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综合检测
(120分钟
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5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潺潺(chán)
纠葛(ɡé)
泅水(qiú)
邪魔鬼祟(chónɡ)
B.驰骋(chěnɡ)
皎洁(jiāo)
霎时(shà)
茅塞顿开(sè)
C.积攒(zǎn)
呜咽(yàn)
撷取(xié)
危言耸听(sǒnɡ)
D.憧憬(jǐnɡ)
徜徉(yánɡ)
镌刻(juān)
心旷神怡(yí)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潜移默化
摇摇欲坠
走头无路
历历在目
烟波浩淼
B.津津有味
气象万千
明察秋毫
眼花缭乱
死乞白赖
C.鸦雀无声
白驹过隙
一视同仁
指手画脚
道听途说
D.陈词滥调
念念有词
天涯海角
赏心悦目
返老还童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
)
人生要学会选择。在心存忧惧的时候,你是自暴自弃、一蹶不振,还是_
________、愈挫愈勇?在怒不可遏的时候,你是一触即跳、以牙还牙,还是_
________、从容应对?在志得意满的时候,你是沾沾自喜、忘乎所以,还是、淡定超然?
A.冷静运筹
振作精神
谦虚谨慎
B.振作精神
冷静运筹
谦虚谨慎
C.谦虚谨慎
振作精神
冷静运筹
D.振作精神
谦虚谨慎
冷静运筹
4.华兴中学学生会下发通知布置社区服务活动事宜,通知正文中有两处语病,一处表达不得体,请找出来修改。(6分)
①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②社区服务的重要目的是使我们服务社会、增长才干的主要途径。③全体同学明天上午8点到新华社区开展服务活动,④活动时间为半天。⑤活动的内容是敬老院。⑥主要活动有三项:跟老人谈心,给老人表演节目,为老人打扫卫生。⑦我们将努力使敬老院蓬荜增辉。
(1)第____句,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____句,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____句,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5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休将白发唱黄鸡。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事古难全。
(3)《十五夜望月》中抒发作者思念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4)《赤壁》中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命运,以小见大,别出心裁的两句诗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苏轼的《水调歌头》中表达天下离人美好心愿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6.综合性学习。(6分)
针对当今部分青少年沉迷于网络,严重损害了他们身心健康的问题,学校团委开展相关主题活动,请你参加。
(1)下面是两组材料。根据两组材料提供的信息,说出沉迷于虚拟的网络有哪些危害(答出一条即可),并说出当今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是怎样的。(4分)
材料一:
新闻1:从偏远农村考入市里某重点中学的小邓,是家乡父老眼中的天之骄子,可进城后却在虚拟的网游中迷失了自我。把每月家里给的零花钱都拿去上网,结果学习成绩一路下滑。今年高考,连三本的分数线都没达到,只好又回到本地去补习。
(《北京晚报》)
新闻2:一位女孩为了去网吧会网友不惜从医院逃出,被父母发现后,因不满父母的阻拦,当街对母亲进行打骂。
(《寿光日报》)
材料二:
2015年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对未成年人罪犯的调查
经常进网吧的
占93%
沉于网游的
占85%
上网主要目的是“聊天、游戏、浏览黄色网页、邀约犯罪”的
占92%
深圳检察院批捕未成年人犯罪情况
2009年
2010年
批捕案件数
7
14
批捕人数
15
26
起诉案件数
10
15
起诉人数
26
31
①沉迷于网络的危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为学校团委的这次专题活动设计一个主题词。(2分)
主题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品悟(45分)
(一)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7~10题。(13分)
【甲】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选自《两小儿辩日》)
