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第6课
从隋唐盛世
到五代十国
隋 朝 兴 亡
盛 极 一 时 ,短 命 而 亡
壹
东汉
三国时期
(220-280)
魏
220
蜀
221
吴
222
西晋(266-316)
宋
北魏
梁
齐
陈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隋朝统一
北朝(439-581)
南朝(420-589)
十六国
前秦统一北方
东晋
(317-420)
导
回顾:梳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时间线:
隋朝兴亡
第一课时
581年,隋文帝(杨坚)灭北周,改国号隋。
589年,隋炀帝(杨广)灭陈,统一全国。
学习聚焦:隋朝盛极一时,虽短命而亡,但影响深远
隋朝兴亡
第一课时
展
一、隋朝——盛极一时
(1)营建东都:洛阳城,宏伟壮丽,闻名于世。
地理:洛阳位置适中,交通便利,便于转运物资。
经济:关中物资不足以供应统一后隋中央政府的需要。
政治:既便于加强对关东和江南的控制,也为了摆脱关陇集团的束缚。
【思考】 隋朝盛极一时有何表现?
关陇集团是一个政治统治集团,最早源自宇文泰府兵制的八柱国,由北魏六镇武将、代北武川的鲜卑贵族和关陇地区豪族组成。杨坚建隋、李渊建唐,都与关陇集团的支持密不可分。关陇集团是依靠武装力量建立起来、胡汉结合的集团,在西魏、北周、隋和唐初他们都占据统治地位,鼎盛期在北周、隋,到武则天时期基本结束。
隋朝兴亡
第一课时
展
一、隋朝——盛极一时
(2)广设仓库:长安、洛阳两都和地方;
目的:满足京城供给、军事供需、灾荒赈济。
【思考】 观察地图,隋朝粮仓的地理分布有何特点?分析如此设置的原因。
原因:①交通便利,便于运输调用。 ②长安洛阳是隋朝的政治中心,是粮仓的存在根本,同时也是重要的交通枢纽。③关中平原及河洛平原,是当时国内重要的产粮基地。
【思考】 隋朝盛极一时有何表现?
分布特点:①靠近大运河;②靠近长安、洛阳等重要城市。
隋朝兴亡
第一课时
展
一、隋朝——盛极一时
【思考】 隋朝盛极一时有何表现?
(3)开通大运河
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便利南粮北运。
大运河的特点:①利用天然河道和已有运河。
②以洛阳为中心,沟通五大水系。
【思考】看图指出隋大运河分哪四段?中心是哪?沟通了哪五大水系?开凿的目的是什么?如何评价大运河的开凿?
以南供北,以北控南,有效管控关东和江南。
修建东都、大运河、设仓库
一、隋朝——盛极一时
隋朝兴亡
第一课时
评
江南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自恃强盛,大兴土木,穷奢极欲
穷兵黩武,三征高丽
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
百姓起义、贵族反叛
启示:以民为本,藏富于民
二、隋朝——短命而亡
隋朝兴亡
第一课时
评
【思考】 隋朝短命而亡的原因?
国富
民贫
隋朝兴亡
第一课时
评
三、隋朝——影响深远
(1)国家统一:结束了四百多年的分裂,重归统一,促进民族交流与交融,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思考】 隋朝的深远影响有何表现?
(3)科举制: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
(2)三省六部制: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深远影响。
(5)民族关系:
①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突厥、吐谷浑、党项等)
②加强对岭南地区各族的治理(册封谯国夫人)
③在边疆推行郡县制,任用少数民族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因俗而治)
④加强了与流求的联系:曾三次派人抵达流球
(4)开通大运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运漕商旅,往来不绝”、
“自是天下利于传输“。
评
隋朝兴亡
第一课时
问题探究1:隋朝与秦朝的相似之处?有何启示?
秦朝 隋朝 相似处
结束春秋战国长期分裂,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结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了中国
北击匈奴、南征百越 攻灭吐谷浑,将青藏高原纳入版图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科举制、三省六部制 促进华夏族的形成 促进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融合 长城、阿房宫 洛阳城、大运河 陈胜吴广起义 隋末农民起义 秦二世 隋炀帝 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统治者的暴政和民心的丧失是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1、结束分裂实现统一
2、开疆拓土
3、制度创新
4、民族融合
5、大兴土木
6、因农民起义而灭亡
7、短命但影响深远
是否站在人民群众利益?
