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单元测试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单元测试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30.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18 08:36: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单元测试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一、单选题
1.下列热力环流图绘制正确的是( )
A.
B.
C.
D.
2.
芝加哥位于美国中部大平原密歇根湖西南,素有美国“风城”之称。北美五大湖有明显的大湖效应,下列地区冬季大雪可能类似“大湖效应”的是( )
①台湾北部冬季形成降水
②内蒙古高原地区冬季暴雪
③山东半岛北部冬季大雪
④苏必利尔湖西北岸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3.
古诗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例如:①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②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③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④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等,不仅形象地刻画了一幅美丽景象,还有着深刻的地理原理。上述诗句中的描述中能体现大气保温作用弱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湖北襄阳气象台2024年12月14日16时13分发布霜冻蓝色预警信号,并指出:对农作物、蔬菜花卉、瓜果、林业育种要采取一定的防护措施。下图为湖北襄阳2024年12月13日—18日天气状况数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12月14日,该地气象台发布霜冻预警的主要原因是( )
A.白天太阳辐射强
B.夜间云量少
C.夜间雨雪来袭
D.空气湿度大
5.部分农民通过焚烧秸秆来防霜冻,其原理是( )
A.增强吸收太阳辐射,提高白天气温
B.减少蒸发,保持地温
C.加热空气,提高地温
D.增强大气逆辐射,减少夜间散热量
动画片《飞屋环游记》讲述了退休气球销售员费迪逊与少年罗素乘坐“飞屋”前往南美洲“天堂瀑布”冒险的故事,剧中“飞屋”被成千上万个五颜六色的氢气球牵引飞越云层,带着二人遨游天际,飞向远方……下图为《飞屋环游记》剧照,根据所学完成下面小题。

6.如果“飞屋”升至30千米左右,二人在升空过程中,温度变化趋势为( )
A.越来越冷
B.越来越热
C.先增温后降温
D.先降温后增温
7.若飞屋保持约一万米的高度从北极上空飞往赤道上空,二人途中感受是( )
A.一直平稳
B.先平稳飞行,后上下颠簸
C.先上下颠簸,后平稳飞行
D.一直颠簸
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搭载着嫦娥五号探测器的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在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并准确入轨,发射圆满成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下列图中能正确反映嫦娥五号探测器在升空过程中经历的大气环境的是( )
A.
B.
C.
D.
9.下列关于图中Ⅰ、Ⅱ两层可能出现的现象,描述不正确的是( )
A.飞机在Ⅰ层飞行,有时会出现颠簸现象
B.飞机在Ⅱ层飞行时,飞行员常感觉万里无云
C.在Ⅰ层中有时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
D.在Ⅱ层中被阳光照射时不会损伤皮肤
晴朗无风的夜晚,地面因辐射而失去热量,近地面大气冷却强烈,高空大气冷却较慢,气温从地面开始向上递增称为辐射逆温。完成下面小题。
10.图中a表示辐射逆温形成前的气温垂直分布,一般出现在午后;b表示辐射逆温形成后,一般出现在黎明以前,则c出现的时间最可能是( )
A.凌晨
B.上午
C.正午
D.傍晚
11.下列对逆温影响的描述,正确的有( )
①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②利于雾的形成和维持
③抑制扬尘天气的发生
④减轻山区农作物冻害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城市地下热岛效应是指城区地下环境温度高于郊区地下环境温度的现象。与地表城市热岛效应相比,城市地下热岛效应研究更关注城区地下温度变化及其对城市环境产生的影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城市地下热岛效应增强可导致城区( )
A.土壤的碳储存能力提高
B.园林绿化养护成本降低
C.表层土壤干岛效应增强
D.植物垂直分层更加明显
13.能够减轻城市地下热岛效应的有效举措是( )
①加大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②增加城区不透水层面积
③多种植冠层郁闭度高的植物
