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高中地理(人教版)高二上学期期中仿真模拟试卷(一)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高中地理(人教版)高二上学期期中仿真模拟试卷(一)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17 13:43:18

文档简介

高中地理(人教版)高二上学期期中仿真模拟试卷(一)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2024高二上·浙江月考)下图为夏至日某极点上空投影示意图,弧线ACB表示晨昏线,C点为晨昏线与极圈的切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弧AC为晨线 ②弧BC为晨线
③120°W地方时为12:00 ④伦敦的地方时为8:00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2.符合此时刻的光照图是(  )
A. B.
C. D.
【答案】1.C
2.B
【知识点】昼夜更替;光照图的判读;地方时与区时的确定与计算;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析】【点评】晨线和昏线的判读:(1)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线为晨线,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线为昏线。(2)利用地方时判断晨线和昏线。因为赤道全年昼夜等长,从地方时角度看,都是6时日出,18时日落,若晨昏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6时,则为晨线;若为18时,则为昏线。
1.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图中0°经线及120°W可知,地球的自转方向为逆时针,则该图为北极点俯视图。此时为夏至日,图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弧AC向东为夜进入昼的分界线,为晨线,①正确;弧BC向东为昼进入夜的分界线,为昏线,②错误;此时120°W为夜半球的中心线,地方时为0:00,③错误;120°W为0:00,伦敦(0°经线)地方时为8:00,④正确,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2.A.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图中晨昏线与经线重合,表示两分日,A错误。
B.B图北极圈内出现极昼,60°E位于昼半球的中心、120°W位于夜半球的中心,由材料及上一题分析可知,与题干信息相符,B正确。
C.C北极圈出现极昼,昼半球的中心为30°E(0°+30°)、夜半球的中心为150°W,与题干信息不符,C错误。
D.D图南极圈出现极夜、北极圈则出现极昼,夜半球的中心为60°E,与题干信息不符,D错误。
故答案为:B。
(2024高二上·新津月考)2023年11月23日,家住泰州(约32°N)的孙老师在清晨上班的途中,拍下了一张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离站台最近的汽车行驶方向是(  )
A.向东 B.向南 C.向西 D.向北
4.孙老师在等公交车的过程中,发现地面人影发生了变化,变化可能表现为(  )
A.影子变长,顺时针移动 B.影子变短,逆时针移动
C.影子变长,逆时针移动 D.影子变短,顺时针移动
【答案】3.B
4.D
【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点评】影子的朝向与太阳的位置相反;距离太阳直射点纬度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物体的影子越短;距离太阳直射点纬度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物体的影子越长。太阳方位变化特征:直射点在北(南)半球,除极昼极夜区外,东北(南)升,西北(南)落;直射点在赤道,正东升,正西落;直射纬线以北(南)地区,正午太阳在正南(北)。
3.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23年12月3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泰州,太阳东南升西南落,此时清晨,太阳位于东南方位,影子朝向西北方位。结合图中的信息可以看出车头朝向南方,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4.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孙老师等公交车期间,太阳从东南升起逐渐向正南方向移动,呈顺时针,人影由西北逐渐向正北方向移动,也呈顺时针;等公交车期间太阳高度角逐渐抬高,人影逐渐变短,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2024高二上·凉州开学考)左图为我国南极科学考查站分布示意图,其中昆仑站于2009年1月27日建成,这是我国在南极内陆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右图为“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下列四地中,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  )
A.昆仑站 B.中山站 C.长城站 D.南极点
6.右图中地球公转速度最慢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5.C
6.B
【知识点】地球自转及其特征;地球公转及其特征
【解析】【点评】地球自转角速度的特点是除极点为0外,其余均相等,即每小时15°。影响线速度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和海拔高度,如果地表均一,则地球自转线速度的特点是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如果地表不均一,则相同的纬度,海拔高,自转线速度大,海拔低,自转线速度小。
