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3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
一.选择题(共19小题)
1.下图展示了四种细胞器的电镜照片,关于这四种细胞器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②和④分别是高尔基体和内质网,它们之间的膜可以通过囊泡进行转化
B.①为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车间”,所有细胞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它
C.④可与核膜直接相连,与细胞中其它膜结构共同构成生物膜系统
D.③是光合作用的场所,是细胞内“养料制造车间”、“能量转换站”
2.有关细胞结构正确的是( )
A.并非所有的蛋白质在生物膜上都是运动的
B.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和加工的场所
C.细胞壁的形成都与高尔基体有关
D.核膜上的核孔可以让蛋白质和RNA自由进出,DNA则不能
3.下列有关细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物膜是细胞内所有膜结构的统称
B.细胞骨架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与细胞运动、能量转换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C.矿工中常见的“硅肺”是由于肺泡细胞中的溶酶体缺乏分解硅尘的酶引起的
D.拍摄的洋葱片叶表皮细胞的显微照片不属于细胞的物理模型
4.细胞器是细胞质中具有特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微器官,也称为拟器官或亚结构。某些较大的细胞器可通过光学显微镜分辨。下列关于细胞内不同“微器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能产生水的反应只发生于膜包围的“微器官”中
B.电子显微镜可观察到溶酶体参与细胞自噬,该过程能量主要来自于线粒体
C.在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的分裂前的间期,中心体复制而倍增
D.植物细胞分裂的末期,高尔基体活动增强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5.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下列有关模型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拍摄洋葱表皮细胞的照片,能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属于物理模型
B.设计并制作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时,科学性、准确性比美观与否更重要
C.画概念图是构建概念模型的一种方法,可以梳理所学知识,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
D.模型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
6.蛋白质的信号序列可引导蛋白质进入细胞的特定区室。研究发现,将一个进入内质网的蛋白质信号序列切除,该蛋白将转变为胞质溶胶蛋白;而把这个切除的信号序列移接到另一种胞质溶胶蛋白的前面,该蛋白将被定位到内质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胞中所有蛋白质都在细胞质基质中的核糖体上合成
B.信号序列的氨基酸排列顺序决定了蛋白质的目的地
C.某分泌蛋白进入内质网与进入高尔基体时的结构相同
D.蛋白质在跨膜进入细胞器时均无需受体蛋白参与
7.血液中碱性磷酸酶(ALP)的含量是衡量骨骼健康的重要指标。碱性磷酸酶(本质是一种蛋白质)主要在成骨细胞中催化磷酸酯水解,当成骨细胞受损时,该酶进入血液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LP能为磷酸酯水解提供反应所需的活化能
B.成骨细胞的线粒体可以为ALP的合成提供能量
C.可通过口服碱性磷酸酶以增强骨骼健康
D.血液中ALP含量高说明成骨细胞膜的流动性异常
8.溶酶体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溶酶体膜蛋白因糖基化修饰而不会被其水解酶分解。下列关于溶酶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由单层磷脂分子和蛋白质组成
B.分解衰老细胞器需要适宜pH
C.糖基化可能发生在高尔基体中
D.能杀死侵入细胞的细菌或病毒
9.某哺乳动物细胞部分区域如图所示,①~⑥表示结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①和③、①和细胞膜在结构上直接相连
B.②有选择透过性,允许mRNA进入细胞质
C.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中,④的体积较大
D.蛋白质合成时,⑥要附着在⑤(染色质)上进行翻译
10.高尔基体TGN区是蛋白质包装分选的关键枢纽,在这里至少有三条分选途径,分别是(1)溶酶体酶的包装与分选途径:具有某种标记的溶酶体酶与相应的膜受体结合,通过出芽的方式形成囊泡,最终将溶酶体酶运送到溶酶体中;(2)可调节性分泌途径:特化类型的分泌细胞中新合成的可溶性分泌蛋白在分泌泡聚集、储存并浓缩,最终分泌到细胞外;(3)组成型分泌途径:真核细胞均可通过分泌泡连续分泌某些蛋白质至细胞表面。结合所学知识,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A.高尔基体参与分泌蛋白合成、加工、包装和发送
B.溶酶体酶的包装与分选途径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
C.胰岛素合成始于游离核糖体,其分泌属于可调节性分泌途径
D.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表面受体蛋白的形成属于组成型分泌途径
1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不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有一定差异,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有大液泡的细胞一定含有叶绿体
B.有核糖体的细胞一定具有细胞膜
C.有中心体的细胞一定没有细胞壁
D.有线粒体的细胞一定不产生酒精
12.图中的椭圆形结构是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某种细胞结构图像。下列关于该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具有两层磷脂双分子层
B.可发生转录和翻译过程
C.广泛分布于动植物细胞
D.为细胞代谢提供所有ATP
13.最新研究表明,由光驱动的分子转子能识别特定的细胞,并在细胞膜上钻孔,通过钻的孔将某些药物运送到这些细胞中,其他物质不能随意进入。如图为钻孔过程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1中磷脂分子的排列与其头部的亲水性和尾部的疏水性有关
B.分子转子与特定细胞识别主要取决于细胞膜上的通道蛋白
C.这些药物通过钻的孔进入细胞,体现了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D.分子转子为癌症的靶向治疗开辟了新思路
14.科学家发现一种能在细胞膜上钻孔的单分子“纳米机器”——分子转子。分子转子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该转子在紫外光驱动下可高速旋转并在靶细胞的细胞膜上钻孔,这有望将药物送入癌细胞而诱导癌细胞死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将治疗药物运送到细胞中,分子转子需要钻开一层生物膜
B.分子转子高速旋转需要消耗能量,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
C.分子转子在细胞膜上旋转钻孔,说明蛋白质具有运动功能
D.分子转子能否与靶细胞结合,主要取决细胞膜上的糖蛋白
15.脂质体是脂质分子或类脂在水中自发形成的双分子层结构,称为“人工生物膜”,常作为药物的运载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脂质体具有流动性,能与细胞膜融合
B.细胞膜的基本支架与脂质体相类似
C.脂溶性的药物将被包裹在双分子层围成的空间里
D.将某些蛋白质与脂质体结合可使药物只作用于靶细胞
16.2025年我国科学家用脂质染料标记多种细胞器,成功实现了观察活细胞结构的同时成像,为测绘活细胞内细胞器互作图谱提供了有力工具。下列细胞器不能用脂质染料标记的( )
A.线粒体 B.中心体 C.叶绿体 D.高尔基体
17.液泡是由单层膜与其内部的细胞液组成的细胞器,主要存在于植物细胞中,低等动物特别是单细胞动物的食物泡、收缩泡等也属于液泡。液泡具有调节细胞内的渗透压,维持细胞内pH等作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液泡膜可能来自于内质网膜或高尔基体膜
B.中央大液泡富含的花青素常与花朵、果实的颜色有关
C.H+从细胞质基质运输到液泡内,可稳定细胞液的pH
D.有毒的重金属盐可被运输到液泡内和细胞其他部分隔离开来
18.研究发现,使用秋水仙素处理动物细胞会破坏细胞骨架,进而导致内质网在核周围塌陷、高尔基体碎裂成许多小囊泡。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结构的稳定依赖于纺锤丝
B.用秋水仙素处理大肠杆菌细胞也可观察到类似现象
C.推测高尔基体囊泡运输的方向也受到细胞骨架影响
D.细胞核的结构维持和功能发挥不受细胞骨架的影响
19.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下列有关细胞核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大分子可以自由通过核孔
B.核膜可以直接与内质网膜相连
C.破坏核仁的结构会影响蛋白质的合成
D.染色体是真核生物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二.填空题(共7小题)
20.冠状病毒和细胞膜上的结合位点ACE2结合从而入侵细胞说明细胞膜具有 的功能,也说明细胞膜 的功能是相对的。
21.如图是人体某细胞在进行某生命过程前后几种生物膜面积的变化图,其中甲、乙和丙表示相应的细胞结构,请回答问题。甲表示 ,乙在该过程中的作用是 。
22.下列为几种细胞器模式简图,请据图回答。(细胞器填写字母标号)
(1)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有 。
(2)既存在于植物细胞中,又存在于动物细胞中,且功能上有差异的细胞器是 。
(3)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的细胞器是 。
(4)A~E5种细胞器中,在洋葱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中可能存在的有 。在上图中未画出的且占据洋葱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中很大体积的是 ,它能使细胞维持 。
(5)能对蛋白质进行加工的细胞器有 。
23.请根据用显微镜观察叶绿体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制作菠菜叶的临时装片时,取菠菜叶的下表皮并稍带些叶肉作为观察材料的原因是该处细胞内叶绿体的体积较 ,数目较 。高倍镜下可观察到叶绿体呈 形,分布在 中。观察一段时间后,可以发现叶绿体在细胞中是移动的还是静止的?
