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7 08:41: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练习题(含答案)
选择题
1.湖北“枣林铺造纸厂M46”战国楚墓中出土了一批竹简,其中有一篇为《吴王夫差起师伐越》,记录了公元前519年和公元前506年,吴公子光(吴王阖庐)大败楚、顿、胡、沈、蔡、陈、许七国联军和攻占楚国都城郢等事件。该信息反映出( )
A.中央集权制的发展 B.宗法制初步确立
C.土地私有制的出现 D.分封制受到破坏
2.据史料记载,从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列国间会盟450次,鲁君朝王仅3次,鲁大夫聘周仅4次。材料表明当时社会( )
A.天下大同,首领禅让 B.百家争鸣,思想解放
C.天下一统,中央集权 D.礼崩乐坏,王室衰微
3.据考古发现,洛阳东周王城遗址的面积不足10平方公里,赵都邯郸城面积是其两倍,楚都纪南城面积接近其两倍,齐都临淄城的面积约为其三倍。这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
A.礼乐制被破坏 B.华夏认同形成 C.诸侯争霸混战 D.专制皇权衰落
4.河南洛阳徐阳村曾发掘出一片春秋墓葬,后经认定为陆浑戎(西北少数民族)贵族墓地。该墓葬出土的陶器、青铜器等遗物与洛阳地区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墓葬出土遗物特征相似。这表明春秋时期( )
A.各国战争频繁 B.出现民族交融 C.青铜制造繁荣 D.流行厚葬制度
5.春秋时期,秦、楚等国以新占领的地方为县,直属于国君,由国君派官员去治理。他们在县里只替国君征收赋税,判断讼狱。这一现象说明春秋时期( )
A.分封制遭受到破坏 B.周王室地位被取代
C.郡县制在全国施行 D.统一趋势已经明显
6.春秋以前,军队的编制主要是根据战车作战的需要来组织,以车兵为主,随车而行的“徒兵”即步兵是配合车兵作战的。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不断扩大步兵数量,步兵逐渐成为独立的作战兵种,进而成为各国军队的主体。这一变化( )
A.反映出战争性质的改变 B.摆脱了战场地理条件的制约
C.缘于诸侯国间争霸不断 D.直接导致了分封制度的瓦解
7.示意图能帮助我们有效记忆和理解历史知识。下边示意图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 )
A.国家统一 B.民族交融 C.文化繁荣 D.经济发展
8.《管子·轻重乙》记载:“一农之事必有一耜、一铫、一镰、一鎒、一椎、一铚,然后成为农。”其意思是说“农民干活得有耜、铫、镰、鎒、椎、铚这些东西,有了它们才能干好农活”。上述史料可以用来论证( )
A.中国已迈入铁器时代 B.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产生
C.商品经济迅速地发展 D.官府重视手工业的发展
9.下面是某同学学习完某单元的知识点后绘制的知识结构示意图,下图中?处应该是( )
A.分封制度的实施 B.商鞅变法的进行
C.民族交融的推动 D.铁犁牛耕的推广
10.观察下组图片,这组图片可以见证中国古代( )
A.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B.畜牧业的不断发展
C.南北方自然环境不同 D.粮食产量不断增长
11.春秋时期,鲁国国君朝觐周王仅3次,而朝齐、晋、楚三国竟达33次之多。对此合理的解
释是 (  )
A.周王室地位已经衰落 B.鲁国到王都路途遥远
C.鲁国国君是春秋霸主 D.周王不是鲁国的宗亲
12.古书上记载,春秋时期,人们已经用铁制农具耕种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发掘出一批铁制农具。这体现了 (  )
A.考古发现可以证实文献记载
B.古书上的记载都真实可信
C.铁制农具和牛耕已广泛使用
D.楚国在诸侯国中最为强盛
13.阅读历史短剧剧本。与短剧中的事件产生相同影响的是 (  )

A.西周实行分封制  B.诸侯国设置县郡
C.夏朝开创世袭制   D.周平王东迁洛邑
14、《史记·楚世家》记载:“( 楚庄王) 伐陆浑戎,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这说明当时(  )
A.冶铸技术交流频繁 B.诸侯定期朝觐周王
C.民族关系和谐融洽 D.王室权威受到挑战
15、根据规定,诸侯国国君每五年就要朝觐周天子一次。据史书记载,在春秋时期,鲁国国君朝觐周天子只有3 次,而朝齐、晋、楚三国竟高达33 次之多。这反映了春秋时期(  )
A.周天子毫无权力 B.周王室衰微
C.社会和平稳定 D.争霸战争频繁
16、春秋时期有一位诸侯国国君, 励精图治, 任用管仲为相, 推行改革,促使国家逐渐强盛。他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 九合诸侯, 成为第一个中原霸主。这位诸侯国国君是(  )
A.楚庄王 B.晋文公 C.齐桓公 D.周武王
17、春秋时期,“耕”“牛”二字经常同时出现在人名中,如孔子有一个学生冉耕字伯牛,另一个学生司马耕字子牛。这种现象可以用来佐证(  )
A.当时牲畜是财富的象征 B.春秋时期开始饲养牛
C.春秋时期已经出现牛耕 D.孔子的弟子注重农业
18、下面知识示意图的主题是(  )
A.分封诸侯的对象 B.春秋争霸的过程
C.民族交融与华夏认同 D.全面了解周王室的衰微
19、《三晋古文化源流》中记载:戎狄多居山间,车战难以施展,步兵作战灵活敏捷,故戎狄擅长步战……晋国吸取戎狄军事文化优势, 逐步变车战为步战。材料表明(  )
A.“尊王攘夷”巩固了周天子权威
B.春秋时期的局势相对和平安定
C.诸侯争霸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
D.春秋时期已经完成了国家统一
20、公元前544年,鲁襄公宴请晋卿范献子,举行射礼时,鲁国公室竟凑不够6个熟悉礼仪又善用弓矢的官属,只好从大夫的家臣中借。这反映了(  )
A.铁制工具的推广 B.分封制度的衰落
C.社会经济的萧条 D.兼并战争的残酷
21.为右边知识示意图确定一个主题,正确的是( )
A.分封诸侯的对象 B.华夏认同观念的产生
C.春秋争霸的过程 D.全面了解周王室衰微
22.春秋末期,王室衰微,政局动荡。诸侯国面对时局,千方百计壮大自己的实力,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出现在( )
A.秦国 B.齐国 C.晋国 D.楚国
