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件(共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件(共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7 15:50: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无论是汉人汉族,还是汉字汉语,还有久违的汉服,都与汉朝密切相关。之所以能够一直沿用至今,且还将继续使用更长更远,完全是因为大汉王朝的坚实基础造成的。汉王朝自公元前202年建立朝代,历经400余年,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特别是在当时世界的影响力,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汉不仅是朝代,
更是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代名词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
2.通过了解两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两汉衰亡的原因。
【学科素养】
1.从汉朝面临的形势分析汉初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政策的改变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体现,培养“唯物史观”的学科素养;
2.通过史料分析,理解汉武帝采取的一系列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措施及作用,培养”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学科素养;
3.运用历史地图概述汉代丝绸之路的路线;能够按照时序概述两汉兴衰中的重大史事,培养“时空观念”的学科素养;
4.认识汉朝对中华文明发展的深远影响,培养“家国情怀”的学科素养。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时 空 坐 标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汉书·陈汤传》

汉朝(前202年-220年)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汉、东汉时期,共历29帝,享国407年。是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
目录
一、汉初的对策——奠基大一统
二、西汉的强盛——巩固大一统
三、东汉的兴衰——延续大一统
四,两汉的文化——辉煌大一统
一、汉初的对策——奠基大一统
西汉帝国周边形势图
(一)西汉的建立
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刘邦即汉高祖。
材料1: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颜色相同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十五税一
——《汉书·食货志》
思考:根据材料概括西汉初期的形势?
经济上:经济凋敝,社会残破,百废待兴;
政治上:异姓诸侯王拥兵自重,威胁中央集权
军事上:匈奴边患,威胁安全。
一、汉初的对策—奠基大一统
归纳汉初面临的形势、对策及影响
形势 对策 影响
经济残破 人口锐减 人民困苦
地方王国威 胁中央集权
匈奴威胁安全
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减轻赋税、徭役和刑法,提倡节俭,减少财政支出。
经济得到了明显恢复,社会稳定。为汉武强盛奠定了基础(文景之治)
汉承秦制,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制,先后分封了大批诸侯王,势力增强,而中央直辖的郡只有15个。
初期巩固了刘氏天下,维护了新生的西汉政权的统治;
后期造成地方权力过重,对中央集权造成威胁,为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形成王国问题。削减诸侯封地,引发吴楚等7国叛乱
和亲避战
匈奴逐渐势大,威胁边疆安全
一、汉初的对策—奠基大一统
材料2: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里。……此外,刘邦为“矫秦县之失策”,还“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可在其封地上“自置吏”、“得赋敛”。 ——据樊树志《国史概要》等整理
材料3:秦祚(zuò)虽移,而秦之政制仍行于汉。——钱穆《秦汉史》
汉初继承了秦朝哪些政治制度 与秦朝相比,汉朝地方行政制度的损益变化是什么?
(1)汉承秦制:
①中央:皇帝制、三公九卿制
②地方:郡县制
(2)有所损益变化:
地方:郡国并行制
一、汉初的对策—奠基大一统
材料4: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大启九国。 —《汉书·诸侯王表》
材料5:天下之势,方病大瘇,一胫之大几如腰,一指之大几如股。 ——贾谊《汉书·贾谊传》
材料6: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晁错《削藩策》
思考:汉初为什么实行郡国并行制?这一制度造成什么隐患?为此汉景帝采取什么措施?结果如何?
原因:吸收亡秦孤立之败的教训
隐患:郡国并行导致诸侯势大,威胁中央集权
措施:汉景帝接受晁错建议,削减诸侯封地(削藩)
结果:引发七国叛乱,最终平定叛乱
一、汉初的对策—奠基大一统
将王国任用官吏的权力收归朝廷
二、西汉的强盛——巩固大一统
汉武帝:西汉第七位皇帝。享年70岁,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葬于茂陵
汉武帝(刘彻)
(公元前141-前87年在位)
历史上的年号是从汉武帝即位后开始
春节始于太初改历,汉武帝改正朔
汉高祖
(前256-前195)
汉惠帝
(前211-前188)
汉文帝
(前202-前157)
汉景帝
(前188-前141)
汉武帝
(前156-前87)
“幸运皇帝”:
“倒霉皇帝”:
“文景之治”为鼎盛局面奠定基础
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西汉的强盛—巩固大一统
终于轮到孤上场了!