(2)如果不用低倍镜而直接用高倍镜观察,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3)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随 的强度和方向的改变而改变。
24.结合如图流动镶嵌模型图解,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②③分别是 、 和 。其中,[ ] 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这个支架不是静止的,可以 。[ ] 是细胞膜功能的行使者,有的 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 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 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大多也能 。
(2)图中 侧是细胞膜的外表面, 侧是细胞膜的内表面。判断依据是 。
(3)流动镶嵌模型表明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25.如图是将高等动、植物细胞拼接在起的部分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表示的结构是 。
(2)绿色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 (填序号),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 (填序号)。
(3)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 中(填序号)。
(4)从图中可以看出,高等动物细胞没有,高等植物细胞具有的结构是 (填序号)。
26.染色质(分裂间期存在形式)与 (分裂期存在形式)是一种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三.实验题(共4小题)
27.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已知15%的盐酸会破坏细胞膜的功能。请利用以下材料和用具,验证细胞膜的以上功能。
(1)材料用具:新鲜红色月季花瓣、烧杯、记号笔、质量分数15%的盐酸、清水、量筒。
(2)方法步骤:
①选两只大小相同的烧杯,分别用记号笔标上A、B。
②在A烧杯中加入 ,在B烧杯中加入 。
③选等量的 ,分别放入A、B两只烧杯中,经过相同时间后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3)实验结果: 。
(4)请解释盐酸溶液中出现的实验结果的原因: 。
28.为探讨薄荷挥发油(简称薄荷油)作为天然的皮肤促透剂的作用机理,科研人员以人永生皮肤角质形成细胞(H细胞)为实验材料进行了相关实验.
(1)研究人员将使用完全培养基培养了24h的H细胞等量分组,设置为空白组、对照组和加入用DMSO溶解的一定浓度薄荷油的处理组,其中对照组的培养基中应加入 .将各组置于不同条件下进行孵育后,采用一定的技术测定了相关数据,结果如表.
组别 实验结果 空白组 对照组 薄荷油处理组
荧光恢复率(%) 45.53 51.80 81.12
细胞内荧光探针荧光强度值 28478 27673 30115
细胞内Ca2+荧光强度值 7132 6900 8108
细胞内Ca2+﹣ATP酶活性(U/mg) 1.18 1.13 0.93
①用绿色荧光染料标记H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待荧光分布较为均匀后,在细胞膜上选定需进行漂白的部位,用激光照射使荧光分子内部结构发生不可逆改变,从而使此部位的荧光消失.一段时间后,漂白部位荧光会有一定程度的恢复.此现象说明细胞膜具有 .根据漂白区域内荧光漂白前后的荧光强度值计算细胞膜荧光恢复率,还可推算出膜中蛋白质分子的 .由表中结果可知,薄荷油能显著提高H细胞膜的荧光恢复率.
②H细胞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外电位呈 ,从而形成电位差(即膜电位).本实验使用阴离子荧光染料D作为探针检测膜电位.当细胞内负电荷减少时,荧光染料D就会进入细胞内,由此可知,细胞内的荧光强度值 ,表明细胞膜内外电位差越小.实验结果显示,对照组与空白组的荧光强度值没有显著性差异,而薄荷油可 H细胞的膜电位.
(2)由上述实验结果推知,薄荷油可 Ca2+﹣ATP酶活性、 H细胞内Ca2+浓度,从而通过改变细胞内外Ca2+平衡而影响细胞膜流动性及膜电位的改变,因此降低了皮肤屏障作用,促进药物经由皮肤吸收进入机体.
29.生物体细胞内的膜具有一定选择透性,即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请根据以下所提供的条件探究细胞内膜的选择透性.
实验材料和用具:①新鲜的红色康乃馨,②烧杯,③玻璃铅笔,④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⑤清水,⑥量筒.
(1)水分子跨膜运输的方式为 .
(2)完善下列实验设计,验证膜具有选择透性.(提示:康乃馨的红色部分是指具有膜结构的液泡)
第一步:选两只大小相同的烧杯,用玻璃铅笔标上A和B.
第二步:在A、B两只烧杯中, .
第三步:选 的红色康乃馨花瓣,分别放入A、B两只烧杯中, .
结果预测: .
原因分析:在酸性环境中, 和 失去 ,液泡中的大分子色素进入盐酸中.
