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单元测试卷(含解析)统编版(五四学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单元测试卷(含解析)统编版(五四学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0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五四学制)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7 14:55: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19世纪四五十年代,在清朝出现了从事贸易为主的外资商行,1864年约有150家,19世纪末增至552家,分布于25个通商口岸,尤以上海、广州、天津和汉口为多。外资商行迅速增多是由于(  )
A.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B.《南京条约》的危害
C.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D.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
2.《天朝田亩制度》中主张绝对平均分配土地、产品,多余财富要收归国库。《资政新篇》中却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这种改变(  )
A.巩固了封建统治的根基
B.挽救了太平天国的危机
C.体现了时代发展的潮流
D.促进了中国社会的改良
3.晚清时期,统治集团内部存在着“海防”与“塞防”之争,李鸿章认为,“新疆不复,于肢体之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腹心大患愈棘”;左宗棠则认为,“(西北)停兵节饷,于海防未必有益,于边塞则大有所妨,利害攸分,亟宜熟思审处者也”。该争论发生的背景是(  )
A.太平天国运动的迅猛发展
B.清朝面临严重边疆危机
C.清朝已沦为“洋人的朝廷”
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4.1842﹣1856年,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扩大了部分地区农业生产中商品经济作物的比重,减少了农业经济中自给成分,这些农产品成为工业国的重要原料。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独立主权逐渐丧失 B.开始了解国际形势
C.自然经济遭到破坏 D.正在探寻国家出路
5.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这场战争迫使清政府(  )
A.签约承认鸦片贸易的合法化
B.赋予了英国片面最惠国待遇
C.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开设工厂
D.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6.作家冯骥才说:“从历史角度看,天津小洋楼是西方入侵的一目了然的证据:从文化角度看,它却是本土文化一个奇异的创造。进而说,是在被动历史背景下主动的文化创造。”在“西方入侵”过程中把天津开为商埠的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7.圆明园的焚毁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留给中国人民的永久创伤,也是人类文明更上非常可耻的一页。1860年,放火烧毁圆明园的是(  )
A.英美联军 B.美法联军 C.英法联军 D.八国联军
8.“它标示的不只是这场战争胜败的严峻性,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是显而易见的。”材料中的“它”使(  )
A.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C.列强对华开始进行大规模资本输出
D.清政府已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9.如图为近代史上某次运动颁布的革命纲领,据此判断,该运动为(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太平天国运动 D.义和团运动
10.据记载,太平天国规定王、侯、相等乘轿各按等级,不得逾越。许多官员以显示威风、讲究排场为能事,出门也前呼后拥,出尽风头。这(  )
A.表明太平天国的政策有明显成效
B.预示了太平天国失败的结局
C.鼓舞了广大农民参加反封建斗争
D.说明军事上已取得重大胜利
11.史学界将1840﹣1949年划分为中国近代史。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其使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变局”的含义指当时中国(  )
A.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正式步入了半殖民地化的深渊
D.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2.如图是清朝道光年间白银外流数额的统计图(单位:万银元)。据此判断,导致数据变化的原因是(  )
A.闭关锁国和政治腐败
B.鸦片战争和洋务运动
C.鸦片走私和林则徐禁烟
D.《南京条约》和《北京条约》
13.观察1843年前后中英两国进出口货物税率变化表,导致表中税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货物 旧税率(%) 新税率(%)
棉花 24.19 5.56
面纱 13.38 5.56
斜纹布 14.92 5.56
A.通商口岸的开放 B.小农经济的破产
C.协定关税的影响 D.纺织工业的发展
14.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作者的观点认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