5.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基本规律是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结合四个考察站的纬度位置可判断,长城站的纬度最低,自转线速度最大,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6.地球1月初到达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到达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最慢;②距离远日点最近,地球公转速度最慢;④位于12月22日之后,最接近近日点,地球公转速度最快;①③距离远日点的时间间隔大于②,因此地球公转速度快于②,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2024高二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月考)下图示意某区域地质剖面,其中①指断层,据测定该地玄武岩的硬度远高于各类沉积岩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该区域①②③④地理现象或事物形成的先后顺序为(  )
A.④③②① B.④①②③ C.③②④① D.①②③④
8.N处岩石可能具有的特征是(  )
A.含有化石 B.纯净如玉 C.气孔构造 D.层理分明
9.砂砾石层的下界为相对平坦而广阔的面。该面形成时期,所在区域可能(  )
A.地壳持续下降,遭受侵蚀 B.地壳间歇下降,接受沉积
C.地壳相对稳定,遭受侵蚀 D.地壳持续抬升,接受沉积
【答案】7.B
8.B
9.C
【知识点】矿物与岩石;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构造地貌的判读
【解析】【点评】岩石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一般来说,沉积岩的新老关系是岩层越在下面越先形成,岩层越老,越在上面越新;断层的形成晚于所切断的岩层,早于其上覆盖的岩层;岩浆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断的岩层;变质岩的形成一般是岩浆喷发时产生高温高压的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的形成时间晚于其附近的岩浆岩。
7.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该地最先发生沉积岩层的挤压,产生褶皱④;后岩层受张力作用,出现断层①;随地壳抬升,岩层受到外力侵蚀形成侵蚀面,后随地壳下沉,在侵蚀面上堆积形成砂砾石层②;最后岩浆喷发,熔穿沉积岩和砂砾石层,喷出地面在砂砾石层上冷凝形成玄武岩台地③,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8.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N处岩层位于玄武岩两侧,是早先的石灰岩在岩浆高温高压下出现变质,形成的变质岩,可能具有的特征是纯净如玉;含有化石、层理分明是沉积岩的特征,有气孔构造是玄武岩的特征,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9.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 砂砾石层的下界相对平坦,说明该区域地壳运动稳定,但砂砾石层的下界面有明显岩层缺失痕迹,可能是岩层遭受侵蚀,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2024高二上·乐平期中)山岳冰川常发育在中、低纬度的高山地带。冻结在冰川体内的各种碎屑物随着冰川体在重力作用下沿冰川谷缓慢地向下移动。在宽阔的冰川谷地,冰川体消融的前端常形成由众多碎屑物堆积形成的冰碛垄及发育出辫状水系。下图是山岳冰川地貌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在任一条冰碛垄的形成过程中,气候(  )
A.逐渐变冷 B.逐渐变暖 C.反复升降 D.相对稳定
11.冰川消融区的前端常发育出辫状水系的原因有(  )
①冰川消融量较小②冰川消融具有季节性③冰川谷比较宽阔④冰川谷地势比较陡峭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10.D
11.C
【知识点】河流地貌;冰川地貌
【解析】【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河流地貌。辫状水系又称辫流,指发育在三角洲、冲洪积扇、山前倾斜平原上,由许多汉流构成的水流交错、形似发辫的水系。常出现在冰川末端,由冰川融水构成,或出现在水流不稳定,含沙量大的山区与山前河流上。辫状河道形成的最主要条件是流量很不稳定,含沙量大且粒度粗而不均一。
10.一条冰碛垄的形成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该时期内冰川在同一区域融化后冰碛物大致在同一位置堆积而成,因此形成过程中气候相对稳定,D正确
故答案为:D。
11.①冰川消融量较小不利于辫状水系的发育,①错误。
②冰川消融区的前端因冰川消融具有季节性而使得流量不定,易形成辫状河道,②正确;
③冰川谷比较平坦宽阔,对汛期水流的约束小,容易导致河流散乱。③正确。
④ 冰川谷地势比较陡峭,导致河流流速快,侵蚀为主,不易发育鞭状水系。④错误。
故答案为:C。
(2024高二上·龙岗月考)雅丹地貌是发育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沉积岩或沉积物上的风蚀地貌。新疆塔里木盆地东缘的罗布泊地区,发育着广泛且形态多样的雅丹地貌,某研究团队在实地考察中发现孔雀河靠近河口处河段周边存在早期的高大雅丹和后期形成的低矮雅丹共存的现象。下图示意罗布泊地区雅丹地貌的分布及某观测点雅丹地貌的空间形态及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12.在雅丹地貌空间形态中能指示当地盛行风向的是雅丹单体的(  )
A.长度 B.宽度 C.高度 D.走向
13.该地区雅丹地貌演变过程为(  )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④→③→②→① D.④→①→②→③
14.孔雀河河口周边低矮雅丹是由于(  )
A.堆积物较松散导致其侵蚀较为严重而形成
B.该区域受风力侵蚀较小而形成
C.洪水挟带堆积物覆盖原有雅丹群后再发育而形成
D.夏季洪流加速对地面的侵蚀而形成
【答案】12.D
13.B
14.C
【知识点】风沙地貌
【解析】【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风沙地貌。雅丹地貌现泛指干燥地区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
