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13章循环系统检测题
一、选择题
1.(2025七下·广州期末)心脏是人体的“发动机”,是输送全身血液的动力器官。如图是心脏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b是左心室,是体循环的起点
B.c是右心室,充满含氧气丰富的动脉血
C.d是右心房,腔室壁最厚
D.a、b间和c、d间存在瓣膜,防止血液倒流
2.(2025七下·广州期末)如图为实验“观察小鱼尾鳍血液的流动”的显微镜及其视野中的图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调节b可以使观察的物像更清晰
B.使用c无法看清尾鳍内的血液流动
C.血管②中红细胞缓慢地单行通过
D.三种血管中,血流速度最快的是①
3.(2025七下·深圳期末)图为心脏某一阶段的运作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①和③正处于舒张状态
B.②和④泵出来的血液量相等
C.②和④中流的都是动脉血
D.从②流出的血液首先参与肺循环
4.(2025七下·福田期末)“鱼戏莲叶间”老师指导小田用显微观察了小鱼尾鳍内血管和血液的流动情况,图中A为实验示意图,B为显微镜下的观察视野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可选取尾鳍色素多的小鱼
B.实验后小鱼应尽早放回荷塘
C.图A可用干燥纱布代替湿棉絮
D.②为静脉,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
5.(2025七下·罗湖期末)如图是人体某处血液流速变化示意图,图中I、I、Ⅲ分别代表人体内三种不同类型的血管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I内血液流速较快,一般分布较浅
B.Ⅲ是把血液从全身送回心脏的血管
C.血液流动的方向是Ⅲ→I
D.I内有防止血液倒流的瓣膜
6.(2025七下·罗湖期末)体育课上,同学们进行200米赛跑时,心率和呼吸频率显著加快,从而促进更多氧气进入肌肉细胞以满足运动需求。关于这一过程叙述错误的是( )
A.心脏为血液循环提供动力,心率增加使血液循环加快
B.氧气进入肺泡处毛细血管,与红细胞的血红蛋白结合
C.血液经过体循环,血液成分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D.氧气经过肺静脉→左心室→左心房→主动脉→全身毛细血管到达肌肉细胞
7.(2025七下·罗湖期末)采血结束后,护士叮嘱小敏用棉球按压针口5分钟,以防止持续出血。这一过程中,能够促进凝血的是( )
A.血浆 B.血小板 C.红细胞 D.白细胞
8.(2025七下·福田期末)某同学患严重小肠炎,医生通过输液进行治疗。结合血液循环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输液时针头插入的血管是动脉
B.药物随血液运输,只到达小肠
C.药物要经过左心室才能到达小肠
D.药物无须经过肺可直接到达小肠
9.(2025七下·增城期末)右图为心脏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a的管壁厚,弹性大,内流动脉血
B.房室瓣和动脉瓣能防止血液倒流
C.1左心房收缩,房室瓣打开,血液流向a
D.2收缩,动脉瓣打开,血液流向b
10.(2025七下·增城期末)下表实验项目中,实验现象与结构名称对应错误的是( )
选项 实验项目 实验现象 结构名称
A 观察血液分层现象 上层淡黄色半透明 血浆
B 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红细胞单行通过 毛细血管
C 观察人血永久涂片 数量最多的细胞 红细胞
D 观察猪心结构 最厚的心壁 右心室
A.A B.B C.C D.D
11.(2025七下·增城期末)血氧仪可用于检测血氧饱和度,它是衡量血液运输氧气能力的重要指标,血液中运输氧气的是( )
A.白细胞 B.血小板 C.血红蛋白 D.血浆蛋白
12.(2025七下·深圳期末)生物小组测定不同食物中含有的能量,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食物名称 大米 黄豆 花生仁 核桃仁
质量/克 20 20 ① 20
水体积/毫升 50 50 50 50
水温升高/℃ 1.3 1.4 2.2 3
A.应该用1000毫升水完成该实验B.水温的变化是该实验的变量
C.①处的食物质量应为20克D.实验结果表明花生仁含能量最多
13.(2025七下·金牛期末)如图为人体三种血管模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比③的管腔大、弹性大
B.②的管壁最薄,适于物质交换
C.血液流经②处,氧气含量一定减少
D.三种血管的血流速度大小依次是③>②>①
14.(2025七下·项城期末)心脏瓣膜损害会导致心慌、气短、疲乏和倦怠等症状,如果损害严重会导致呼吸困难,需进行人工心脏瓣膜置换,心脏瓣膜的作用是( )
A.为心脏提供营养 B.防止血液倒流
C.使人体大量出血 D.促进血液阻塞血管
15.(2025·云浮模拟)关于血液循环的叙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A.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起点都是心室
B.先进行体循环之后再进行肺循环
C.冠脉循环为心脏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
D.体循环和肺循环构成完整的血液循环途径
16.(2025七下·英德期中)下列有关血液循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人体每分钟脉搏次数有可能与心跳不一致
B.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起点分别是左心室右心室
C.肌肉注射某种药物后,药物首先到达右心室
D.把体循环与肺循环连接起来的器官是毛细血管
17.(2025七下·英德期中)小兰同学得了急性阑尾炎,到医院做血常规化验,其化验结果中会高于正常值的是( )
A.血浆 B.红细胞 C.白细胞 D.血小板
18.(2025七下·韶关期中)在新鲜的鸡血液中加入少量抗凝剂后,血液会出现分层现象,下列图示中正确的是( )
A.B.C.D.
