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开国大典 课时练 2025-2026学年上学期小学语文统编版六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开国大典 课时练 2025-2026学年上学期小学语文统编版六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32.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7 14:31: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开国大典 课时练
2025-2026学年上学期小学语文统编版六年级上册
一、积累与运用
1.新情境 让词语走进语境。
2024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75周年华诞。爸爸带着我重温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国庆阅兵式: 在lóng zhòng( )的阅兵式现场,人民子弟兵穿着笔挺的zhì fú( ),迈着整齐的步伐,以相等的jù lí( )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会场上bào fā( )出雷鸣般的掌声。
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是( )
A.协商(xié) 估计(gū) B.擎着(qín) 直奔(bēn)
C.旗帜(zhì) 聂(nì)荣臻(zhēn) D.爆发(bào) 率领(suài)
3.下列字形完全正确的是( )
A.旗只 距离 肃静 B.瞻仰 坦克 汇集
C.检阅 外滨 暴发 D.诞生 擎着 政俯
4.下列句子中,关联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
B.毛泽东不是伟大的文学家,而是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
C.只要平时从严从难地刻苦训练,就能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
D.只要我们是中国人,就爱自己的祖国。
5.先把词语补充完整,再选词填空。
( )山( )海   四( )八( )   五( )六( )
迎风( )( )   ( )( )上升   大江( )( )
1.当毛主席走上主席台的时候,台下响起了 的掌声。
2.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嘹亮的国歌声中 ,这雄壮的歌声传遍了 。
6.拓展积累
上面是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阅兵式的图片,看到上面的图片,我会想到这些成语: 长虹、气势 、气 轩 、声势 。我也想起了“俱往矣, , 。 ”的词句。
7.请你根据下面的情景,发挥你丰富的想象,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写出拔河时的场景。
决赛要开始了,气氛变得紧张起来,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屏住了呼吸。哨声一响,运动员们铆足了劲,拼命把绳子往自己这边扯。
8.拓展提升。
新中国的诞生是中国人民浴血奋战换来的,无数革命志土为了新中国的成立而舍生取义。请你列举几个为新中国的诞生而牺牲的英雄。
二、现代文阅读
品读语段,完成练习。
开国大典(节选)
①接着,升国旗。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②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每一响都是五十四门大炮齐发,一共二十八响。起初是全场( ),只听见炮声和乐曲声,只听见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到后来,每一声炮响后,全场就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
③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 )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 )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9.从下面各组中各选一个恰当的词语填入文中的括号里。
(1)肃静 寂静 安静
(2)宣告 宣布 宣读
(3)热情 热烈 热心
10.文中画“﹏﹏﹏”的语句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A.用于话题突然转变。 B.用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部分。
C.用于声音延长的拟声词后面。 D.用于事项列举分承,各项之前。
11.这三个自然段按时间顺序,写了 和 两个过程。
12.阅读文中画“ ”线的部分,你能感受到什么?
13.“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句中的“站起来”是什么意思?
14.今年是我们伟大祖国建国73周年。自建国至今,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着伟大的中国人民努力奋斗,不畏艰难,祖国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迈进了新的时代。我们生活在新时代是幸福的,请你把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现象分项写一写,与大家分享一下(可以从教育、科技、交通、生活等方面来写)。
轻松阅读。
黄河大合唱(节选)
①指挥,缓缓地举起了指挥棒,几千人的心都被提了起来!鼓手,捏紧了鼓槌;号兵,举起了系着红绸的马号;几千双眼睛凝聚在那个小小的棒头上。他,将棒向下一劈,乐声像冲出闸门的洪水,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啊!
②指挥棒一跳一个巨浪,一甩一个浪花。分不清乐声、歌声,台上、台下。只感到扑面飞来的水珠,脚上滚滚的波浪;万千父老弟兄,盯着一个人的眼睛。桨板,劈动了死寂的东海;号子,震醒了沉睡的山峰;中国号,乘驾着怒吼的黄河,向前冲去!