12.依据图中雅丹单体最高点的位置位于东北方向可知,雅丹单体东北部坡度大,应属于迎风坡,故当地盛行风为东北风,图中雅丹单体走向呈东北至西南走向延伸的长条形,雅丹单体的走向与盛行风向与一致,故D正确;长度、宽度、高度等与盛行风向的关系相对不大,排除ABC。
答案为:D。
13.联系已学可知,风蚀雅丹的形成过程:在长期的地质风化作用下,风和流水可以带走疏松的沙土层,荒漠区变化剧烈的温差所产生的胀缩效应能够让坚硬的泥岩层发生崩裂;暴露出来的沙石层被水和风带走,逐渐演变为凹槽状;再加上雨雪水的冲刷作用使得崩裂的裂隙加宽扩大;大风对裂隙不断进行剥蚀,沙土层慢慢形成风蚀沟谷和洼地,被留下来的坚硬的岩石则形成孤岛状的、大小不一的长条形土墩。通过不断的侵蚀作用使雅丹体变低、变小并逐步消亡,最后形成以稀少、孤立的雅丹体为主 。按照这一形成过程对照①②③④四幅图,其演变过程为①④③②,B正确。
故答案为:B。
14.A、松散的堆积物易被侵蚀,留到最后。A错误;
B、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地区,多大风天气,风力强劲,B错误;
C、由图可知,在罗布泊达到最大湖面范围的时期,湖水淹没孔雀河河口早期部分高大雅丹地貌,洪水携带物在河口处周边堆积,覆盖原有部分雅丹群,形成的低矮雅丹地貌,在罗布泊湖面面积变小的时期,再经风力作用继续发育而形成,C正确。
D、夏季洪流在流水作用下孔雀河河口以沉积作用为主,D错误;
故答案为:C。
(2024高二上·江西开学考)读部分纬度大气环流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5.有关B气压带大气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由高纬流向低纬,大气冷干 B.由低纬流向高纬,气流暖湿
C.气流受热膨胀上升 D.高空气流堆积下沉
16.由气压带A和风带a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
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D.地中海气候
【答案】15.D
16.B
【知识点】三圈环流及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解析】【点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如下图所示:
15.从图中可以看出,B气压带位于30附近,应该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是由于高空的大气逐渐堆积下沉形成的,并非受热膨胀上升;副热带高气压带使空气由低纬流向高纬,气流干热。D正确。
故答案为:D。
16.据图判断,气压带A在赤道附近,应为赤道低气压带,风带a为信风带,由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热带沙漠气候受副热带高压或信风带控制,地中海气候受盛行西风和副热带高压带交替控制。B正确。
故答案为:B。
二、综合题(本题包括两小题,共52分)
17.(2023高二上·赤峰期中)下图中,图甲为某季节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图乙为非洲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依据图甲所示信息判断北半球季节,并说明判断的依据。
(2)简析此季节图乙中①地区降水量特点,并说明原因。
(3)指出②地区的气候类型,分析形成原因,并简述其气候特点。
(4)分析马达加斯加岛东侧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原因。
【答案】(1)冬季;气压带和风带向南移动。
(2)降水少;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
(3)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压带和东北信风交替控制;全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两季。
(4)马达加斯加暖流的增温增湿;东南信风自海洋吹向陆地,带来水汽,受地形的抬升作用明显形成地形雨,降水多。
【知识点】三圈环流及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解析】【分析】(1)根据图甲所示的信息,可以判断北半球处于冬季季节。判断依据:1. 北半球的气压带向南移动:根据图甲中的气压带示意,气压带向南方移动,表明北半球的季节正在从夏季向冬季过渡。2. 风带的分布:根据图甲中的风带示意,南半球的风带(副热带高压带、南极大陆高压带、副极地高压带)北移,而北半球的风带(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向南移动,也表明北半球处于冬季季节。
(2)根据图乙中地区的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可以看出图中的①地区降水量较少。降水量特点分析:1. 降水少:根据图乙中的颜色表示,可以看出该地区被标示为干旱气候类型,说明降水量较少。原因分析:降水量少的原因是受到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副热带高气压带通常位于赤道附近的30°纬度左右,其所带来的下沉气流和稳定的天气条件使得降水减少。这种高气压带会抑制空气上升和云的形成,从而减少降水的发生。由于图乙中的①地区落在副热带高气压带所覆盖的范围内,因此该地区相对干燥,降水量较少。
(3)根据图乙中的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可以看出图中的②地区属于热带草原气候类型。形成原因:②地区位于靠近赤道的区域,气候受赤道低压带和东北信风交替控制,这种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赤道低压带:该地区位于赤道附近,赤道低压带的影响使得该地区全年气温高,热带草原气候得以形成。2. 东北信风:东北信风为该地区主要降水期的风力来源,为该地区的草原生长和降水提供了充分保障。气候特点:②地区的气候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全年高温:由于位于赤道附近,该地区在全年都能感受到高温的气息,全年气温较为稳定。2. 明显的干湿季节:由于受季风气候影响,该地区有明显的干湿季节,其中干季较长,多数月份不降雨或降水较少。3. 草原植被茂盛:由于气温适宜、降水充足,该地区的植被相对较为茂密,是热带草原气候的典型特征。
