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10课 帝制复辟与军阀割据
学习目标
1.知道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的史实,认识到历史发展潮流的不可逆。
2.了解护国战争、军阀割据等史实,感悟孙中山等革命派作出的顽强努力和坚定的革命精神,认识到资产阶级革命派无法带领中国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3.通过革命派与北洋军阀的斗争梳理,认识到民主共和与专制独裁的斗争是复杂而艰巨的,要珍惜民主、捍卫共和。
壹
帝国梦的谋划
——复辟帝制
民国建设造端,百凡待治,
世凯深愿竭其能力,发扬共和之精神,
涤荡专制之瑕秽,谨守宪法。
依国民之愿望,达国家于安全完固之域,
俾五大民族同臻乐利。
凡此志愿,率履勿渝。
俟召集国会,选定第一期大总统,
世凯即行辞职,
谨掬诚悃,誓告同胞!
——大中华民国元年三月初十日
袁世凯的《就任誓词》
1.背景:
镇压二次革命后,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随即下令解散国民党。
二次革命轻易地镇压下去,这使袁得意忘形,私欲无限膨胀。他不再满足于临时大总统头衔,而渴望担任终身正式总统,以为最终称帝的目标做准备。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得意忘形 +100
私欲膨胀 +100
维护共和 -100
我是皇帝 +100
我是大总统 -100
先谋正式总统;
再谋终身总统;
最后谋帝制
宣誓、承诺 -100
一、复辟帝制
结合教材P58,梳理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做了哪些准备?
2.对内实行独裁统治
①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
②下令解散国民党,解散国会;
③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④修改总统选举法,总统可无限任期,可指定继承人。
谋正式总统
谋终身总统
谋帝制
袁世凯想当皇帝的野心昭然若揭。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中华民国约法》的比较
民主共和
独裁专制
结合教材P58,梳理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做了哪些准备?
3.对外出卖国家——接受日本“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
原因:为了实现皇帝梦,换取日本的支持
相关史事P59
二十一条”分为五个部分,主要内容分别是:中国承认日本接管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中国承认并扩大日本在“南满和蒙古的特殊权利;汉冶萍煤铁公司由中日合办;中国沿海港湾及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给他国;中国政府须聘用日本人为政治军事及财政顾问,警政及军械厂由中日合办等。袁世凯最终接受了除第五部分以外的全部要求。
分析“二十一条”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①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②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反日爱国斗争;
③加速了袁世凯政府的倒台;
④助长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气焰等。
4.概况
1915年底,袁世凯下令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年号“洪宪”,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准备在元旦举行登基大典。
1914年底,北洋政府在北京举行祭天活动
为了准备登基大典,袁世凯专门设了筹备处,用80万元做了两种龙袍,用12万元做了新朝玉玺,用60万元做了金印五颗。至此,袁世凯复辟称帝的丑剧达到高潮。
——曾凡光《探索奋斗复兴:中国近现代史三十讲》
贰
帝国梦的破碎
——护国战争
一次大的革命行动往往要有一定的时间来聚集能量,而辛亥革命的能量正是从1894-1911年聚集的,武昌起义是其能量的释放。——金冲及《辛亥革命史稿》
孙中山对袁世凯称帝的态度是怎样的?
为维护共和,革命党人展开了哪一斗争?
发动护国战争
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誓死戮此民贼,以拯吾民。
——孙中山《讨袁檄文》
材料研读
反对袁称帝,号召讨伐袁,以救国救民,捍卫民主共和。
二、护国战争
自主探究:结合教材思考:护国运动的背景有哪些?