不是孤不低调,
只是实力不允许……
材料1: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司马迁《史记》
材料2:(面对丞相田蚡骄横)武帝曰:“君除(任命)吏尽未?吾亦欲除吏!”
——《史记》
材料3:豪强强占民田宅,役使贫民如奴仆。 ——《盐铁论·未通》
朋党宗强比周,设财役贫,豪暴侵凌孤弱,恣欲自快。
——《史记·游侠列传》
材料4:(富商大贾)冶铸煮盐,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国家之急,黎民重困。
——《汉书·食货志》
材料5:今师异道,人异论……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汉书》
材料6:匈奴数千人盗边,渔阳尤甚......匈奴二万骑入汉,杀辽西太守,略二千余人……又入雁门杀略千余人。 ——《汉书》
1.【思考】汉武帝即位初期面临着怎样的社会问题呢?
王国问题
丞相权重
选官问题
地方豪强作乱
盐铁暴利
思想混乱
匈奴问题
必须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二、西汉的强盛—巩固大一统
二、西汉的强盛—巩固大一统
结合教材并依据材料,总结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其作用。
2.措施:
政治方面
问题 措施 作用
王国问题
丞相权重
选官问题
豪强作乱
颁布推恩令
削弱诸侯王势力,
加强中央集权
材料1:(主父)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子弟,以地侯之。……不削而稍弱矣。”
——《前汉书》
“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十余里。”
酎[zhòu]金夺爵酎金是春节祭祖时诸侯要献的贡金。武帝时以列侯所献“酎金”成色不好、斤两不足为借口,削夺106位列侯爵位和封地,基本解决离心诸侯。
二、西汉的强盛—巩固大一统
结合教材并依据材料,总结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其作用。
2.措施:
政治方面
问题 措施 作用
王国问题
丞相权重
选官问题
豪强作乱
颁布推恩令
削弱诸侯王势力,
加强中央集权
“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中、外是相对皇帝居住的宫禁而言。
(武帝)元光元年诏:“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元封五年诏:“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才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
选官标准:孝廉、才能
方式:自下而上举荐
设立
中朝
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察举制
拓宽了人才选拔的范围,扩大了统治基础
二、西汉的强盛—巩固大一统
结合教材并依据材料,总结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其作用。
2.措施:
政治方面
问题 措施 作用
王国问题
丞相权重
选官问题
豪强作乱
颁布推恩令
削弱诸侯王势力,
加强中央集权
设立中朝
削弱相权,加强君权
察举制
拓宽了人才选拔的范围,扩大了统治基础
刺史制度
任用酷吏
强化对地方势力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
材料1:“刺者,言其刺举不法;史者,使者,言其为天子所使也”。——《汉书百官公卿表》
材料2:(酷吏)捕郡中豪猾,郡中豪猾相连坐千余家。 ——《史记·酷吏列传》
刺史制度特点:
位卑权重,以卑驭尊
汉 张汤(酷吏)
汉 赵禹(酷吏)
二、西汉的强盛—巩固大一统
2.措施:
阅读课文,总结汉武帝经济改革的措施并分析其作用。
经济方面
材料1:“罢半两钱,行五铢钱。”
材料2:“於是悉禁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所前铸钱皆废销之,输其铜三官。”
材料3:西汉共设置了三十五处盐官,分布在全国28个郡国;铁官则至少设置了49处,分布于40郡国。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均输:设均输官,把应由各地输京的物品转运至各地贩卖。政府统一征收、运输、买卖
平准:在长安和主要城市设立掌管物价的官吏,利用均输官所出物资,根据市场物价,贵时抛售,贱时收购。
算缗:向大商人、高利贷者征收财产税
告缗:鼓励民间告发隐瞒财产者

改革币制(五铢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稳定了金融,削弱地方实力,加强中央集权
实行盐铁官营;
抑制富商大贾的实力,加强中央集权,增加政府收入。
推行均属平准,国家插手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
增加政府收入;平抑物价
抑制工商业者(算缗告缗),向他们征收财产税
抑制工商业者;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二、西汉的强盛—巩固大一统
2.措施:
思想方面
接受董仲舒建议,尊崇儒术
材料: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 董仲舒传》
董仲舒发挥先秦儒家的伦理观,将其概括为“三纲”,又特别阐发了《公羊春秋》的“大一统"思想。董仲舒学大量借用了阴阳家的思想因素,这尤其表现在其“天人感应”理论上。另外董仲舒对法家思想也有所吸收,不否定刑罚的统治作用,认为天有阳、阴,故治有德、刑,德为阳,刑为阴,德主刑辅,不可偏废。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董仲舒新儒学的内容:
①“大一统”“尊崇儒术”
——思想统一,加强中央集权
②“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加强君权;限制君权,避免暴政
③“施行仁政”“德刑并用”
——缓和社会矛盾
④“三纲五常” ——维护统治秩序
汉武帝为什么会接受董仲舒尊崇儒术的建议?