(4)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两个主要因素:1. 马达加斯加暖流的增温增湿:东侧的马达加斯加岛受到暖流的影响,暖流可以带来海洋的温暖水汽,增加大气的湿度。这种增温和增湿作用对于形成热带雨林气候至关重要,创造了适宜的环境条件供雨林植被生长。2. 东南信风带来的水汽:东南信风是从海洋吹向陆地的风流,海洋水汽被带到马达加斯加岛上空。当这些水汽遇到岛屿上的地形障碍时,会被抬升到较高的海拔上,形成地形雨。地形雨是一种主要降水形式,对马达加斯加岛东侧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故答案为:(1)冬季;气压带和风带向南移动;(2)降水少;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3)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压带和东北信风交替控制;全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两季;(4)马达加斯加暖流的增温增湿;东南信风自海洋吹向陆地,带来水汽,受地形的抬升明显,形成地形雨,降水较多。
【点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对气候有重要影响,以下是其主要影响方面:1. 降水分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决定了不同地区的降水分布。在赤道附近,由于天气系统的影响,会形成赤道低压带,降水量较高;而在副热带高气压带附近,下沉气流抑制了云的形成,导致降水较少。所以,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会改变降水分布的位置和强度。2. 气候带划分: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和移动也决定了气候带的划分。例如,赤道附近的低压带和生长于那里的热带雨林是热带气候带的典型。而副高带附近的干旱气候则受到其下沉气流的影响。3. 温度分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对温度分布也有影响。例如,东风带和西风带的移动将不同地区的暖湿空气和寒冷干燥空气传送到了不同地区,改变了温度的分布。这也是为什么某些地区在冬季可能会有温暖的气候,因为暖湿空气被带入了这些地区。4. 季风气候: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也影响了季风气候的形成。例如,亚洲东南部的季风是由于夏季副热带高压带的移动,将暖湿的气流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大量降水。
18.(2023高二上·雨花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翠微峰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江西省东南部,年均降水量1650mm,丹霞地貌发育(左图)。山体以红色砾岩为主,孔隙度大,局部有较大的砾石,多含易溶于水的钙质和易吸水膨胀的黏土矿物,表面多蜂窝状洞穴(右图)。研究发现:相较于洞穴外部,洞穴内湿度高,气候环境稳定,多见苔藓和昆虫巢穴。
(1)指出甲、乙两处更容易发育蜂窝状洞穴的地点,并说明该处发育此地貌的理由。
(2)结合砾岩的特点,分析在流水作用下砾岩易发育凹坑的原因。
(3)与洞穴外部相比,判断洞穴内部的风化强度,并分析原因。
(4)该地准备申报研学旅行基地,请设计两个关于地质地貌的研学主题。
【答案】(1)甲处。甲处地势陡峭,流水作用强;岩石裸露,风化作用强。
(2)砾岩孔隙度大,流水渗漏侵蚀,易导致砾石脱落;砾岩多黏土矿物,黏土矿物易吸水膨胀脱落;砾岩内部的钙质易溶解流失,破坏砾岩结构。
(3)洞穴内风化强。洞穴内湿度高,利于岩石内部物质溶解和膨胀脱落;洞内气候环境稳定,利于洞内岩石持续溶解和膨胀脱落(加速风化);洞内多苔藓、昆虫等动植物,加速岩石风化。
(4)欣赏赤壁丹霞,探因流水侵蚀;探秘蜂窝洞穴,寻找风化遗迹;探寻地壳升降,解密岩石密码。
【知识点】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解析】【分析】(1)由图示可知,甲处地势陡,水流湍急,流水作用强,且岩石裸露,风化作用强;而乙处地势平缓,植被茂密,故甲处蜂窝状洞穴发育。
(2)砾石孔隙度大,流水侵蚀,易导致砾石内部颗粒物脱落。砾岩的黏土含的钙质易溶解流失,破坏砾岩结构,黏土矿物易吸水膨胀脱落。
(3)洞穴内湿度高利于岩石内部物质溶解和膨胀脱落。洞内气候环境稳定利于延长岩石内部物质溶解和膨胀脱落时间。洞内多苔藓、昆虫等动植物,加速岩石风化。
(4)该地为典型的丹霞地貌,且山体以红色砾岩为主,孔隙度大,风化作用表现明显,可以涉及欣赏赤壁丹霞,探因流水侵蚀;探秘蜂窝洞穴,寻找风化遗迹;探寻地壳升降,解密岩石密码等研学主题。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植被丰富、坡度较缓,不利于风化、侵蚀。流水侵蚀的强弱主要是水量、岩石性质等有关。水流量越大、岩石性质越软越易被侵蚀、岩石孔隙大易下渗。
(1)由图示可知,甲处地势陡,水流湍急,流水作用强,且岩石裸露,风化作用强;而乙处地势平缓,植被茂密,故甲处蜂窝状洞穴发育。
(2)材料提示:“孔隙度大,局部有较大的砾石”,故流水侵蚀,易导致砾石内部颗粒物脱落。材料提示:“多含易溶于水的钙质和易吸水膨胀的黏土矿物”,故砾岩内部的钙质易溶解流失,破坏砾岩结构,黏土矿物易吸水膨胀脱落。
(3)材料提示:“洞穴内湿度高”,故利于岩石内部物质溶解和膨胀脱落。材料提示:“气候环境稳定”,故利于延长岩石内部物质溶解和膨胀脱落时间。材料提示:“洞内多见苔藓和昆虫巢穴”,故洞内多苔藓、昆虫等动植物,加速岩石风化。
(4)此题抓住题目关键词,从“地质地貌”这个角度设计研学旅行主题,答案言之有理即可。该地为典型的丹霞地貌,且山体以红色砾岩为主,孔隙度大,风化作用表现明显,可以涉及欣赏赤壁丹霞,探因流水侵蚀;探秘蜂窝洞穴,寻找风化遗迹;探寻地壳升降,解密岩石密码等研学主题。
1 / 1高中地理(人教版)高二上学期期中仿真模拟试卷(一)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2024高二上·浙江月考)下图为夏至日某极点上空投影示意图,弧线ACB表示晨昏线,C点为晨昏线与极圈的切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弧AC为晨线 ②弧BC为晨线
③120°W地方时为12:00 ④伦敦的地方时为8:00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2.符合此时刻的光照图是(  )