1.准备:
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号召爱国豪杰共同奋起,维护共和制度。梁启超、蔡锷离京,前往南方筹划讨伐袁世凯事宜。
2.爆发:
1915年底,蔡锷(称“再造民国第一人”)、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
材料研读
天祸中国,元首谋逆,蔑弃约法,背食誓言,拂逆舆情,自为帝制……锷等身 受国恩,义不从贼,今已严拒伪命,奠定滇、黔诸地方,为国婴守,并檄布四方, 声罪致讨 ……
——蔡锷《致各省将军巡按使等电》(1915年12月)
阅读材料,分析蔡锷对袁世凯称帝的态度。
蔡锷视袁世凯称帝为“谋逆”,斥责其 “蔑弃约法,背食誓言,拂逆舆情,自为帝制”,表明自身 “义不从贼” 的立场,通过严拒伪命、奠定滇黔、布檄声讨,坚决反对袁世凯称帝,捍卫共和。
二、护国战争
◎护国战争形势图
1915年底,蔡锷(称“再造民国第一人”)、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
袁世凯的复辟行径不得人心。北洋军队人心涣散,节节败退。不少省份宣布独立,脱离袁世凯政府。
3.进程:
二、护国战争
4.结果:
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6月在绝望中死去。护国战争结束。
今河南安阳“袁公林”中的袁世凯墓
袁世凯灵柩
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复辟违背历史潮流。
为什么袁世凯的复辟这么快就失败了?有何启示?
材料1:“梁启超、黎元洪、段祺瑞等或请辞或告假”“今日要人之辞职,皆托于病。然试究其所患者之病,大抵皆因国体而影响于身体之病也。
——《申报》1915年9月22日
材料2:“改变国体之计划,在今日尚为时机未熟”。“各国公使之忠告”的初衷“因恐国体问题而启内乱,将有损之利益。
——《英俄日之劝告》1915年10月30日
材料3:“人心有至大之势力,决不能以他种势力战胜之”
——《人心》《申报》1916年6月9日
①民主革命派的反对、北洋嫡系的阳奉阴违
②帝国主义态度的转变
③袁世凯的复辟活动违背历史发展潮流,不得人心
启示:封建帝制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民主共和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叁
帝国梦的破碎
——军阀割据
时空观念
军 阀
北 洋
指拥有军队、武装、地盘、政权的军人(集团)
清末北方沿海各省的统称,袁世凯出任北洋大臣
北洋政府
由袁世凯和其他北洋军阀控制的中华民国北京政府
北洋军阀
以袁世凯为首,北洋军主要将领组成的军事统治集团
1912年
1916年
1928年
袁世凯统治时期
军阀割据时期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
重要原因:帝国主义在华相互争夺,扶植各自代理人。
根本原因: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
1.背景:
三、军阀割据
皖系段祺瑞
直系冯国璋曹锟
奉系张作霖
桂系陆荣廷
滇系唐继尧
2.表现:
派系 代表 依附列强 势力范围
直系 冯国璋 曹锟 英、美 直隶、湖北、江苏、江西等
皖系 段祺瑞 日本 北京、安徽、浙江、山东、福建等
奉系 张作霖 日本 东北三省(奉天、黑龙江、吉林)
滇系 唐继尧 美、英 云南、贵州
桂系 陆荣廷 美、英 广西、广东
1912—1928年,中国的1400多个大小军阀发动了140余次地方性及省际战争。从袁世凯死去的1916年6月到1928年6月,有六个人成为国家元首,组成25个以上内阁。对此,李大钊的清算最是泼辣,他把当时的政治生活比作“宰猪场式的政治”,而军阀是吃人民“血肉骨头”的“文武豺狼”。——孙德鹏《疲劳的颜色》
农户减少 1914-1918年 减少1500多万户
耕地减少 1914-1918年 减少2600多万亩
荒地增加 1914-1918年 增加4900多万亩
陆军增加 1914-1918年 增加92万多人
军费增长 1916-1918年 增加5000多万元
根据材料想一想,北洋军阀的割据局面对中国社会造成了哪些不利影响?