A.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
B.推动先进中国人寻求御侮之道
C.使中国的自然经济彻底瓦解
D.使中国丧失了完整独立的主权
15.陈旭麓指出:这是一场悲壮的斗争。其悲剧意义不仅在于他们失败的结局,更在于他们借助宗教猛烈冲击传统却不能借助宗教而挣脱传统的六道轮回。反封建的人没有办法洗净自己身上的封建东西。关于这场“斗争”,说法正确的是(  )
A.是地主阶级发起的反封建运动
B.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C.打击了清王朝统治,但存局限性
D.“扶清灭洋”,打击了外国势力
16.新疆是中国西部一片广袤的国土,在19世纪中期差一点从中国分裂出去,是谁力挽狂澜,收复新疆,保证了祖国领土完整(  )
A.曾国藩 B.左宗棠 C.李鸿章 D.孙中山
17.如表为1843年前后中国主要进口货物关税税率对比表。导致图中税率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品名 1843年前的税率(%) 1843年后的税率(%) 新税率比旧税率降低(%)
棉花 24.19 5.56 77.02
棉纱头等 13.38 5.56 58.45
白洋布 29.93 6.95 76.78
A.五口通商 B.协定关税 C.割地赔款 D.投资设厂
18.“英国的大炮首先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接踵而来的必然是旧制度解体的过程。”材料中“首先破坏”使得(  )
A.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列强侵略势力开始深入内地
D.清政府已成为“洋人的朝廷
19.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所遭到的第一次大规模海上入侵,是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的第一次劳师远袭的侵略战争,是中国人民为保卫家园同西方入侵者顽强斗争的第一次实践。这场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20.太平天国想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的方案是(  )
A.“拜上帝会” B.《天津条约》
C.《天朝田亩制度》 D.《资政新篇》
二.填空题(共5小题)
21.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联军火烧圆明园,给中国文化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22.第二次鸦片战争使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     地区,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加深。
23.    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
24.【学习西方 改革内政】太平天国后期,洪仁玕提出了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    》,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主张,但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未能付诸实践。
25.1839年3月,一位大臣到广州对各国商人表示:“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暂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为此,该大臣进行了历史上著名的     ,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三.材料题(共2小题)
26.人口的流动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人口迁移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视角。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近代时期厦门成为移民出口的重要口岸始于鸦片战争之后。鸦片战争之后,以自然经济为社会基础的中国被强行打开了国门,其原有的社会经济秩序在西方商品的倾销之下受到强烈的冲击。沿海居民赖以为生的小农经济无以为继,这成为了近代中国人移民海外的一大根本原因。
——摘编自吴怡瑾《民国时期厦门口岸的华侨出入境与管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与“厦门成为移民出口的重要口岸”相关的历史事件,并阐述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性质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1865—1885年,在两广地区发生了人口迁移入越现象。严重的人口压力使农业生产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而清政府为了偿付鸦片战争赔款和解决银荒,加紧搜刮各种捐税。天灾与人祸接踵而至,鸦片战争之后的十多年间,两广地区有关风、虫、洪、旱、地震等自然灾害,及由此引起的饥荒、瘟疫比比皆是……广西因太平天国运动在此举事,又是两广天地会起义的中心,广西人民因此蒙上了叛逆的罪名,清军剿杀的更为惨烈。
——摘编自张永兵《19世纪中后期两广人口迁移入越问题探究》
(2)根据材料二,阐述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行为导致的结果。
材料三 英法联军入侵京城时,咸丰帝率后妃、大臣出逃的消息,很快轰动京城。王公大臣纷纷作鸟兽散;殷富之家也外徙远避。但一般市民则是另一种心态“闻和则纷纭迁徙,闻战则鼓舞欢欣”。
——摘编自周进《北京人口与城市变迁》
(3)材料三,描述的情景发生在哪一场战争?“闻和则纷纭迁徙,闻战则鼓舞欢欣”体现了民众怎样的渴望?