A. B.
C. D.
(2024高二上·新津月考)2023年11月23日,家住泰州(约32°N)的孙老师在清晨上班的途中,拍下了一张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离站台最近的汽车行驶方向是(  )
A.向东 B.向南 C.向西 D.向北
4.孙老师在等公交车的过程中,发现地面人影发生了变化,变化可能表现为(  )
A.影子变长,顺时针移动 B.影子变短,逆时针移动
C.影子变长,逆时针移动 D.影子变短,顺时针移动
(2024高二上·凉州开学考)左图为我国南极科学考查站分布示意图,其中昆仑站于2009年1月27日建成,这是我国在南极内陆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右图为“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下列四地中,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  )
A.昆仑站 B.中山站 C.长城站 D.南极点
6.右图中地球公转速度最慢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024高二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月考)下图示意某区域地质剖面,其中①指断层,据测定该地玄武岩的硬度远高于各类沉积岩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该区域①②③④地理现象或事物形成的先后顺序为(  )
A.④③②① B.④①②③ C.③②④① D.①②③④
8.N处岩石可能具有的特征是(  )
A.含有化石 B.纯净如玉 C.气孔构造 D.层理分明
9.砂砾石层的下界为相对平坦而广阔的面。该面形成时期,所在区域可能(  )
A.地壳持续下降,遭受侵蚀 B.地壳间歇下降,接受沉积
C.地壳相对稳定,遭受侵蚀 D.地壳持续抬升,接受沉积
(2024高二上·乐平期中)山岳冰川常发育在中、低纬度的高山地带。冻结在冰川体内的各种碎屑物随着冰川体在重力作用下沿冰川谷缓慢地向下移动。在宽阔的冰川谷地,冰川体消融的前端常形成由众多碎屑物堆积形成的冰碛垄及发育出辫状水系。下图是山岳冰川地貌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在任一条冰碛垄的形成过程中,气候(  )
A.逐渐变冷 B.逐渐变暖 C.反复升降 D.相对稳定
11.冰川消融区的前端常发育出辫状水系的原因有(  )
①冰川消融量较小②冰川消融具有季节性③冰川谷比较宽阔④冰川谷地势比较陡峭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24高二上·龙岗月考)雅丹地貌是发育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沉积岩或沉积物上的风蚀地貌。新疆塔里木盆地东缘的罗布泊地区,发育着广泛且形态多样的雅丹地貌,某研究团队在实地考察中发现孔雀河靠近河口处河段周边存在早期的高大雅丹和后期形成的低矮雅丹共存的现象。下图示意罗布泊地区雅丹地貌的分布及某观测点雅丹地貌的空间形态及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12.在雅丹地貌空间形态中能指示当地盛行风向的是雅丹单体的(  )
A.长度 B.宽度 C.高度 D.走向
13.该地区雅丹地貌演变过程为(  )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④→③→②→① D.④→①→②→③
14.孔雀河河口周边低矮雅丹是由于(  )
A.堆积物较松散导致其侵蚀较为严重而形成
B.该区域受风力侵蚀较小而形成
C.洪水挟带堆积物覆盖原有雅丹群后再发育而形成
D.夏季洪流加速对地面的侵蚀而形成
(2024高二上·江西开学考)读部分纬度大气环流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5.有关B气压带大气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由高纬流向低纬,大气冷干 B.由低纬流向高纬,气流暖湿
C.气流受热膨胀上升 D.高空气流堆积下沉
16.由气压带A和风带a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  )
A.热带雨林气候 B.热带草原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D.地中海气候
二、综合题(本题包括两小题,共52分)
17.(2023高二上·赤峰期中)下图中,图甲为某季节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图乙为非洲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依据图甲所示信息判断北半球季节,并说明判断的依据。
(2)简析此季节图乙中①地区降水量特点,并说明原因。
(3)指出②地区的气候类型,分析形成原因,并简述其气候特点。
(4)分析马达加斯加岛东侧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原因。
18.(2023高二上·雨花期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翠微峰国家森林公园位于江西省东南部,年均降水量1650mm,丹霞地貌发育(左图)。山体以红色砾岩为主,孔隙度大,局部有较大的砾石,多含易溶于水的钙质和易吸水膨胀的黏土矿物,表面多蜂窝状洞穴(右图)。研究发现:相较于洞穴外部,洞穴内湿度高,气候环境稳定,多见苔藓和昆虫巢穴。
(1)指出甲、乙两处更容易发育蜂窝状洞穴的地点,并说明该处发育此地貌的理由。
(2)结合砾岩的特点,分析在流水作用下砾岩易发育凹坑的原因。
(3)与洞穴外部相比,判断洞穴内部的风化强度,并分析原因。
(4)该地准备申报研学旅行基地,请设计两个关于地质地貌的研学主题。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B
【知识点】昼夜更替;光照图的判读;地方时与区时的确定与计算;昼夜长短的变化