原因:新儒学适应了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影响:①儒学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②巩固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
思想文化专制(实质),扼制学术思想自由发展
通过思想的统一维护政治的统一,适应了汉武帝时期的政治统治需要
二、西汉的强盛—巩固大一统
2.措施:
民族关系方面
对匈奴 军事打击 卫青、霍去病三战匈奴,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北击匈奴)
设郡管理 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
对西域 出使西域 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设置机构 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汉宣帝)
对东南和西南 治理东南沿海、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比之前更加有效
卫青、汉武帝、霍去病
意义: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
经汉武帝的开拓,西汉的疆域较汉初时扩大了近一倍,汉民族也正式形成。汉武帝通过政治、经济、思想、疆域等多方面措施进一步实现大一统,巩固并发展了统一多民族国家。
措施 影响
政治
经济
文化
开拓边疆
地方:颁布“推恩令”;设刺史;任用酷吏
中央:设立中(内)朝
削减了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
选官: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
改革币制;实行盐铁官营;推行均输平准;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
重农抑商,加强中央集权,增加政府收入
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
公元前136年,朝廷设立五经博士
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北击匈奴;夺取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
设立河西四郡;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
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
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比以前
更加有效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与加强
选拔优秀人才,后期弊端显现
知识小结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及影响
加强中央经济集权;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对后世国家治理产生了重要影响;
保护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使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促进了儒学和古代教育文化的发展;
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稳定;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与开发;便利了汉与西域的交通。
危机 维度 措施 影响
政治集权
经济垄断
文化一统
边疆管理
推恩令、中外朝、察举制、
设刺史、任用酷吏
诸侯强势
丞相权重
豪强霸道
加强中央集权
君主专制
商人暴利
改革币制、盐铁官营
均输平准、抑制工商
收回财权
国库充裕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三纲五常
儒学成为
正统主流
思想不一
匈奴为患
国家统一
民族交融
汉族逐渐形成
北击匈奴、经营西域、开拓疆域
强盛帝国的开创,为汉民族奠定了千百年的国家自信和民族自信。
三、东汉的兴衰——延续大一统
三、东汉的兴衰——延续大一统
汉武帝的穷兵黩武加重了农民身上的赋税……农民最终不得不卖掉他们唯一剩下的家财——土地。……在汉帝国投入财力物力进行军事扩张的同时,对帝国统治构成真正威胁的是地主势力的逐步膨胀。 ——《早期中华帝国:秦与汉》
思考: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后期存在的危机?
