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精神的三间小屋
九年级上学期
第二单元第10课
毕淑敏
目 录
导入与作者
初读与结构
第一间小屋:爱与恨
第二间小屋:事业
第三间小屋:自我
整合与升华
课后作业
导入与作者
01
话题导入
同学们,请闭上眼睛,用手指向你的“心”所在的位置。
我们指向的,是胸腔里那颗跳动的心脏。它的大小,不过我们的一个拳头。但是,我今天想问的,不是这颗生理上的心脏,而是我们的——心灵。
那么,你的心灵有多大?
“人的心灵,应该比大地、海洋和天空都更为博大。”
些些意
话题导入
如果我们的心灵真的拥有如此巨大的空间,我们该如何去布置它?我们该在里面安放些什么,才能让它不至于空旷得荒凉,也不会拥挤得窒息?我们该如何在其中安放我们的喜怒哀乐,安放我们对未来的憧憬与事业,又该如何在其中,安放那个最独一无二的——自己?
让我们一同走进毕淑敏的散文——《精神的三间小屋》,看看她为我们提供了怎样一种智慧而诗意的解答。
些些意
学习目标:理解构建精神空间
理解内涵
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基本内涵,明确每间小屋的象征意义。
理清思路
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把握总分总的结构特点。
分析方法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与语言特色,体会其文学性和说理性。
自我思考
思考如何构建自己的精神空间,将文本内容与个人成长相结合。
作者简介:毕淑敏多重身份
1
身份介绍
毕淑敏,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心理学家、医生,她的多重身份赋予了她独特的视角,使她的作品兼具文学性和科学性。代表作有《红处方》《血玲珑》等
2
作品风格
毕淑敏的作品风格关注心灵、情感与人性,她的文字温暖而富有力量,能够触动读者的内心。
初读与结构
02
认识生字词
精神的三间小屋
广袤(mào) 积攒(zǎn) 自惭形秽( huì)
间不容发(fà) 宽宥 ( yòu) 游弋( yì)
金戈铁马(gē) 形销骨立(xiāo) 困厄( è)
濡养(rú) 抽丝剥茧(bō) 鸠占鹊巢( jiū)
麾下( huī) 嘟囔(nang) 李代桃僵(jiāng)
相得益彰(zhāng) 灰烬( jìn ) 坍塌( tān)
词语释义
宽宥:宽恕,原谅。
游弋:在水中游动。
轻觑:轻视,小看。
濡养:滋养。
困厄:困苦危难。比喻遭遇艰难困苦的处境。
自惭形秽:泛指因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
林林总总:形容品种繁多。
精神的三间小屋
词语释义
间不容发: 两物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形容事物之间距离极小。形销骨立: 形容身体非常消瘦。
抽丝剥茧: 形容分析事物极为细致,而且一步一步很有层
鸠占鹊巢: 比喻强占他人的住所。
李代桃僵: 借指以此代彼或代人受过。
相得益彰: 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长处。
可望而不可即:看得见,但不能接近。形容希望达到而实际难以达到。
精神的三间小屋
初读感知:速读把握框架
阅读全文,思考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三间小屋分别指什么,初步把握文章的整体框架。
精神的三间小屋
整体结构梳理:总分总三层
文章分为三部分:开头引出心灵空间的概念,中间分述三间小屋,结尾总结升华。
第一部分(1段-3段):通过引用名言提出“人的心灵需要空间”这一核心论题,并设问“容心之所该有怎样的面积和布置”,为全文张本。
第二部分(4段-6段):总写决定为精神修建三间小屋,并依次分述三间小屋的内涵。是文章的核心部分。
第一间小屋(7段-9段):盛放爱恨。
第二间小屋(10段-17段):盛放事业。
第三间小屋(18段-22段):安放自身。
第三部分(23段-25段):总结三间小屋虽小却关乎精神存亡,强调修建精神栖息地是每个人的权利与义务;以“可以不伟大但庄严”的排比句励志,并呼吁在筑好小屋基础上拓展精神大厦,开拓精神旷野。
作者是如何将“身体空间”和“心灵空间”联系起来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由人们日常生活中关心的“住房面积”(两居室、三居室)自然过渡到“心灵活动的疆域”。
好处:化抽象为具体,将一个深刻的哲学思考(心灵空间)用一个非常具体、人人都有体验的生活话题(住房)来类比,通俗易懂,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激发了阅读兴趣。
第一间小屋:爱与恨
03
1、请找出第一间小屋里盛放的具体内容。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列举它们?
答:盛放了“爱”与“恨”两类情感。
爱包括:对父母的尊爱、对伴侣的情爱、对子女的疼爱、对朋友的关爱、对万物的慈爱、对生命的珍爱;恨包括:对丑恶的仇恨、对污浊的厌烦、对虚伪的憎恶、对卑劣的蔑视。修辞手法:排比(一连串的“对...的...”结构),使情感表达气势充沛,列举全面。
2、作者用了哪两个形成鲜明对比的比喻来描述“爱比恨多”和“恨比爱多”的状态?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答:①“爱比恨多”:小屋像一座金色池塘,有红色的鲤鱼游弋。②“恨比爱多”:小屋就凄风苦雨,愁云惨雾。
效果:这两个比喻一正一反,一暖一冷,形象生动,极具画面感和感染力,让读者瞬间就能体会到两种情感状态所带来的截然不同的精神境界,强调了情感平衡对精神健康的重要性。
3、我们应该如何“重塑”我们的第一间小屋?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观?