【解析】【点评】晨线和昏线的判读:(1)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线为晨线,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线为昏线。(2)利用地方时判断晨线和昏线。因为赤道全年昼夜等长,从地方时角度看,都是6时日出,18时日落,若晨昏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6时,则为晨线;若为18时,则为昏线。
1.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图中0°经线及120°W可知,地球的自转方向为逆时针,则该图为北极点俯视图。此时为夏至日,图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弧AC向东为夜进入昼的分界线,为晨线,①正确;弧BC向东为昼进入夜的分界线,为昏线,②错误;此时120°W为夜半球的中心线,地方时为0:00,③错误;120°W为0:00,伦敦(0°经线)地方时为8:00,④正确,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2.A.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图中晨昏线与经线重合,表示两分日,A错误。
B.B图北极圈内出现极昼,60°E位于昼半球的中心、120°W位于夜半球的中心,由材料及上一题分析可知,与题干信息相符,B正确。
C.C北极圈出现极昼,昼半球的中心为30°E(0°+30°)、夜半球的中心为150°W,与题干信息不符,C错误。
D.D图南极圈出现极夜、北极圈则出现极昼,夜半球的中心为60°E,与题干信息不符,D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3.B
4.D
【知识点】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解析】【点评】影子的朝向与太阳的位置相反;距离太阳直射点纬度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物体的影子越短;距离太阳直射点纬度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物体的影子越长。太阳方位变化特征:直射点在北(南)半球,除极昼极夜区外,东北(南)升,西北(南)落;直射点在赤道,正东升,正西落;直射纬线以北(南)地区,正午太阳在正南(北)。
3.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23年12月3日,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泰州,太阳东南升西南落,此时清晨,太阳位于东南方位,影子朝向西北方位。结合图中的信息可以看出车头朝向南方,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4.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孙老师等公交车期间,太阳从东南升起逐渐向正南方向移动,呈顺时针,人影由西北逐渐向正北方向移动,也呈顺时针;等公交车期间太阳高度角逐渐抬高,人影逐渐变短,D正确,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答案】5.C
6.B
【知识点】地球自转及其特征;地球公转及其特征
【解析】【点评】地球自转角速度的特点是除极点为0外,其余均相等,即每小时15°。影响线速度的因素主要有纬度和海拔高度,如果地表均一,则地球自转线速度的特点是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如果地表不均一,则相同的纬度,海拔高,自转线速度大,海拔低,自转线速度小。
5.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基本规律是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结合四个考察站的纬度位置可判断,长城站的纬度最低,自转线速度最大,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6.地球1月初到达近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到达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最慢;②距离远日点最近,地球公转速度最慢;④位于12月22日之后,最接近近日点,地球公转速度最快;①③距离远日点的时间间隔大于②,因此地球公转速度快于②,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答案】7.B
8.B
9.C
【知识点】矿物与岩石;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构造地貌的判读
【解析】【点评】岩石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一般来说,沉积岩的新老关系是岩层越在下面越先形成,岩层越老,越在上面越新;断层的形成晚于所切断的岩层,早于其上覆盖的岩层;岩浆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断的岩层;变质岩的形成一般是岩浆喷发时产生高温高压的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的形成时间晚于其附近的岩浆岩。
7.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该地最先发生沉积岩层的挤压,产生褶皱④;后岩层受张力作用,出现断层①;随地壳抬升,岩层受到外力侵蚀形成侵蚀面,后随地壳下沉,在侵蚀面上堆积形成砂砾石层②;最后岩浆喷发,熔穿沉积岩和砂砾石层,喷出地面在砂砾石层上冷凝形成玄武岩台地③,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8.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N处岩层位于玄武岩两侧,是早先的石灰岩在岩浆高温高压下出现变质,形成的变质岩,可能具有的特征是纯净如玉;含有化石、层理分明是沉积岩的特征,有气孔构造是玄武岩的特征,B正确,ACD错误。