(4)综上所述,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2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政府为了支付战争赔款和军费开支,极力搜刮,加捐加税。官府常抓捕和毒打交不起税的人。1843—1850年,规模较大的群众暴动有70余起,遍及十几个省。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
(2)请分别写出下面“太平天国运动兴衰示意图”中“兴起”“转折”“失败”的标志性事件。
材料二: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曾国藩、李鸿章甚至袁世凯都是受益者,这些“汉族精英”逐渐取代“满洲贵 族”的地位,成为“领导者”。在太平天国运动之前,也有很多反清起义,但基本上都是隔鞋抓痒。太平天国运动某种程度上的成功刺激了 后人前仆后继地反清。因太平天国运动而崛起的“新兵”也成为后来辛亥革命的主力。
(3)根据材料二,归纳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影响。
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单元测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A C B C B C C A C B A
题号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C B C B B B A C
1.依据题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40年代~60年代,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打破了清政府“闭关锁国”的状态,强迫清政府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因此外资商行逐渐增多,A项正确;汉口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天津条约》开放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签订的《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商埠,排除B项;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反而对外国商品贸易起到强烈的抵制作用,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排除D项。
故选:A。
2.题干主旨反映这种改变体现了时代发展潮流,“巩固了封建统治的根基”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A项;
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资政新篇》未能付诸实践,这种改变没有挽救了太平天国的危机,排除B项;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前期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规定按人口平均分配,目的是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资政新篇》中却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近代中国的先进人士最早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近代化纲领,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故这种改变体现了时代发展资本主义的潮流,C项正确;
题干主旨反映这种改变体现了时代发展潮流,而且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资政新篇》未能付诸实践,这种改变并不能“促进了中国社会的改良”,排除D项。
故选:C。
3.A.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运动,与统治集团内部“海防”和“塞防”之争无关,排除。
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60年代,俄英日法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边疆的侵略,英国侵占香港,俄国侵占新疆伊犁地区,清政府面临海疆危机,因此出现了“海防”与“塞防”之争,符合题意。
C.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朝沦为“洋人的朝廷”,与统治集团内部“海防”和“塞防”之争无关,排除。
D.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与统治集团内部“海防”和“塞防”之争无关,排除。
故选:B。
4.A.题干材料“扩大了部分地区农业生产中商品经济作物的比重,减少了农业经济中自给成分”强调的是经济领域发生的变化,未涉及中国主权问题,排除。
B.题干材料“扩大了部分地区农业生产中商品经济作物的比重,减少了农业经济中自给成分”强调的是经济领域发生的变化,未涉及中国对国际形势的了解,排除。
C.根据材料“1842﹣1856年,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扩大了部分地区农业生产中商品经济作物的比重,减少了农业经济中自给成分,这些农产品成为工业国的重要原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农产品出口扩大,说明了中国自然经济遭到破坏,符合题意。
D.题干材料“扩大了部分地区农业生产中商品经济作物的比重,减少了农业经济中自给成分”强调的是经济领域发生的变化,未涉及中国对国家出路的探索,排除。
故选:C。
5.A.承认鸦片贸易合法化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58年《天津条约》,与鸦片战争无关,排除A项。
B.根据题干“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根据时间推算,1514年西方人首次来华加325年约为1839年,对应鸦片战争爆发。此战迫使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及其附件,其内容之一是赋予了英国“片面最惠国待遇”,B项正确。
C.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开设工厂是甲午战争后《马关条约》(1895年)的内容,与鸦片战争无关,排除C项。
D.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是八国联军侵华后《辛丑条约》(1901年)的内容,与鸦片战争无关,排除D项。
故选:B。
6.A.1842年,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其中规定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排除。
B.1858年,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其中规定开放牛庄、登州、台南、淡水、潮州、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为通商口岸,排除。
C.依据所学知识,1860年,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北京条约》,其中规定增开天津为商埠,符合题意。
D.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其中规定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排除。
故选:C。
7.据所学可知,1856年10月,英法联军为主凶,美俄两国为帮凶,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闯进圆明园进行疯狂劫掠,并放火焚毁,这是英法联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故C项符合题意。排除ABD项。
故选:C。
8.A.据题干“……更因为它标示着以商品和资本来改变中国传统社会的轨道,作为中国的近代与中世纪的分界线……”结合所学可知,这场战争是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符合题意。