19.(2025七下·湛江期中)如图是人体组织细胞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的血管在人体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
B.该血管中红细胞单行通过
C.该血管管壁由一层细胞构成
D.物质交换后血液中二氧化碳降低,含氧量升高
20.(2025七下·湛江期中)如图是心脏、血管示意图,其中“→”表示血流方向。若手背静脉注射药物运送到咽喉部,所经过路线最合理的是( )
A.甲→乙→丙→丁 B.丙→乙→丁→甲
C.丙→甲→乙→丁 D.丁→乙→甲→丙
21.(2025七下·珠海期中)明明同学长期饮食不规律,患有胃炎,医生对他进行手背静脉注射治疗,药物最先到达心脏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22.(2025七下·珠海期中)下图示显微镜下人血涂片的视野,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②是白细胞,当数量超过正常值,身体可能有炎症
B.①的数量或血红蛋白低于正常值,可能患贫血病
C.成熟的①没有细胞核,能够运输氧气
D.数量最多的是③,具有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的功能
23.(2025七下·英德期中)正常情况下,观察人血的永久涂片,可以看见细胞核的是
A.成熟红细胞B.白细胞C.血小板D.成熟红细胞和白细胞
24.(2025·游仙模拟)如图为心脏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①]内流动脉血B.[③]是肺静脉C.[④]内流静脉血D.[⑤]是主动脉
25.(2025七下·韶关期中)运输血液离开心脏的血管是( )
A.主动脉、肺动脉B.肺静脉、主动脉C.肺动脉、上腔静脉D.主动脉、肺静脉
二、读图理解题
26.(2024七下·潮南期末)下图是血液循环和气体交换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肺泡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是通过 实现的,肺泡中的氧气是通过 作用进入血液的。
(2)图中血管⑥的名称是 ,⑥中流的是 血。
(3)血液由④射出,流经⑦、⑧到①的循环途径叫 ,④和⑦之间的瓣膜是 ,它使血液只能从④流向⑦。
(4)实验人员测定某人的肺泡、静脉血、动脉血和组织细胞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值,结果如下表所示:
A B C D
氧气 40 100 30 102
二氧化碳 46 42 50 40
据此请你判断出代表静脉血和组织细胞的字母分别是 、 。
27.(2024七下·南皮期末)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血液在人体内循环流动。请据图回答问题。
(1)心脏主要由 组成。心室壁比心房壁要 (填“厚”或“薄”)。⑤中流的是 脉血。
(2)血液流经小肠绒毛处的毛细血管后,血液变为 (填“动脉血”或“静脉血”)。
(3)某位肠炎患者经输液治疗后,病情得到好转。药液从手臂上的“青筋”处出发,药物到达患病部位的途径是:上腔静脉→ →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 →主动脉→腹部动脉→小肠毛细血管(炎症部位)。
三、实验探究题
28.(2025七下·英德期中)脑部微血管密度和GATI蛋白含量是影响某种脑部疾病的重要因素。为探究银杏叶提取物治疗该病的效果,某科研团队用45只患病大鼠进行实验,结果如下:
组别 注射物 走迷宫平均 耗时/秒 脑部微血管平均密度/ () 脑部GAT1蛋白平均相对含量
甲 生理盐水 57.29 15.22 0.87
乙 药物OX 28.76 25.02 2.01
丙 银杏叶提取物 20.76 36.01 5.62
注:药物OX对该病有治疗效果。请回答:
(1)本实验的变量是 。将患病大鼠分组时,要做到 。甲组的作用是 。
(2)据表可知,与甲、乙组相比,丙组大鼠走迷宫耗时 ,表明银杏叶提取物治疗效果 ,推测其原因是 。
(3)为评估丙组大鼠是否已治愈,实验需增设 大鼠组为丁组。
(4)药物OX注射进患病人体的臂部后,到达其脑患部需要经过 次心脏。为探究银杏叶提取物治疗该病的效果,是否可直接在人体患者中进行该实验 。
四、综合应用题
29.(2025七下·湛江期中)图1是三种血管关系示意图、图2是心脏结构示意图、图3是显微镜下的血细胞。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___]”内填字母、数字或序号)
(1)图2四个腔室中[ ] 的壁最厚,为体循环提供足够的动力。
(2)若用橡皮管扎紧图2中的[9],从[3]向心脏注水,水在图2中的流经部位为 (用图2中的数字和箭头表示)。
(3)小伟最近嗓子疼痛,经诊断为急性扁桃体炎,医生建议注射抗生素,输液时护士用一个橡皮管在他手背针刺部位上方15厘米处捆扎起来,针刺入的血管是图1中[ ] 。药物首先到达图2心脏中的[ ] ,药物需 次经过心脏才能到达扁桃体。
(4)在人体内,流静脉血的血管有 (用图2中的数字表示)。
(5)某初中学校的一位生物教师到西藏地区参加支教工作。半年后体检时发现,血液中有一种成分显著增加(该教师未患病),则增加的血液成分最可能是图3中的[ ] ,这种细胞在结构上的特点是 。
30.(2024七下·台江期末)下图是血液循环和气体交换示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图中的⑥所指的是 (填“肺静脉”或“肺动脉”或“主动脉”),⑦所指的是 (填“肺静脉”或“肺动脉”或“主动脉”)。
(2)血液由②射出,流经⑤、⑥到③的循环途径称 (填“肺循环”或“体循环”);血液由④射出流经⑦、⑧至①的途径称 (填“肺循环”或“体循环”)。
(3)由M到N处,血液成分发生了变化, 血变成了 血。
(4)某人患肠炎,医生采取上肢静脉点滴青霉素治疗,药物到达患处经过心脏 次。
(5)在心脏的结构中,心房与心室之间的瓣膜是 心室与动脉之间的瓣膜是 他们的作用都是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解析】【解答】A、b实际上是右心室,而不是左心室。左心室是体循环的起点,因为它将富含氧气的血液泵送到全身,A错误。
B、c是左心房,而不是右心室。左心房接收来自肺部的富含氧气的血液,并将其输送到左心室。左心房和左心室都充满含氧气丰富的动脉血,B错误。
C、d是左心室,而不是右心房。左心室是心脏中腔室壁最厚的部分,因为它需要产生足够的压力来将血液泵送到全身,C错误。
