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冀少版生物八上4.2.1 《常见的非传染性疾病》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冀少版八年级生物学上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一节,属于 “健康地生活” 主题下的核心内容。教材以生活习惯与健康的关联为线索,衔接七年级人体生理结构等基础知识点,聚焦癌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常见非传染性疾病,通过 “病因 — 危害 — 预防” 的逻辑链条展开内容。
教材设计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通过调查活动、资料分析、视频观看等多样化活动,引导学生认识非传染性疾病的特点及与生活方式的关系,同时呼应新课标 “人体健康受多种疾病威胁,良好生活习惯是健康保障” 的核心概念,为后续 “用药与急救”“传染病预防” 等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人体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基础生理知识,对 “疾病” 概念有初步认知,且在生活中可能接触过癌症、高血压等疾病的相关信息,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储备。从认知特点来看,此阶段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逐渐增强,能够通过分析资料、讨论交流归纳规律,但对 “非传染性疾病的多因素致病机制”“生活习惯与疾病的辩证关系” 等抽象内容理解存在难度。同时,学生对 “调查研究” 等实践活动兴趣较高,但收集、整理数据的科学探究能力有待提升,需教师通过分层指导帮助其完成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目标
生命观念:阐述常见非传染性疾病的病因、症状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形成关注生命健康、珍惜生命的观念。
科学思维:通过分析资料、讨论交流,培养归纳总结、逻辑推理能力,辩证看待非传染性疾病与生活方式的关系。
探究实践:尝试调查身边常见非传染性疾病,学会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态度责任:关注非传染性疾病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积极宣传健康生活方式,倡导健康生活理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阐述常见非传染性疾病的病因、症状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形成关注生命健康、珍惜生命的观念。
2.通过分析资料、讨论交流,培养归纳总结、逻辑推理能力,辩证看待非传染性疾病与生活方式的关系。
难点:
1.尝试调查身边常见非传染性疾病,学会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2.关注非传染性疾病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影响,积极宣传健康生活方式,倡导健康生活理念。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急性白血病患者的早期症状资料(发热、贫血、骨关节疼痛等),提问:“这种疾病属于哪类疾病?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疾病?”2. 引出课题:《常见的非传染性疾病》,明确本节课学习方向。 结合生活经验思考问题,尝试说出对白血病的初步认识。 带着 “非传染性疾病有哪些危害” 的疑问进入学习状态。 以真实疾病案例为切入点,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同时衔接课件 “激趣导入” 环节,自然引出课题。
任务一:调查当地常见的非传染性疾病 1.布置课前作业:以小组为单位,通过网络、书刊或到医院调查常见的非传染性疾病,重点关注常见癌症的致病原因及对人体的危害。将收集到的信息填入表格。 2.引导学生展示调查结果,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完成课前作业,并展示自己的调查结果与同学交流,结合自身经历浅谈自己的看法。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任务二:学习常见的非传染性疾病 播放疾病相关科普视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常见非传染性疾病有哪些?癌症的危害是什么?)观看。 展示肺癌、肝癌、白血病的图片及资料,重点强调:吸烟与肺癌、黄曲霉素与肝癌、甲醛与白血病的关联。 补充其他常见非传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哮喘等)的基本信息。 观看视频并记录关键信息,完善表格内容。 倾听教师讲解,标记重点疾病的致病因素及危害,如肺癌导致呼吸系统功能障碍、肝癌影响消化与循环系统。 通过 “填表 — 观课 — 讲解” 的递进式活动,落实课件 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系统认识常见非传染性疾病,培养归纳能力。