(一)西汉灭亡与新朝建立
1.西汉的灭亡:
灭亡原因:政治黑暗、腐败;徭役繁重,人民生活困苦;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
2.新朝建立(BC9-BC23):
(1)建立:
(2)王莽改制:
(3)灭亡:
公元9年,外戚王莽夺取皇位,改国号为新,西汉灭亡
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但措施不切实际,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
绿林、赤眉起义。
(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政权被推翻)
企图解决问题的王莽,成为被问题解决的王莽。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二)东汉的兴衰(25-220)
1.东汉建立与光武中兴
(1)东汉建立:25年,刘秀(光武帝)重建汉朝,定都洛阳(河南),史称东汉。
(2)光武中兴:
政治 为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控外戚干政
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
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
经济 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
释放奴婢
文化 重视儒学
儒学继续得到发展
缓和社会矛盾,增加劳动力数量
抑制豪强势力
加强专制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
三、东汉的兴衰——延续大一统
节省政府开支,减轻人民负担
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官员素质,减少腐败
序号 皇帝 即位年龄 死亡年龄
4 和帝 10 27
5 殇帝 1 2
6 安帝 13 31
7 顺帝 11 30
8 冲帝 2 3
9 质帝 8 9
10 桓帝 15 36
11 灵帝 12 34
12 少帝 14 14
13 献帝 9 54
平均值 9.5 24
2.思考:根据材料概括东汉中后期的政治特点
宦官专权
政治黑暗
外戚:指帝王的母亲和妻子方面的亲戚,主要是皇后娘家和太后的父亲、兄弟 。
一些正直官员和士人不满现实,品评人物,抨击时政,称为“清议”。他们触犯了宦官利益,被诬陷为“党人”,遭到严厉镇压,史称“党锢之祸”。
皇帝大多年幼继位,年寿不长;在位时间短。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政治腐朽黑暗
实质:君主专制加强产物
三、东汉的兴衰——延续大一统
25
2.思考:根据材料概括东汉中后期的政治特点
材料 :(东汉豪强地主南阳樊氏)治田殖至三百顷。广起庐舍,高楼连阁,……六畜放牧……闭门成市,兵弩器械,资至百万。
——司马彪《续汉书》
追随刘秀一统天下的大将,成为朝廷新贵,权倾朝野,并逐渐形成“累世公卿”集团,即豪强地主。他们占有大量的土地和人口,形成自成一体的庄园(田庄经济)。
经济上—自给自足规模大
政治上—把持地方政权,控制了地方选人权
军事上—有私人武装和军事设施
豪强地主势力膨胀,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尖锐。
材料:
正月,比岁不登,民多饥穷,又有水旱疾疫之困。
天灾频发,民不聊生;黄巾起义爆发
三、东汉的兴衰——延续大一统
黄巾起义:
184年,张角创立民间秘密宗教“太平道”,起义军称为“黄巾军”
3.东汉衰亡
袁绍
曹操
孙策
刘表
刘璋
刘备
袁术
张鲁
马腾



结果:
动摇了东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出现了军阀割据局面,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原因:
①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②“党锢之祸”,政治腐朽
③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农民起义爆发



三、东汉的兴衰——延续大一统
三、两汉的文化——辉煌大一统
司马迁
班固
代表人物或作品 特点或影响
史学
文学
科技 医




班固的《汉书》
司马迁的《史记》
汉赋
乐府诗
五言诗
《黄帝内经》
《神农本草经》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九章算术》
《周髀算经》
《氾胜之书》《四民月令》
张衡地动仪/《灵宪》
蔡伦改进造纸术
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铺陈排比,辞藻华丽
乐府民歌,有现实主义特点
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
数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奠定中医理论基础
第一部药物学专著
医圣 / 万世医典
推动纸的使用
勾股定理
农学著作!