是否顺应历史潮流?
隋朝兴亡
第一课时
评
问题探究2:结合皮日休的诗,说说你是如何看待隋炀帝的?
历史人物评价,必须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要一分为二,要考虑历史人物的阶级性和时代性。
暴君≠昏君
(隋炀帝无德但有功)
参与灭陈,统一有功;广设仓库,救济有功;修建运河,贯通南北;科举选才,功在千秋。
大兴土木,穷奢极欲,穷兵黩武,超过社会承受极限,引发起义,可谓暴君。
隋朝兴亡
第一课时
检
本课小结
581年
589年
618年
隋文帝建立隋朝
灭陈统一
短命而亡
盛极一时
洛阳城;
大运河;仓库
影响深远;
盛世奠基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检
隋朝兴亡
第一课时
唐朝诗人李敬方作诗描述京杭大运河,“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据此可知,大运河的开凿( )
A.结束了南北对峙 B.导致经济重心南移
C.带来了隋唐盛世 D.具有双重的影响
D
导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第二课时
导
回顾旧知-隋朝兴亡
581年
589年
618年
隋文帝建立隋朝
灭陈统一
短命而亡
盛极一时
洛阳城;大运河;仓库
影响深远;
盛世奠基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第二课时
学习聚焦:唐前期出现盛世局面,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618年,李渊(唐高祖)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随后完成统一。
唐朝的繁荣
与民族交融
贰
思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第二课时
议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第二课时
618年
唐高祖李渊
建立唐朝
628年统一全国
626年
唐太宗李世民
“贞观之治”
690年
武则天
“贞观遗风”
712年
唐玄宗李隆基
“开元盛世”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第二课时
展
唐帝国在其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表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不仅达到中国历史上的新高峰,就世界范围来看也称得上最富庶、最文明的国度。
——张帆《辉煌与成熟:隋唐至明中叶的物质文明》
一、唐前期的盛世局面
展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第二课时
思考1:结合所学,中国古代盛世局面有哪些?
思考2:盛世的标准是什么?
文景之治、光武中兴、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
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君主贤能、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政策开明、民族团结、国威远播……
举例
共性
展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第二课时
思考3:分析中国古代封建盛世出现的原因?对当今国家的治理有何启示?
(1)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是盛世形成的必要条件。
(2) 统治阶级注意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即部分地调整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恢复与发展。
(3)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他们是盛世局面的直接创造者。
(4)统治者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国内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以及中外交流的频繁是推动盛世形成的重要因素。
启示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2)对生产关系的合理调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3)人才和合理的制度是社会发展的条件和保证
(4)执政党必须加强自身廉政建设,居安思危。
(5)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并举。
展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第二课时
思考4:如何认识中国古代封建盛世?
封建统治者注重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注重民生,积极发展生产是古代盛世出现的重要原因,值得我们借鉴。
但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基本矛盾没有改变,尤其是广大农民受剥削、受压迫的地位没有改变。统治者采取的这些宽松政策,从本质上讲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从而达到维护其长久统治的目的。
曲辕犁(耕犁基本定型)
筒车
农业:江南地区制造了曲辕犁,
并创造新型灌溉工具---筒车。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第二课时
评
一、盛世局面-经济的繁荣
敦煌莫高窟壁画唐朝牛耕图中的曲辕犁
唐三彩盘
南北交流
1.农业
2.手工业
3.商业
南 诏
安南都护府
【唐太宗】设置安西都护府
【唐高宗】联合回纥灭西突厥
【武则天】设置北庭都护府
【唐太宗】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嫁给松赞干布)
【唐中宗】金城公主入藏和亲
【唐穆宗】“长庆会盟” :西藏拉萨大昭寺门前,唐蕃会盟碑
册封南诏王,南诏王多次谴子弟入唐学习
【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唐玄宗】册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第二课时
二、唐朝的民族关系
展
【唐太宗】击败并俘获东突厥可汗,东突厥汗国灭亡;“天可汗”
【唐高宗】682年,东突厥旧部叛唐,建立后突厥汗国政权
【唐玄宗】744年,唐朝联合漠北回纥、葛逻禄等灭后突厥汗国
特点:政策开明,恩威并施,方式多样,因俗而治。
方式:武力征服、设立机构、政治和亲、会盟通好、册封首领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唐太宗
指导思想:
华夷一体、民族平等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第二课时
评
