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灯光 课时练 2025-2026学年上学期小学语文统编版六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灯光 课时练 2025-2026学年上学期小学语文统编版六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2.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17 14:31: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灯光 课时练 2025-2026学年
上学期小学语文统编版六年级上册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璀璨(cuǐ) 皖南(wǎn) 郝营长(hǎo)
B.围歼(jiān) 憧憬(chōng) 黑魆魆(xū)
C.双膝(xī) 暴露(lòu) 千钧(jūn)
D.漆黑(qī) 燃烧(rán) 电钮(niǔ)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照耀 宏伟 赞叹 俞皖苏 B.围歼 激烈 茂蜜 沙柳林
C.漆黑 阻击 地堡 爆露 D.微弱 歼灭 双膝 憧憬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是哪一项?( )
A.福州作为福建省历史文化名城,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
B.高高的山上开满了许多美丽的鲜花。
C.我用了整整九天左右的时间才把这本书看完。
D.郝副营长即使只有二十二岁,但已经打过不少仗了。
4.新情境 把下面的四字词语补充完整,并选词填空。
聚( )会( ) 震( )动( ) ( )( )一发 自言( )( )
“八一勋章”获得者杜富国执行扫雷任务时突遇爆炸,在那 的时刻,他用身体保护了战友,随着一声 的巨响,他失去了双手双眼。他是新时代的英雄战士。
5.选词填空。
激烈 热烈 猛烈
1.( )的围歼战就要开始了。
2.即使是在最( )的风雨中,我们也要有抬起头,直面前方的勇气。
3.听完英雄的报告,场下响起( )的掌声。
6.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周围的宏伟建筑。(缩句)
7.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改变语序,不改变意思)
8.郝副营长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改为“把”字句)
二、现代文阅读
品读课文——《灯光》(节选)。
郝副营长是一位著名的战斗英雄,虽然只有二十二岁,已经打过不少仗了。今晚就由他带领突击连去攻破守敌的围墙,为全军打通歼灭敌军的道路。大约一切准备工作都完成了,这会儿,他正倚着交通沟的胸墙坐着,一手拿着火柴盒,夹着自制的烟卷,一手轻轻地划着火柴。他并没有点烟,却借着微弱的亮光看摆在双膝上的一本破旧的书。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9.仿照“黑魃魃”的形式写几个与夜晚有关的词语。
10.用“ ”画出描写郝副营长动作的词,并写出其作用。
11.郝副营长在看书,上的一幅插图,这幅图的画面内容是 ,看着这幅图,他可能想到了 。
12.郝副营长所憧憬的场景实现了吗?请你写一段话,告慰郝副营长的英灵。
阅读。
倔强的小红军
①陈赓同志回顾自己革命经历的时候,曾经深情地谈起这样一件往事。
②一天傍晚,在红军过草地时,陈赓掉队了,他遇到了一个同样掉队的小红军。
③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 一双大眼睛,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 红。陈赓同志走到他跟前,说:“小鬼,你上马骑一会儿吧。”
⑤小鬼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说:“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
⑥陈赓同志用命令的口吻说:“上去,骑一段路再说!”
⑦小鬼倔强地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呀,那就比一比吧。”
⑧陈赓同志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鬼,说:“你把它吃了。”
⑨小鬼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我的比你的还多呢。” 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
⑩他骑在马上,心情平静不下来,以前和他打过交道的穷孩子,一个个浮现在他眼前。
“不对,我受骗了!”陈赓同志突然喊了一声,立刻掉转马头,向着来路跑去。等他找到那个小鬼,小鬼已经倒在草地上了。
陈赓同志吃力地把小鬼抱上马背,他的手触到了小鬼的干粮袋,袋子硬邦邦的,他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块烧得发黑的牛膝骨,上面还有几个牙印。
陈赓同志全明白了。他一把搂住小鬼,狠狠地捶着自己的腿说:“陈赓啊陈赓,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呀!”