④加强城区绿地斑块连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下图为某地近地面气压分布以及不同力作用下的风向示意图,图中横线为等压线(单位:hPa)。据此完成下题。

14.图中a、b、c、d箭头分别表示( )
A.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地转偏向力、风向
B.地转偏向力、摩擦力、风向、水平气压梯度力
C.风向、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
D.摩擦力、风向、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
15.下列关于大气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是地转偏向力
B.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地区间冷热不均
C.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地面辐射
D.风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形式
“绝地求生”是广受年轻人喜爱的一款游戏,其中亦蕴含着不少地理知识,下图中甲为海岛地图,而乙为降落时“该岛东部小村庄地区海陆热力环流图”,丙为“气温变化特征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6.某队员在该岛从1500m左右高空跳伞降落过程中,仅从大气的热力状况分析气温和气压变化状况是( )
A.气温升高、气压降低
B.气温降低、气压升高
C.气温升高、气压升高
D.气温降低、气压降低
17.图乙中①、②、③、④四处气温最高的是( )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
18.据图丙,降落后队员可能感觉海风的时间段是( )
A.16时至次日8时
B.8时至16时
C.18时至次日6时
D.6时至18时
19.热气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探险者和旅游爱好者。下图示意大气垂直分层及在湖南某景区放飞的观光热气球,该气球飞行高度为1000m。该热气球飞行所在大气层的特点是( )

A.水汽少,多晴朗天气 B.海拔增加,气温升高
C.大气处于电离状态 D.天气现象复杂
20.读北半球某地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分布图,图中①处的风向为( )

A.西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东南风
2024年10月18日,日本鹿儿岛市樱岛南岳山顶火山口发生爆炸性喷发,喷发的火山灰高度达到4000米处,日本气象厅发布了鹿儿岛和宫崎县地区火山灰降落预报。樱岛火山自公元708年以来较大规模喷发已达60多次。
21.关于火山喷发描述正确的是( )
A.喷发的岩浆来自下地幔
B.地处消亡边界导致该地区火山活动频繁
C.喷发的岩浆冷凝后形成花岗岩
D.喷发的火山灰进入到了平流层
22.火山喷发给鹿儿岛和宫崎县可能带来的影响( )
A.大气反射作用增加,地面辐射增加
B.大气削弱作用增加,近地面温度降低
C.火山灰沉降,造成土壤肥力下降
D.吸收紫外线,减少皮肤病几率
23.成语“巴山夜雨”源于唐朝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下图中反映“巴山夜雨”现象成因的是( )
A.
B.
C.
D.
24.《齐民要术》:“凡五果,花盛时遭霜,则无子。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此时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其原因是( )
①烟尘使得大气逆辐射增强,使地面温度降低不至于过低
②放火产生的二氧化碳,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
③放火作煴,说明夜晚保温与大气逆辐射无关
④放火作煴,说明夜晚的热量直接来自放火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夏季,青藏高原气温较周边同海拔大气高出4℃~6℃,甚至达10℃。研究表明,不同季节青藏高原与周边大气温度差异会影响亚洲季风势力。完成下面小题。
25.与周边同海拔大气相比,夏季青藏高原气温较高的主要原因有( )
A.地面反射较多
B.大气削弱较少
C.太阳辐射较多
D.地面辐射较多
26.夏季青藏高原面出现的这种热力上升运动,使得其南部印度半岛的降水( )
A.增多
B.减少
C.不变
D.季节分配均匀
二、材料分析题
27.图甲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写甲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含义:A__________B_______C_______D_______
(2)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热源是_______(填字母);全球变暖与_______(填字母)过程增强有关。
(3)我国青藏高原的纬度与四川盆地相差不大,但年太阳总辐射却比四川盆地高得多,据图甲原理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
28.