30.如图1为典型的真核生物的细胞核结构模式图,图2为探究细胞核功能的相关实验。据图回答下列问题(在[]填标号,在横线填名称):
(1)细胞核的功能是 。
(2)图1中对核内物质起屏障作用的是核膜,它是由 层磷脂分子构成的;细胞核中合成的大分子物质如RNA通过[ ] 进入细胞质。
(3)图1中的结构[②]是核仁,其功能是 。
(4)图2所示为蝶螈受精卵横缢实验,用头发横缢成两部分后,其中 部分是对照组, 部分是实验组,该实验证明了 。
四.解答题(共2小题)
31.如图是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①~④表示构成细胞膜的物质。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物质①是 ,物质④是 。细胞膜表面的糖类分子叫作 ,该物质与 等功能有密切关系。
(2)细胞膜将细胞与 分开,保障了 的相对稳定。
(3)细胞膜在结构上具有 ,细胞膜的这一特性对于细胞完成 等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
32.如图是某种生物的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试据图回答:
(1)该细胞是 (“植物”或“动物”)细胞,判断依据是 。
(2)若该细胞是西瓜红色果肉细胞,则色素主要存在于[ ] 。
(3)如果是植物的根毛细胞,则图中不应有的结构是[ ] 。
(4)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是 ] 。
(5)细胞内具有双层膜结构的除有[4]、[11]外,还有[ ] 也是双层膜结构。
(6)结构11通过 增大膜面积,为酶的附着提供位点。
(7)研究表明硒对线粒体膜有稳定作用,可以推测人体缺硒时下列细胞中最易受损的是: 。
A.脂肪细胞
B.成熟红细胞
C.心肌细胞
D.口腔上皮细胞
第3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9小题)
1.下图展示了四种细胞器的电镜照片,关于这四种细胞器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②和④分别是高尔基体和内质网,它们之间的膜可以通过囊泡进行转化
B.①为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车间”,所有细胞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它
C.④可与核膜直接相连,与细胞中其它膜结构共同构成生物膜系统
D.③是光合作用的场所,是细胞内“养料制造车间”、“能量转换站”
【答案】B
【分析】分析题图:图中①为线粒体,②为高尔基体,③为叶绿体,④为内质网。
【解答】解:A、②和④分别是高尔基体和内质网,它们之间的膜可以通过囊泡进行转化,A正确;
B、①为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车间”,但并不是所有的细胞都含有线粒体,因此并不是所有细胞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它,B错误;
C、④为内质网,其可与核膜直接相连,与细胞中其它膜结构共同构成生物膜系统,C正确;
D、③是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是细胞内“养料制造车间”、“能量转换站”,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结合模式图,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重点考查细胞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有关细胞结构正确的是( )
A.并非所有的蛋白质在生物膜上都是运动的
B.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和加工的场所
C.细胞壁的形成都与高尔基体有关
D.核膜上的核孔可以让蛋白质和RNA自由进出,DNA则不能
【答案】A
【分析】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解答】解:A、细胞膜上的磷脂和大多数蛋白质都是运动的,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利于物质的跨膜运输,A正确;
B、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蛋白质加工的场所是内质网和高尔基体,B错误;
C、植物细胞中的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而大多数原核细胞虽然有细胞壁,但无高尔基体,C错误;
D、核膜上的核孔是蛋白质、RNA等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但并不是自由出入,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膜的结构特点、蛋白质的合成、细胞壁的形成、细胞核的结构,旨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3.下列有关细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物膜是细胞内所有膜结构的统称
B.细胞骨架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与细胞运动、能量转换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C.矿工中常见的“硅肺”是由于肺泡细胞中的溶酶体缺乏分解硅尘的酶引起的
D.拍摄的洋葱片叶表皮细胞的显微照片不属于细胞的物理模型
【答案】C
【分析】1、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2、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其与细胞运动、能量转换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3、拍摄的照片不是物理模型。
【解答】解:A、生物膜是细胞内所有膜结构的统称,A正确;
B、真核细胞的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其与细胞运动、能量转换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B正确;
C、由于吞噬细胞中的溶酶体缺乏分解硅尘的酶,当硅尘大量进入肺后,硅尘不能分解会引起硅肺病,C错误;
D、拍摄的洋葱片叶表皮细胞的显微照片不属于细胞的物理模型,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并利用相关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判断的能力。
4.细胞器是细胞质中具有特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微器官,也称为拟器官或亚结构。某些较大的细胞器可通过光学显微镜分辨。下列关于细胞内不同“微器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能产生水的反应只发生于膜包围的“微器官”中
B.电子显微镜可观察到溶酶体参与细胞自噬,该过程能量主要来自于线粒体
C.在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的分裂前的间期,中心体复制而倍增
D.植物细胞分裂的末期,高尔基体活动增强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答案】A
【分析】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功能
细胞器 分布 形态结构 功 能
线粒体 动植物细胞 双层膜结构 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 细胞的“动力车间”
叶绿体 植物叶肉细胞 双层膜结构 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
内质网 动植物细胞 单层膜形成的网状结构 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高尔 基体 动植物细胞 单层膜构成的囊状结构 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动物细胞高尔基体与分泌有关;植物则参与细胞壁形成)
核糖体 动植物细胞 无膜结构,有的附着在内质网上,有的游离在细胞质中 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生产蛋白质的机器”
溶酶体 主要分布在动物细胞中 单层膜形成的泡状结构 “消化车间”,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且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和细菌
液泡 成熟植物细胞 单层膜形成的泡状结构;内含细胞液(有机酸、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等) 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充盈的液泡使植物细胞保持坚挺
中心体 动物或某些低等植物细胞 无膜结构;由两个互相垂直的中心粒及其周围物质组成 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解答】解:A、能产生水的反应不仅仅发生于膜包围的“微器官”中,如核糖体的脱水缩合反应能产生水,但核糖体无膜结构,A错误;
B、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其参与细胞自噬,由于溶酶体属于亚显微结构,需要电子显微镜才可观察该现象,此过程消耗的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B正确;
C、动物和某些低等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间期,中心体复制形成两个,为分裂期做准备,C正确;
D、植物细胞分裂末期,高尔基体通过运输囊泡形成细胞板,最终形成细胞壁,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器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5.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下列有关模型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拍摄洋葱表皮细胞的照片,能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属于物理模型
B.设计并制作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时,科学性、准确性比美观与否更重要
C.画概念图是构建概念模型的一种方法,可以梳理所学知识,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
D.模型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
【答案】A