故答案为:B。
9.根据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 砂砾石层的下界相对平坦,说明该区域地壳运动稳定,但砂砾石层的下界面有明显岩层缺失痕迹,可能是岩层遭受侵蚀,C正确,ABD错误。
故答案为:C。
【答案】10.D
11.C
【知识点】河流地貌;冰川地貌
【解析】【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河流地貌。辫状水系又称辫流,指发育在三角洲、冲洪积扇、山前倾斜平原上,由许多汉流构成的水流交错、形似发辫的水系。常出现在冰川末端,由冰川融水构成,或出现在水流不稳定,含沙量大的山区与山前河流上。辫状河道形成的最主要条件是流量很不稳定,含沙量大且粒度粗而不均一。
10.一条冰碛垄的形成需要经历较长的时间,该时期内冰川在同一区域融化后冰碛物大致在同一位置堆积而成,因此形成过程中气候相对稳定,D正确
故答案为:D。
11.①冰川消融量较小不利于辫状水系的发育,①错误。
②冰川消融区的前端因冰川消融具有季节性而使得流量不定,易形成辫状河道,②正确;
③冰川谷比较平坦宽阔,对汛期水流的约束小,容易导致河流散乱。③正确。
④ 冰川谷地势比较陡峭,导致河流流速快,侵蚀为主,不易发育鞭状水系。④错误。
故答案为:C。
【答案】12.D
13.B
14.C
【知识点】风沙地貌
【解析】【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风沙地貌。雅丹地貌现泛指干燥地区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
12.依据图中雅丹单体最高点的位置位于东北方向可知,雅丹单体东北部坡度大,应属于迎风坡,故当地盛行风为东北风,图中雅丹单体走向呈东北至西南走向延伸的长条形,雅丹单体的走向与盛行风向与一致,故D正确;长度、宽度、高度等与盛行风向的关系相对不大,排除ABC。
答案为:D。
13.联系已学可知,风蚀雅丹的形成过程:在长期的地质风化作用下,风和流水可以带走疏松的沙土层,荒漠区变化剧烈的温差所产生的胀缩效应能够让坚硬的泥岩层发生崩裂;暴露出来的沙石层被水和风带走,逐渐演变为凹槽状;再加上雨雪水的冲刷作用使得崩裂的裂隙加宽扩大;大风对裂隙不断进行剥蚀,沙土层慢慢形成风蚀沟谷和洼地,被留下来的坚硬的岩石则形成孤岛状的、大小不一的长条形土墩。通过不断的侵蚀作用使雅丹体变低、变小并逐步消亡,最后形成以稀少、孤立的雅丹体为主 。按照这一形成过程对照①②③④四幅图,其演变过程为①④③②,B正确。
故答案为:B。
14.A、松散的堆积物易被侵蚀,留到最后。A错误;
B、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地区,多大风天气,风力强劲,B错误;
C、由图可知,在罗布泊达到最大湖面范围的时期,湖水淹没孔雀河河口早期部分高大雅丹地貌,洪水携带物在河口处周边堆积,覆盖原有部分雅丹群,形成的低矮雅丹地貌,在罗布泊湖面面积变小的时期,再经风力作用继续发育而形成,C正确。
D、夏季洪流在流水作用下孔雀河河口以沉积作用为主,D错误;
故答案为:C。
【答案】15.D
16.B
【知识点】三圈环流及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解析】【点评】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如下图所示:
15.从图中可以看出,B气压带位于30附近,应该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是由于高空的大气逐渐堆积下沉形成的,并非受热膨胀上升;副热带高气压带使空气由低纬流向高纬,气流干热。D正确。
故答案为:D。
16.据图判断,气压带A在赤道附近,应为赤道低气压带,风带a为信风带,由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热带沙漠气候受副热带高压或信风带控制,地中海气候受盛行西风和副热带高压带交替控制。B正确。
故答案为:B。
17.【答案】(1)冬季;气压带和风带向南移动。
(2)降水少;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
(3)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压带和东北信风交替控制;全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两季。
(4)马达加斯加暖流的增温增湿;东南信风自海洋吹向陆地,带来水汽,受地形的抬升作用明显形成地形雨,降水多。
【知识点】三圈环流及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解析】【分析】(1)根据图甲所示的信息,可以判断北半球处于冬季季节。判断依据:1. 北半球的气压带向南移动:根据图甲中的气压带示意,气压带向南方移动,表明北半球的季节正在从夏季向冬季过渡。2. 风带的分布:根据图甲中的风带示意,南半球的风带(副热带高压带、南极大陆高压带、副极地高压带)北移,而北半球的风带(赤道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向南移动,也表明北半球处于冬季季节。
(2)根据图乙中地区的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可以看出图中的①地区降水量较少。降水量特点分析:1. 降水少:根据图乙中的颜色表示,可以看出该地区被标示为干旱气候类型,说明降水量较少。原因分析:降水量少的原因是受到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副热带高气压带通常位于赤道附近的30°纬度左右,其所带来的下沉气流和稳定的天气条件使得降水减少。这种高气压带会抑制空气上升和云的形成,从而减少降水的发生。由于图乙中的①地区落在副热带高气压带所覆盖的范围内,因此该地区相对干燥,降水量较少。