D、在心脏中,心房和心室之间存在瓣膜(房室瓣),这些瓣膜的主要功能是防止血液倒流,确保血液按照正确的方向流动。因此,a(右心房)和 b (右心室)之间,以及c(左心房)和d(左心室)之间都存在瓣膜,D正确。
故答案为:D。
【分析】图中:a右心房,b右心室,c左心房,d左心室。
心脏的四个腔有:左心室、右心室、左心房、右心房。这四个腔分别与人体内的一些大的血管相连.与左心房相连的血管是肺静脉,与左心室相连的血管是主动脉,与右心房相连的血管是上、下腔静脉,与右心室相连的血管是肺动脉。
2.【答案】B
【解析】【解答】A、调节b细准焦螺旋,可以使观察的物像更清晰,不符合题意;
B、显微镜的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倍数越小,视野越亮,小鱼尾鳍内的毛细血管中有血液,颜色较重,因此我们要用低倍镜观察,视野较亮。所以,使用c低倍物镜可以看清尾鳍内的血液流动,符合题意;
C、血管②是毛细血管,毛细血管管腔最细,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不符合题意;
D、血流速度最快是①动脉,动脉的管壁较厚弹性大,血流速度快,主要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判断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的依据是: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小动脉,血液流动的速度最快;由分支汇集而成的血管是小静脉,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毛细血管,连通与最小的动脉和静脉之间。
3.【答案】C
【解析】【解答】图中,①是右心房,②是右心室,③是左心房,④是左心室。
A、根据图中箭头方向可以看出,此时全身各处血液返回心房,此时,①右心房和③左心房处于舒张状态,A说法正确。
B、在正常情况下,②右心室、④左心室同时收缩时,双侧心室泵出的血量都是相等的,B说法正确。
C、②右心室中流动的是静脉血,④左心室是体循环的起点,流动的是动脉血,C说法错误。
D、②是右心室,是肺循环的起点,所以,从②流出的血液首先参与肺循环,D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心脏的结构及工作原理,为基础题,此题难度一般,需要熟记:
(1)心脏包括左心房、左心室、右心室、右心房四个腔,只有同侧的心房与心室相通,左心房与左心室相通,右心房与右心室相通,心脏的左右是不相通的,左心房连通肺静脉,右心房连通上下腔静脉,左心室连通主动脉,右心室连通肺动脉;心房与心室之间有房室瓣,心室与动脉之间有动脉瓣,这些瓣膜只能向一个方向开:房室瓣只能朝向心室开,动脉瓣只能朝向动脉开,这样就保证了血液不能倒流,保证血液只能沿着静脉→心房→心室→动脉流动。
(2)心脏是按照一定规律跳动的,跳动过程如下:心房收缩,心室舒张,房室瓣打开,动脉瓣关闭,血液由心房进入心室;心房舒张,心室收缩,房室瓣关闭,动脉瓣打开,心室里的血液进入动脉,输送到全身各处的血液回流心房。
(3)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路径,循环路径如下:
4.【答案】B
【解析】【解答】A、显微镜下观察的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的,观察的才清晰,所以,实验中,需要选取尾鳍色素少的小鱼,A说法错误。
B、为了保护小鱼,实验后小鱼应尽早放回荷塘,B说法正确。
C、小鱼终生生活在水中,靠鳃呼吸,所以,为了在实验中,为了保证小鱼正常呼吸,所以,要用湿棉絮包裹住小鱼,C说法错误。
D、静脉是把血液从全身各处送回心脏的血管,血流方向由分支流向主干,图中,②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为毛细血管,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小鱼尾鳍内血管和血液的流动”实验,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记即可。
用显微镜观察小鱼尾鳍时,判断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的依据是:
①动脉是把血液从心脏送往全身各处的血管,即从主干流向分支的血管是小动脉,血液流动的速度最快。
②静脉是把血液从全身各处送回心脏的血管,即由分支流向主干的血管是小静脉。
③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毛细血管,连通与最小的动脉和静脉之间。其中毛细血管的特点是:管腔最细,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管壁最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血流速度最慢;这些特点都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间进行物质交换。
5.【答案】B
【解析】【解答】A、由图可以看出, I内血液流速较快, 可以推测I血管为动脉,一般分布较深,A说法错误。
B、由图可以看出, Ⅲ血流速度慢,但是比II快,所以可以推测, Ⅲ应为静脉,静脉是把血液从全身送回心脏的血管,B说法正确。
C、血流方向为动脉→毛细血管→静脉,所以,图中,血液流动的方向是I→II→Ⅲ,C说法错误。
D、由图可以看出, I内血液流速较快, 可以推测I血管为动脉,动脉内没有瓣膜,静脉内有静脉瓣,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血管的功能、特点,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记即可。
血管类型 功能 分布 管壁、管腔特点 血流速度
动脉 把心脏中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 大多分布在身体较深的部位 较厚、弹性大,管腔小 快
毛细血管 连接最小的动脉和静脉,进行物质交换的主要部位 数量多,分布广 非常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最慢
静脉 把血液从全身各处送回心脏 有的分布较深,有的分布较浅 较薄,弹性小,较大 慢
6.【答案】D
【解析】【解答】A、构成心脏的肌肉发达,能够强有力地收缩,能够将血液泵至全身,心脏为血液循环提供动力,心率是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心跳过快可以加快血液循环,A说法正确。