生产力遭到破坏,经济下滑;苛捐杂税增多,百姓负担加重;军阀割据混战,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
视频:护法运动
时长:1分26秒
护法运动
时间:
1917年7月到1918年5月
背景: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任总统,段祺瑞出任总理,恢复“约法”,旧国会恢复
1917年7月初,张勋拥爱新觉罗·溥仪复辟,国会被解散
1917年7月,皖系军阀段祺瑞控制北京政府,拒绝恢复中华民国国会和临时约法
结果:
孙中山意识到不可能依靠军阀达到护法救目的,遂离开广州,回到上海。护法运动失败。
护法运动的失败,标志着整个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相关史事
三、军阀割据
资产阶级革命派维护共和的斗争
失败
辛亥革命
清帝溥仪退位
孙中山让总统
改同盟会为国民党
二次革命
袁世凯当选大总统
实行独裁
复辟帝制
护国运动
护法运动
军阀混战
1911
1912
1912
1915
1912
1912
1913
1915
1917
失败
专制与共和的博弈
成功
统一梦断
宋案
失败
三、军阀割据
民国初年民主共和制度为何如此脆弱?
(1)经济与社会基础的薄弱
(2)政治传统的惯性与制度缺陷
(3)旧势力的直接破坏
(4)外部环境的冲击
民国初年仍以小农经济为主导,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缺乏民主意识和参与能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且分散,无法支撑民主制度的运行。封建地主阶级、旧式官僚等传统势力仍掌握大量社会资源,对共和制度天然排斥
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集团,本质上是封建军事势力的延续。他们通过暴力手段(解散国会、废除《临时约法》)、政治欺骗(假意拥护共和)破坏民主制度,最终走向复辟帝制,直接摧毁了共和实践的基础。
中国数千年的君主专制传统使“集权”“权威”观念根深蒂固,民众对“共和”“民主”的认知停留在表层(如剪掉辫子、改用阳历),缺乏对制度内涵的理解。同时,《临时约法》虽确立共和框架,但存在设计缺陷,政党政治沦为派系斗争工具,未能形成稳定的权力制衡机制。
帝国主义列强为维护在华利益,倾向于支持保守势力(如袁世凯),而非脆弱的共和政府。他们通过经济控制、外交施压等方式削弱中央权威,加剧了国内分裂,使民主制度缺乏稳定的外部条件。
中国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中华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政府奖励实业,激发了实业家投资办厂的热情。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掀起发展民族工业的热潮。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迎来短暂的春天。从1912年到1919年,新建厂矿600多家,新增资本1.3亿多元,超过过去半个世纪的总量。其中,纺织、面粉行业发展最快。然而,随着欧洲战事结束,列强卷土重来,加之军阀混战不断,中国民族工业很快萧条下去。
课堂小结
帝制复辟与军阀割据
帝制复辟:
军阀割据
护国战争
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
导火线:袁世凯称帝“中华帝国”
发动: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
结果:1916年3月袁世凯取消帝制
派系:奉系 皖系(控制北京政府) 直系
影响: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
1.某历史人物去世后,时人撰写挽联:“抗孙黄以做总统,先临时、后正式、旋改国号,一片心称皇呼帝,忽焉取消,我也笑鳌入紫泥。”这反映出当时( )
A.清廷压迫百姓 B.复辟行径不得人心
C.军阀割据混战 D.封建制度业已终结
2.“此役是关乎国体之战,亦如蔡锷所言,是‘为四万万人人争人格’”,“经此役后中国传统的君主制正式告终,其后溥仪在民国六年的复辟及二十一年的伪满洲国,也只不过是由军阀、日本人操纵的傀儡而已。”“此役”发端云南,牵动全国,改变了中国的命运,“此役”是( )
A.辛亥革命 B.二次革命 C.护国战争 D.国民大革命
B
C
实战演练
3.云南省昆明市的护国桥与护国门、护国路均建于1919年,是为纪念护国战争而建的三大工程。“护国战争”一词中“护国”指 ( )
A. 维护封建帝制 B. 维护共和制
C. 维护君主立宪制 D. 维护国会
B
4. (跨学科 ·美术) 1913 年 12月,《新闻报》刊登了如图漫画,袁世凯操控着象征“政治会议”的汽车“一意进行”,将前面的障碍,如“县会”“省会”“国会”“内阁”等全部碾除。对漫画主旨解释正确的是( )
A. 北洋政府支持工业发展
B. 民主共和遭到公然破坏
C. 军阀混战造成民不聊生
D. 制度重建铲除封建残余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