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13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设计
罗迦·费·因格
一、教学目标:
1、 筛选信息,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本文层层展开论述的写作特点。
2、区分观点和材料的关系,认识本文的论证方法。
3、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育学生懂得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筛选信息,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本文层层展开论述的写作特点。(重点)
2、区分观点和材料的关系,认识本文的论证方法(难点)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教学方法:
问题导读式、对话讨论式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大家还记得著名小品演员赵本山他的老搭档范伟的一部小品《卖车》吗?其中有这么一段:赵本山出题:“1+1在什么情况下不等于2”?范伟答:“1+1在任何情况下都等于2”。高秀敏纠正:“1+1在答错的情况下不等于2。” 赵本山问:“你们家养了一只小狗,为什么不生跳蚤?” 范伟答:“因为我们家小狗讲卫生。” 赵本山:“错。媳妇答。” 高秀敏答:“因为狗只能生狗。” 赵本山问:“一位80岁的老奶奶上了公共汽车,车上没一个人给他让座,为什么?” 范伟答:“因为车上的人不讲文明礼貌。” 高秀敏纠正:“因为车上有的是空座。”大家边看边想:范伟答错了吗?(生(齐声):没答错。)为什么范伟的答案跟赵本山的老是不一样呢?(生1:因为他们两个人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生2:因为他们思维的方式也不一样。生3:因为范伟的思路太狭窄,想法也太老套了。)看来,我们只要调整一下思维方式,换一个思考角度,跳出习惯的思维模式,就会“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得到异乎寻常的答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篇文章。(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小品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懂得同一问题在不同的思维下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检查预习,积累字词。
汲取(jí)
渊博yuān
bó
根深蒂固(dì):比喻基础稳固,不容易动摇。
孜孜不倦(zī):勤勉的样子
锲而不舍(qiè)
:雕刻一样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同时用笔在书上划出能代表作者看法的语句。(学生默读)
3、说说作者在本文中主要论述什么问题?
明确:“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
4、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请从文章中找到代表作者观点的语句。
明确:最后一段。
(设计意图: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要求学生找到表明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的语句
”是议论文学习中的一种很重要的方法。)
三、精读课文,理清思路
师:本文围绕“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个中心论题展开论述,篇末才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有创造力”。那么,作者是怎么引出论述话题的?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自主思考,小组交流,集体汇报)
明确:文章先用四个图形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然后层层推进,提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的重要性,以及创造性思维必备的要素;最后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解读文本,理清文章的思路,培养小组合作交流意识)
第二课时
四、研读课文,把握论证方法
师:请同学们翻开书本,并自读课文,边思考下列问题,边圈画出相关的语句。
1、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来阐明这一事理的?
2、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这里又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来论证?文章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举例简析。
(研讨交流,注意让学生读与思密切结合,意在引导学生对议论文论证方法的辨析,并不断认识到,为了增强说理的效果,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的道理。)
五、问题探讨
师:有人认为“创造力只是爱因斯坦、贝多芬等人的专利”,对此观点你是否赞同?请用有力的论据来加以证明。
(设计意图:通过辩论,你来我往,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也参与到课堂实践中来,点燃思维的火花。突破难点,区分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
六、拓展延伸
师:学了这篇课文后,我想请大家以《“1+1=1”的联想》说话,请同学们尽量打开思路,看谁想得越快、越合理。大家先讨论,互相发言,然后写下来,准备发言。
示例:一场考试+一个分数=一根绷紧的心弦;
一点牺牲精神+一点主任翁态度=一个民族的腾飞;
(设计意图:培养创新意识,使得学生的语言水平与思维能力得到同步发展。)
七、课堂小结:
师:通过学习本课,同学们对议论文知识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希望大家都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八、板书设计:
论证中心: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
提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
↓
引申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
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
↓
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有拥有创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