B、血液中的红细胞中含有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在氧气浓度高的地方与氧气结合,所以,氧气进入肺泡处毛细血管,与红细胞的血红蛋白结合 ,B说法正确。
C、体循环的路线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动脉将富含养料和氧气的血液送到身体各器官的毛细血管网,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将运来的养料和氧气供细胞利用,同时把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运走,这样血液由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变成含氧少的静脉血,经过体循环由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C说法正确。
D、右心室与肺动脉相连,肺静脉与左心房相连,所以,氧气经过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全身毛细血管到达肌肉细胞,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心脏的功能、血液循环路径等基础内容,难度一般,熟记即可。
(1)血液循环系统有心脏和血管组成,其中血管是血液运输的管道系统,心脏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心脏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其有节律的收缩和舒张,将血液输送到全身各个部位,以满足组织和器官的氧气和营养需求,并带走代谢废物。
(2)根据循环途径的不同,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肺循环的路线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体循环的路线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血液经过体循环后,由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流经肺循环后,血液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7.【答案】B
【解析】【解答】血小板形状不规则,没有细胞核,具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所以,题干中,能够促进凝血的是血小板,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此题考查血液的组成及各组分的功能,为基础题,比较简单,熟记即可。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①血浆能具有运载血细胞,运输营养物质和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的作用。
②红细胞数目最多,无细胞核,主要的功能是运送氧,和一部分二氧化碳。
③白细胞比红细胞大,有细胞核,具有吞噬病菌,防御疾病的作用。
④血小板个体最小,形状不规则,无细胞核,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8.【答案】C
【解析】【解答】A、输液是枕头插入的血管是静脉,静脉一般分布浅,管壁薄,血液流速慢,压力小,A说法错误。
B、药物最先到达右心房,然后到达右心室,右心室与肺动脉相连,所以,药物还会到达肺部,所以,药物随着血液循环不只是到达小肠,B说法错误。
C、根据血液循环路径,药物最先到达右心房,根据血液循环路径,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可见,药物要经过左心室才能到达小肠,C说法正确。
D、根据血液循环路径,药物最先到达右心房,根据血液循环路径,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可见,药物要经过肺后再到达小肠,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血液循环流经,为基础题,难度一般。人体的血液循环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
体循环的路线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经过体循环,血液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肺循环的路线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经过肺循环,血液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可以结合以下简图记忆:
9.【答案】C
【解析】【解答】A、主动脉(a )管壁厚、弹性大,内流动脉血,A 正确 。
B、房室瓣(位于心房和心室之间 )保证血液从心房流向心室,动脉瓣(位于心室和动脉之间 )保证血液从心室流向动脉,防止血液倒流,B 正确 。
C、1是右心房,右心房收缩时,房室瓣打开,血液流向2右心室,而不是流向a主动脉,C 错误 。
D、2是右心室,右心室收缩时,动脉瓣打开,血液流向b肺动脉,D 正确 。
故答案为:C。
【分析】图中:a是主动脉,b是肺动脉,1是右心房,2是右心室,3是左心房,4是左心室 。
心脏有四个腔:左心房、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 。与心脏各腔相连的血管:左心房连通肺静脉,左心室连通主动脉,右心房连通上、下腔静脉,右心室连通肺动脉 。
10.【答案】D
【解析】【解答】A、血液加入抗凝剂静置后,上层淡黄色半透明的是血浆,中间薄层白色是白细胞和血小板,下层红色是红细胞 。 A正确 。
B、毛细血管的特点是管径最小,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所以观察到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毛细血管,B正确 。
C、在人血涂片中,红细胞数量最多,呈两面凹的圆饼状,C正确 。
D、心脏四腔中,左心室要将血液泵至全身,输送距离最远,所以左心室的壁最厚,而不是右心室,D错误 。
故答案为:D。
【分析】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实验设计时要特别注意实验材料的选择。还要注意实验现象。
