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互动型授课课件)课件(共25张PPT) 高一上学期 统编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0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互动型授课课件)课件(共25张PPT) 高一上学期 统编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7 16:23: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课程标准:
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以唯物史观解释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迁;理解君权、相权博弈的过程;评述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一般规律。
《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二单元第07课
新局新制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开科取士,天下归心
任务一:隋唐时期实行了哪些新制度?这些新制度有何创新之处?又是在以往哪些制度的基础上“渐渐地创立”的呢?
某一制度之创立,绝不是凭空忽然的创立,它必有渊源,早在此项制度创立之先,已有此项制度之前身,渐渐地在创立。某一制度之消失,也绝不是无端忽然的消失了,它必有流变,早在此项制度消失之前,已有此项制度之后影,渐渐在变质。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任务二:隋唐以前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呢?其选官标准是什么?
任务三: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归纳九品中正制产生的背景和九品中正制“毛病”的来源?
材料一:汉武帝时采取“举贤良对策”的方式选拔人才,要求地方官员向中央举荐人才,标准为德才并重,全部过程可以概括为举荐策问。儒家伦理成为察举制的重要标准。
材料二: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那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自曹操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曹丕继魏王后,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颁制九品中正制。这种选官制度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汉末动荡 察举弊端 集权中央
材料一:魏晋南北朝选官体制是以九品中正制为考核、品评机制,即在州郡设置中正、小中正,专司品评人才,向朝廷推荐。由于中正官均由本州郡的世家大族、贵族官僚担任,九品中正制遂成了门阀士族把持选举的工具。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材
材料二:……今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晋书·卷四十五·刘毅传》
晋代到南北朝都采用九品中正制,不能加以更新,这样毛病就出了。
局限性:考核标准主观随意,朝廷无法选择真正的人才,后期逐渐沦为士族门阀统治的工具,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材料一: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隋唐时期,……崛起的庶族地主阶级强烈要求加入政权,分享政治权力,唐代统治者也在治国方针上确立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的原则。从南北朝时代考试取士措施中发展起来的科举制便在这样的氛围中确立。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任务四: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科举制创立的背景?归纳科举制的特点并分子其影响?
背景:①庶族地主势力崛起,要求打破门阀政治;②统治者要求巩固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材料二: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所无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王定保《唐摭言》
分科考试
择优录取
中央集权
自由竞争
公开
开放
公平
集权
积极影响:①打破了世家大族对选拔人才的垄断,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中央集权。②将教育制度与选官制度相结合,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③促进了古代教育的发展,有益于形成重学风气。
科举制的推行,对历史的发展,也带来很大负面效应。首先,它使得学校体系从此以后就和选官制度牢牢地捆绑在了一起,学校成了科举的附庸。使中国本来就该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受到了影响,以至于长期无法进化。其次,科举虽然强化了官僚制,但也使得人才都被行政体系吸走,影响了社会整体发展。其三,科举制虽然推动了人们向学,但也极大地催生了官本位文化的生长。整个社会的运行,都围绕着官僚体制打转,这对于中国社会以后的发展影响甚巨,以至于今天仍有余波。
——张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导论》
消极影响:①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影响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整体发展。②催生了官本位文化。
三省六部,集体宰相
任务一:结合所学知识,回顾隋唐之前历代中枢机构的演变?三省六部制的形成过程?
秦朝
东汉光武帝强化了尚书台的权力,掌决策和行政;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它们共同执掌辅助决策和执行等权力;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
秦朝,丞相辅佐皇帝,统领百官,总揽一切政务,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汉初,君相行最高礼,宰相可以坐而论道。高祖时,丞相萧何韬光养晦行事谨慎,君相太平。汉惠帝时,丞相曹参,制度上“萧规曹随”,推行无为政治,君相和谐。但汉文、景帝时,因两人都是谦让的皇帝……由于皇帝的谦让,丞相的权力迅速膨胀。
西汉
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发展到隋朝,最后形成了三省体制,并在唐初得到了完善。三省体制不仅是三省发展的产物,更重要的是……门下和中书由皇帝身边走了出来,也把原来属于皇帝的一部分决策权力带出,成为政权机关的权力。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任务二:阅读材料并观察图示,思考三省六部制有何特点?如何认识三省六部制的历史意义?
特点:①相权三分
②职权分明
③节制君权
分工合作的三省,为什么被隔离成成内廷、外廷两部分?参与决策内廷被分为中书、门下两省,这一设计有何作用?行政体系中的尚书省六部,剔除了专门为皇家服务的机构,这有何积极意义?