任务三:学习非传染性疾病的致病因素 展示课件 “诱发癌症的主要因素” 图示,引导学生分类归纳:行为因素、饮食因素、环境因素、代谢因素、感染因素。 分别聚焦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提问:“结合生活实例,哪些习惯可能诱发这两种疾病?” 总结非传染性疾病的共同特点:无传染性,由遗传与环境因素共同引起。 小组讨论并分类列举各致病因素的具体例子,如行为因素包括吸烟、缺乏锻炼等。 结合课件提示,说出心血管疾病与高脂饮食、吸烟的关系,糖尿病与暴饮暴食、运动少的关联。 记录非传染性疾病的核心特点,标注重点内容。 通过分类归纳、联系生活的方式,突破 “致病因素” 这一重点,呼应新课标 “生活习惯影响健康” 的概念,培养科学思维。
任务四:学习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 提问:“结合前面分析的致病因素,我们该如何预防非传染性疾病?” 引导学生从饮食、作息、环境防护、医疗监测等角度总结,结合课件内容补充 “早发现、早治疗” 的重要性。 组织 “健康倡议” 微分享:鼓励学生说出 1 条具体的健康习惯。 小组讨论预防措施,结合课件提示梳理要点:均衡饮食、规律锻炼、远离致癌物等。 参与分享活动,如 “不吃发霉食物”“坚持每天运动 30 分钟” 等。 记录预防措施的核心要点,形成健康认知。 从 “致病因素” 反向推导 “预防措施”,体现逻辑思维的连贯性,同时通过 “健康倡议” 强化态度责任目标,落实课件 “任务四” 内容。
任务五:收集有关癌症防治研究进展的资料 布置课后作业:通过图书或网络等方式,收集有关癌症防治研究的资料,了解癌症防治的最新进展。 完成课后作业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当堂练 引导学生完成课本P25-26页的【当堂练】并讲解题技巧及答案 根据所学解答问题 知识的巩固与检测,以便查漏补缺。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完善板书,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消化系统的理解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框架,强化记忆,明确重点,完善知识体系。
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完成【拓展延伸】的题目并注重解题技巧的培养和展示答案 1.下列有关酗酒的描述,错误的是( D ) A.加重肝脏的负担使肝细胞受损,甚至造成肝炎和肝硬化 B.麻痹神经中枢,影响大脑的控制能力,使行为失控 C.加快人体动脉硬化的进程和增加冠心病的发病率 D.可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快办事效率 2.不良的嗜好和生活习惯往往会危害人体的健康。下列行为与其危害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D ) A.随地吐痰——传播疾病 B.高盐饮食——引起高血压 C.吃饭时说笑——食物可能误入气管 D.经常憋尿——诱发呼吸系统疾病 3.某科研人员研究睡眠碎片化与平均血流速度和颈动脉阻力指数(阻力指数越高,血液流动越不通畅)的关系,其研究结果如下表。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B ) A.颈动脉是将血液从心脏运送到头部的血管,属于体循环 B.充分利用晚上时间,学习与睡眠交替进行将有助于血管健康 C.据表推测,睡眠碎片化组平均血流速度慢的原因是颈动脉阻力指数高 D.由结果可知,单位时间内睡眠碎片化组流经颈动脉的血量小于正常睡眠组 独立完成练习题,纠正错误并明确知识点漏洞。结合教师引导,自主构建知识框架,巩固核心内容 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解题技巧,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课后作业 布置作业: 1.通过图书或网络等方式,收集有关癌症防治研究的资料,了解癌症防治的最新进展。(选做) 2.完成“新课程”同步练习相应课后作业。(必做) 完成课后作业 分层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印象,再次查漏补缺。
板书设计
常见的非传染性疾病
一、常见类型
1. 癌症:肺癌(吸烟)、肝癌(黄曲霉素)、白血病(甲醛)等
2. 其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哮喘等
二、致病因素
1. 共同特点:无传染性,遗传+环境共同作用
2. 具体因素:行为、饮食、环境、代谢、感染
三、预防措施
1. 饮食:多样均衡,远离变质/加工食品
2. 作息:不吸烟酗酒,规律锻炼,充足睡眠
3. 防护:远离致癌物(辐射、甲醛等)
4. 医疗:早发现、早治疗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存在诸多可圈可点之处。教学全程贴合课件逻辑,以 “激趣 — 探究 — 总
结” 为主线,通过表格填写、视频观看、小组讨论等多元活动调动学生参与,契合八年级学生认知特点。同时紧扣核心素养目标,“分析致病因素” 环节培育科学思维,“健康倡议” 环节落实态度责任,实现知识与素养同步提升。此外,借助生活中的疾病案例、饮食习惯等素材衔接理论与实际,降低了抽象知识理解难度。但教学仍有不足:预习调查未充分布置,课堂仅依托现有知识与视频梳理信息,学生自主收集数据能力未得到充分锻炼;小组讨论中部分内向学生参与度低,缺乏针对性指导;对 “遗传与环境因素的协同作用” 仅简要提及,未结合案例深入分析,导致学生理解模糊。后续将针对性改进:提前一周布置小组疾病调查任务,课堂预留展示时间;采用 “分工 + 轮值发言” 模式,重点关注沉默学生;补充家族糖尿病史等案例,通过对比分析突破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