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新文化运动兴起
巴黎和会召开;五四运动爆发
中共一大举行,中国共产党诞生
中共二大举行
京汉铁路工人罢工
第11课 五四运动
1.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口号、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意义。
2.掌握五四运动的爆发、扩大和取得初步胜利等基本史实;认识五四运动的意义,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理解五四精神的核心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目标
1.背景
1912年3月10日
3月20日
1912年7-9月
1914年5月
1915年1月
1915年5月
1915年1月1日,袁世凯为复辟帝制而制定的《大总统选举法》公布。规定总统可无限期连任,可指定继承人
接受旨在灭亡
中国的“二十一条”
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改责任内阁为总统制
刺杀宋教仁
袁世凯在京就职
破坏责任内阁
镇压二次革命
材料二: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①袁世凯专制独裁、复辟帝制,政局混乱。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政治上:
②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登上政治舞台。(根本原因)
经济上:
材料一:陈旭麓(lù)曾说:“辛亥革命之后的巨大希望,同民国初年的中国社会的黑暗产生了巨大的落差,巨大的落差就产生了巨大的浪潮,于是就有了新文化运动。”
材料二:“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要复辟帝制,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认识到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是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 ——陈独秀
③新旧思潮发生激烈冲突
希望指辛亥革命后西方传入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
落差指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在思想领域“尊孔复古”的文化逆流。
思想上: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④辛亥革命的失败和民国初期的政治混乱,使先进知识分子 认识到,必须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革新运动,把人们从封建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培养国民独立人格,才能挽救民族危亡。
1.背景
从甲午战役起到民国六七年间止。约二十年的中间,政治界虽变迁很大,思想界只能算同一个色彩。简单说,这二十年间,都是觉得我们政治、法律等等,远不如人,恨不得把人家的组织形式一件件搬进来,以为但能够这样,万事都有办法了。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悟。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申报馆编《最近之五十年》,1923年)
读材料,说说当时的中国社会最需要的变革是什么。
必须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革新运动,把人们从封建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培养国民独立人格,才能挽救民族危亡。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由此发端。
陈独秀(1879—1942年)
字仲甫,安徽怀宁人
17岁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中秀才。
1901年留学日本,学习法政。后来归国从事反清革命活动。辛亥革命后,任安徽都督府秘书长。
1915年9月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提倡白话文,反对尊孔读经。
1917年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
时间:
开始标志:
代表人物:
主要阵地:
吾国之维新也,共和也,帝制也,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用心,国人思想倘未有根本之觉悟,直无非难执政之理由。”欲使共和名副其实,必须改变人的思想。 ——陈独秀
1915年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
“让我办十年杂志,全国思想都全改观。”
——陈独秀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新青年》、北京大学
李大钊
陈独秀
胡适
蔡元培
2、概况: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蔡元培
胡适
李大钊
鲁迅
辜鸿铭
北京大学
《新青年》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油画《北大钟声》(沈嘉蔚 1988年)
主阵地?
从上海迁往北京
第二卷起改名
卡内基:积极进取的精神、一往无前的勇气、坚忍不拔的意志以及掌握自己命运的决心
学贯中西的大学者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敬告青年
陈独秀《敬告青年》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①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新道德和新文化
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封建礼教
民国初年,北京《中华新报》曾登一则新闻,有一女子唐氏19岁,许配张家还未嫁过门,未婚夫就死了,为了做烈女,唐氏选择自杀殉夫,历尽了喝符灰水、吞金、上吊、投河及三次绝食最后服用砒霜结束了年轻的生命。死后,她被当做女子的道德楷模。于是乎,一个19岁的订了婚的少女想学她的方法,然绝食七天却没有成功。很多人为失掉了一个道德模范感到遗憾。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 节选自鲁迅《狂人日记》
3、主要内容:
新文化运动猛击旧道德旧文化,如利剑破茧,唤醒蒙昧,为思想解放开辟新途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②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
★民主:指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
★科学:指近代自然科学法则和科学精神。也包从西方传入的社会科学理论。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艺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 陈独秀
德先生
democracy
赛先生
science
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所标举的两大口号,由陈独秀首先提出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3、主要内容:
胡适
陈独秀
《文学改良刍议》
《文学革命论》
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强调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作无病之呻吟”。
推倒陈腐、雕琢、艰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③进行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3、主要内容:
后期
新文化运动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接连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在中华大地上第一次高高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3、主要内容:
材料一:“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一批受过新思想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抗婚、逃婚、离婚等现象。婚礼也由中式开始效仿西方的新式婚礼。” ——《上海妇女志》
材料二: 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深受新文化运动影响的北大青年们最早走上街头,游行示威……而走在队伍最前列的,正是新文化运动的拥护者傅斯年、罗家伦等人。
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
对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到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结合教材和材料,说说新文化运动带来了哪些影响?