③直到乐声停止了,耳边还响着浪拍石崖的澎湃声。
④大道上传来了沙沙的声响,仔细听去,才觉出是脚步声。嗬,好一支精悍的队伍!几百个人,脚步轻得就像蚕咬桑叶。小伙子们背着满袋手榴弹、鼓鼓的子弹袋,脖子上挂着一条干粮袋,皮带上系一双草鞋,一个个那么轻便、利落、敏捷。一双双眼睛那么机警而深沉;闪射着投入激战前的焦灼和快乐,迫不及待的复仇意志,可以忍受巨大考验的刚毅火花。这是一支随时都可以投入战斗的部队。
⑤林中的合唱在继续着:“风在吼,马在叫……”歌声好像在为这支部队送行。今夜,他们就要徒步涉过深深的河水,穿过敌人的火网;明天,在那稠密的青纱帐里、地道里、田埂上,就会有无数的人们,在小号的号音中,“挥动着大刀长矛”,跟在部队后面,唱着雄壮的歌曲,迎接战斗!
15.选文中画“______”句,运用了 的修辞,句中将“乐声”比作“洪水”,这样写的好处是( )。
A.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乐声的气势宏大 B.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乐声声音响亮
16.选文运用了点面结合的写法,下面的场面属于“点”的是( ),属于“面”的是( )。(多选)
A.鼓手,捏紧了鼓槌
B.几百个人,脚步轻得就像蚕咬桑叶
C.小伙子们背着满袋手榴弹、鼓鼓的子弹袋,脖子上挂着一条干粮袋,皮带上系一双草鞋,一个个那么轻便、利落、敏捷
D.号兵,举起了系着红绸的马号
17.选文中第四自然段描写了部队奔赴前线的场面,从战士们的脚步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战士们( );从战士们的神态中可以感受到战士们( )。
A.敏捷干练、训练有素 B.刚毅坚定、斗志昂扬
震撼世界的时刻到来了
①为了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开国大典,各项准备工作早在几个月前就已经开始了。对新生的共和国而言,这一切都是头一回,没有经验,但又不能出一点差错。为了这个开国大典,不知有多少人度过了一个个不眠之夜,也不知有多少才华出众的人贡献了自己的智慧。直到10月1日天蒙蒙亮,周恩来还亲自登上天安门城楼作最后的检查,然后又来到广场审视了整个布局。
②这一天,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着八盏宫灯,八面巨大的红旗迎风飘扬,使古老的城楼焕发着青春。显然,对她来说,从今天起将迎接一个新的时代。当时还没有电梯,登上城楼,得一步一步迈上那古老的台阶。每一个登上城楼的人,都是那么意气风发,心花怒放。特别是那些历经枪林弹雨的将领们,这时更是感慨万千。当毛泽东、朱德、宋庆龄沿着台阶走上来的时候,只是笑着举手和大家亲切打招呼,并没有组织夹道欢迎。
③下午三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庆祝大会”正式开始。广场上军乐队奏起了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响彻云霄。毛泽东按动电钮,升起了第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五星红旗。与此同时,鸣礼炮二十八响。接着,毛泽东以他那浓重的湖南口音,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
④所有这一切,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现场直播传遍了神州大地。这还是新中国第一次进行这样的现场直播,担任播音的是当时最优秀的播音员齐越和丁一岚。如今,重放当年的录音,还能听到丁一岚那清脆悦耳的声音:“国旗已经上升到旗杆的顶尖,开始在人民首都的晴空迎风招展。她象征着中国的历史已经走入一个新的时代。”
18.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1)审视:
(2)响彻云霄:
19.用“ ”画出为了筹备开国大典,人们所做的付出的句子。
20.你知道礼炮要鸣二十八响的理由吗?