【分析】模型构建法: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具体的实物或其它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抽象的形式来表达。模型的形式很多,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的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就是物理模型。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就是物理模型。
【解答】解:A、拍摄洋葱表皮细胞的照片,能直观地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属于实物照片,并不属于物理模型,A错误;
B、设计并制作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时,科学性、准确性是制作模型的第一位,比美观与否更重要,B正确;
C、画概念图是构建概念模型的一种方法,属于概念模型,有利于梳理所学知识,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C正确;
D、模型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科学探究过程中使用的方法,要求考生识记模型构建法的概念和应用,属于考纲中识记和应用层次的考查。
6.蛋白质的信号序列可引导蛋白质进入细胞的特定区室。研究发现,将一个进入内质网的蛋白质信号序列切除,该蛋白将转变为胞质溶胶蛋白;而把这个切除的信号序列移接到另一种胞质溶胶蛋白的前面,该蛋白将被定位到内质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胞中所有蛋白质都在细胞质基质中的核糖体上合成
B.信号序列的氨基酸排列顺序决定了蛋白质的目的地
C.某分泌蛋白进入内质网与进入高尔基体时的结构相同
D.蛋白质在跨膜进入细胞器时均无需受体蛋白参与
【答案】B
【分析】由题意可知,将一个进入内质网的蛋白质信号序列切除,该蛋白将转变为胞质溶胶蛋白;而把这个切除的信号序列移接到另一种胞质溶胶蛋白的前面,该蛋白将被定位到内质网,说明信号序列的氨基酸排列顺序决定了蛋白质的目的地。
【解答】解:A、有的蛋白质在细胞质基质中的核糖体上合成,有的蛋白质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上合成,A错误;
B、由题意可知,是否含有信号序列,蛋白质的去向不同,即信号序列的氨基酸排列顺序决定了蛋白质的目的地,B正确;
C、蛋白质进入内质网和进入高尔基体需要不同的信号序列引导,即二者结构不同,C错误;
D、蛋白质在跨膜进入细胞器时需要特定的受体蛋白进行识别,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7.血液中碱性磷酸酶(ALP)的含量是衡量骨骼健康的重要指标。碱性磷酸酶(本质是一种蛋白质)主要在成骨细胞中催化磷酸酯水解,当成骨细胞受损时,该酶进入血液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LP能为磷酸酯水解提供反应所需的活化能
B.成骨细胞的线粒体可以为ALP的合成提供能量
C.可通过口服碱性磷酸酶以增强骨骼健康
D.血液中ALP含量高说明成骨细胞膜的流动性异常
【答案】B
【分析】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蛋白质的合成场所为核糖体。
【解答】解:A、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而不是提供活化能,所以ALP作为酶,不能提供能量,A错误;
B、ALP是蛋白质,在核糖体合成时需消耗ATP,而线粒体通过呼吸作用产生ATP,故成骨细胞的线粒体可以为ALP的合成提供能量,B正确;
C、ALP为蛋白质,口服后会被消化道中的酶分解,无法以完整结构发挥作用,故不可通过口服碱性磷酸酶以增强骨骼健康,C错误;
D、成骨细胞受损时ALP进入血液,是因细胞膜结构破坏导致通透性增大,而非流动性异常(流动性是膜的正常特性),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酶的作用机理、蛋白质的合成和功能、细胞膜的结构特点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8.溶酶体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溶酶体膜蛋白因糖基化修饰而不会被其水解酶分解。下列关于溶酶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由单层磷脂分子和蛋白质组成
B.分解衰老细胞器需要适宜pH
C.糖基化可能发生在高尔基体中
D.能杀死侵入细胞的细菌或病毒
【答案】A
【分析】溶酶体是单层膜细胞器,含有多种水解酶,是细胞的“消化车间”,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和细菌。
【解答】解:A、溶酶体是具有单层膜的细胞器,一层膜主要由两层磷脂分子和些许蛋白质分子组成,并非单层磷脂分子,A错误;
B、溶酶体内的水解酶分解衰老细胞器需要适宜的pH等条件,B正确;
C、高尔基体具有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和包装等功能,糖基化修饰可能发生在高尔基体中,C正确;
D、溶酶体内含水解酶,能杀死侵入细胞的细菌或病毒,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考查考生的识记、理解和应用能力,难度适中。
9.某哺乳动物细胞部分区域如图所示,①~⑥表示结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①和③、①和细胞膜在结构上直接相连
B.②有选择透过性,允许mRNA进入细胞质
C.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中,④的体积较大
D.蛋白质合成时,⑥要附着在⑤(染色质)上进行翻译
【答案】D
【分析】分析题图,①是内质网,⑥是核糖体,②是核孔,③是核膜,④是核仁,⑤是染色质。
【解答】解:A、①内质网与③核膜、细胞膜可以直接相连,A正确;
B、②核孔有选择透过性,允许mRNA从细胞核进入细胞质,B正确;
C、核糖体是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核仁与构成核糖体的rRNA的形成有关,故在蛋白质合成旺盛的细胞中,核糖体的数目较多,④核仁较大,C正确;
D、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在核糖体上合成蛋白质的过程,故蛋白质合成时,⑥核糖体不需要附着在⑤(染色质)上进行翻译,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细胞核、细胞器的功能特点,要求学生能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10.高尔基体TGN区是蛋白质包装分选的关键枢纽,在这里至少有三条分选途径,分别是(1)溶酶体酶的包装与分选途径:具有某种标记的溶酶体酶与相应的膜受体结合,通过出芽的方式形成囊泡,最终将溶酶体酶运送到溶酶体中;(2)可调节性分泌途径:特化类型的分泌细胞中新合成的可溶性分泌蛋白在分泌泡聚集、储存并浓缩,最终分泌到细胞外;(3)组成型分泌途径:真核细胞均可通过分泌泡连续分泌某些蛋白质至细胞表面。结合所学知识,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A.高尔基体参与分泌蛋白合成、加工、包装和发送
B.溶酶体酶的包装与分选途径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
C.胰岛素合成始于游离核糖体,其分泌属于可调节性分泌途径
D.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表面受体蛋白的形成属于组成型分泌途径
【答案】A
【分析】1、分泌蛋白先在内质网的核糖体上形成肽链,肽链依次进入内质网、高尔基体进行加工、分类、包装和发送,由细胞膜通过胞吐过程分泌到细胞外。
2、蛋白质分选的基本途径与类型,高尔基体中加工后的蛋白一部分分到溶酶体中留在细胞内,一部分在信号分子的作用下分泌出细胞外(可调节性分泌),一部分不需要信号分子的刺激直接和细胞膜融合分泌。
【解答】解:A、高尔基体参与分泌蛋白的加工、包装和运输,但合成过程由核糖体完成,A错误;
B、溶酶体酶通过囊泡以出芽的方式进行运输,体现生物膜的流动性(结构特点),B正确;
C、胰岛素为分泌蛋白,其合成起始于游离核糖体,后转移至内质网加工,其分泌属于可调节性分泌途径,C正确;
D、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表面受体蛋白,由其他细胞合成后通过组成型分泌途径运输到表面,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和生物膜系统的组成、功能及应用的内容,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准确答题。
1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不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有一定差异,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有大液泡的细胞一定含有叶绿体
B.有核糖体的细胞一定具有细胞膜
C.有中心体的细胞一定没有细胞壁
D.有线粒体的细胞一定不产生酒精
【答案】B
【分析】1、中心体分布在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
2、线粒体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代谢旺盛的细胞含有线粒体数量较多,进行有氧呼吸的条件之一是必须有氧气;
3、叶绿体主要分布在叶肉细胞和幼嫩的茎,表皮细胞和根等细胞不含运叶绿体。
【解答】解:A、比如酵母菌细胞,含有大液泡,但是不含叶绿体,A错误;
B、细胞都含有核糖体,因此细胞均存在细胞膜结构,B正确;
C、有中心体的细胞不一定是动物细胞,例如低等植物细胞也含有中心体,因此有中心体的细胞不一定不含有细胞壁,C错误;
D、有线粒体的细胞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例如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12.图中的椭圆形结构是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某种细胞结构图像。下列关于该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具有两层磷脂双分子层
B.可发生转录和翻译过程
C.广泛分布于动植物细胞
D.为细胞代谢提供所有ATP
【答案】D
【分析】据图可知,该细胞器是线粒体。
【解答】解:A、线粒体有两层膜,每层膜含有一层磷脂双分子层,共两层磷脂双分子层,A正确;
B、线粒体是半自主细胞器,含有DNA、RNA和核糖体,可发生转录和翻译,B正确;
C、线粒体广泛分布于动植物细胞,为细胞供能,C正确;
D、细胞代谢所需要的ATP来自细胞质基质与线粒体,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3.最新研究表明,由光驱动的分子转子能识别特定的细胞,并在细胞膜上钻孔,通过钻的孔将某些药物运送到这些细胞中,其他物质不能随意进入。如图为钻孔过程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1中磷脂分子的排列与其头部的亲水性和尾部的疏水性有关