B.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排除。
C.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对华开始进行大规模资本输出,排除。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排除。
故选:A。
9.结合所学知识,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太平军的领袖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两部纲领性文件。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个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但是,《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社会财富,是不可能实现的,实际上也没实行。为了改变不利局面,洪秀全封从香港来到天京的洪仁玕为干王,总理朝政;提拔陈玉成、李秀成等一批青年将领。洪仁玕写成《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主张,得到洪秀全的赞赏。但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资政新篇》未能付诸实践,C项正确;洋务运动是晚清时期统治集团求强求富的自救运动,与题干“革命纲领”无关,排除A项;戊戌变法是康有为等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与题干“革命纲领”无关,排除B项;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农民运动,与题干“革命纲领”无关,排除D项。
故选:C。
10.太平天国官员在取得一定成果后开始追求享受、讲究排场,内部出现严重的等级分化和腐败现象,这反映了太平天国政权的局限性,预示了其失败的结局,B正确。材料中描述的是太平天国官员讲究排场、等级森严的现象,并非政策有成效的体现,A错误。这种官员追求排场、等级森严的现象会让农民对太平天国政权产生失望,不利于鼓舞广大农民参加反封建斗争,C错误。材料内容与军事上是否取得重大胜利并无关联,D错误。
故选:B。
11.鸦片战争后,1842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中国的领土主权、关税主权等开始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核心含义,A项正确。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排除B项。正式步入半殖民地化的深渊这种表述不准确,《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排除C项。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在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排除D项。
故选:A。
12.A.闭关锁国政策虽限制对外贸易,但与白银外流激增无直接因果关系,排除A;
B.洋务运动始于19世纪60年代,与题干1831﹣1839年的数据变化无关;鸦片战争爆发于1840年,晚于题干时间范围,排除B;
C.1831﹣1838年白银外流激增源于英国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而走私鸦片;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后,鸦片贸易受阻导致白银外流骤减,C项符合材料时间与史实;
D.《南京条约》签订于1842年,《北京条约》签订于1860年,均晚于题干时间范围,排除D。
故选:C。
13.根据“1843年前后中英两国进出口货物税率变化表”信息可知,中国的税率在下降,根据时间“1843年”可知是鸦片战争时期,表格税率下降的原因是《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所导致的,C项正确;从所学知识可知,通商口岸的开放不会导致税率下降,排除A项;从所学知识可知,小农经济的破产与税率无关,排除B项;表格信息无法得出纺织工业是否发展的结论,排除D项。
故选:C。
14.据题干可惜道光咸丰年间的人没有领受军事失败的教训,战后与战前完全一样,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丰末年,英法联军攻进了北京,然后有少数人觉悟了,知道非学西洋不可”可知,蒋廷黻认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推动先进中国人寻求御侮之道。故B符合题意;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打开了若干通商口岸,打破了中国闭关锁国的状态,排除A;使中国的自然经济彻底瓦解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丧失了完整独立的主权,排除D。
故选:B。
15.题干中提到这场斗争借助宗教冲击传统,反封建的人自身又带有封建性,且以失败告终。根据这些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斗争指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坚持斗争14年,转战大半个中国,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但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如领导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等,最终失败,所以说打击了清王朝统治,但存局限性,C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发起的运动,不是地主阶级,A错误。太平天国运动主要是反封建,同时也抗击了外国侵略势力,但不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运动是五四运动后开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B错误。“扶清灭洋”是义和团运动的口号,不是太平天国运动的,D错误。
故选:C。
16.1876年,左宗棠率清军分三路进入新疆,他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在当地各族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下打败阿古柏。1878年,除伊犁外,新疆重新回到祖国怀抱。新疆是中国西部一片广袤的国土,在19世纪中期差一点从中国分裂出去,是左宗棠力挽狂澜,收复新疆,保证了祖国领土完整。
故选:B。
17.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导致图中税率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协定关税。故B符合题意;五口通商、割地赔款、投资设厂与关税税率降低无关,排除ACD。
故选:B。
18.A.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确实加深,但“首先破坏”强调的是开端性影响,而A项描述的是持续过程,排除A;
B.材料中“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旧制度解体”直接指向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倾销和原料掠夺对自然经济的冲击,B项正确;
C.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内地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与题干“首先破坏”不符,排除C;
D.“洋人的朝廷”描述的是《辛丑条约》后清政府的傀儡性质(1901年),与鸦片战争(1840﹣1842年)无直接关联,排除D。
故选:B。
19.A.鸦片战争是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维护鸦片贸易利益而发动的战争,其海军从海上进攻,属于西方列强首次大规模海上入侵,林则徐虎门销烟和三元里抗英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首次反抗,A项正确;