思考5:概括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归纳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第二课时
评
思考6:分析唐朝处理与周边民族关系方式形成的原因。
(1)唐朝疆域辽阔,周边民族众多;
(2) 唐朝制度先进,国力强盛;
(3)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相对落后,对发达的中原文化的向往;
(4)唐朝统治者有较为开明的民族观念。
(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冲击了传统的治边思想。
(6)李唐王室带有鲜卑血统。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第二课时
评
思考7:分析唐朝民族政策产生的影响。
(1)政治:有利于保持边疆地区的和平稳定,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2) 经济: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也促进了唐朝经济的繁荣。
(3)文化:加强了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促进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与华夏认同。
(4)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巩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第二课时
盛世荣耀——“盛唐耀千古”
检
“盛世”这个词是中国独有的,有人统计过,数千年中国古代历史,盛世和治世累计加在一起不过四百年左右,剩下的都是充斥着灾荒、动乱和腐败的平世和衰世。【汉代治世:文景之治+汉武帝(约百年);唐代治世: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约百年)】
古之天下所以一治一乱如循环者,何也?恃英雄也。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即世界借英雄而始成立之说也。故必到人民不倚赖英雄之境界,然后为真文明,然后以之立国而国可立,以之平天下而天下可平。
——梁启超
盛唐也未能避免“盛极而衰”的结局:唐玄宗开元、天宝之际,号称“全盛”,繁荣景象史所未见,但“安史之乱”的狂飙瞬间吹散了旷代繁华。
盛世(封建)难以出现,更难以保持
中国专制制度的框架和运转规则没有根本的突破和进步;
农业经济时代出现盛世并非易事;盛世的出现依赖的是人治;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第二课时
检
唐朝对于周边少数民族的骚动和叛乱采用文武并用、威德兼施的策略,即一方面威之以武,构建军事据点,另一方面则大张旗鼓地进行政治招抚,推进羁縻州的行政建制。该策略意在( )。
A.差别对待,对峙并存 B.维持和平,发展经济
C.稳定边防,巩固统治 D.武力征服,经营中原
C
检
唐朝的繁荣与民族交融
第二课时
南北朝时,北方人骑马是日常生活,南方人则畏马如虎。唐代时,南北方人对骑马已经习以为常,男女皆然。唐人骑术水平不差,马球成为常见运动。材料现象反映了唐朝时期( )
A.北方文化逐渐取得了主导地位 B.男女社会地位趋于平等
C.民族交融为中华文明注入活力 D.游牧经济范围不断扩大
C
导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第三课时
安史之乱、黄巢
起义和五代十国
叁
755年
618年
907年
朱温废唐
贞观之治
武周政治
开元盛世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黄巢起义
581年
开皇之治
唐朝建立
隋朝建立
589年完成统一
960年
北宋建立
短
盛
乱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第三课时
导
学习聚焦:
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黄巢起义后唐朝灭亡,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出现
思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第三课时
议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第三课时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第三课时
(一)中晚唐政局-安史之乱
【思考】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
展
边疆形势紧张
边境重地增置军镇,节度使权重,藩镇林立,外重内轻
材料三 天宝末,兄国忠盗丞相位,愚弄国柄。 ——陈鸿《长恨歌传》
材料四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白居易《长恨歌》
材料五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唐)杜甫
统治者沉迷享乐
政治腐败,任人唯亲
社会矛盾尖锐
755年,身兼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在范阳起兵,与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叛乱历时八年,后被唐平定;
2.分析安史之乱的影响?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第三课时
展
(一)中晚唐政局-安史之乱
⑤经济:严重破坏北方经济,迫使大量北方民众南迁,客观上
促进了江南地区的进一步开发(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①地方:参与平叛的许多将领拥兵自重,中央集权大大削弱,
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④政治:皇帝开始利用宦官制衡武将,导致宦官势力坐大。
②民族:边防空虚,吐蕃趁机占领河西陇右地区。
③唐朝由盛转衰。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第三课时
展
(一)中晚唐政局-藩镇割据
名词解释:藩是保卫,镇指军镇。封建朝廷设置军镇,本为保卫自身安全,但发展结果往往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
增设目的:加强边防和牵制地方势力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第三课时
展
(一)中晚唐政局-藩镇割据
政治 拥有自主权,可以自行任免官吏,节度使死后职位传给儿子或部将
经济 不向朝廷上报土地户籍,本地税收不上交朝廷。
军事 拥有强悍的武装,独霸一方
藩镇的割据性
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第三课时
评
思考: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但百年未亡的原因是什么?