13.用“ ”画出描写小红军外貌的句子。
14.小红军的“倔强”表现在哪些方面?他为什么这样做?
15.最后一个自然段表现了陈赓怎样的心情?
16.本文主要通过哪些描写来刻画小红军的?你能体会到小红军是一个怎样的人?
一位德国老人的事迹
①有一位德国老人,名叫赫尔玛 塞德尔,已经 80 岁了,最近,她被检查出得了癌症。当她知道自己在世的日子不多时,她想尽快完成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她有一大笔钱,总价值约两三百万马克,有些是现金存在银行,有些是房地产。她想把这些钱一个子儿不剩地捐献给中国改造沙漠事业。塞德尔一辈子最珍爱书籍,她爱买书,有许多许多的书。她的第二件事就是把这些珍贵书籍全部送给中国。
②塞德尔对中国有这么深的感情,这是因为她了解中国、热爱中国。她深信,中国是迄今为止,保持民族文化传统最好的文明古国,也是最有希望的发展中国家。因此,她把世界未来发展的希望,把她个人的良好愿望、她的一切都寄托在中国身上。
③早在两年前,塞德尔就开始着手完成她的夙愿。她拖着年迈的身躯亲临内蒙古考察,并立即在磴口县进行了投资。改造沙漠是个世界性问题,它是关系着环境保护、子孙后代生存的大事。曾有报道,每年中国有近一个中等县的土地被沙漠化,问题十分严峻。塞德尔看到了这一点,于是将自己所有的财富都投入到这一改造沙漠的事业中来。
④塞德尔对自己要求很严,生活上也很节俭。塞德尔没参加德国的医疗保险,看病要自己花钱。得了癌症后,她面临两种选择:一是花很多钱输血和换血来维持生命;一是花一点钱,保证她再活一两年,完成她尚未完成的事业。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第二种。得了癌症后,她每次看病仍然乘公交车,不坐小汽车,买食品也不去高档店。然而,她对赞助的事业却出手极为大方。
⑤塞德尔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献身于发展世界和平友谊的人,一个为中国的沙漠改造有所贡献的人!
⑥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衰老、死亡的问题,然而,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态度。有的人面临死亡,想的是再留给世上一些最珍贵的东西;有的人面临死亡,极度恐惧、悲观,不惜重金来延长生命;有的人则是从年轻时就花天酒地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塞德尔属于第一种,而且是其中最杰出的。
⑦一位德国老人,却对中国无比热爱,毕生为自己所爱的中国,默默地做着贡献,她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把奉献当作了生活的全部。
17.把词语补充完整,再造句。
(1)毫不( )( ):
(2)花( )( )地:
18.德国老人塞德尔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她想完成哪两件事?
第一件:
第二件:
19.塞德尔是一位怎样的老人?请你联系文章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评价和赞美这位老人吧!
20.文章的开头很有特色。仔细读读,想想这种叙述方式叫什么,有什么作用。
21.德国老人的事迹令人动容,足以成为“感动中国”的获奖人。如果受“感动中国”组委会的委托,你将会给她怎样的颁奖词?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答案 C D A
1.C
【详解】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
C.暴露(lòu)——(lù)。
故选C。
2.D
【详解】本题考查字形易错字。
A.俞皖苏——豫皖苏;
B.茂蜜——茂密;
C.爆露——暴露。
故选D。
3.A
【详解】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
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句式杂糅、表意不明、不合逻辑、成分赘余等。先通读各个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还可从句意、用词、修辞、结构、词语搭配等多方面去考虑。