11.【答案】C
【解析】【解答】A 、白细胞的功能是防御疾病,不是运输氧气,A 错误。
B、血小板的功能是止血和凝血,不是运输氧气,B 错误。
C 、血红蛋白在氧含量高的地方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与氧分离,从而实现运输氧气的功能,C 正确。
D 、血浆蛋白主要维持血浆渗透压等,不运输氧气,D 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红细胞里有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叫血红蛋白 。血红蛋白的特性是:在氧含量高的地方,与氧容易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又与氧容易分离 。这一特性使红细胞具有运输氧的功能 。白细胞能吞噬病菌,对人体起防御和保护作用;血小板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12.【答案】C
【解析】【解答】A、在实验中用1000毫升的水会导致实验难度加大,1000毫升水上升1摄氏度需要太多的能量,A说法错误。
B、因为该实验要探究" 不同食物中含有的能量 ",所以,实验的变量是不同的食物,B说法错误。
C、在对照实验中只有一个量不同,其它量皆相同,即食品的质量必须相同,所以,①处的食物质量应为20克,C说法正确。
D、由实验中表格数据可以看出,燃烧核桃仁可以使水温升高的度数最高,所以,实验结果表明核桃仁含能量最多,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测定不同食物中的能量”实验,为基础题,难度一般,解答此题需要熟记基础内容。
(1)每克食物在体外充分燃烧时释放的热量是食物的热价。食物的热价反映出食物中储存能量的多少,相同的水温度上升越多,吸收的热量越多,表明食品燃烧释放的能量越多。
(2)种子的成分包括有机物(包括淀粉、蛋白质和脂肪)和无机物(含水和无机盐)。种子中加热后碳化并可以燃烧的物质称为有机物,而加热后不可以燃烧的物质称无机物。
(3)在探究实验中,为了增加实验的说服力,往往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对照实验又叫单一变量实验,即实验中只有一个量不同,其它量皆相同的实验。
13.【答案】B
【解析】【解答】A. ①是静脉,③是动脉,动脉的管腔小、弹性大;静脉管腔大、弹性小 ,所以①比③管腔大,但弹性小, A错误。
B. ②是毛细血管,管壁最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血流速度最慢,这些特点适于物质交换 , B正确。
C.血液流经②毛细血管处,氧气含量不一定减少,如果②是肺部的毛细血管,那么氧气含量会增加,C错误。
D.三种血管的血流速度大小依次是③动脉>①静脉>②毛细血管,D错误。
故答案为:B。
【分析】图中:①静脉、②毛细血管、③动脉。
①管壁较薄、管腔大,是静脉 。②管壁非常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是毛细血管 。③管壁较厚、弹性大,是动脉 。
14.【答案】B
【解析】【解答】A. 为心脏提供营养的是冠状动脉等血管,不是瓣膜, A不符合题意。
B. 心脏瓣膜能防止血液倒流,保证血液循环有序进行 ,B符合题意。
C.避免大量出血主要依靠血液凝固机制和血管壁的完整性,而不是心脏瓣膜,C不符合题意。
D.心脏瓣膜的功能不是促进血液阻塞血管,而是确保血液顺畅地流动,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分析】 心脏内有瓣膜,包括心房和心室之间的房室瓣,心室和动脉之间的动脉瓣 。这些瓣膜的作用是保证血液按一定方向流动,防止血液倒流 。例如,房室瓣保证血液从心房流向心室,动脉瓣保证血液从心室流向动脉 。
15.【答案】B
【解析】【解答】A.体循环的起点是左心室,肺循环的起点是右心室,因此“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起点都是心室”是正确的,A不符合题意。
BD.体循环与肺循环在时间上不存在先后顺序,而是同时进行、协调工作的,在心脏处汇合在一起,构成完整的血液循环途径,B符合题意,D不符合题意。
C.冠脉循环是指血液从主动脉基部的左右冠状动脉及其分支,到达心肌内部的毛细血管网,再经静脉流回右心房。冠脉循环的意义在于给心脏肌肉细胞提供营养物质和氧气,运走代谢废物,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在体循环中,当血液流经身体各部舒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时,不仅把运来的营养物质输送给细胞,把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带走,而且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把它所结合的氧气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这样血液就由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在体循环进行的同时,肺循环也在进行着,肺循环以右心室为起点,静脉血射入肺动脉,再流经肺部毛细血管网.在这里,肺泡和毛细血管中的静脉血进行了气体交换,二氧化碳由血液进入到肺泡中,氧气从肺泡进入毛细血管里的血液中。这样,原来含氧气较少的静脉血变成了含氧气较多的动脉血。动脉血经肺静脉流同左心房,完成了肺循环。体循环和肺循环虽是两条不同的循环路线,但它们是同时进行的,循环的起止点都在心脏。心脏把两条循环路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为人体各组织细胞不断运来氧气和养料,又不断地运走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从而完成体内物质的运输任务。
16.【答案】B
17.【答案】C
18.【答案】A
19.【答案】D
【解析】【解答】A.毛细血管是连通最小动脉和最小的静脉血管,在人体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A说法正确。
B.毛细血管管腔很小,只允许红细胞呈单行通过,血流速度最慢,B说法正确。
C.毛细血管管壁非常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特点适于进行物质交换,C说法正确。