21.国旗的设计者是 。
22.假如你就在当时的北京天安门,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参考答案
题号 2 3 4
答案 A B A
1. 隆重 制服 距离 爆发
【详解】本题考查看拼音写汉字。
①“lóng zhòng”:结合“阅兵式现场”的庄重氛围,对应隆重,形容场面正式、盛大。
②“zhì fú”:从“人民子弟兵穿着”可知是制服,指军人等统一的着装。
③“jù lí”:依据“相等的”“经过主席台前”,是距离,表示步伐间的间隔长度。
④“bào fā”:搭配“雷鸣般的掌声”,为爆发,体现掌声突然且强烈地响起。
2.A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
A.完全正确。
B.擎着(qín)——qíng;直奔(bēn)——bèn。
C.聂(nì)荣臻——niè。
D.率领(suài)——shuài。
3.B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字形易错字。
注意平时对易错字的积累和识记,本题中字形书写完全正确的是B项。
A.旗只——旗帜
C.外滨——外宾
D.政俯——政府
4.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语的使用。熟读句子,分清分句前后之间的因果、假设、转折等各种关系,然后再来判断关联词语是否恰当。
B 不是…而是…是转折关系,上下句应是并列关系,改为:既是…也是…
C 只要…就…是条件关系,有了前半句的条件才有后半句的结果,搭配不当,改为:只有…才…
D 只要…就…是条件关系,应该是因果关系,改为:因为…所以…
5. 排 倒 面 方 颜 色 招 展 徐 徐 南 北 排山倒海 徐徐上升 大江南北
【详解】本题考查补全词语与选词填空。
对词语的空缺部分进行仔细分析,所填内容要符合词组的完整性,不要写错别字,要注意平时对词组的积累。选词填空时要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词语进行填空即可。
排山倒海,意思是形容力量强盛,声势浩大。
四面八方,意思是指各个方面或各个地方。
五颜六色,形容色彩复杂或花样繁多。引申为各色各样。
迎风招展,形容旗子等随风飘扬。
徐徐上升的意思是形容物体缓慢上升。
大江南北,意思是指大江南北指靠临长江中下游两岸的广大地区,泛指全中国。
1形容声音很大,使用排山倒海。
2形容国旗上升,使用徐徐上升,歌声传遍四方,选择大江南北。
6. 气贯 磅礴 宇
昂 浩大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详解】2019年10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于10月1日举行,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庆祝大会后,将举行盛大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和群众游行。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气贯长虹:形容正气磅礴,像是要贯通天空的长虹一样。
气势磅礴:形容气势雄伟浩大。
气宇轩昂:形容人的风度、气概很不平凡的样子。
声势浩大:声威和气势非常壮大。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此句的意思是:这些人物全都过去了,数一数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要看今天的人们。出自毛泽东《沁园春·雪》。
7.只见小亮紧握绳子,脚步稳而有力地向后蹬,身体微微倾斜,肌肉紧绷,青筋毕现。他脚下的鞋底死死抵住地面,汗水顺着额角流下来,但他丝毫不为所动。他的眼神如炬,牢牢盯着对手,而在他身后,整个团队整齐划一地与其同步用力,每一个运动员的脸上都写满了坚毅与不屈,汗水顺着他们的额头流下,但没有人放弃,直到最后一刻。最终,随着一声欢呼,胜利的一方将绳子拉过了终点线,场上顿时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
【详解】本题考查情景写话。
“点面结合”是写作中常用的手法,“面”指对整体场景、全局情况的描写,展现广阔的画面;“点”指对局部、个体的细致刻画,突出具体形象,两者结合能让场景更丰满立体。写拔河场景时,“面”可描写赛场整体的紧张氛围,如观众的反应、两队的整体态势;“点”可选取几位有代表性的运动员,细致刻画他们的动作、神态等。先铺陈整体场面,再聚焦个体细节,让场景既有广度又有深度。
示例:决赛要开始了,气氛变得紧张起来,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屏住了呼吸。哨声一响,运动员们铆足了劲,拼命把绳子往自己这边扯。两队队员如同一座座扎在地上的铁塔,身体齐刷刷地向后倾斜,双腿弓成了有力的弧形,双手紧紧攥着绳子,手臂上的肌肉突突地跳动。打头的张强满脸通红,额头上青筋暴起,像是要把全身的力气都灌注到手臂上;队伍末尾的女生晓敏,辫子被汗水浸湿贴在脸颊,牙关紧咬着,脚下的鞋子在地面上蹭出沙沙的声响。绳子中间的红线在两队之间来回拉锯,时而向左挪半寸,时而向右移一分,看台上爆发出此起彼伏的加油声,震得人耳朵嗡嗡作响。
8.倒在长征途中的倔强的小红军,宁死不屈、英勇就义的刘胡兰,顶天立地、英勇跳崖的狼牙山五壮士等。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课外积累能力,列举的英雄要注意是为新中国的诞生而牺牲的人物,举出几个有把握的,再加上形容英雄人物的四字词语最佳。
答案示例:
倒在长征途中的倔强的小红军,宁死不屈、英勇就义的刘胡兰,顶天立地、英勇跳崖的狼牙山五壮士等。
9.(1)肃静(2)宣读(3)热烈
10.B 11. 升国旗 宣读公告 12.感受到人们对领袖的热爱。 13.中国人民独立、自主,翻身做主人了。 14.在教育方面免去了学生的学杂费和书本费;在科技方面,研制出了很多卫星升空;在交通方面我们有了自己的飞机、轮船和高铁。
【解析】9.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1)肃静:严肃寂静。安静严肃。
寂静:指没有声音;安静,很静。
安静:没有声音,没有吵闹和喧哗。
根据词义,结合语境可知起初是全场严肃寂静,只听见炮声和乐曲声,选择“肃静”。
(2)宣告:宣布,告知。
宣布:公开告诉大家。
宣读:当众朗读。