清代黄叔璥在《台海使槎录》(如下图)中,记述了台湾海峡两岸的风向差异:“内地之风,早西晚东,惟台地早东风,午西风……四时皆然。”这里的“内地”指福建,“台地”指台湾。为什么台湾海峡两岸风向的日变化相反呢?这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2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问题。
温室大棚多用于低温季节喜温蔬菜、花卉、林木等植物的栽培或育苗等。下左图示意大气受热过程,下右图为某地区新型温室大棚景观。

(1)试利用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分析温室大棚内气温高的原因。
(2)冬季为了保温,菜农一般在傍晚往大棚内洒水。说明其有助于保温的原理。
(3)温室大棚中生产出来的蔬菜质量略逊于自然状态下生产的蔬菜,试分析其原因。
参考答案
1.答案: B
解析: 海洋和陆地之间白天吹海风,晚上吹陆风,该图没有显示是白天还是晚上,A错;
图中是晚上,山谷气温高气压低,风从山顶吹向山谷,山谷空气被迫上升,B正确;
城市人口、工业多,气温高气压低,盛行上升气流,在郊区下沉,形成热岛效应,C错;
受热应该是膨胀上升,冷却应该收缩下沉,D错。
故选B。
2.答案: D
解析:
台湾北部冬季形成降水,是由于冬季受西北风影响,从台湾海峡带来大量水汽,在台湾北部随地形抬升形成降水,类似“大湖效应”,①对;内蒙古高原地区冬季暴雪,西北季风未经过水域,与大湖效应无关,②错;山东半岛冬季受西北风影响,从渤海带来大量水汽,在半岛北部随地形抬升形成大雪,类似“大湖效应”,③对;苏必利尔湖西北岸冬季受西北风影响,没有经过湖泊的加热作用,与大湖效应无关,④错。故选D。
3.答案: C
解析:
4.答案: B
解析: 霜冻的形成需要满足一定的气象条件,主要是夜间地面温度降至0℃以下。霜冻的形成主要与夜间温度有关,白天太阳辐射强会导致白天温度较高,但与夜间霜冻的形成关系不大,A错误;夜间云量少时,地面辐射散热快,近地面空气温度容易降至0℃以下,从而形成霜冻,从图表中可以看出,12月14日降水量接近0mm,说明云量少,地面辐射散热强,容易导致霜冻,B正确;雨雪天气通常伴随着云层较厚,地面辐射散热较弱,夜间温度不易降至0℃以下,C错误;空气湿度大时,夜间容易形成露水或霜,但湿度大并不直接导致霜冻,霜冻的形成更依赖于低温,D错误。故选B。
5.答案: D
解析: 焚烧秸秆防霜冻的原理主要是通过增加大气中的颗粒物和气体,增强大气逆辐射,减少夜间地面热量的散失,D正确;焚烧秸秆主要影响夜间温度,对白天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较小,A错误;焚烧秸秆并不能直接减少蒸发,其主要作用是通过烟雾层减少地面辐射散热,B错误;焚烧秸秆确实会释放热量,但这种热量释放是短暂的,主要作用不是直接加热空气,而是通过烟雾层减少热量散失,C错误。故选D。
6.答案: D
解析: 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飞屋”升至30千米左右,经历的大气分层为对流层(地面到12km高空处)和平流层(对流层顶到50~55km高空处)。对流层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平流层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因此,二人在升空过程中,温度变化趋势为先降温后增温,D正确,ABC错误。故选D。
7.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赤道地区对流层最厚,一般为17-18km,极地地区对流层最薄,一般为8-9km,因此,飞屋保持约一万米的高度从北极上空飞往赤道上空,所在的层次为先在平流层,后在对流层。平流层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飞行较平稳,对流层中大气对流运动较强,容易出现颠簸,因此,二人途中感受是先平稳飞行,后上下颠簸,B正确,ACD错误,故选B。
8.答案: C
解析: 四幅图中I、Ⅱ、Ⅲ层分别对应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臭氧层位于海拔22~27千米处,位于平流层中,AD错误。并且平流层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对流层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在对流层顶部气温降至-60℃,C正确,B错误。故选C。
9.答案: D
解析: I层为对流层,对流运动强烈,飞机受气流影响有时会出现颠簸现象;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但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逆温现象。Ⅱ层为平流层,大气运动以平流运动为主,因此天气晴朗;ABC描述正确。平流层虽有臭氧层吸收紫外线,但仍有大量紫外线可损伤皮肤,D描述不正确。根据题意,故选D。