【乙】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选自《幼时记趣》)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日始出时去人近
(
)
(2)故时有物外之趣
(
)
(3)日初出沧沧凉凉
(
)
(4)项为之强
(
)
8.翻译句子。(4分)
(1)孰为汝多知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私拟作群鹤舞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甲】、【乙】两段文字均表现了儿童的聪明智慧,但各有侧重。甲段通过对话表现了儿童___________的特征,乙段则通过描写表现了儿童____________的特征。(2分)
10.你欣赏哪则材料中儿童的表现 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16分)
风吹起蒲公英的那一刻
顾晓蕊
①十岁生日那天,母亲送他一份特别的礼物,一把红棉吉他。母亲是位乡村音乐老师,她轻轻拨动琴弦,流淌出美妙的乐曲。他听得着了迷,缠着母亲教他识谱,教他弹唱。
②过了一段时间,他的指尖也能如蝴蝶般在琴弦间飞舞。那时日子虽然清苦,却有无数的快乐。后来,母亲因病去世了。想念母亲时,他就抱着吉他弹唱,让琴声带走内心的悲伤。
③一天放学回家,父亲指着一个女人说,是他的继母。女人身后站着个年龄与他相仿的男孩,父亲说这是弟弟,他的心猛地疼了一下。
④仅靠几亩薄田,难以维持生计。为了养家,父亲到附近的砖场打工,偶尔买回些零食,分给弟弟多些,他少些。他觉得父亲变了,心里悲凉。
⑤又是一个周末,父亲进家,从包里掏出两个苹果。红红的苹果又大又圆,散发着诱人的光泽,馋得他直咽口水。父亲当着继母的面,把苹果递给弟弟,扭身想对他说些什么,他赌气地跑开了。
⑥躺在床上,想起刚才的一幕,泪水悄然地滑落。这时,有人推门进来,是继母。他合上眼,假装睡着。继母在床边坐了会儿,给他掖掖被子,随后,轻轻地离开。他侧过身,碰到一个凉凉的东西,掏出一看,是苹果。他心头一暖,委屈消散了。继母的爱是无声的,他和弟弟的感情日渐融洽起来。弟弟的学习成绩好得出奇,让他这个做哥哥的很是惭愧。
⑦那天,他和弟弟并排躺在田野上,风轻轻地吹着,周围丛生着一片片蒲公英。他们聊起各自的梦想,他说将来想当一名歌手,弟弟说他希望化作蒲公英的种子,随风飘向远方。
⑧不幸再次降临到这个家。父亲在下班的路上遭遇了车祸。弥留之际,拉着他的手说,孩子,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家。
⑨父亲走后,继母一下子苍老了许多,她常坐在那里发愣,忧愁爬满脸庞。
⑩他作出了决定,对继母说,我到外边打工,挣钱供弟弟读大学。继母低声说,我没啥能耐,让你跟着受苦。她紧咬着嘴角,泪水落了下来。第二天清晨,他留下一封短信,背起心爱的吉他,悄悄地离开家,来到一家建筑工地。偶然的一个夜晚,他看到有人在街头弹唱,生意还挺火,心中一阵暗喜。弟弟正读高中,购买复习资料需要更多的钱。他把吉他擦拭一遍,调好弦,下班后练着已经陌生的曲子。就这样,白天在工地干活,晚上到街头弹唱。
一天,收到弟弟的来信,弟弟考上了大学。读着读着,泪水洇湿了纸页。原来,弟弟曾到工地上找过他,工友们说,他下班后,到街头唱歌去了。弟弟转过几条街巷,看到了抱着吉他弹唱的他。弟弟听得泪流满面,忍了又忍,没有喊出声来。弟弟说,当时就下定决心,要用最好的成绩回报哥哥。等考上大学,边学习边打工,这样哥哥就不用那么辛苦了。那天晚上,他破天荒地买了酒,还有几碟小菜,叫来了几位工友。那一晚,他醉了,是工友们把他抬到床上的。他感觉自己和弟弟一样,实现了儿时的梦想,他化作了一缕清风,吹起洁白的蒲公英,飘向遥远的地方。
(选自《天池小小说》2012年第1期,有改动)
11.请分析文章题目“风吹起蒲公英的那一刻”的含义。(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判断下列句子所用的描写方法,并分析句子中加点词所包含的情感。(6分)
(1)女人身后站着个年龄与他相仿的男孩,父亲说这是弟弟,他的心猛地疼了一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继母在床边坐了会儿,给他掖掖被子,随后,轻轻地离开。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读第 段,弟弟看到哥哥在街头唱歌,为什么“泪流满面,忍了又忍,没有喊出声来”?请谈一谈你的理解。(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读第 段的画线句,思考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15~19题。(16分)
跪拜乡土
刘志坚
一位友人去台湾观光,在下榻的茶棚里,闲聊时,竟遇到了一位同村乡亲。那是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喜颠颠地问家乡情况,问他熟悉的亲人,问门前的清江水,一问一答,竟勾起了老人的思乡之情,萌发了回乡看看的念头,而且这愿望很强烈。临别时,还即兴赋诗一首:君自故乡来,无端惹乡愁。门前清江水,是否至今流?