根据词义,结合语境可知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当众朗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选择“宣读”。
(3)热情:指人参与活动或对待别人所表现出来的热烈,积极,主动,友好的情感或态度。
热烈:具有强烈感情、激情或热情的。
热心:热心肠,热忱,有热情。
根据词义,结合语境可知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激情的欢呼。选择“热烈”。
10.本题考查破折号的作用。
通读语段,结合第①段中的“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徐徐上升。”可知国旗后面的“五星红旗”是解释说明国旗的名称,因此句子中的破折号作用是:用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部分。
故选B。
11.本题考查文章的理解与概括。
结合文章第①自然段句子“接着,升国旗。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在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中徐徐上升。”可知描写了升国旗的过程;
结合文章第③自然段句子“接着,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可知描写了毛主席宣读成立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12.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
结合文章第③自然段句子“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这句话中我感受到了毛主席成为我们国家的领导人,受到了全国人民的爱戴和欢迎。
13.本题考查对语段内容的理解。
通读语段可知,文中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句中的“站起来”是指中国解放了,有了自己的政府,在毛主席、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当家做主了,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从此毅然站立起来了,不需要再看列强的脸色行事。广大的人民群众,特别是穷苦的人民群,不再受“三座大山”的压迫,从此可以直起腰杆来做人。
14.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课外阅读与积累的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现象,分项写一写,如:交通发达,“共享单车”盛行;科技进步,航天事业飞速发展,扫码支付便利;人们生活富足。
15. 比喻 A 16. AD BC 17. A B
【导语】这篇选文通过生动的描写和形象化的语言表现了黄河大合唱和即将奔赴战场的部队的宏伟气势。通过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和拟人,将乐声比作汹涌的洪水,突出其震撼力和磅礴气势。同时,选文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既细致刻画了人物动作,又从整体展现了军队的纪律性和毅力,表现出革命战士的崇高精神和奋勇向前的决心,有力地渲染出战斗前的紧张氛围和内心的激动。
15.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第①段“他,将棒向下一劈,乐声像冲出闸门的洪水,真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啊!”这个句子中将“乐声”比作“洪水”,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种写法能够突出乐声的磅礴和澎湃,如同奔腾不息的黄河水,使读者能够形象地感受到音乐的雄壮和激昂。这种手法有助于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让读者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音乐的气势。故选A。
16.本题考查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
点面结合包括“点”和“面”的结合。 “点”指的是对某个事物或多个事物的详细描写,而“面”指的是对多个事物的概括描写 。这种手法通过详写和略写的相结合,既能展示事物的具体细节,又能概括事物的整体情况,从而达到生动、全面的表达效果。
“鼓手,捏紧了鼓槌”和“号兵,举起了系着红绸的马号”都是对具体个体动作的细致描写,属于“点”。故场面属于“点”的是AD。
“几百个人,脚步轻得就像蚕咬桑叶”和“小伙子们背着满袋手榴弹、鼓鼓的子弹袋,脖子上挂着一条干粮袋,皮带上系一双草鞋,一个个那么轻便、利落、敏捷”则是对整体队伍和整体状态的描写,属于“面”。故场面属于“面”的是BC。
17.本题考查人物描写。
第④段“大道上传来了沙沙的声响,仔细听去,才觉出是脚步声。嗬,好一支精悍的队伍!几百个人,脚步轻得就像蚕咬桑叶。小伙子们背着满袋手榴弹、鼓鼓的子弹袋,脖子上挂着一条干粮袋,皮带上系一双草鞋,一个个那么轻便、利落、敏捷。”可知,从“脚步轻得就像蚕咬桑叶”,表现了战士们行动轻盈、快速、默契,说明他们敏捷干练、训练有素。故选A。
从“一双双眼睛那么机警而深沉;闪射着投入激战前的焦灼和快乐,迫不及待的复仇意志,可以忍受巨大考验的刚毅火花。”可知体现了战士们的坚定与斗志,说明他们准备充分,斗志昂扬,随时准备迎接挑战。故选B。
18. 认真检查,仔细看。 形容声音特别响亮。 19.为了这个开国大典,不知有多少人度过了一个个不眠之夜,也不知有多少才华出众的人贡献了自己的智慧。直到10月1日天蒙蒙亮,周恩来还亲自登上天安门城楼作最后的检查,然后又来到广场审视了整个布局。 20.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奋斗的28年。 21.曾联松 22.示例:想法:无数先烈用鲜血换来的胜利终于成真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面五星红旗承载着太多苦难与希望,从今往后,我们再也不是任人欺凌的民族了!