做好本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解句意:选项要表达什么意思,这是我们正确判断的前提和基础。2.理主干:在理解语意的基础上,利用语法知识,分析句子成分,找到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等错误。3.析关系:要分析句间关系。找到逻辑混乱和语序不当等错误。
A.正确。
B.意思重复,“开满了”与“许多”重复,去掉“许多”即可。
C.前后矛盾,“整整”与“左右”相矛盾。
D.句子之间包含转折关系,应用表转折关联词“虽然……但是……”。
故选A。
4. 精 神 天 地 千 钧 自 语 千钧一发 震天动地
【详解】本题考查四字词语的积累与运用。
“聚精会神”:形容专心致志,注意力高度集中。
“震天动地”:形容声音或声势极大。
“千钧一发”:比喻情况万分危急。
“自言自语”:自己一个人低声嘀咕。
在句子中,杜富国突遇爆炸,情况万分危急,所以用“千钧一发”来形容时刻;爆炸的巨响声音极大,用“震天动地”来形容巨响很恰当。
5. 激烈 猛烈 热烈
【详解】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学生首先要知道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句进行分析。
激烈:指的是(动作、言论)剧烈;(性情、情怀)激奋,刚烈。
热烈:兴奋激动。
猛烈:气势雄壮,力量大。
6.灯照耀着建筑。
【详解】本题考查缩写句子。
缩写句子首先明确修饰语,即“广场上的”“千万盏”“静静地”“天安门广场的”“周围的”“宏伟”其次明确修饰语外的句子主干。即“灯”(主语)“照耀着”(谓语)“建筑”(宾语)最后删去修饰语,保存句子主干。句子缩写为:灯照耀着建筑。
7.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
【详解】本题考查改写句子。
解答时,首先分析原句的结构,在不改变句意的基础上进行句式变换即可。
原句的主干是“我想起战友”,“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是地点状语,“又”是副词,“这位亲爱的”是定语。改变语序时,将地点状语“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移至主语“我”之后,保持其他成分的相对位置不变,既改变了语序,又未改变句子的原意和核心信息。
故改为:我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8.敌人的机枪把郝副营长打中了。
【详解】本题考查句式变换。
把字句的基本格式是:“谁把谁怎么样”。其中前者的“谁”为主动者,后面的“谁”为被动者,而“怎么样”为动作。用公式表示,即:把字句=主动者+把+被动者+动作成分。
本句中主动者是“敌人的机枪”,被动者是“郝副营长”,动作成分是“打中了”。
故改为:敌人的机枪把郝副营长打中了。
9.黑漆漆 阴森森 黑幽幽 静悄悄 10.倚着、坐着、拿着、夹着、划着、看、摆。
作用:这些动词更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郝副营长认真看书的形象。 11. 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 孩子们如果能在这样的明亮的灯光下读书,那该多好啊!我希望我能为孩子们创造这样的机会。 12.郝副营长,您虽然牺牲了,但您的梦想实现了!在这万家灯火的夜晚,人们生活得幸福祥和,我们在灯光下学习,读书,我们的前途一片光明。
【分析】9.本题考查了学生词语仿写的能力,完成此类题目要注意分析所给例词在结构及内容上的特点,然后进行仿写。
本题按照例句“黑魃魃”的形式写几个与夜晚有关的词语即可。如:静悄悄、清幽幽、黑乎乎、黑漆漆、阴森森、黑洞洞等。
10.本题考查了学生提取文中人物动词并分析其作用能力。完成此类题目需要结合文中具体内容作答。
结合语段语句“大约一切准备工作都完成了,这会儿,他正倚着交通沟的胸墙坐着,一手拿着火柴盒,夹着自制的烟卷,一手轻轻地划着火柴。他并没有点烟,却借着微弱的亮光看摆在双膝上的一本破旧的书。”可知,描写郝副营长动作的词有“倚着、坐着、拿着、夹着、划着、看、摆”。这些动词更准确地刻画出了郝副营长这个人物认真看书的形象。(意对即可)
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必须在理解文句,分析文章内容,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层层筛选,剥离出有效信息,获得充足可靠的依据,然后进行合理的推测。