——(2018·新课标Ⅰ·25)
与中央对立,长期割据
与中央有摩擦,但尚未达到割据状态
由中央直接控制,为唐后期立国之根本
①藩镇不都是割据势力。
②藩镇之间互相制约,难以完全推翻中央政权。
③唐朝中央政府仍然有极大的权威。即使是割据的藩镇也必须在名义上尊奉中央以获得统治权力的合法性(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军情)。
④两税法改革极大增加了唐朝中央的财政收入,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第三课时
评
(一)中晚唐政局-宦官专权
唐后期的皇帝顺宗、宪宗、敬宗皆死于宦官之手;
穆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都是由宦官拥立的。
根源: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的弊端
反宦官斗争:
1.南衙北司之争
2.永贞革新:又称“二王八司马事件”
3.甘露之变
李德裕
牛僧孺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第三课时
评
(一)中晚唐政局-朋党之争
科举出身,庶族地主
门荫出身,世家大族
实质:
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不同派别争权夺利的政治斗争。
注:两党在勾心斗角中,都勾结宦官作为后台,与宦官同流合污,致使唐后期的政治更加腐败。无论谁掌握大权,都不可能较大的改进当时的社会状况。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第三课时
评
(二)唐朝灭亡
【思考】为何黄巢起义后唐朝速亡?
1.黄巢起义横扫大半个中国,一度攻占长安,沉重地打击了唐朝的统治。
2.黄巢起义破坏了中央与藩镇之间的平衡。
自唐末农民战争开始,藩镇的本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或在农民战争中保存实力,或借农民战争之机脱离唐廷自立。做为中央地方行政机构的藩镇已不复存在,变成了瓦解李唐统治的因素,肢解了大唐帝国,使唐廷彻底丧失了对地方的控制。
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唐朝灭亡
【思考】结合材料,指出五代十国的实质?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第三课时
评
(三)五代十国
实质: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特点:开国君主皆为掌握兵权的武将
在五代十国后期,后周世宗柴荣顺应当时形势清除五代的弊政,实力逐渐增强,为后来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奠定了基础。
政治 严明法纪,惩治贪官,抑制藩镇,强化中央政权
经济 招抚流民,垦种荒田,核定田亩,均定租赋,减免苛敛
军事 整顿军队,严肃军纪。
启示:乱世中藏生机,分裂中孕统一,分裂始终不是历史的主流,统一才是大势所趋。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第三课时
评
(三)五代十国
藩镇崛起
外重内轻
玄宗怠政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宦官专政
朋党之争
唐朝灭亡
五代十国
边疆紧张
检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第三课时
本课小结
隋唐时期
魏南北朝晋时期
秦汉时期
五代十国时期
黄巢起义
结语:中国历史具有连续性,“它是一个动态进程,是在各种波动和变态中体现出来的,留下的是一条螺旋形上升的轨迹。” 隋唐开放进取的政策造就了隋唐盛世,成就中华文明史上的又一座高峰。这充分说明了只有开放进取,才能实现民族与国家的繁荣和富强
D
据学者研究, 唐朝“安史之乱” 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
如下表所示。由此可知, 这一时期的藩镇( )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第三课时
检
检
安史之乱、黄巢起义和五代十国
第三课时
东汉之衰,宦官最名骄横。然皆假(借)人主之权,依凭城社(帝),以浊乱天下,未有能劫胁天子如制婴儿,废置在手,东西出其意,使天子畏之若乘虎狼而挟蛇虺(hui,毒蛇),如唐世者也。所以然者,非他,汉不握兵,唐握兵故也。与汉末相比,唐后期
A.宦官已经手握重兵 B.皇帝更加倚重宦官
C.皇帝年幼大权旁落 D.宦官控制藩镇兵权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