B.分子转子与特定细胞识别主要取决于细胞膜上的通道蛋白
C.这些药物通过钻的孔进入细胞,体现了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D.分子转子为癌症的靶向治疗开辟了新思路
【答案】B
【分析】细胞膜的功能:
1、细胞膜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细胞的界膜);(1)膜的出现—生命起源中至关重要的阶段;(2)细胞膜使细胞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保障了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行使控制物质进出功能的物质主要是细胞膜上的蛋白质;
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实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的物质是细胞膜上的糖蛋白。
【解答】解:A、磷脂是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磷脂双分子层的排列方式与水有密切的关系,因为磷脂分子的头具有亲水性而尾部具有疏水性,A正确;
B、糖蛋白与细胞表面得识别有密切得关系,分子转子与特定细胞识别主要取决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B错误;
C、由题意分析可知,在正常情况下治疗试剂无法运送进入细胞,而在钻孔后才可以运送治疗试剂,这说明了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C正确;
D、分子转子能通过钻的孔将某些药物运送到这些细胞中,为癌症的靶向治疗开辟了新思路,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膜的结构和作用,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图形分析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4.科学家发现一种能在细胞膜上钻孔的单分子“纳米机器”——分子转子。分子转子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该转子在紫外光驱动下可高速旋转并在靶细胞的细胞膜上钻孔,这有望将药物送入癌细胞而诱导癌细胞死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将治疗药物运送到细胞中,分子转子需要钻开一层生物膜
B.分子转子高速旋转需要消耗能量,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
C.分子转子在细胞膜上旋转钻孔,说明蛋白质具有运动功能
D.分子转子能否与靶细胞结合,主要取决细胞膜上的糖蛋白
【答案】B
【分析】细胞膜的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和少量糖类;细胞膜是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单层膜结构。
【解答】解:A、将治疗药物运送到细胞中,分子转子需要钻开一层生物膜(细胞膜),A正确;
B、分子转子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该转子在紫外光驱动下可高速旋转并在靶细胞的细胞膜上钻孔,其高速旋转需要消耗能量,不是线粒体提供,B错误;
C、分子转子在细胞膜上旋转钻孔,说明蛋白质具有运动功能,C正确;
D、分子转子通过与靶细胞膜上特定糖蛋白结合,才能识别靶细胞,D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膜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5.脂质体是脂质分子或类脂在水中自发形成的双分子层结构,称为“人工生物膜”,常作为药物的运载体,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脂质体具有流动性,能与细胞膜融合
B.细胞膜的基本支架与脂质体相类似
C.脂溶性的药物将被包裹在双分子层围成的空间里
D.将某些蛋白质与脂质体结合可使药物只作用于靶细胞
【答案】C
【分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认为,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其内部是磷脂分子的疏水端,水溶性分子或离子不能自由通过,因此具有屏障作用。蛋白质分子以不同方式镶在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镶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这些蛋白质分子在物质运输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解答】解:A、脂质体是由脂质分子或类脂在水中自发形成的双分子层结构,具有流动性,能与细胞膜融合,A正确;
B、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脂质体是由脂质分子或类脂在水中自发形成的双分子层结构,两者基本支架类似,B正确;
C、脂溶性的药物将被包裹在双分子层的疏水的尾部,水溶性药物将被包裹在双分子层围成的空间里,C错误;
D、某些蛋白质,如抗体与脂质体结合,利用抗原和抗体特异性结合的特点,可以使药物只作用于靶细胞,D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流动镶嵌模型等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能够结合题干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应用。
16.2025年我国科学家用脂质染料标记多种细胞器,成功实现了观察活细胞结构的同时成像,为测绘活细胞内细胞器互作图谱提供了有力工具。下列细胞器不能用脂质染料标记的( )
A.线粒体 B.中心体 C.叶绿体 D.高尔基体
【答案】B
【分析】脂质染料用于标记生物膜结构,不含膜的细胞器无法被标记。
【解答】解:A、线粒体具有双层膜结构,可用脂质染料标记,A不符合题意;
B、中心体无膜结构,不含脂质,无法被脂质染料标记,B符合题意;
C、叶绿体具有双层膜及类囊体膜,含大量脂质,可被标记,C不符合题意;
D、高尔基体为单层膜结构,膜中含磷脂,可用脂质染料标记,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细胞器的结构,考查考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适中。
17.液泡是由单层膜与其内部的细胞液组成的细胞器,主要存在于植物细胞中,低等动物特别是单细胞动物的食物泡、收缩泡等也属于液泡。液泡具有调节细胞内的渗透压,维持细胞内pH等作用。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液泡膜可能来自于内质网膜或高尔基体膜
B.中央大液泡富含的花青素常与花朵、果实的颜色有关
C.H+从细胞质基质运输到液泡内,可稳定细胞液的pH
D.有毒的重金属盐可被运输到液泡内和细胞其他部分隔离开来
【答案】A
【分析】液泡主要存在于成熟植物细胞中,液泡内有细胞液;化学成分:有机酸、生物碱、糖类、蛋白质、无机盐、色素等,有维持细胞形态、储存养料、调节细胞渗透吸水的作用。
【解答】解:A、液泡膜可能来自高尔基体,不来自内质网,原因是液泡中有一些类似溶酶体中的水解酶,这些水解酶需要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加工,最后以囊泡的形式进入液泡,A错误;
B、中央大液泡中含有花青素,与果实、花朵的颜色有关,如紫色鳞叶外表皮细胞液泡中存在紫色花青素,B正确;
C、液泡具有维持细胞内pH的作用,故H+从细胞质基质主动运输到液泡内,稳定细胞液的pH,C正确;
D、重金属盐会使蛋白质变性,被运输到液泡内和细胞其他部分隔离开来,有利于保护细胞的其他结构和功能,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熟记动植物的不同细胞结构和作用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18.研究发现,使用秋水仙素处理动物细胞会破坏细胞骨架,进而导致内质网在核周围塌陷、高尔基体碎裂成许多小囊泡。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结构的稳定依赖于纺锤丝
B.用秋水仙素处理大肠杆菌细胞也可观察到类似现象
C.推测高尔基体囊泡运输的方向也受到细胞骨架影响
D.细胞核的结构维持和功能发挥不受细胞骨架的影响
【答案】C
【分析】细胞骨架:真核细胞中有维持细胞形态、保持细胞内部结构有序性的细胞骨架。细胞骨架是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解答】解:A、破坏细胞骨架,进而导致内质网在核周围塌陷、高尔基体碎裂成许多小囊泡,说明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结构的稳定依赖于细胞骨架,A错误;
B、大肠杆菌是原核生物,无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细胞核,因此用秋水仙素处理大肠杆菌细胞不能观察到类似现象,B错误;
C、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破坏细胞骨架,高尔基体碎裂成许多小囊泡,推测高尔基体囊泡运输的方向也受到细胞骨架影响,C正确;
D、细胞核的结构维持和功能发挥受细胞骨架的影响,D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识记细胞骨架的成分及功能;识记细胞中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分布和功能;识记细胞核的结构组成,掌握各组成结构的功能,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9.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下列有关细胞核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大分子可以自由通过核孔
B.核膜可以直接与内质网膜相连
C.破坏核仁的结构会影响蛋白质的合成
D.染色体是真核生物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答案】A
【分析】细胞核包括核膜(将细胞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染色质(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核孔(核膜上的核孔的功能是实现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细胞核是遗传物质贮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遗传和代谢的控制中心。
【解答】解:A、核孔具有选择性,部分大分子物质(如RNA、蛋白质)通过,但并非所有大分子均可自由通过,如DNA不能通过核孔出细胞核,A错误;