根据语段句子“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可知,这幅图的画面内容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结合当时艰苦的背景,不难猜出郝副营长由这幅图想到了这个时代的孩子们,在动荡的年代这些孩子们不能在这样明亮的灯光下读书,是多么的遗憾与可惜等等,围绕这样的思路去答题。答案不固定,符合题意即可。
12.本题是思路拓展题,解答时要联系实际作答,答案不唯一,写出一段话能告慰郝副营长的英灵即可。
文中郝副营长所憧憬的场景是人们能幸福生活,孩子能在明亮的灯光下学习。这样的憧憬如今是实现了的,当下的人们幸福美满,孩子不仅能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还能出去外面的世界开拓视野。据此写出即可。
13.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 14.拒绝上马:称自己体力更强,要与马比赛。
拒绝食物:拍干粮袋谎称自己粮食更多。
原因:为了不拖累陈赓,展现红军小战士的坚强和无私。 15.陈赓的心情:悲痛、自责、愧疚,为未能识破小红军的伪装而懊悔。 16.描写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人物形象:小红军是一个倔强、坚强、善良、舍己为人的革命小战士。
【导语】《倔强的小红军》以简洁文字塑造经典形象,借对话、动作等描写,生动展现小红军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情节朴实却极具感染力,让读者在简短故事中感受长征精神,是红色教育与文学审美融合的典范,滋养读者精神世界 。
13.本题考查找关键句。
结合文章第③自然段“那个小家伙不过十一二岁。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直接呈现小红军的年龄、面容、穿着等外观特征。
1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文章第⑤、⑦自然段“小鬼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说:‘老同志,我的体力比你强多了,你快骑上走吧。’”、“小鬼倔强地说:‘你要我同你的马比赛呀,那就比一比吧。’”可知,陈赓让小红军骑马,小红军摆出满不在乎的样子,称 “体力比你强”,还说“要比马赛跑”,坚决不骑 。结合文章第⑧、⑨自然段“ 陈赓同志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鬼,说:‘你把它吃了。’”、“小鬼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我的比你的还多呢。’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鬼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可知,陈赓给小红军青稞面,小红军拉干粮袋轻拍,谎称自己干粮更多,拒绝接受 。
小红军深知长征艰难,想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宁愿自己忍受饥饿、寒冷与疲惫,用“倔强”的言行掩饰困境,默默奉献,体现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 。
1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文章第 自然段“陈赓啊,你怎么对得起这个小兄弟啊!”可知。这句话直接体现了陈赓的自责,他为自己没有更早察觉小红军的困境,被小红军的“倔强”欺骗而感到愧疚。同时展现出他对小红军牺牲的悲痛之情,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消逝,让他内心充满哀伤。陈赓明白小红军是为了把生的希望留给自己,才如此“倔强”,他对小红军这种舍己为人的高尚品质充满敬佩。
16.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文章第③自然段“黄黄的小脸,一双大眼睛,两只脚穿着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可知,通过“黄黄的小脸”“破草鞋”“冻得又青又红”等细节,运用外貌描写,生动展现小红军营养不良、处境艰难却坚持行军的状态。
结合文章第⑤⑦⑨自然段通过“我的体力比你强”“比一比吧”“鼓鼓的嘛”等对话,运用了语言描写,用倔强的童言童语塑造人物形象,每句拒绝都体现其刻意掩饰虚弱。