D.血液流经各组织处的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氧气与血红蛋白分离,再扩散到组织细胞里,同时,组织细胞里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血液中、经过这样的气体交换,血液由动脉血就变成了含氧气较少的静脉血,D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D
【分析】此题考查人体组织细胞内物质交换,为基础题,难度一般,熟记:
(1)毛细血管是连接最小的动脉和静脉之间的血管,数量多,分布广,管壁非常薄,仅由一层扁平上皮细胞组成,内径小,仅容红细胞单行通过,血流速度最慢,这些特点适于进行物质交换。
(2)气体扩散是指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血液流经组织细胞处的毛细血管时,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将其所结合的氧气释放出来,扩散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血液,血液有含氧多的动脉血变成氧气减少的静脉血。
20.【答案】C
【解析】【解答】由题干图可以看出,
甲图是血液从静脉流回心脏,并从动脉血管流出;
乙图是血流从主干向分支的血管,属于动脉;
丙图是血流从分支向主干的血管,属于静脉;
丁图中,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属于毛细血管。根据题干所述,若在手背处静脉折射药物,药物先汇集到上肢静脉,路径为:上肢静脉→上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咽喉部毛细血管网→咽喉部组织细胞。结合分析和题图可知,可见,药液到达患处所经过的途径是:丙→甲→乙→丁,可见,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此题考查血管的功能及特点,为基础题,难度一般,熟记即可。
人体内的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
①动脉是把血液从心脏送往全身各处的血管,血流方向是从主干流向分支;
②静脉是把血液从全身各处送回心脏的血管,血流方向是由分支流向主干;
③毛细血管分布广,数量多,管腔最细,只允许红细胞单行通过;管壁最薄,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血流速度最慢;这些特点都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间进行物质交换。
21.【答案】A
22.【答案】D
23.【答案】B
24.【答案】A
25.【答案】A
【解析】【解答】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动脉是将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个部分去的血管,肺动脉、主动脉都是动脉,都是把血液从心脏运出去的血管;静脉是把血液从身体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毛细血管是连通于最小的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管.
故选:A
【分析】血管分为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各具有不同的特点.
26.【答案】(1)呼吸运动;气体扩散
(2)肺静脉;动脉
(3)体循环;动脉瓣
(4)A;C
【解析】【解答】(1) 人体呼吸肌的收缩与舒张使胸廓有节律地扩大或缩小,从而完成呼气和吸气,呼吸运动实现了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在人体由于肺泡处氧的浓度高,而周围血液中二氧化碳的浓度高,于是肺泡中的氧气就扩散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就扩散进入肺泡,从而完成了肺泡里的气体交换。
(2)⑤肺动脉,内流静脉血,经过肺泡处的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就扩散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气就扩散进入血液,这样血液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流入⑥肺静脉。
(3)体循环的起点是④左心室,在④左心室和⑦主动脉间有防止血液倒流的动脉瓣,朝向动脉开,只允许血液由心室流向动脉而不能倒流.心室收缩时,④左心室内的血液被压入⑦主动脉,然后流入组织细胞,为组织细胞送去氧气和养料,组织细胞产生的废物进入血液,通过⑧上下腔静脉流回①右心房,结束体循环。
(4)组织细胞和静脉血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都高于氧气的含量,特别是组织细胞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最高.表中二氧化碳量高于氧气量的是A和C,C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最高。
【分析】 图中:①和③位于心脏的上方是心房,②和④位于心脏的下方叫心室,①和②位于人体右面,分别是右心房和右心室,③和④位于人体的左方,分别是左心房和左心室;"房连动,室连静"故⑥和⑧是静脉,⑤和⑦是动脉,⑤和⑥都是肺与心脏相连的血管,所以是⑤肺动脉,⑥肺静脉,⑦和⑧都是心脏与全身各处相连的血管,故⑦是体动脉,⑧体静脉。
血液循环的途径:
27.【答案】(1)肌肉;厚;静
(2)静脉血
(3)右心房;左心室
【解析】【解答】(1)心脏是由肌肉组成,它通过肌肉收缩和舒张来泵血。心脏有四个腔室:两个心房(左心房和右心房)和两个心室(左心室和右心室)。心室壁比心房壁厚,这是因为心室需要将血液泵送到全身或肺部,而心房只需将血液送入心室。心室壁的厚度反映了其更强的泵血功能。
(2)血液流经小肠绒毛处的毛细血管时,确实会从动脉血变为静脉血。这是因为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血液在小肠内会吸收营养物质并带走代谢废物,因此血液中的营养物质会减少,同时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会增加,使得血液性质发生变化,由动脉血变为静脉血。