答:方法:“净手焚香,洒扫庭院。销毁你的精神垃圾,重塑你的精神天花板。”(即主动地、有意识地去清理负面情绪,保持内心的纯净与向阳)。
人生观:无论经历多少磨难,依然要相信人类的光明大于暗影。这是一种乐观、积极、充满希望的人生态度。
第二间小屋:事业
04
4、作者为什么要不厌其烦地计算“七万个小时”这个数字?
答:这是数据论证。
通过具体、庞大甚至有些骇人的数字,给读者以强烈的冲击和震撼,让其直观地感受到事业在我们一生中所占的分量之重,从而引发严肃的沉思:我们绝不能轻视和敷衍这如此漫长的时间。
5、作者从哪两个角度描绘了从事“喜爱”与“不喜爱”的工作的巨大差别?请找出文中的关键语句。
答:从主观感受和客观影响两个角度。
喜爱:“快活和充满创意的时光”。
不喜爱:“花容磨损,日月无光”、“每一天都如同穿着淋湿的衬衣,针芒在身”(比喻,极言其煎熬与痛苦)。
6、作者认为找到适合的事业容易吗?她提出了怎样的寻找方法?
答:不容易。“这样的幸运儿不多”。
方法:①主要靠自我寻找,而非天赐;②这是一个漫长的、需要不断剖析自我的过程(“抽丝剥茧”、“水落石出”);③必须剥除附着在事业外壳上的金钱、地位等显赫光环,直探其“单纯可爱的本质”。
7、“鸠占鹊巢”和“李代桃僵”在文中指什么?这个论证有什么力度?
答:指让一个自己不喜欢、不适宜的事业,占据了本应属于自己真正爱好事业的位置。
力度:运用成语典故进行比喻论证,生动地揭示了错误选择事业的严重后果——精神被其“挟持”并成为“人质”,导致内心混乱(“鸡飞狗跳”)、不得安宁,强调了事业对精神的“涵养”或“腐蚀”作用之深远。
第三间小屋:自我
05
8、为什么作者说“安放我们自身”听起来怪异却又确是重大失误?
答:听起来怪异是因为,按理说“自已”的精神小屋当然住着自己。
但重大失误在于:现实中,我们常常用他人的观点、大众的潮流、外来的信息完全填满自己的头脑,唯独失去了独立思考和自我本身。
9、作者连续使用了多个比喻来描写“失去自我”的状态,请找出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头脑变成他人思想汽车驰骋的高速公路”、“搜罗最新信息网络八面来风的集装箱”、“别人的喉咙嚷嚷过”、“别的手指圈画过”。
效果:这些比喻层层递进,形象地刻画出现代人精神主体性丧失的普遍困境——我们成了外界信息的被动接收器和他人思想的跑马场,忙碌却空虚,缺乏真正的自我内核。
10、如果第三间小屋没有“自身”,结局会怎样?作者用了怎样的语言来描绘这种结局?
答:小屋会“悄无声息地坍塌”。作者用了一连串充满破败感的意象来描绘:“纸糊的墙壁化为灰烬,白雪的顶棚变作泥泞,露水的地面成了沼泽,江米纸的窗棂破裂……”
效果:这段描写充满了文学的悲凉感和画面感,强烈地警示读者:失去自我,精神家园将不复存在,结局无比凄惨。
整合与升华
06
11、最后一部分中,“我们可以不……但我们……”的排比句,强调了什么?
答:强调了精神建设的内在价值和主观能动性。我们不必追求外在的、完美的标准(美丽、伟大、完满、永恒),但可以通过健康、庄严、努力、真诚这些内在品质,来构建我们坚固而优雅的精神世界。这是一种务实而又充满力量的价值导向。
12、文章的结尾从“三间小屋”说开去,升华到了怎样的境界?
答:从构建个人的、基础的“三间小屋”,升华到要“扩大疆域,增修新舍”,最终去开拓那无比“辽阔的精神宇宙”。这表明精神的建设不是一个封闭、终点式的工程,而是一个无限的、不断扩展、不断追求的动态过程,极大地提升了文章的思想境界。
13、纵观全文,本文在论证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答:议论与文学抒情相结合。作者大量运用比喻、排比、对比等文学手法,将抽象的道理(如情感、事业、自我)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如池塘、衬衣、高速公路),使说理生动形象,感染力极强,避免了枯燥乏味的纯说教。
总结内涵:情感管理职业认同自我觉醒
01
情感管理
第一间小屋象征情感管理,学会处理爱与恨,让心灵充满正能量。
02
职业认同
第二间小屋代表职业认同,找到热爱的事业,实现自我价值。
03
自我觉醒
第三间小屋指向自我觉醒,找回真正的自己,构建独立的精神世界。
论证方法总结:四法并用增强说服力
对比论证
通过对比,突出不同选择带来的不同结果,增强说服力。
比喻论证
用生动的比喻,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易于理解。
数据论证
用具体的数据支撑观点,使论证更具可信度。
举例论证
通过具体的例子,让读者更容易接受作者的观点。
精神的三间小屋
语言特色总结:文学性与说理性交融
1、比喻生动
文章运用生动的比喻,使语言富有感染力。
2、排比有力
排比的使用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使表达更具力量。
3、用词精准
精准的用词让文章的说理性与文学性完美结合。
课后作业
07
写作:我的精神小屋
写作要求
结合课文与自身实际,写一篇短文《我的精神小屋》,表达自己对精神空间的理解与构建。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 You
精神的三间小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