B.第二次鸦片战争是英法联军进一步扩大侵略,虽涉及海上入侵,但非“首次”,且战场范围更广,排除B;
C.甲午中日战争虽由日本海军发动,但日本属东亚邻国,不符合“西方列强”和“劳师远袭”的特征,排除C;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列强联合镇压义和团,战场主要在北方内陆,且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后,排除D。
故选:A。
20.太平天国想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的方案是《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运动期间,18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它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它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幻想在分散的小农经济基础上实行均贫富。它无法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只是空想,根本无法实现。
故选:C。
二.填空题(共5小题)
21.根据所学可知,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城,对北京西北郊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进行大肆抢劫,然后防火烧毁。圆明园的焚毁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留给中国人的永久创伤,也是人类文明史上非常可耻的一页。
故答案为:
英法。
22.据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英国、法国、美国等西方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一带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沙俄占领中国北方大片领土。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故答案为:
长江中下游;进一步。
23.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太平天国无法提出切合实际的革命纲领,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的腐败,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但它坚持斗争14年,转战大半个中国,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
故答案为:
太平天国运动。
24.《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洪仁玕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是由于脱离实际,不符合中国国情,未能付诸实践。因此,题干空格处应填写:资政新篇。
故答案为:
资政新篇。
25.据所学可知,1839年,道光帝派林则徐到广州查禁鸦片,林则徐说“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暂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表示他坚决禁烟的决心。虎门销烟的壮举,打击了外国侵略着的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
故答案为:
虎门销烟。
三.材料题(共2小题)
26.(1)事件:根据材料一“近代时期厦门成为移民出口的重要口岸始于鸦片战争之后”可知,与“厦门成为移民出口的重要口岸”相关的历史事件是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对原有的社会经济秩序造成了冲击,导致沿海地区居民的小农经济无法继续维持,因而我们看到大量的人选择移民海外以谋求生路,厦门因此成为一个重要的移民出口口岸。影响:根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使中国独立主权的完整性遭到破坏,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结果:根据材料二“严重的人口压力使农业生产走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而清政府为了偿付鸦片战争赔款和解决银荒,加紧搜刮各种捐税。天灾与人祸接踵而至,鸦片战争之后的十多年间,两广地区有关风、虫、洪、旱、地震等自然灾害,及由此引起的饥荒、瘟疫比比皆是”“清军剿杀的更为惨烈”“在两广地区发生了人口迁移入越现象”可知,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为了支付战争赔款和应对银荒,加紧搜刮各种捐税,导致两广地区民众生活更加艰难。再加上频繁的自然灾害和严重的灾后饥荒、瘟疫,人民更是苦不堪言。与此同时,清政府针对太平天国运动和天地会起义的镇压,使得人民生活雪上加霜,不得不选择迁移他乡、逃离灾难。所以结果是民不聊生,两广地区发生人口迁移入越现象。
(3)战争:根据材料三“英法联军入侵京城时,咸丰帝率后妃、大臣出逃的消息,很快轰动京城”可知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进攻北京。渴望:根据材料“闻和则纷纭迁徙,闻战则鼓舞欢欣”体现了民众对清政府不作为或妥协的失望,渴望通过战争的胜利来改变现状、抵抗外敌、改善自己的处境的期望。
(4)因素:结合三则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政治动荡(如战争、革命)、经济压力(如农业困境、捐税增加和银荒)、自然灾害(如风、虫、洪、旱、地震的频发)、社会镇压(如清政府对起义的严厉镇压)都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故答案为:
(1)事件:鸦片战争。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结果:民不聊生,两广地区发生人口迁移入越现象。
(3)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渴望:渴望通过战争的胜利来改变现状、抵抗外敌、改善自己的处境。
(4)因素:政治动荡;经济压力;自然灾害;政府镇压等。
27. (1)据材料一“清政府为了支付战争赔款和军费开支,极力搜刮,加捐加税。官府常抓捕和毒打交不起税的人”并结合所学,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清政府统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材料二中“兴起”“转折”“失败”的标志性事件分别是金田起义、天京事变、天京陷落。鸦片战争后,清朝国内阶级矛盾空前激化,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洪秀全在科举的道路上屡屡失败,于1843年创立了“拜上帝会”。1851年,洪秀全发动了金田起义,并建立了太平天国政权;1851年9月太平军攻克广西永安后,相继建立各项制度,史称永安建制,太平天国初具建国规模.1853年定都天京,其后进行北伐,东征与西征,1856年军事上达到全盛。1856年的天京事变,标志着太平天国由盛转衰。1864年,太平天国都城天京陷落,标志着运动失败。
(3)据材料“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曾国藩、李鸿章甚至袁世凯都是受益者,这些‘汉族精英’逐渐取代‘满洲贵族’的地位,成为‘领导者’”并结合所学,太平天国运动严重削弱了满洲贵族的实力,壮大了汉族地主的力量(或“汉族精英”逐渐取代“满洲贵族”的地位);根据材料“太平天国运动某种程度上的成功刺激了 后人前仆后继地反清”可得出,推动了后世的反清斗争。
故答案为:
(1)清政府统治腐败,阶级矛盾激化。
(2)兴起:金田起义。转折:天京事变。失败:天京陷落。
(3)影响:严重削弱了满洲贵族的实力,壮大了汉族地主的力量(或“汉族精英”逐渐取代“满洲贵族”的地位);推动了后世的反清斗争。(回答出两个方面、意思对即可)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