(3)某位肠炎患者经输液治疗后,病情得到好转。药液从手臂上的“青筋"处出发,药物到达患病部位的途径是:上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腹部动脉→小肠毛细血管(炎症部位)。
【分析】图中:①上腔静脉 ,②房室瓣,③下腔静脉,④主动脉,⑤肺动脉,⑥肺静脉。
(1)体循环的路线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血液流经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时,与组织细胞进行了气体交换,血液中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中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液。因此血液中的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
(2)肺循环的路线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进入血液。因此血液中的氧气增多,二氧化碳减少。
28.【答案】(1)注射物;随机均分;作对照
(2)最短;最好;银杏叶提取物能提高脑部微血管密度和GATl蛋白含量
(3)健康
(4)2;否
29.【答案】(1)7左心室
(2)3→6→8→2
(3)b静脉;6右心房;2
(4)2、3、9
(5)①红细胞;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
【解析】【解答】图1中,a是动脉,b是静脉,c是毛细血管;图2中,1是主动脉,2是肺动脉,3是上腔静脉,4是肺静脉,5是左心房,6是右心房,7是左心室,8是右心室,9是下腔静脉;图3中,①是红细胞,②是血小板,③是白细胞。
(1)图2中,5是左心房,6是右心房,7是左心室,8是右心室,在这心脏的四个腔中,7左心室的壁最厚,左心室是体循环的起点,体循环经过的路径较远,需要的压力更大一些,这是与其收缩输送血液的距离最长相适应的,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图2中,1是主动脉,2是肺动脉,3是上腔静脉,4是肺静脉,5是左心房,6是右心房,7是左心室,8是右心室,9是下腔静脉。在心脏的四个腔中,左心房和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之间有瓣膜,称为房室瓣,朝向心室开,保证了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在左心室和主动脉、右心室和肺动脉之间有动脉瓣,朝动脉开,保证了血液只能从心室流向动脉,防止血液倒流。用橡皮管扎紧图2中的9下腔静脉,从3上腔静脉向心脏注水,上腔静脉与6右心房相通,右心房与右心室相通,且由于房室瓣的存在,水只能从6右心房到8右心室,右心室与肺动脉相通,且由于动脉瓣的存在,水只能从8右心室到2肺动脉,即水在图2中的流经部位为3→6→8→2。
(3)人体内有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三种,其中,静脉血管一般位于身体的浅表部位,管壁薄,容易穿刺,且压力小,容易止血,所以给病人输液时,针刺入的血管是静脉,即图1中b静脉。静脉输液时,药物随上腔静脉进入6右心房→8右心室→2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4肺静脉→5左心房→7左心室→1主动脉→各级动脉→扁桃体毛细血管,因此药物最先到达心脏的6右心房,且药物需要2次经过心脏才能到达扁桃体。
(4)在人体血液循环中,血液经过体循环后,血液由动脉血变成了含氧气较少的静脉血,由图中3上腔静脉、9下腔静脉流入心脏的6右心房,并进入8右心室,右心室与肺动脉相连;血液经过肺循环后,从右心室射入2肺动脉的静脉血,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这样,经过肺循环,血液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即图中2肺动脉、3上腔静脉、9下腔静脉流的都是静脉血。
(5)红细胞具有运输氧气的作用。在高原地区,空气稀薄,含氧量少,所以,平原上的人到了西藏等高原地区,身体会做相应的调节,血液中的①红细胞数量会增加,这样,参与运输氧的红细胞的数量增多,可以运输更多的氧,来满足人体对氧气的需要。红细胞是数量最多的血细胞,富含血红蛋白,具有运输氧气的功能,也运输一部分二氧化碳。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是红细胞的结构特点。
故答案为:(1)7左心室;(2)3→6→8→2;(3)b静脉、6右心房、2;(3)2、3、9;(4)①红细胞、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
【分析】此题考查心脏的结构及特点、血液循环路径、血液的组成等基础内容,难度一般,熟记即可。
(1)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在血液的成分中,血浆的功能是运载血细胞,运输养料和废物;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也运输一部分二氧化碳;白细胞能吞噬侵入人体的病菌,对人体具有防御保护作用;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
(2)心脏有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四个腔,心脏的四个腔中,左心室是体循环的起点,需要把血液压往全身,输送的路程长,需要的压力大,左心室的壁最厚,这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3)血液在心脏和全部血管所组成的管道系统中的循环流动叫做血液循环,根据循环途径的不同,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体循环的循环途径为: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组织处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的循环途径为: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4)在心脏的四个腔中,左心房和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之间有瓣膜,称为房室瓣,朝向心室开,保证了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在左心室和主动脉、右心室和肺动脉之间有动脉瓣,朝动脉开,保证了血液只能从心室流向动脉,防止血液倒流。保证血液在心脏处 的血液流动路径为:静脉→心房→