B、核膜的外膜与内质网膜直接相连,有利于物质的运输和信息的传递,B正确;
C、核仁与核糖体的形成有关,破坏核仁会导致核糖体无法形成,从而影响蛋白质的合成,C正确;
D、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DNA)主要存在于细胞核的染色体上,因此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考查考生的理解和判断能力,难度适中。
二.填空题(共7小题)
20.冠状病毒和细胞膜上的结合位点ACE2结合从而入侵细胞说明细胞膜具有 信息交流 的功能,也说明细胞膜 控制物质出入 的功能是相对的。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细胞膜的功能: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3、进行细胞间的物质交流。
【解答】解:冠状病毒和细胞膜上的结合位点ACE2结合从而入侵细胞说明细胞膜具有信息交流的功能,也说明细胞膜控制物质出入的功能是相对的。
故答案为:
信息交流 控制物质出入
【点评】本题以新型冠状病毒为背景,主要考查细胞膜的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属于基础题。
21.如图是人体某细胞在进行某生命过程前后几种生物膜面积的变化图,其中甲、乙和丙表示相应的细胞结构,请回答问题。甲表示 内质网膜 ,乙在该过程中的作用是 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和转运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分析柱形图: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这样内质网膜面积减少,细胞膜面积增多,高尔基体膜面积几乎不变。所以图示为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中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和细胞膜面积变化。
【解答】解: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过程: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这样内质网膜面积减少,细胞膜面积增多,高尔基体膜面积几乎不变。所以图中甲是内质网,乙是高尔基体,丙是细胞膜,高尔基体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和转运。
故答案为:内质网膜 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和转运
【点评】本题结合柱形图,考查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细胞的生物膜系统,要求考生识记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能根据柱形图中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和细胞膜面积变化情况准确判断出图示为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再判断各选项是否是分泌蛋白即可正确答题。
22.下列为几种细胞器模式简图,请据图回答。(细胞器填写字母标号)
(1)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有 AC 。
(2)既存在于植物细胞中,又存在于动物细胞中,且功能上有差异的细胞器是 B 。
(3)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的细胞器是 E 。
(4)A~E5种细胞器中,在洋葱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中可能存在的有 ABD 。在上图中未画出的且占据洋葱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中很大体积的是 液泡 ,它能使细胞维持 植物细胞的形态 。
(5)能对蛋白质进行加工的细胞器有 BD 。
【答案】(1)AC
(2)B
(3)E
(4)ABD 液泡 维持植物细胞的形态
(5)BD
【分析】1、据图分析,A表示线粒体,B表示高尔基体,C表示叶绿体,D表示内质网,E表示中心体。
2、(1)线粒体:(呈粒状、棒状,具有双层膜,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内有少量DNA和RNA内膜突起形成嵴,内膜、基质和基粒中有许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车间”。
(2)高尔基体: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在动物细胞中与蛋白质(分泌蛋白)的加工、分类运输有关。
(3)叶绿体:(呈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具有双层膜,主要存在绿色植物叶肉细胞里),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是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还有少量DNA和RNA,叶绿素分布在基粒片层的膜上.在片层结构的膜上和叶绿体内的基质中,含有光合作用需要的酶)。
(4)内质网:由膜结构连接而成的网状物.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5)中心体: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
【解答】解:(1)A线粒体、C叶绿体是具有双层膜的细胞器。
(2)图B所表示的是高尔基体,高尔基体在植物细胞中的作用是:与植物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在动物细胞中的作用是: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进行分类、加工、包装运输。
(3)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的细胞器是E中心体。
(4)A~E5种细胞器中,在洋葱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中可能存在的有A线粒体、B高尔基体和D内质网;洋葱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中很大体积的是液泡,它可以维持细胞正常的形态。
(5)能对蛋白质进行加工的细胞器有B内质网和D高尔基体。
故答案为:
(1)AC
(2)B
(3)E
(4)ABD 液泡 维持植物细胞的形态
(5)BD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有线粒体、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意在考查学生对书本上这些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23.请根据用显微镜观察叶绿体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制作菠菜叶的临时装片时,取菠菜叶的下表皮并稍带些叶肉作为观察材料的原因是该处细胞内叶绿体的体积较 大 ,数目较 少 。高倍镜下可观察到叶绿体呈 扁平的球形或椭球 形,分布在 细胞质 中。观察一段时间后,可以发现叶绿体在细胞中是移动的还是静止的?
(2)如果不用低倍镜而直接用高倍镜观察,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可能会找不到观察对象;还可能会出现高倍镜镜头压破装片、损坏镜头等现象
(3)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随 光照 的强度和方向的改变而改变。
【答案】(1)大 少 扁平的球形或椭球 细胞质 移动的
(2)可能会找不到观察对象;还可能会出现高倍镜镜头压破装片、损坏镜头等现象
(3)光照
【分析】1、叶肉细胞中的叶绿体,呈绿色、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散布于细胞质中,可以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它的形态。
2、线粒体普遍存在于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中,健那绿染液能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通过染色,可以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到处于生活状态的线粒体的形态有短棒状、圆球状、线形、哑铃形等。
3、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以使活细胞中线粒体呈现蓝绿色。
4、用显微镜观察细胞时,观察的物像是倒像,移动装片过程中,物像移动的方向与玻片移动的方向相反;物与像的位置关系是上下颠倒、左右颠倒。
【解答】解:(1)制作菠菜叶的临时装片时,应取菠菜叶的下表皮并稍带些叶肉来作为观察对象,因为该细胞内的叶绿体体积大且数量较少。高倍镜下可观察到叶绿体为绿色,一般为扁平的球形或椭球形,叶绿体分布在细胞质中,观察一段时间后可以发现,叶绿体在细胞中是移动的。
(2)使用显微镜必须先用低倍镜找到观察对象,并移到视野中央后再换高倍镜,否则会找不到物像,甚至弄坏镜头或装片。
(3)分布在细胞质的叶绿体不是静止不动的,在不同光照下可以运动,这种运动能随时改变椭球体的方向,使叶绿体既能接受光照,又不至于被强光灼伤。
故答案为:
(1)大 少 扁平的球形或椭球 细胞质 移动的
(2)可能会找不到观察对象;还可能会出现高倍镜镜头压破装片、损坏镜头等现象
(3)光照
【点评】本题考查了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分布及细胞观察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操作步骤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24.结合如图流动镶嵌模型图解,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②③分别是 磷脂双分子层 、 蛋白质 和 糖类 。其中,[ ① ] 磷脂双分子层 构成细胞膜的基本支架,这个支架不是静止的,可以 侧向自由移动 。[ ② ] 蛋白质 是细胞膜功能的行使者,有的 镶在 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 嵌入 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 贯穿 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大多也能 运动 。
(2)图中 A 侧是细胞膜的外表面, B 侧是细胞膜的内表面。判断依据是 糖蛋白分布在细胞膜外侧,起识别作用 。
(3)流动镶嵌模型表明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答案】(1)磷脂双分子层 蛋白质 糖类 ①磷脂双分子层 侧向自由移动 ②蛋白质 镶在 嵌入 贯穿 运动
(2)A B 糖蛋白分布在细胞膜外侧,起识别作用
