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7 15:46: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中外历史纲要上
统编版历史必修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展现了自身发展道路的独特魅力。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先后经历了旧石器时代与新石器时代。夏、商、西周是中华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时期,也是奴隶制社会的形成、发展与繁荣时期。春秋战国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大变动的时期,百家争鸣是这一变动的思想反映。秦汉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奠定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情况以及早期国家特征;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孔子、老子学说与百家争鸣局面及其意义;认识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以及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
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时空坐标
夏朝建立
商朝建立商汤灭夏
东迁洛邑周平王
商鞅变法
秦朝建立
西周开始
武王伐纣
灭西周犬戎族
夏朝
约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476年
约公元前2070年
公元前770年
公元前475年
公元前356年
公元前256年
公元前221年
商朝
西周
春秋
战国
东周灭亡
奴隶社会(建立-巩固-发展-瓦解)
向封建社会过渡
大动荡、大融合
大发展、大变革
春秋争霸
战国七雄
田氏代齐
三家分晋
百家争鸣
平王东迁后,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周天子的控制力日渐削弱。周平王死后,桓王继位,与郑国矛盾激化,刀兵相见,结果王室军队败北,桓王肩头还中了一箭,狼狈撤走。
郑国派人去“慰问”,桓王只好忍气吞声,不了了之。此后诸侯纷争不断,“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一去不返。
图为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guo)国墓出土的春秋时期青铜戈,戈上有“虢太子元徒戈”六字铭文。戈是当时的格斗兵器。
▲春秋时期郑国九鼎八簋guǐ
▲ 春秋时期青铜戈
礼崩乐坏
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
▲春秋形势图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政治大动荡—诸侯争霸
春秋时期:BC770—BC476
“春秋五霸”:
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等先后建立了霸权
特点:争霸(奴隶主)
孔子曰: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春秋列国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政治大动荡—战国七雄
为抵抗侵扰许多国家修筑了长城
诸侯国数量减少,统一趋势愈加明显
对比“春秋列国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概括这一时期的政治局面。
“礼乐征伐自大夫出”
西汉学者刘向概括战国时期的混乱局面说: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 父子不相亲,兄弟不相安,夫妇离散,莫保其命,泯然道德绝矣。晚世益甚,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 敌侔争权,盖为战国。贪饕无耻,竞进无厌,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 ——《〈战国策〉书录》
史料阅读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上下失序,社会混乱,道德仁义泯灭,天下争于战功。
战国时代特征
礼崩乐坏、政治动荡、战争频仍、民不聊生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国纷争?
历史纵横
华夏认同
唐朝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定公十年》中说:“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连称,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华夏作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得到发展。
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后,诸侯纷争。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华夏族发展壮大。
学习聚焦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华夏认同—民族关系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国纷争?
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周边族群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发展壮大。
华夏认同—表现
民族交融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华夏认同—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部分文物出土地点示意图
具有相互交流与借鉴的特点,少数民族出现了华夏认同的观念
战争、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等
华夏认同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经济大发展
牺xī尊
铁制农具
战国水利工程示意图
郑国渠
农业:春秋中后期铁制农具、
牛耕得到推广;
各国兴建水利灌溉工程。
手工业: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
商业:货币流通广泛,
出现中心城市。
经济发展
都江堰
芍陂
生产效率提高
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华阳国志·蜀志》
青铜冰鉴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 春秋时期
晋国耸肩尖
足空首布币
▲ 战国时期
秦国半两钱
▲ 战国时期
赵国三孔布币
▲ 战国时期
燕国刀币
▲ 战国时期
齐国刀币
▲ 战国时期
楚国蚁鼻钱
▲ 战国时期
魏国布币
▲ 战国时期楚国卢金
史料阅读
苏秦描绘了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的繁荣景象:
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狗,六博蹋鞠者。临淄之涂,车毂击,人肩摩,连衽rèn成帷,举袂mèi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史记·苏秦列传》
推动
手工业发展
商业发展
促进
农业发展
经济新
秩序确立
变法图强成为
必然选择
政治新
秩序确立