10.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a表示辐射逆温形成前的气温垂直分布,一般出现在正午前后;b表示辐射逆温形成后的状况,一般出现在黎明以前;c出现的时间最可能是上午,日出后,地面接收太阳辐射增温,近地面空气增温快,气温升高,近地面逆温层部分消退,随着地面接受太阳辐射不断增多,逆温层会完全消退,一般在正午前后可形成a形态,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1.答案: B
解析: 逆温出现后近地面温度低,高空温度高,大气的对流运动减弱,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①错误,AC错误;由于近地面的温度较低,有利于水汽的凝结形成雾,②正确;逆温出现后,大气对流运动会减少,故可以抑制扬尘天气的发生,③正确;逆温对山区农作物冻害的影响较小,④错误,D错误。综上,②③正确,故选B。
12.答案: C
解析: 城市地下热岛效应是指城区地下温度高于郊区地下温度的现象,土壤温度升高会加速有机质分解,降低碳储存能力,A错误;地下温度高加剧土壤水分蒸发,植物需更多灌溉,养护成本上升,B错误;地下热岛效应导致表层土壤水分蒸发加快,湿度降低,干岛效应增强,C正确;植物垂直分层主要受光照和湿度影响,与地下温度关联较小,D错误。故选C。
13.答案: D
解析: 加大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可能增加地下热源,加剧热岛效应,①错误;增加城区不透水层面积会减少水分下渗,阻碍散热,②错误;冠层郁闭度高的植物可遮荫降温,减少地表热量传递至地下,③正确;连通绿地斑块能增强生态调节功能,促进热量扩散,④正确,综上,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4.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力。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并且垂直于等压线,d符合描述;近地面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有一夹角,且总体上由高压吹向低压,c符合描述;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a符合描述;摩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b符合描述。综上,故选B。
15.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大气水平运动的特征。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A错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地区间冷热不均,B正确;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C错误;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形式,D错误。故选B。
16.答案: C
解析: 某队员在该岛从1500m左右高空跳伞降落过程中,是位于对流层中,由于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下降,故跳伞降落过程中气温升高;在下降的过程中,气体的密度变大,气压升高,C正确。故选C。
17.答案: D
解析: 由所学可知,近地面气温高于高空。读图乙,①④大于②③,BC错误;热力环流中,近地面温度高、大气膨胀上升,温度低、大气收缩下沉,④近地面温度高故大气膨胀上升,①温度低故大气收缩下沉,故温度最高的是④处,D正确,A错误。故选D。
18.答案: 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风的形成是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海洋为冷区,气流下沉,近地面为高压区;陆地为热区,气流上升,近地面为低压区。读图丙可知,8时至16时,海洋温度低于陆地温度,近地面吹海风,B正确;16时至次日8时、18时至次日6时都是陆地气温低于海洋,此时吹陆风,AC错误;6时至18时这一时间段中,6时到8时、16时到18时陆地温度低于海洋,吹陆风,故此时间段,风向由陆风转为海风再转为陆风,D错误。故选B。
19.答案: 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大气层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对流层的厚度低纬度地区大于高纬度地区,低纬度地区17—18千米,中纬度地区10—12千米,湖南位于中纬度地区,根据材料,该热气球飞行高度为1000m,则该热气球飞行所在大气层为对流层,该层集中了大气圈几乎全部的水汽,水汽较多,天气复杂多变,A错误;由图可知,对流层气温随海拔增加而降低,B错误;高层大气中的电离层大气处于电离状态,C错误;对流层多对流运动,天气现象复杂多变,D正确。故选D。
20.答案: C
解析: 结合图中信息可知,①地东南侧为高气压,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为自东南向西北,由图中等压线数值可知为高空,高空大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北半球向右偏,结合指向标,因此①地形成西南风,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1.答案: B