4、影响:
“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
——陈独秀《今日中国之政治问题》
中国封建制度与文化一文不值,急需改弦更张。
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国情的话来捣乱。
——陈独秀
局限性:对于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4、影响: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
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要结合新的实际发扬光大。——2020年9月28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技术/器物
政治制度
思想文化
洋务运动
19世纪60—90年代中期
地主阶级洋务派
戊戌变法
1898
资产阶级维新派
辛亥革命
1911
资产阶级革命派
新文化运动
1915开始
先进知识分子
特点:
由表及里、层层递进,逐渐深入
中国早期近代化探索
我们目前已经学过了哪些事件和中国早期近代化有关?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当一战胜利的消息传回国内,此时的国人心情是怎样的?
材料1:喜报传达以来官署放假,学校放假,商店工场放假,举国人居然得附于战胜国之末,随班逐队,欢呼万岁,采烈兴高,熙如春酿。 ——梁启超《对德宣战回顾谈》
激动
喜悦
兴奋
“即将召开的和会是一次非同寻常的机会,中国可以借此谋求某种程度的公平待遇,并对过去半个世纪以来所遭到的惨痛后果加以改正。” ——顾维钧
中国人真的获得“公平待遇”了吗?
二、五四运动的爆发
1.背景
英、法、美等操纵会议把中国山东的特权转让给日本
巴黎和会
中国作为战胜国,派团参加
中国提出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废除“二十一条”、收回青岛主权等正当要求
中国人民的
怒火被点燃,
五四运动爆发
1919,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
1919年巴黎和会会场
问题探究: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中国也是战胜国,为什么仍然摆脱不了主权被侵犯的命运?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巴黎和会是一次列强的分赃会议,中国积贫积弱已久,弱国无外交,因此遭到不平等对待。
弱国无外交
一战中日本趁德无暇东顾,侵占山东,战后在巴黎和会,列强为拉拢日本、维系自身利益,无视中国作为战胜国的权益,将德国在山东特权转交日本,完全是列强按 “实力与利益” 重新瓜分世界(山东成 “赃物” ),凸显巴黎和会 “分赃会议”的本质。
【巴黎和会是列强分赃的工具 】
二、五四运动的爆发
1.背景
过程视频展示
五四运动爆发
第一阶段
合作探究:阅读书本完成五四运动概况表
时 间
地 点
参加者
口 号
要 求
结 果
1919年5月4日
北京
北京3000多名学生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严惩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
30多名爱国学生被捕
五四运动的扩大
运动进一步扩大
6月3日
6月5日
随后
北京学生再次开展大规模的爱国宣传活动
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罢市风潮席卷全国;唐山、长辛店等地工人也举行罢工,声援学生的爱国斗争
结合课本及图片,完成五四运动扩大时间轴
斗争中心转移
第二阶段
五四运动的扩大
材料2: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逮之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
——《上海学联告同胞书》
材料1:从6月5日到11日,仅上海一地就有纺织、机器、印刷、铁路、电车、汽车、电话、造船码头、海员、烟草、钢铁等50多个行业的工人参加罢工,整个上海处于瘫痪状态。
——许徳珩《五四运动六十周年》
五四运动的主力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学生
工人阶级
工人阶级的力量!