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履田而税
承认土地私有
铁犁牛耕
不受“公室”控制
社会变动
开辟私田
公田荒芜
赋税制度变化
贵族分化
阶级关系变化
地主阶级兴起
农民阶级产生
新型
剥削
关系
夺权
私家崛起
士阶层壮大
斗争
自耕农
佃农
雇农
公室衰微
分封贵族地主
官僚军功地主
兼并得田地主
平民上升地主
旧秩序逐步瓦解
各国竞争激烈
地主阶级夺权成功
巩固自身利益需要
井田制逐渐瓦解
小农经济逐步确立
社会转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各国变法运动的原因
在经济比较发达的诸侯国,夺权后的地主阶级,随着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扩大。边远地区的秦楚燕等国的社会经济也发展到相当水平,新兴地主阶级也逐渐壮大起来。然而这些诸侯国的政权仍然控制在旧贵族手中。各国地主阶级的普遍发展壮大与贵族对立,必然导致政治上的一场重大变革。这场变革,就是各国的变法运动。
——张文喜、刘焕曾《新编中国古代史》
史料阅读
铁器牛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封建生产关系出现;
封建经济的发展使地主阶级实力增强,要求进一步打破束缚;
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新兴地主阶级向奴隶主贵族夺权;
兼并战争剧烈,各国为了富国强兵;
法家思想的出现;
经济:
阶级:
政治:
军事:
思想: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变法运动
▲战国形势图
秦孝公任用商鞅
推行奖励耕战、
加强君主集权的改革
楚悼王任用吴起“明法审令”,实行法治
魏文侯任用
李悝实行变法
赵烈侯推行“节财俭用”“任官使能”等改革措施
燕昭王任用乐毅推行“明奉法,审官断”等改革措施
齐威王任用邹忌推行“谨修法律而督奸吏”等改革措施
韩昭侯任用申不害
推行“法”治、“术”治加强君主集权
正是这个地处边陲、被视为野蛮、落后的蕞尔(形容比较小的地区)小国,几百年后却打败了经济高度繁荣、文化异常发达的六个关东大国。
——卜宪群等《中国通火·第二卷》
这一“蕞尔小国”是如何称雄的
跟随时代潮流,商鞅在秦国开展变法运动,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统一奠定基础。
类别 措施 效果
经济
政治
军事
作用 “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
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
行政管理上推行县制,
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
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
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
农业发展,国力增强
巩固政权提高效率
军队战
斗力提高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商鞅变法
确立土地私有制
加强对地方控制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有了长足发展,阶级关系发生变化,上层建筑变革,变法成为潮流。
学习聚焦
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
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唯物史观原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商鞅由魏入秦后向秦孝公说: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史记·商君列传》
思学之窗
阅读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商鞅变法思想的认识。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
变法运动——顺势而为革故鼎新
商鞅引用汤武变革而兴以及夏商不变礼制而亡的史实,
用历史经验教训来论证变法的合理性,这符合当时法家的思想,有利于为变法寻求历史理论依据,推动社会变革。
理论依据
商鞅(约公元前390-前338)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论语·季氏》
根据史料,说明士阶层崛起议政的原因。
士人忧虑于政治动荡、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他们纷纷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
试图影响现实政治。
士阶层崛起
自驺衍与齐之稷下先生,如淳于髡(kūn)、慎到、环渊、接子、田骈、驺奭(shì)之徒,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
——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孔子
(公元前551—前479)
姓名 年代 国籍
学派 思想 主张 教育方面 整理古籍 重要著作 名丘、字仲尼
春秋后期
鲁国
儒家学派创始人
核心是“仁”,意为关爱他人;
主张统治者顺应民心,爱惜民力“为政以德”;
主张恢复西周等级森严的礼乐制度;
主要思想记载在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的《论语》当中
三、孔子和老子
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兴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乐》
孔子—儒家
姓名 年代 国籍
学派 思想 观点 重要著作 名耳,字聃
春秋后期
楚国
《老子》又名《道德经》
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生卒年不详)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来。 ——《道德经》
三、孔子和老子
老子—道家
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抽象的“道”;
事物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矛盾;
反对制度束缚,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古代朴素的唯物论
朴素的辩证法
小国寡民
诸子百家各学派的代表人物和核心思想
学派 代表 时间 主要思想 代表作
儒家 孔子 春秋
孟子 战国
荀子 战国
道家 老子 春秋
庄子 战国
阴阳家 邹衍 战国
墨家 墨子 战国
法家 韩非子 战国
崇尚逍遥自由
五行“相生相胜”(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隆礼重法;性恶论
提倡仁政;性善论
提倡节俭;兼爱;非攻;尚贤
《墨子》
《孟子》
《庄子》
《韩非子》
《荀子》
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核心“仁”;以德治民,克已复礼;有教无类
核心“道”;无为而治;事物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道德经》
《论语》
朴素的科学认识
代表下层平民利益
四、百家争鸣
▲孔子周游列国示意图
孔子周游列国出访求仕,却终“不得用”;
商鞅虽受车裂,
却人亡政续。
究竟谁才是“顺时之士”,请谈谈你的看法。
在诸多方案中,有些受到了当政者的欢迎,有些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春秋战国的动荡纷争中,各种乱世求治的方案应时而生。
各家思想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为了统治者服务的。
