系 
④植被种类越丰富,垂直结构越复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C 解析
林下的茶树和草本喜欢温暖、潮湿、荫蔽的环境,乔木遮荫,树下光照适宜,蒸发减弱,环境湿润,适宜茶树、草本生长,C项正确;
植被垂直结构和地形、土壤、河流无关。
【素养提升】——普洱古茶林
2023年9月17日,我国申报的“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走进古茶林中,仰头可见高大乔木,低头可见错落的茶树,脚下有草本植物,乔—灌—草的垂直结构显现出来(如图)。据此完成1~2题。
1.古茶林植被垂直结构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 B.土壤 C.气候 D.河流
2.古茶林植被垂直结构体现出(  )
①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②树冠越封闭,草本植物生长越旺盛 
③植物之间的竞争关系 
④植被种类越丰富,垂直结构越复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C 解析
古茶林植被垂直结构体现了不同高度的植物对不同光照、水分等条件的适应性,①正确;
林下植物需要适宜的光照,并非树冠越封闭越合适,②错误;
植被的垂直结构是指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对争夺阳光的生存竞争,从而占据一定的垂直空间,体现了植物之间的竞争关系,③正确;
植被种类越丰富,垂直结构越复杂、丰富,④正确。故选C项。
【素养提升】——植被演替
若尔盖湿地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高寒泥炭沼泽湿地,主要由白河和黄河主河道构成(下左图)。白河是黄河的一级支流,蜿蜒曲折,河床起伏小且宽浅,自然状态下河湾迁移频繁。某科研团队于某年夏季在白河中游某段进行河湾迁移调查,发现河湾凸岸湾顶处为面积较大的砾石边滩,上覆砾石和少量淤泥,从凸岸内侧(西南方)到外侧(东北方)依次发育了湿生植被,草本植被和灌木植被三种不同的植被种群,呈条带状环绕凸岸(右图),不同的植被种群彤成于河湾迁移的不同时期。
(1)从水循环的角度简析若尔盖湿地的形成条件。
(2)指出右图中凸岸植被生物量空间分异的规律,并从水分和土壤因素分析原因。
(3)随着右图中地区河湾不断迁移,推测右图中湿生植被区域植被种群的演替并说明原因。
【素养提升】——植被演替
若尔盖湿地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高寒泥炭沼泽湿地,主要由白河和黄河主河道构成(下左图)。白河是黄河的一级支流,蜿蜒曲折,河床起伏小且宽浅,自然状态下河湾迁移频繁。某科研团队于某年夏季在白河中游某段进行河湾迁移调查,发现河湾凸岸湾顶处为面积较大的砾石边滩,上覆砾石和少量淤泥,从凸岸内侧(西南方)到外侧(东北方)依次发育了湿生植被,草本植被和灌木植被三种不同的植被种群,呈条带状环绕凸岸(右图),不同的植被种群彤成于河湾迁移的不同时期。
(1)从水循环的角度简析若尔盖湿地的形成条件。
①海拔高,气温低,蒸发弱;
②径流汇入多,来水量大;
③河道弯曲起伏小,径流流速慢,排水不畅;
④冻土发育,难以下渗。
【素养提升】——植被演替
若尔盖湿地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高寒泥炭沼泽湿地,主要由白河和黄河主河道构成(下左图)。白河是黄河的一级支流,蜿蜒曲折,河床起伏小且宽浅,自然状态下河湾迁移频繁。某科研团队于某年夏季在白河中游某段进行河湾迁移调查,发现河湾凸岸湾顶处为面积较大的砾石边滩,上覆砾石和少量淤泥,从凸岸内侧(西南方)到外侧(东北方)依次发育了湿生植被,草本植被和灌木植被三种不同的植被种群,呈条带状环绕凸岸(右图),不同的植被种群彤成于河湾迁移的不同时期。
(2)指出右图中凸岸植被生物量空间分异的规律,并从水分和土壤因素分析原因。
生物量空间分布规律:西南少,东北多。原因:
①西南为砾石边滩,丰水期易被淹没,土壤湿度过大,影响植被根系发育;
②土壤发育较差,植被较少;
③东北形成时间较长,土壤发育较好,植被较多;
④地势略高,湿度不至于过大。
【素养提升】——植被演替
若尔盖湿地是我国面积最大的高寒泥炭沼泽湿地,主要由白河和黄河主河道构成(下左图)。白河是黄河的一级支流,蜿蜒曲折,河床起伏小且宽浅,自然状态下河湾迁移频繁。某科研团队于某年夏季在白河中游某段进行河湾迁移调查,发现河湾凸岸湾顶处为面积较大的砾石边滩,上覆砾石和少量淤泥,从凸岸内侧(西南方)到外侧(东北方)依次发育了湿生植被,草本植被和灌木植被三种不同的植被种群,呈条带状环绕凸岸(右图),不同的植被种群彤成于河湾迁移的不同时期。
(3)随着右图中地区河湾不断迁移,推测右图中湿生植被区域植被种群的演替并说明原因。
由湿生植被向草本植被演替。
随着泥沙沉积,凸岸将向西南方向扩展,原湿生植物区域土层加厚,含水量下降。
▲‖泉韵荷塘
本节课结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