(3)表明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流动性。
【分析】1、细胞膜的特点:磷脂双分子层构成基本骨架,具有流动性,蛋白质分子镶嵌其中。
2、流动镶嵌模型:
(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这个支架是可以流动的;
(2)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大多数蛋白质也是可以流动的;
(3)在细胞膜的外表,少数糖类与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除糖蛋白外,细胞膜表面还有糖类与脂质结合形成糖脂。
【解答】解:(1)图中①②③分别是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糖类。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这个支架不是静止的,可以侧向自由移动。细胞膜的功能行使者是蛋白质,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贯穿于整个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大多也能运动。
(2)细胞膜外侧有糖蛋白,故A侧是细胞膜的外表面,B侧是细胞膜的内表面。
(3)流动镶嵌模型表明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流动性。
故答案为:
(1)磷脂双分子层 蛋白质 糖类 ①磷脂双分子层 侧向自由移动 ②蛋白质 镶在 嵌入 贯穿 运动
(2)A B 糖蛋白分布在细胞膜外侧,起识别作用
(3)表明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流动性。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膜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5.如图是将高等动、植物细胞拼接在起的部分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表示的结构是 细胞膜 。
(2)绿色植物细胞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是 ⑦ (填序号),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是 ④ (填序号)。
(3)细胞中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 ③ 中(填序号)。
(4)从图中可以看出,高等动物细胞没有,高等植物细胞具有的结构是 ⑤⑥⑦ (填序号)。
【答案】(1)细胞膜
(2)⑦④
(3)③
(4)⑤⑥⑦
【分析】分析题图:题图是将高等动、植物细胞拼接在一起的部分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其中①是细胞膜,②是核糖体,③是细胞核,④是线粒体,⑤是液泡,⑥是细胞壁,⑦是叶绿体。
【解答】解:(1)图中①表示的结构是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作用,是“系统”的边界。
(2)题图各结构中,⑦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含有的一种细胞器,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④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细胞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95%来自该结构,被称为细胞能量的“动力工厂”。
(3)细胞中的遗传物质是DNA,DNA主要存在于③细胞核中。
(4)题图各结构中,高等动物细胞没有,高等植物细胞具有的结构是⑥细胞壁、⑦叶绿体和⑤液泡。
故答案为:
(1)细胞膜
(2)⑦④
(3)③
(4)⑤⑥⑦
【点评】本题结合将高等动、植物细胞拼接在一起的部分亚显微结构模式图,考查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知识,考生识记细胞各结构的图象和功能、明确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形态结构的异同是解题的关键。
26.染色质(分裂间期存在形式)与 染色体 (分裂期存在形式)是一种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染色质主要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在分裂间期呈染色质状态,进入分裂期前期,染色质缩短变粗成为染色体,分裂末期染色体解螺旋成为染色质。
【解答】解:细胞核中有DNA和蛋白质紧密结合成的染色质。染色质是极细的丝状物,存在于细胞分裂间期,在细胞分裂期,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呈圆柱状或杆状,这时叫染色体。染色质和染色体是同一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
故答案为:
染色体
【点评】本题考查染色质和染色体的关系,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难度不大。
三.实验题(共4小题)
27.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已知15%的盐酸会破坏细胞膜的功能。请利用以下材料和用具,验证细胞膜的以上功能。
(1)材料用具:新鲜红色月季花瓣、烧杯、记号笔、质量分数15%的盐酸、清水、量筒。
(2)方法步骤:
①选两只大小相同的烧杯,分别用记号笔标上A、B。
②在A烧杯中加入 适量清水 ,在B烧杯中加入 等量的15%的盐酸溶液 。
③选等量的 红色月季花瓣 ,分别放入A、B两只烧杯中,经过相同时间后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3)实验结果: A中花瓣仍为红色,水呈无色,B中水变成红色,花瓣红色变浅 。
(4)请解释盐酸溶液中出现的实验结果的原因: 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杀死细胞,使细胞膜失去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细胞内的色素分子进入溶液中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细胞膜的功能有作为细胞的边界将细胞与外界环境隔开,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和进行细胞间信息传递功能。
【解答】解:(2)分析题干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而死细胞膜不具有这一功能,实验的自变量是细胞是死细胞还是活细胞,死细胞可以同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处理控制,用清水处理是活细胞,与用盐酸处理对照,因变量是玫瑰花和溶液的颜色变化,溶液的用量、玫瑰红的量属于无关变量,按照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实验步骤如下:
第一步:选两只大小相同的烧杯,分别贴上标签A和B。
第二步:在A、B两只烧杯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清水和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溶液
第三步:在A、B烧杯中放入等量的新鲜的红色玫瑰花瓣
(3)结果与结论:
A中花瓣仍为红色,水呈无色,B中水变成红色,花瓣红色变浅,则说明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死细胞膜不具有这一功能。
(4)实验分析:由于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杀死细胞,因此细胞膜失去了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故答案为:
(1)适量清水 等量的15%的盐酸溶液
(2)红色月季花瓣
(3)A中花瓣仍为红色,水呈无色,B中水变成红色,花瓣红色变浅
(4)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杀死细胞,使细胞膜失去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细胞内的色素分子进入溶液中
【点评】根据实验目的分析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变量的控制及对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的理解应用是解题的关键。
28.为探讨薄荷挥发油(简称薄荷油)作为天然的皮肤促透剂的作用机理,科研人员以人永生皮肤角质形成细胞(H细胞)为实验材料进行了相关实验.
(1)研究人员将使用完全培养基培养了24h的H细胞等量分组,设置为空白组、对照组和加入用DMSO溶解的一定浓度薄荷油的处理组,其中对照组的培养基中应加入 DMSO .将各组置于不同条件下进行孵育后,采用一定的技术测定了相关数据,结果如表.
组别 实验结果 空白组 对照组 薄荷油处理组
荧光恢复率(%) 45.53 51.80 81.12
细胞内荧光探针荧光强度值 28478 27673 30115
细胞内Ca2+荧光强度值 7132 6900 8108
细胞内Ca2+﹣ATP酶活性(U/mg) 1.18 1.13 0.93
①用绿色荧光染料标记H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待荧光分布较为均匀后,在细胞膜上选定需进行漂白的部位,用激光照射使荧光分子内部结构发生不可逆改变,从而使此部位的荧光消失.一段时间后,漂白部位荧光会有一定程度的恢复.此现象说明细胞膜具有 流动性 .根据漂白区域内荧光漂白前后的荧光强度值计算细胞膜荧光恢复率,还可推算出膜中蛋白质分子的 运动速率 .由表中结果可知,薄荷油能显著提高H细胞膜的荧光恢复率.
②H细胞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外电位呈 外正内负 ,从而形成电位差(即膜电位).本实验使用阴离子荧光染料D作为探针检测膜电位.当细胞内负电荷减少时,荧光染料D就会进入细胞内,由此可知,细胞内的荧光强度值 越大 ,表明细胞膜内外电位差越小.实验结果显示,对照组与空白组的荧光强度值没有显著性差异,而薄荷油可 降低 H细胞的膜电位.
(2)由上述实验结果推知,薄荷油可 降低 Ca2+﹣ATP酶活性、 增加 H细胞内Ca2+浓度,从而通过改变细胞内外Ca2+平衡而影响细胞膜流动性及膜电位的改变,因此降低了皮肤屏障作用,促进药物经由皮肤吸收进入机体.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由表中数据可知,薄荷油能显著提高H细胞膜的荧光恢复率;薄荷油可降低Ca2+﹣ATP酶活性、增加H细胞内Ca2+浓度.实验结果显示,对照组与空白组的荧光强度值没有显著性差异,而薄荷油可降低H细胞的膜电位.
【解答】解:(1)研究人员将使用完全培养基培养了24h的H细胞等量分组,设置为空白组、对照组和加入用DMSO溶解的一定浓度薄荷油的处理组,其中对照组的培养基中应加入DMSO.