(3)根据图乙中的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可以看出图中的②地区属于热带草原气候类型。形成原因:②地区位于靠近赤道的区域,气候受赤道低压带和东北信风交替控制,这种气候类型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赤道低压带:该地区位于赤道附近,赤道低压带的影响使得该地区全年气温高,热带草原气候得以形成。2. 东北信风:东北信风为该地区主要降水期的风力来源,为该地区的草原生长和降水提供了充分保障。气候特点:②地区的气候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全年高温:由于位于赤道附近,该地区在全年都能感受到高温的气息,全年气温较为稳定。2. 明显的干湿季节:由于受季风气候影响,该地区有明显的干湿季节,其中干季较长,多数月份不降雨或降水较少。3. 草原植被茂盛:由于气温适宜、降水充足,该地区的植被相对较为茂密,是热带草原气候的典型特征。
(4)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两个主要因素:1. 马达加斯加暖流的增温增湿:东侧的马达加斯加岛受到暖流的影响,暖流可以带来海洋的温暖水汽,增加大气的湿度。这种增温和增湿作用对于形成热带雨林气候至关重要,创造了适宜的环境条件供雨林植被生长。2. 东南信风带来的水汽:东南信风是从海洋吹向陆地的风流,海洋水汽被带到马达加斯加岛上空。当这些水汽遇到岛屿上的地形障碍时,会被抬升到较高的海拔上,形成地形雨。地形雨是一种主要降水形式,对马达加斯加岛东侧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故答案为:(1)冬季;气压带和风带向南移动;(2)降水少;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3)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压带和东北信风交替控制;全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两季;(4)马达加斯加暖流的增温增湿;东南信风自海洋吹向陆地,带来水汽,受地形的抬升明显,形成地形雨,降水较多。
【点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对气候有重要影响,以下是其主要影响方面:1. 降水分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决定了不同地区的降水分布。在赤道附近,由于天气系统的影响,会形成赤道低压带,降水量较高;而在副热带高气压带附近,下沉气流抑制了云的形成,导致降水较少。所以,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会改变降水分布的位置和强度。2. 气候带划分: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和移动也决定了气候带的划分。例如,赤道附近的低压带和生长于那里的热带雨林是热带气候带的典型。而副高带附近的干旱气候则受到其下沉气流的影响。3. 温度分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对温度分布也有影响。例如,东风带和西风带的移动将不同地区的暖湿空气和寒冷干燥空气传送到了不同地区,改变了温度的分布。这也是为什么某些地区在冬季可能会有温暖的气候,因为暖湿空气被带入了这些地区。4. 季风气候: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也影响了季风气候的形成。例如,亚洲东南部的季风是由于夏季副热带高压带的移动,将暖湿的气流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大量降水。
18.【答案】(1)甲处。甲处地势陡峭,流水作用强;岩石裸露,风化作用强。
(2)砾岩孔隙度大,流水渗漏侵蚀,易导致砾石脱落;砾岩多黏土矿物,黏土矿物易吸水膨胀脱落;砾岩内部的钙质易溶解流失,破坏砾岩结构。
(3)洞穴内风化强。洞穴内湿度高,利于岩石内部物质溶解和膨胀脱落;洞内气候环境稳定,利于洞内岩石持续溶解和膨胀脱落(加速风化);洞内多苔藓、昆虫等动植物,加速岩石风化。
(4)欣赏赤壁丹霞,探因流水侵蚀;探秘蜂窝洞穴,寻找风化遗迹;探寻地壳升降,解密岩石密码。
【知识点】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解析】【分析】(1)由图示可知,甲处地势陡,水流湍急,流水作用强,且岩石裸露,风化作用强;而乙处地势平缓,植被茂密,故甲处蜂窝状洞穴发育。
(2)砾石孔隙度大,流水侵蚀,易导致砾石内部颗粒物脱落。砾岩的黏土含的钙质易溶解流失,破坏砾岩结构,黏土矿物易吸水膨胀脱落。
(3)洞穴内湿度高利于岩石内部物质溶解和膨胀脱落。洞内气候环境稳定利于延长岩石内部物质溶解和膨胀脱落时间。洞内多苔藓、昆虫等动植物,加速岩石风化。
(4)该地为典型的丹霞地貌,且山体以红色砾岩为主,孔隙度大,风化作用表现明显,可以涉及欣赏赤壁丹霞,探因流水侵蚀;探秘蜂窝洞穴,寻找风化遗迹;探寻地壳升降,解密岩石密码等研学主题。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植被丰富、坡度较缓,不利于风化、侵蚀。流水侵蚀的强弱主要是水量、岩石性质等有关。水流量越大、岩石性质越软越易被侵蚀、岩石孔隙大易下渗。
(1)由图示可知,甲处地势陡,水流湍急,流水作用强,且岩石裸露,风化作用强;而乙处地势平缓,植被茂密,故甲处蜂窝状洞穴发育。
(2)材料提示:“孔隙度大,局部有较大的砾石”,故流水侵蚀,易导致砾石内部颗粒物脱落。材料提示:“多含易溶于水的钙质和易吸水膨胀的黏土矿物”,故砾岩内部的钙质易溶解流失,破坏砾岩结构,黏土矿物易吸水膨胀脱落。
(3)材料提示:“洞穴内湿度高”,故利于岩石内部物质溶解和膨胀脱落。材料提示:“气候环境稳定”,故利于延长岩石内部物质溶解和膨胀脱落时间。材料提示:“洞内多见苔藓和昆虫巢穴”,故洞内多苔藓、昆虫等动植物,加速岩石风化。
(4)此题抓住题目关键词,从“地质地貌”这个角度设计研学旅行主题,答案言之有理即可。该地为典型的丹霞地貌,且山体以红色砾岩为主,孔隙度大,风化作用表现明显,可以涉及欣赏赤壁丹霞,探因流水侵蚀;探秘蜂窝洞穴,寻找风化遗迹;探寻地壳升降,解密岩石密码等研学主题。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