老人故里,已没有了亲人,但逢此盛世,三通既畅,为何不回去看看?为了不负等待了60年的梦想,怎么也得回乡一趟。回乡,这是前世今生的心愿,为了此生之圆满,不留遗憾,他当即向乡人许诺,适当时候,一定回乡来看看。
不到一年,这位老人真的在儿子的陪同下,回到阔别半个多世纪的家乡。
有乡亲问:父母不在了,又无亲人,回来看看,看什么呢。
真的,看什么呢?老人说,一是回来看乡亲,乡亲就是我的父母,我的亲人;二是回来感恩,感恩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
是啊,老人是在这片土地上出生的,家园不在,这方热土还在;青山不老,绿水长流。正是这方热土,养育了先人,养育了自己。
老人说的,字字句句,沉甸甸的。这是他的胞衣地,这里有他父母的坟茔,虽然只是一堆黄土,却埋着父母的期盼,与自己血脉相系相连。这山水,这故地,这清江,甚至父母栖身之所的早已散去的炊烟,都与自己脉息相系,感情相通,让他魂梦相守。于是他对着这一方父母故地,对着这方魂牵梦绕的山水,这熟稔的土地,焚纸拈香,长恸而歌,长跪而拜。
父母逝去,根脉还在,父母生前衣食之地还在,身后安息之所还在。世事在变,但养育自己的山水不变。乡人的乡情,家乡的水井,远去了的故园风物,以及故乡暮色下的烟霭,都滞留在记忆的时空里,是无法抹去的。他跪拜的是一份沉甸甸的乡情,是对乡土的挚爱,是一份温馨的眷恋。
乡土乡情,总是难忘。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对故乡的依赖,是一种深入骨髓的乡土文化的潜质,是楔入故乡泥土深处的楔子,它成了维系乡情的脐带。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割舍不了的情怀,这种恋乡情结,与生命同在,终生守望。
跪拜故乡,就是跪拜土地。这土地是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所,你可以远离,但不可以割舍。土地是母亲,是人民,是一切生灵的根基。我们跪拜是一种心接地气的活法,也是一种精神,一种坚守,一种对大地母亲的感恩和对生命的感悟。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出生地,一个故乡,没有选择,这是你的命之根,生之源。它为我们承载很多,山水的仁慈,土地的博爱,谷物的恩泽,我们世世代代,都是以鞠躬的方式,贴近它,守候它,让我们总是心存敬畏,皈依在它脚下,让我们魂牵梦回。因为这里有你的母亲,你的亲人。正是母亲——这一方大地,用乳汁抚育了自己的成长。故乡是不能搬迁的,也不能更改,你只能惦记,只能膜拜,这是人的宿命。
八旬老人,千里回乡,跪拜乡土,给我们以启迪,以震撼。故乡在变,但那惦念和感恩之情,是不变的,一如门前清江水,一直向东,日夜长流。正如老人“回乡有感”所吟:
白发回乡一梦中,故园已非旧时容。只有门前清江水,涛声日夜水朝东。
(摘自《思维与智慧》2012年第1期)
15.第1段写老人即兴所赋的一首诗,有何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试分析第2段中画线的句子,结合下文说一下老人想回乡看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回到故乡,面对这一方热土,老人为什么要“长跪而拜”?