23.春秋时期,齐国开凿淄济运河,沟通淄水与济水,借以逐鹿中原;楚国兴建江汉运河,沟通汉水与长江,借以经略东方。两国国君开凿运河旨在( )
A.拓展水运 B.发展商业 C.促进交流 D.图谋霸业
24.山戎(春秋时期少数民族)特有的“戎菽”(大豆),因为齐桓公征伐山戎而“布于天下”,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A.诸侯争霸战争促使了山戎的灭亡
B.诸侯争霸战争促进了各族经济的交流
C.诸侯争霸战争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
D.诸侯争霸战争完成了国家的大一统
25.孟子之所以说“春秋无义战”,最主要是因为这一时期的战争( )
A.阻碍了各民族交融 B.大大削弱了周王室的统治
C.不利于国家的统一 D.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
26.陕西凤翔秦景公墓出土了铁制铲、刀等器具,孔子的弟子冉伯牛名耕,晋国力士名牛子耕。这表明,该时期出现了( )
A.群体生活 B.铁犁、牛耕
C.采集、渔猎 D.农耕、定居
27.春秋战国时期,很多城市出现了农业、手工业产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这反映了( )
A.农业生产的巨大进步 B.手工业生产工艺成熟
C.商业活动逐渐活跃 D.各国君民能和平相处
二、非选择题
28、远古遗址·文明起源。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与世界其他文明相比,中国历史记载最为完整,历史遗存最为丰富。
【王室衰微】
(1)观察下面两幅历史图片,写出它们反映的史实。简述两副图片反映史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诸侯争霸】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对下面两幅历史图片进行解读。
【经济发展】
(3)观察下列思维导图,结合所学知识自定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加以阐述或说明。(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A 铁制农具 图B 牺尊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时期我国农业出现的新现象。概括其影响。
材料二:
春秋争霸形势图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序号所代表的国家。说明春秋时期的政治特征。
材料三:春秋时期,山东诸小国为齐所并,河北、山西诸小国为晋所并,江淮、汉水诸小国为楚所并,西北诸小国为秦所并,使春秋初年百十个国家,缩减成几个大国……周边的蛮、夷、戎、狄不断袭扰中原;中原霸主也以攘夷”相号召,与之进行斗争……华夏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彼此犬牙交错,杂居共处。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根据材料三,概括春秋时期争霸战争的影响。
答案
1-5DDABA 6-10CBADA 11-15AABDB 16-20CCDCB 21-25DBDBD 26-27BC
28.(1)图一: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我国历史从此进入东周时期。图二: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郑庄公称霸中原。
联系:春秋时期,分封制逐渐化解,周天子权势一落千丈。诸侯国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
(2)图三:春秋时期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而战;他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目的是争夺霸主地位;主要霸主分别是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春秋末期,吴国和越国也北上争霸;争霸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拓展,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图四:春秋后期在诸侯争霸过程中晋、楚协调霸权之争的会盟,弭兵大会对春秋时期的变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推动春秋历史进程;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大为减少,有了一个暂时和平的环境。
(3)观点:中国春秋时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论述: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不创造了条件。在农业发展的同时,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铸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商业活动逐渐活跃,金属货币在当时也得到较为广泛的使用。总之,春秋后期,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
29、(1)新现象: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影响: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2)①秦国;②齐国;③燕国;④楚国。政治特征: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3)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导致许多中小诸侯国覆灭,少数强大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实现了国家的局部统一;同时也加速了民族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