结合文章第⑨段“轻轻拍了拍”干粮袋的细节,运用了动作描写,暗示其故作坚强的表演。
作者通过语言、动作、外貌描写刻画了小红军是一个坚强不屈、舍己为人、机智成熟、革命乐观的小战士。
17. 犹 豫 面对需要帮助的同学,他毫不犹豫地伸出了援手。 天 酒 他年轻时不懂得珍惜时光,整天花天酒地,最终一事无成。 18. 把一大笔钱捐献给中国改造沙漠事业。 把珍贵的书籍全部送给中国。 19.一个高尚的,为中国,为世界和平友谊,为世界环保做出贡献的人。 20.开篇点题。突出了塞德尔老人的心愿,一切都是为了中国,这一切令人肃然起敬。 21.一位德国老人,却对中国无比热爱,毕生为自己所爱的中国,默默地做着贡献。她的伟大之处就在于把奉献当作了生活的全部,她就是赫尔玛·塞德尔。
【导语】文章以德国老人塞德尔的事迹为核心,先述其临终前将全部财富与书籍捐给中国治沙事业的决定,再溯其爱华根源与行动历程,对比其自奉节俭与献爱心切。末段以不同生死态度作比,凸显其以奉献为生命全部的高尚。全文平实叙事中见精神厚度,展现跨越国界的大爱与担当。
17.本题考查造句。
结合第④段“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第二种”。这里的“毫不犹豫”指塞德尔在面对“花钱维持生命”和“省钱完成事业”的选择时,没有丝毫迟疑,立刻做出了优先完成奉献事业的决定,体现了她对中国沙漠改造事业的坚定决心和无私精神。据此意思进行造句如:看到孩子落水,救生员毫不犹豫地跳进水中展开救援。
结合第⑥段“有的人则是从年轻时就花天酒地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里的“花天酒地”指某些人生活奢侈糜烂,沉迷于吃喝玩乐,与塞德尔节俭奉献的生活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塞德尔精神的高尚。据此意思进行造句如:他继承家产后不思进取,反而沉溺于花天酒地的生活,很快就挥霍一空。
1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文中第①段明确提到“当她知道自己在世的日子不多时,她想尽快完成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她有一大笔钱,总价值约两三百万马克,有些是现金存在银行,有些是房地产。她想把这些钱一个子儿不剩地捐献给中国改造沙漠事业。……她的第二件事就是把这些珍贵书籍全部送给中国。”这段文字直接阐述了塞德尔在生命最后日子里想完成的两件事,清晰体现了她对中国的深厚感情和无私奉献的意愿。
19.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通过联系文章用自己的语言评价和赞美这位老人即可,如:塞德尔是一位热爱中国、无私奉献、生活节俭却对公益事业慷慨大方,且拥有崇高精神境界的老人。她将生命的最后时光与全部财富都倾注于对中国的祝福与贡献,用行动诠释了“奉献”的真谛。
20.本题考查分析字词句段的含义和作用。
文中第①段开头即明确:“有一位德国老人,名叫赫尔玛 塞德尔,已经80岁了,最近,她被检查出得了癌症。当她知道自己在世的日子不多时,她想尽快完成两件事。”这种叙述方式指文章开篇直接点明核心人物、事件或核心信息,不做过多铺垫,迅速聚焦主题。
作用1:快速交代核心要素。开篇直接介绍了人物(赫尔玛 塞德尔)、年龄(80岁)、处境(患癌症、时日不多)及核心事件(想完成两件事),让读者在短时间内抓住文章主线,了解故事的核心背景。
作用2:设置悬念,引发兴趣。提到“两件事”却未立即展开,自然引发读者好奇:老人是谁?她为何在生命最后时刻要做这两件事?这种直接切入的方式能快速吸引读者继续阅读,探究背后的原因。
作用3:奠定情感基调。开篇点出老人“患癌症、时日不多”却仍有未竟之事,初步暗示了她的坚韧与特殊追求,为后文展现其无私奉献的精神埋下伏笔,让读者提前感受到故事的情感张力。
故这种叙述方式叫开篇点题,作用是:突出了塞德尔老人的心愿,一切都是为了中国,这一切令人肃然起敬。
21.本题考查开放性作答。
颁奖词紧扣文中事迹与精神,逐层展开,如:“八十载岁月流转,她用生命最后的光,照亮了跨越国界的希望。当癌症的阴影笼罩,她未曾眷恋尘世繁华,而是将毕生积蓄化作沙漠中的清泉,把满室书香酿成文明的纽带。她不懂索取,只知奉献——看病乘公交的节俭,是对自我的严苛;百万马克捐给中国治沙的慷慨,是对信念的坚守。她深信东方古国的生机,便将所有热忱倾注于此,让‘奉献’二字成为生命最后的注脚。跨越山海,无关肤色,赫尔玛 塞德尔,用赤子之心告诉世界:爱与担当,从无国界。”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