解析: 在上地幔有一层软流层,其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所以喷发的岩浆来自上地幔,A错误;
日本位于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挤压处,地壳活跃,地震频繁,地壳挤压处为消亡边界,B正确;
根据材料,此次岩浆喷发出地表后形成的是喷出型岩浆岩,花岗岩为侵入型岩浆岩,C错误;
根据材料,喷发的火山灰高度达到4千米,大气垂直分层从近地面到高空,依次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对流层的平均厚度为12千米,所以喷发的火山灰进入了对流层,未进入平流层,D错误。
故选B。
22.答案: B
解析: 火山灰增加,大气削弱作用会增强,被反射的太阳辐射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地面温度降低,地面辐射减弱,A错误,B正确;
火山灰沉降后会增加土壤肥力,C错误;
火山灰对紫外线影响较小,D错误。
故选B。
23.答案: B
解析: 降水与上升气流有关,巴山夜雨是因为晚上山谷中气温相对较高,盛行上升气流,若气流含有水汽较多就会形成降水,据此选B。
24.答案: A
解析: “放火作煴,少得烟气,则免于霜矣”的主要原因是“烟气”使得大气逆辐射增强,使地面温度不至于降得过低;“烟气”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对地面有明显的保温作用。故选:A。
25.答案: D
解析: 夏季是升温季节,地面温度较高,地面作为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离地面近的大气,会吸收更多的地面辐射,D正确;地面反射较多会导致气温较低,A错误;题干中没有相关不同地区的大气削弱作用和太阳辐射之间的比较,无法判断,排除BC。故选D。
26.答案: A
解析: 夏季青藏高原面出现的这种热力上升运动,形成热低压,高原南侧盛行偏南风,与南亚夏季风(西南季风)的风向是一致的。相当于夏季青藏高原面出现的这种热力上升运动加剧了影响印度半岛的西南季风,更有利于西南季风从印度洋携带水汽影响印度半岛,从而导致降水增多,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7.答案: (1)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反射
(2)B;C
(3)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且晴朗天气多,大气削弱作用弱
解析:
28.答案: 因为台湾海峡两岸海洋与陆地的相对位置关系是相反的,所以其海陆风的风向日变化是相反的。这里的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
解析:
29.答案: (1)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穿透能力强,大部分太阳辐射能量可以进入温室;而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穿透能力差,地面辐射能量很少能透出温室,使能量保存在温室中,导致大棚内气温高。
(2)在大棚内洒水,可增加空气中水汽含量;夜间水汽吸收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作用(或大气的保温作用)增强,因此有助于保温。
(3)温室大棚与自然状态相比,大棚保温作用强,棚内昼夜温差小,糖分累积少,积累的营养物质少,蔬菜质量较差。
解析: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是短波辐射,穿透能力强,可以穿过塑料薄膜或是玻璃,使得大部分太阳辐射能量可以进入温室,使温室内部升温;而温室内部升温后会以地面辐射的形式向大气中传播,而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其穿透能力差,难以穿透塑料薄膜和玻璃进入外界大气中,使得大部分的地面辐射能量很少能透出温室,使能量保存在温室中,导致大棚内气温高。
(2)由于水的比热容较大,降温速度较慢,在大棚内洒水可增加空气中水汽含量,使大棚内夜间降温较慢;由于水汽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能力较强,夜间大棚内的水汽能够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棚内的大气逆辐射作用,有助于大棚内部的保温。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温室大棚与自然状态相比,大棚内的保温作用强,使得棚内昼夜温差小,蔬菜的糖分累积少,积累的营养物质少,蔬菜质量较差;而自然状态下,外界昼夜温差较大,使得自然状态下蔬菜能够受到昼夜温差的影响积累较多的养分和糖分,使得自然状态下生长的蔬菜质量好于大棚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