测验地震/天文学专著
通史和断代史的不同之处
西汉播种工具
——耧车
魏晋南北朝时期,纸的产量大增,逐渐取代简牍,成为最主要的书写材料。
四、两汉的文化——辉煌大一统
【思考】结合本课时空坐标,尝试描述秦汉时期文化科技繁荣的原因。
BC202
刘邦建立
西汉
BC154
七国之乱
BC140
汉武帝登基
BC138
张骞首次
出使西域
公元9年
王莽篡汉
建立新朝
公元25年
刘秀建立
东汉
公元184年
黄巾军起义
公元220年
曹丕称帝
西汉
新朝
东汉
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
政治
农手商业得到发展;国家对经济主导作用突出。
经济
思想统一,儒学独尊,科技文化世界领先。
思文
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对外交往频繁。
民族外交
四、两汉的文化——辉煌大一统
归纳总结
两汉文化的特点
(1)独尊儒术,统一性:“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成为主流思想。
(2)融合发展,多样化: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两汉的文化具有多样性;中国广泛地吸取了外来文化,特别是张骞出使西域以后,以佛教为代表的中亚、印度文化随着丝路传入中国。
(3)辐射周边,先进性:以儒家思想、汉字为代表的中华文化不断外传,东传至日本朝鲜,西传至欧洲,中华文化圈逐渐形成。
(4)持续发展,奠基性:造纸术的发明为多元文化交流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医、中药的发展形成了中国医药学独特的辩证理论体系;西汉末佛教传入,东汉道教产生儒法结合,内儒外法的治国理念和思想体系确立。
秦汉时期阶段特征
政治: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官僚政治逐渐代替贵族政治,奠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础
经济:农耕经济发展,精耕细作技术逐渐成熟,手工业、商业也得到了很大发展;国家对经济主导作用突出。
思想文化:从百家争鸣到儒学独尊,儒学官方化得以确立;科技文化得到很大发展;奠定了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
民族和对外关系:对外交流频繁,“东亚文化圈”向外扩展,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思考探究:两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
1、“国家统一”的疆域认同:秦朝只维持了短暂统一,汉朝在恢复秦朝疆域的基础上进一步开疆拓土,实现了长期统一。此后,统一多民族国家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导模式,也成为人心所向的必然归宿。
2、“中央集权”的制度认同:汉承秦制,完善并发展中央集权制度,实现了长达四百年的有效统治,“中央集权”制度由此深入人心。
3、“思想统一”的文化认同:汉代尊崇儒术,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统一的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在中华民族中形成。
4.“大一统”的观念认同:秦朝建立前后,“大一统”观念逐渐形成。汉武帝从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方面采取措施,使“大一统”得以巩固和发展。此后,“大一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内核。
一、西汉的建立:
(一)西汉的建立
(二)汉初的形势
(三)汉初的统治政策:思想基础;策略;结果
(四)重点:汉初的制度:中央制度;地方制度
二、西汉的强盛:
(一)强盛背后隐藏的危机
(二)重点:汉武帝巩固统治的措施:政治;经济;思想;开拓疆域
(三)西汉的灭亡与新朝的建立:西汉灭亡的原因;新朝建立
三、东汉的兴衰:
(一)东汉的建立:光武中兴
(二)东汉的衰亡:危机;灭亡过程(黄巾起义)
四、两汉的文化成就:
史学;文学;医学;数学;农学;科技
课堂总结

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
A
2.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1.汉初儒家代表人物陆贾的《新语》云:“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陆贾的上述思想( )
A. 适应了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 B. 契合了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
C. 为尊崇儒术提供依据 D.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
随堂练习
3.东汉时期,宦官专权和外戚干政的局面交替出现,即“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这一现象的根源是 ( )
A.皇帝权力的渐趋衰微 B.宗族观念的根深蒂固
C.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 D.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
4.《史记》《汉书》《后汉书》等文献中常见有“四海之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方内安宁”“日月所照”等类似表述。这反映了汉代( )
A.边疆治理趋于完善 B.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
C.“华夷之辨”的思想意识 D.“大一统”的政治理念
C
D
随堂练习
5.(2025·湖北高考·2)汉代淮南王刘长驱逐朝廷委派的王国丞相等官员,请求自行任命,得到文帝准许。有人议论:依汉律,王国丞相等职位空缺,应由朝廷任命,皇帝此举实际有违朝廷律法。这则材料可以论证(  )
A.汉承秦制弊端初显 B.郡国并行制的危机
C.以法为教受到冲击 D.七国之乱的必然性
6.(2025·北京高考·2)汉武帝在位中后期,多次巡行祭祀五岳。此后,五岳祭祀的国家制度逐渐完善。读图可知,汉武帝(  )
A.依据黄老思想治国 B.北击匈奴扩大了疆域
C.通过祭祀强化皇权 D.取消了郡国并行制度
B
C
高考链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