各家学说的中心及其最后归宿,都是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各家在并立中争鸣,推动了我国思想文化的大发展。
在“百家争鸣”的时代,社会影响最大的是儒墨两家,故有“非儒即墨”之说。
然而各国统治者最欢迎的的却是法家思想。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波澜壮阔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不仅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而且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十分深远。
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各家学派针对当时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学习聚焦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摘编自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四、百家争鸣
请思考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百家争鸣的意义
唯物史观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课堂小结
权力下移
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变化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西周)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春秋)
礼乐征伐自大夫出(战国)
政治之变:
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春秋争霸,战国兼并
文化之变:
士阶层活跃,
学术下移,学在民间
百家争鸣,学术繁荣
经济之变:
铁犁牛耕,井田瓦解
土地私有,小农经济
社会之变:
赋税制度变化,
阶级关系变化,
新兴地主阶级壮大,社会转型
唯物史观原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唯物史观原理: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2.新石器时代到两周时期中国各地区传统墓葬头向可概括为:“东夷及其先民尚东,楚蛮及其先民尚南,西戎及其先民尚西,华夏及其先民尚北。”关中地区凤翔西村、沣西客省庄等地西周墓多为北头向,春秋时期的墓葬多为西向头。这表明
A.西周时期华夏认同初步形成 B.春秋时期秦国深受戎俗影响
C.各族同源观念得到发展 D.各地区的文化传统趋于稳固
1.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弱,齐、晋、楚乃至吴、越等诸侯国争当“盟主”。获得盟主身份意味着
A.拥有分封诸侯的权力 B.成为诸侯国的“大宗”
C.免除交纳贡赋的义务 D.取得号令各国的地位
课堂练习
.
.
3.西周前期,青铜器高古凝重,无取巧用意,纹饰原始,颇有图腾意味;春秋中叶至战国末年,器制多轻便适用,每每以现实性的动物为附饰物,追求精巧玲珑,标新立异。这一变化说明
A.宗法观念已经名存实亡 B.青铜铸造进入鼎盛时期
C.青铜器的礼乐功能弱化 D.农耕工具发生显著变化
4.据学者考证,春秋末年,陈国司徒辕颇向封疆内所有的田地征取赋纳。辕颇遭到拥有一定数量田地的国人驱逐,逃亡到郑国。这一考证可以说明A.官僚政治的腐朽 B.贵族与农民阶级矛盾尖锐
C.土地制度的变动 D.诸侯权威遭到卿大夫挑战
.
.
5.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其中一项重要举措是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下列各项体现这一举措的是
A.“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B.“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C.“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D.“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
6.春秋战国时期,文化上的一个明显现象是学术从“学在官府”的制度体系里脱离出来,文化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能够体现这一重大变化的是
A.旧贵族体系的瓦解 B.变法运动成为时代潮流
C.诸子百家学说出现 D.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
.
7. 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的是
A.“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
B.“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D.“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
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在许多国家掌握政权。他们为了打击旧的奴隶主贵族势力,建立封建政治和经济秩序,巩固新生政权,增强竞争实力,纷纷开展变法运动。如李悝在魏国推行变法,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授予官职和爵位;主张“尽地力之教”,发展生产;颁布《法经》。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
问题探究
查阅战国变法的材料,结合时代背景与变法措施,说明各国纷纷开展变法运动的原因及其效果。
原因:
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旧的社会制度(宗法分封制、 井田制)遭到破坏,新兴地主阶级发展壮大;诸侯争霸,兼并战争激烈;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效果:加强了君主的权力,实行更加高效的统治。
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变法国家的实力,打击了旧的贵族势力,瓦解了宗法贵族的统治秩序,使新兴的地主阶级的统治得到了巩固。
在摧毁旧制度的同时也逐步确立了新的政治经济制度,基本上完成了社会的转型。
儒家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积极意义。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全球孔子学院分布情况表(截至2024年)
——据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网站数据整理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扼要指出孔子在伦理和政治重建问题上的主张。
材料二 儒家文化源于春秋时期,经过战国、秦汉、唐宋等时期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对孔子所代表的儒家学说的价值,不仅要从中国文化本身的演进来看,还要重新从世界文化史的演进来看,在一种宏观的视角中,在一种比较文明的研究中,我们才能认清自己的文化,才能揭示出儒家文化的当代意义。 ——摘编自张西平《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
亚洲 非洲 欧洲 美洲 大洋洲
国家/地区 37 47 39 28 6
孔子学院 173 77 212 85 26
感谢观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