(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为什么说“跪拜故乡,就是跪拜土地”?(请用原文回答)(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
八旬老人,千里回乡,跪拜乡土,给我们以什么启迪和震撼?(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写作(50分)
20.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过去的日子已经过去,现在的日子正在承受,未来的日子即将来到,面对日子,我们有无尽的情愫,请提起你的笔,抒发在日子里的深切感受。
请以“日子”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诗歌除外,文体不限;(2)不少于500字。
答案解析
1.【解析】选D。A项中“祟”应读suì;B项中“皎”应读jiǎo;C项中“咽”应读yè。
2.【解析】选A。“头”应为“投”。
3.【解析】选B。按顺序找出与“自暴自弃”“一触即跳”“沾沾自喜”意义相对的词语即可。
4.答案:(1)②
社区服务是(使)我们服务社会、增长才干的主要途径。(或:社区服务的重要目的是使我们服务社会、增长才干)
(2)⑤
活动的内容是为敬老院(的老人)服务。(或:活动的地点是敬老院)
(3)⑦给敬老院送去温暖。(“蓬荜增辉”不得体,能将其修改得体即可)
5.答案:(1)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2)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3)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4)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5)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6.答案(示例):拒绝网游,健康成长
绿色上网,健康成长
网络有风险,上网须谨慎
7.答案:(1)距离
(2)所以
(3)刚刚,开始
(4)同“僵”,僵硬
8.答案:(1)谁说你智慧多呢
(2)我私下里把它们比做群鹤在空中飞舞。
9.答案(示例):探求事理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凝神观察、大胆想像、富有好奇心
10.答案:示例一:欣赏【甲】则材料中儿童的表现,是因为他们能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大胆质疑。
示例二:欣赏【乙】则材料中儿童的表现,因为他能专注地观察事物,且能驰骋想像,这能大大地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附【甲】【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历,(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辩,就问他们在辩论什么。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盘子碗口那样小,这不正是远的显得小而近的显得大吗 ”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凉而略带寒意,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正是近的就觉得热而远的就觉得凉吗 ”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智慧多呢 ”
11.【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题目的理解能力。通过阅读第⑦、 段,在理解“风”“蒲公英”的喻义后,不难作出回答。
答案:含义是在这一刻他和弟弟都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弟弟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理想的大学,而他则打工挣钱供弟弟上大学,同时自己也实现了做一名歌手的心愿。
12.【解析】本题考查描写方法及对句中关键词语的理解能力。描写方法的判断较简单,对词语的分析,要紧密联系文章内容、人物所处的环境和人物之间的关系来考虑。
答案:(1)心理描写。“疼”一词写出了“他”内心的担忧,有了这个没有血缘的弟弟后,父亲还爱自己吗?
(2)动作描写。一个简单的动作“掖”,表现了这位继母富有爱心,能平等地对待“他”。
13.【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内心情感的理解能力。阅读第 段,从兄弟间真挚的情感来考虑回答。
答案:因为弟弟看到哥哥打工之余还要去唱歌挣钱供自己读大学,哥哥为自己付出的太多了,他内心非常感动。之所以没有喊出声,是因为已暗暗下定决心,要用自己的优异成绩作为回报。
14.【解析】本题考查关键句在文中的作用。要特别注意文中的主旨句,它一般存在于文章的末尾,具有点明主旨的作用。
答案:照应文题,点出文章的主旨。
15.【解析】本题考查对开头作用的理解。紧扣老人的思乡之情,联系其与后文老人回家乡的关系作答。
答案:承上启下,文章交代了老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为下文写老人回家乡埋下了伏笔。
16.【解析】本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概括。通读全文,抓关键语段,依据第5段筛选概括。
答案:一是回来看乡亲,乡亲就是他的父母,他的亲人;二是回来感恩,感恩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
17.【解析】本题考查对老人行为的理解。紧扣老人对故土的热爱作答。
答案:因为他跪拜的是一份沉甸甸的乡情,是对乡土的挚爱,是一份温馨的眷恋。
18.【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通读文章,找到该句,结合上下文搜寻答案,即第10段。
答案:土地是我们的安身立命之所,你可以远离,但不可以割舍。土地是母亲,是人民,是一切生灵的根基。我们跪拜是一种心接地气的活法,也是一种精神,一种坚守,一种对大地母亲的感恩和对生命的感悟。
19.【解析】本题是开放性试题,紧扣游子对故乡的惦念和感恩之情展开,最好用上文中的相关词句,意合即可。
答案:身处异地的游子,他的故乡不论如何变化,但游子对故乡的惦念和感恩之情,是永不变的。
20.【写作提示】根据提示,我们知道此题宜写自己对生活的审读,通过描述一件令人悲伤、郁闷的事情,写清自己复杂的心理活动,表达对未来的憧憬向往。注意从“日子”的引申义或比喻义出发,写对“明天日子”的期望,如目标、理想、愿望、下一代等等。生活中,有时我们会失去很多,但当我们继续前进或换个角度看人生时,我们会发现,其实过不了多久我们会得到比失去之前的更多的东西,包括坚毅、快乐、自信、幸福。先抑后扬的手法可增加悬念,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