做法:随着国歌响起,我会用力挺直脊背,跟着节奏庄严地敬礼(或行注目礼),目光紧紧追随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直到它飘扬在天安门上空,然后激动地和周围的人一起欢呼、鼓掌。
【导语】这段文字以开国大典为核心,按时间线铺展:先写筹备的严谨,凸显事件分量;再绘城楼景象与人物状态,于细节中见庄重;终聚焦大典核心——升旗、鸣炮、宣告,字字含历史重量。广播直播的细节,让瞬间成为永恒记忆,字里行间涌动着新生的激动与民族的自豪,极简笔触勾勒出震撼世界的历史时刻。
18.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文中第①段提到“周恩来还亲自登上天安门城楼作最后的检查,然后又来到广场审视了整个布局”。这里的“审视”指周恩来总理在开国大典前,对广场的布局进行认真、细致的查看,确保筹备工作没有差错,体现了他对开国大典的高度重视和严谨态度。
文中第③段描述“广场上军乐队奏起了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响彻云霄”。这里的“响彻云霄”用来形容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声音洪亮高亢,在天安门广场上空回荡,甚至仿佛传到了高空,生动展现了开国大典上国歌奏响时庄严而震撼的氛围。
19.本题考查找关键句。
文中第①段,直接描述了人们为筹备开国大典的付出:“不知有多少人度过了一个个不眠之夜”“多少才华出众的人贡献了自己的智慧”,从群体角度体现了无数人为开国大典的顺利举行,投入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付出了心血与智慧。
“周恩来还亲自登上天安门城楼作最后的检查,然后又来到广场审视了整个布局”,通过具体人物(周恩来总理)的行动,展现了领导层对筹备工作的高度负责和细致把控,进一步体现了筹备过程中的严谨与付出。
故为了筹备开国大典,人们所做的付出的句子是:为了这个开国大典,不知有多少人度过了一个个不眠之夜,也不知有多少才华出众的人贡献了自己的智慧。直到10月1日天蒙蒙亮,周恩来还亲自登上天安门城楼作最后的检查,然后又来到广场审视了整个布局。
20.本题考查课外搜集与积累。
文中第③段提到“毛泽东按动电钮,升起了第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五星红旗。与此同时,鸣礼炮二十八响”。这里的“二十八响”并非随机数字,而是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诞生后,带领中国人民历经28年的浴血奋战,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最终在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礼炮的二十八响,正是对这28年革命历程的致敬与纪念,也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21.本题考查课外搜集与积累。
国旗设计者曾联松是通过公开的历史资料明确的:1949年,曾联松提交的国旗设计方案(以红色为底色、左上方缀黄色五角星,象征革命人民大团结)在众多方案中被选中,最终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正式设计。若需结合文本,可理解为文中对“五星红旗”的描述(如第③、④段)正是这一设计的具象呈现。
22.本题考查思维拓展。
通过对文章的理解与自身积累写出所想所做即可如:想法:天安门城楼上的宫灯和红旗真美啊!周恩来总理亲自检查准备工作,所有人都为这一天付出了太多,新中国的诞生太不容易了!
做法:我会仔细观察天安门城楼的每一处细节——飘扬的红旗、明亮的宫灯,记住毛泽东主席宣布新中国成立时的庄严神情,把这震撼的瞬间深深印在心里,回去后讲给家人听。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