心室→动脉,而不能倒流。
(1)心脏有四个腔,其中7左心室的壁最厚,这是与其收缩输送血液的距离最长相适应的,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2)心脏有四个腔: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左心房和左心室、右心房和右心室之间有瓣膜,称为房室瓣,朝向心室开,保证了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在左心室和主动脉、右心室和肺动脉之间有动脉瓣,朝动脉开,保证了血液只能从心室流向动脉,防止血液倒流。用橡皮管扎紧图2中的9下腔静脉,从3上腔静脉向心脏注水,上腔静脉与6右心房相通,右心房与右心室相通,且由于房室瓣的存在,水只能从6右心房到8右心室,右心室与肺动脉相通,且由于动脉瓣的存在,水只能从8右心室到2肺动脉,即水在图2中的流经部位为3→6→8→2。
(3)静脉血管一般都位于浅表部位,且压力小,容易止血,所以给病人输液时,针刺入的血管是图1中b静脉。静脉输液时,药物随上腔静脉进入6右心房→8右心室→2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4肺静脉→5左心房→7左心室→1主动脉→各级动脉→扁桃体毛细血管,因此药物最先到达心脏的6右心房,且药物需要2次经过心脏才能到达扁桃体。
(4)静脉血是含氧量少、颜色暗红的血。在体循环中,从左心室射出的动脉血流经身体各部分的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时,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将运来的营养物质和氧气供给细胞利用,将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带走;这样,血液经过体循环,就由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由图中3上腔静脉、9下腔静脉流入心脏的6右心房,并进入8右心室。在肺循环中,从右心室射入2肺动脉的静脉血,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这样,经过肺循环,血液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即图中2肺动脉、3上腔静脉、9下腔静脉流的都是静脉血。
(5)平原上的人到了西藏等高原地区,身体会做相应的调节,血液中的①红细胞数量会增加,这样,参与运输氧的红细胞的数量增多,可以运输更多的氧,来满足人体对氧气的需要。红细胞是数量最多的血细胞,富含血红蛋白,具有运输氧气的功能,也运输一部分二氧化碳。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是红细胞的结构特点。
30.【答案】(1)肺静脉;主动脉
(2)肺循环;体循环
(3)动脉;静脉
(4)2
(5)房室瓣;动脉瓣;防止血液倒流
【解析】【解答】(1)血液循环路线如图所示:
两图对照可知,图中的⑥是指的肺静脉,⑦是指的主动脉。
(2)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经过肺循环,血液由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
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动脉→全身各处毛细血管→全身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经过体循环,血液由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因此,血液由②(右心室)射出,流经⑤(肺动脉),⑥(肺静脉)到③(左心房)的循环途径叫肺循环;血液由④(左心室)射出流经⑦(主动脉),⑧(上下腔静脉)至①(右心房)的途径叫体循环。
(3)血液流经组织细胞时,血液中的氧气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血液。所以“血液流经M到N后,血液成分发生了变化”,由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
(4)某人患肠炎,医生采取上肢静脉点滴青霉素治疗,药物进入血液经:上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小肠动脉→小肠处毛细血管(患处)因此药物到达患处经过心脏2次。
(5)心脏有四个腔: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右心室。在心脏结构中,心房与心室之间的瓣膜是房室瓣,心室与动脉之间的瓣膜是动脉瓣,它们的作用都是防止血液倒流。
【分析】图中:①右心房、②右心室、③左心房、④左心室、⑤肺动脉、⑥肺静脉、⑦主动脉、⑧上下腔静脉。
在体循环中,当血液流经身体各部舒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时,不仅把运来的营养物质输送给细胞,把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带走,而且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把它所结合的氧气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这样血液就由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在体循环进行的同时,肺循环也在进行着,肺循环以右心室为起点,静脉血射入肺动脉,再流经肺部毛细血管网.在这里,肺泡和毛细血管中的静脉血进行了气体交换,二氧化碳由血液进入到肺泡中,氧气从肺泡进入毛细血管里的血液中。这样,原来含氧气较少的静脉血变成了含氧气较多的动脉血。动脉血经肺静脉流同左心房,完成了肺循环。体循环和肺循环虽是两条不同的循环路线,但它们是同时进行的,循环的起止点都在心脏。心脏把两条循环路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为人体各组织细胞不断运来氧气和养料,又不断地运走二氧化碳和其他废物,从而完成体内物质的运输任务。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