决策机构 执行机构
其后又置政事堂,盖以中书出诏令、门下掌封驳,日有争论,纷纭不决,故使两省先于政事堂议定,然后奏闻。
——《文献通考·卷五十·职官考四》
政事堂
意义:①强化君主权力
②提高行政效率
③减少决策失误
材料一:在唐代,凡遇军国大事,照例先由中书省中书舍人(中书省属官)各拟意见,再由宰相(中书省长官)审核裁定送经皇帝画敕后,再须送门下省,由给事中(门下省属官)一番覆审,若门下省不同意,还得退回重拟。因此必得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那道敕书才算合法……皇帝不能独裁,宰相同样不能独裁。 ——钱穆《国史新论》
材料二:政事堂是唐宰相议事的地方,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议事机构。唐太宗设政事堂于门下省。参加会议的原仅三省长官(即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其后皇帝又以他官参加政事堂会议,称为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三品等(以后逐渐统一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之名),亦为宰相。中宗即位后,移政事堂于中书省,由此,确立了中书省的中心地位。723年,改政事堂名为中书门下。
意义: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古代行政管理体制走向完善的标志之一。
中央官制的演变历程——君权与相权的博弈
时期 政权组织 权力分配
西汉 武帝前 三公九卿制 丞相集决策、行政、用人审议和司法于一身
武帝后 中外朝制 中朝决策,外朝执行
东汉 三公和尚书台 三公荣誉,尚书台掌决策和行政
魏晋南北朝 尚书、中书、门下形成三省 三省共同辅助决策
隋唐 三省六部制 中书起草诏令、门下封驳审议
尚书执行
趋势 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中央官制的制度化、合法化 租庸调除,两税法兴
任务一:根据材料,什么是均田制?什么是租调制?租调制的征税依据是什么?
材料一:北魏太和九年(485年),颁布了均田制,规定男子年15岁以上,受种植谷物的露田40亩,妇女20亩,如果是二年休耕一次的地,则加倍受田,三年休耕一次的加两倍受田。奴婢和平民一样受露田。
材料二:……在均田制的基础上,次年颁布实行了新的租调制,规定一夫一妇为纳税单位,租额相对减轻,即一对夫妇年纳粟2石,帛1匹……以后相继建立的北齐、北周、隋、唐都曾颁布过此令,唯办法略有变更。
租:以户口为依据的土地税即田税
调: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即丁税
役: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兵役
租调制以均田制为基础,征税对象以人丁为主,征税方式以实物为主
任务二:什么叫租庸调制?根据材料分析唐代租庸调制相比于前代的进步意义?实行租庸调制的关键是什么?
材料一:唐代的赋役令规定:每丁每年向国家缴纳租粟二石。调随乡土所出,每年缴纳绢二丈,绵三两;不产丝绵的地方,则纳布二丈五尺,麻二斤。此外,每丁每年还要服徭役二十日,闰月加二日;如无徭役,则纳绢或布替代,每天折合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叫做庸。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
意义:①以庸代役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生产积极性提高;②政府的赋税收入有所保障;③租庸调制规定了农民负担的上限,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
土地
人口
任务三:结合材料,分析两税法实行的背景、内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的影响?
材料一:贞观十三年(639年),全国民户只有30万, 当时均田农民的土地较多。至天宝十三载(754年) 已增至90万户。百余年中民户增长了二倍, 而耕地的开拓却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 民户的土地势必日益缩小。
材料二:……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迭,丁口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乃盗起兵兴,财用益绌,而租庸调税法,乃陷于败坏。
——《新唐书》
材料三:账籍制度就是古代人口和经济普查的相关数据统计,每家每户该收多少税、有几位男丁需要服徭役,都记录在账籍中。其中“账”是壮丁册子,是记录服徭役的名册;“籍”是户口册子,是记录交税赋的名册。
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减少
政府能够控制的人口减少
有田则有租
有身则有庸
有户则有调
背景:唐朝中期以后,均田制遭到破坏,唐政府控制的农户减少,按丁征税的租庸调制无法实行,政府的财政收入锐降。
民众逃亡&土地兼并
均田制无法推行
租庸调制无法维持
政府财政收入锐减
赋税制度 征税原则 征税标准 征税对象 征税项目 征税次数
变化原因 户籍失实,土地兼并,均田制破坏 唐政府控制的农户减少,按丁征税的租庸调制无法实行 租庸调制 量入为出 受田农民 人丁为主 租庸调及杂税杂役 旬输月送
两税法 量出制入 不分主客 财产为主 户税(货币)、地税 夏秋两季
创新 保证财政 扩大对象 标准公平 简化名目 固定时间
积极影响:①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②改变以丁为主的赋役制,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③简化税收名目,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④以货币为主要征税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消极影响:①无统一税额,各地税负不均;②土地买卖合法化,土地兼并更加严重;③人口流动不受限制,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④以货币征税,币值不稳,负担加重。
论中央政府之组织:结束了上半段历史上的三公九卿制,而开创了下半段的尚书六部制。论选贤与能:结束了上半段的乡举里选制,而开创了下半段的科举考试制。论租税制度:结束了上半段的田租力役土贡分项征收制,而开创了下半段的单一税收制。……我们可以说: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一个最大的转捩中枢。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