上海商人罢市标语:罢市请命 挽救学生
不除国贼誓不开市 为良心救国牺牲私利
上海商人罢市游行
上海工人
二、五四运动的爆发
五四运动的结果如何?
罢免曹汝霖等人职务
北洋政府释放爱国学生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得到实现,这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次重大胜利!
二、五四运动的爆发
释
罢
拒
(爆发)第一阶段 (扩大)第二阶段
时间
中心
主力
斗争方式
口号 结果
1919年5月4日
1919年6月5日
北京
上海
学生
工人
示威游行、学生罢课
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
“外争主权,内惩国贼”、“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北洋政府镇压
直接目标得到实现
结合所学,概括五四运动发展的总过程,填写表格
工人阶级登上历史的舞台
二、五四运动的爆发
材料最能反映五四运动怎样的性质?
材料1: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道:
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
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国亡了!同胞起来呀!——《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材料2:“五四运动”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维护民族的生存与独立,这实际上是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所有重大改革及革命的目的。——周策纵《五四运动史》
材料3:经过五四运动,宣传新思想、新文化的刊物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
——《中国历史》
①一场以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
②一场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伟大社会革命运动。
③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识的伟大思想启蒙运动。
革命性
广泛性
进步性
二、五四运动的爆发
①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②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③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材料一:五四运动最突出的思想贡献就是引进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经验,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无产阶级力量的伟大,深入到工人当中,宣传马克思主义,推动了工人运动的发展,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随着马克思主义在工人中进一步传播,促进了工人阶级觉悟的提高,要求成立领导自己的政党。一个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利益的政党应运而生。
结合课本及材料,分析五四运动为近代中国带来了哪些历史影响?
二、五四运动的爆发
材料二: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五四运动开始的,五四运动是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五四运动在思想上、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准备;全国青年要和人民大众结合在一块。
④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在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追求民族独立和发展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二、五四运动的爆发
新的领导阶级:
新的指导思想:
新的群众基础:
新的革命任务:
领导阶级:
指导思想:
群众基础:
革命任务:
1840年
1919年5月4日
1949年10月1日
旧民主主义
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
革命时期
资产阶级
三民主义
缺乏群众基础
反帝反封建
无产阶级
马克思主义
广泛的群众性
反帝反封建、
反对官僚资本主义
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二、五四运动的爆发
“五四运动树立了一座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丰碑,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精神”。
——胡锦涛
五四精神体现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追求的先进价值观,爱国、进步、民主、科学,都是我们今天依然应该坚守和践行的核心价值。
——习近平
五四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核心:爱国主义
作为青年该如何弘扬五四精神?
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等
五四精神
兴起标志
口号
代表人物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
民主与科学
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课堂小结
内容
意义
局限
爆发
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性质
五
四
运
动
五四运动
导火线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时间
1919年
①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②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③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④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记忆口诀
新文运动起,德赛举大旗。陈李胡鲁迅,批孔倡白话。青年杂志响,思想大解放!
巴黎和会辱,五四怒火燃。学生先锋勇,工人市民援。外争国权硬,内惩国贼严!
反帝反封潮,新阶段开端!
课堂练习
1.近代中国进步的知识分子掀起新文化运动是为了( )
A.宣传马克思主义 B.与洋务派论战
C.与立宪派的论战 D.同复古主义思想斗争
2.把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道德的革命内容,同新文学的形式结合起来,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的是 ( )
A.陈独秀 B.李大钊 C.鲁迅 D.胡适
3.(甘肃兰州中考)新文化运动时陈独秀指出:“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其意在强调( )
A.思想解放 B.政治变革 C.文学革命 D.科学进步
D
C
A
4.五四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
A.“一战”期间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工人队伍壮大
B.“一战”期间美日加紧侵略中国
C.北洋政府对外卖国、对内掠夺,阶级矛盾加深
D.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5.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 )
A.第一次世界大战 B.北大法科礼堂集会的决定
C.十月革命 D.巴黎和会拒绝中国的正当要求
6.(甘肃金昌中考)李大钊认为五四运动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一个重要契机,为共产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据此可知,五四运动( )
A.推动了工农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 B.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C.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 D.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C
D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