①用绿色荧光染料标记H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待荧光分布较为均匀后,在细胞膜上选定需进行漂白的部位,用激光照射使荧光分子内部结构发生不可逆改变,从而使此部位的荧光消失.一段时间后,漂白部位荧光会有一定程度的恢复.此现象说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根据漂白区域内荧光漂白前后的荧光强度值计算细胞膜荧光恢复率,还可推算出膜中蛋白质分子的运动速率.
②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当细胞内负电荷减少时,荧光染料D就会进入细胞内,由此可知,细胞内的荧光强度值越大,表明细胞膜内外电位差越小.实验结果显示,对照组与空白组的荧光强度值没有显著性差异,而薄荷油可降低H细胞的膜电位.
(2)由上述实验结果推知,薄荷油可降低Ca2+﹣ATP酶活性、增加H细胞内Ca2+浓度.
故答案为:
(1)DMSO ①流动性 运动速率 ②外正内负 越大 降低
(2)降低 增加
【点评】本题结合表格数据,考查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特点、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能力.
29.生物体细胞内的膜具有一定选择透性,即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请根据以下所提供的条件探究细胞内膜的选择透性.
实验材料和用具:①新鲜的红色康乃馨,②烧杯,③玻璃铅笔,④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⑤清水,⑥量筒.
(1)水分子跨膜运输的方式为 自由扩散 .
(2)完善下列实验设计,验证膜具有选择透性.(提示:康乃馨的红色部分是指具有膜结构的液泡)
第一步:选两只大小相同的烧杯,用玻璃铅笔标上A和B.
第二步:在A、B两只烧杯中, 分别加入等量的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清水 .
第三步:选 等量的 的红色康乃馨花瓣,分别放入A、B两只烧杯中, 过一段时间后观察 .
结果预测: B烧杯(水)中的花瓣仍为红色,水无色;A烧杯(盐酸)中的花瓣颜色变浅,盐酸溶液变红 .
原因分析:在酸性环境中, 细胞膜 和 液泡膜 失去 选择透过性 ,液泡中的大分子色素进入盐酸中.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1、细胞膜的成分:脂质、蛋白质和少量的糖类.细胞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细胞要选择吸收的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因此细胞膜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主要取决于膜上的载体.
2、实验探究“验证膜具有选择透过性”,则分别用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清水处理康乃馨花瓣,在盐酸中细胞膜失去选择透过性,花瓣颜色变淡,盐酸变红,清水中不变.
【解答】解:(1)水分子跨膜运输方式是自由扩散,特点是从高浓度一侧运输到低浓度一侧,不需要载体,不需要消耗能量.
(2)验证膜具有选择透过性,设立对照实验,单一变量是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清水:
第一步(取材编号):选择两只大小相同的烧杯,用记号笔标记A和B;
第二步(分别作不同的处理):在A、B两只烧杯中,分别加入等量的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清水;
第三步(观察实验结果):选等量的新鲜的红色康乃馨花瓣,分别放入A、B两只烧杯中,过一段时间后观察.
结果预测:B烧杯(水)中的花瓣仍为红色,水无色;A烧杯(盐酸)中的花瓣颜色变浅,盐酸溶液变红.
原因分析:盐酸对活细胞具有很强的伤害作用,将细胞杀死而使其细胞膜和液泡膜失去选择透过性.
故答案为:
(1)自由扩散
(2)分别加入等量的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清水 等量的 过一段时间后观察
结果预测:B烧杯(水)中的花瓣仍为红色,水无色;A 烧杯(盐酸)中的 花瓣颜色变浅,盐酸溶液变红
原因分析:盐酸对活细胞具有很强的伤害作用,将细胞杀死而使其细胞膜和液泡膜失去选择透过性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膜的成分、蛋白质的鉴定、对照实验设计等相关知识,难度不大,实验设计需要注意单一变量和对照原则.
30.如图1为典型的真核生物的细胞核结构模式图,图2为探究细胞核功能的相关实验。据图回答下列问题(在[]填标号,在横线填名称):
(1)细胞核的功能是 作为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
(2)图1中对核内物质起屏障作用的是核膜,它是由 4 层磷脂分子构成的;细胞核中合成的大分子物质如RNA通过[ ④ ] 核孔 进入细胞质。
(3)图1中的结构[②]是核仁,其功能是 与某种RNA的合成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
(4)图2所示为蝶螈受精卵横缢实验,用头发横缢成两部分后,其中 有核 部分是对照组, 无核 部分是实验组,该实验证明了 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分裂、分化 。
【答案】(1)作为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2)4 ④核孔
(3)与某种RNA的合成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4)有核 无核 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分裂、分化
【分析】据图1分析,①表示染色质,②表示核仁,③表示核膜,④表示核孔。
据图2分析,蝾螈的细胞分裂、分化受细胞核控制.该实验既有相互对照,又有自身前后对照。
【解答】解:(1)细胞核中含有DNA,功能是作为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2)图1中核膜是界限膜,对核内物质起屏障作用,双层膜,由4层磷脂分子构成的;细胞核中合成的大分子物质,如RNA通过[④]核孔进入细胞质。
(3)图1中[②]是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蛋白质合成越旺盛,核糖体越多,核仁越大。
(4)图2所示为蝶螈受精卵横缢实验,用头发横缢成两部分后,有核部分是对照组,无核部分是实验组;无核的一部分不分裂,有核的一部分能分裂,有细胞核后分裂和分化,该实验证明了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分裂、分化。
故答案为:
(1)作为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2)4 ④核孔
(3)与某种RNA的合成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4)有核 无核 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分裂、分化
【点评】本题以蝾螈为素材,考查细胞核的功能,意在考查学生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
四.解答题(共2小题)
31.如图是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①~④表示构成细胞膜的物质。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物质①是 糖蛋白 ,物质④是 糖脂 。细胞膜表面的糖类分子叫作 糖被 ,该物质与 细胞表面的识别、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等功能有密切关系。
(2)细胞膜将细胞与 外界环境 分开,保障了 细胞内部环境 的相对稳定。
(3)细胞膜在结构上具有 流动性 ,细胞膜的这一特性对于细胞完成 物质运输、生长、分裂、运动 等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
【答案】(1)糖蛋白 糖脂 糖被 细胞表面的识别、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2)外界环境 细胞内部环境
(3)流动性 物质运输、生长、分裂、运动
【分析】据图分析,①表示糖蛋白,②表示蛋白质,③表示磷脂双分子层,④表示糖脂。
【解答】解:(1)图中物质①是糖类和蛋白质结合形成糖蛋白,物质④是糖类和脂质结合形成糖脂。细胞膜表面的糖类分子叫作糖被,与细胞表面的识别、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等功能有密切关系。
(2)细胞膜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保障了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
(3)细胞膜在结构上具有流动性,细胞膜的这一特性对于细胞完成物质运输、生长、分裂、运动等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
故答案为:
(1)糖蛋白 糖脂 糖被 细胞表面的识别、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2)外界环境 细胞内部环境
(3)流动性 物质运输、生长、分裂、运动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以及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旨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
32.如图是某种生物的细胞亚显微结构示意图,试据图回答:
(1)该细胞是 植物 (“植物”或“动物”)细胞,判断依据是 该细胞含有1细胞壁、14液泡和4叶绿体,不含中心体 。
(2)若该细胞是西瓜红色果肉细胞,则色素主要存在于[ 14 ] 液泡 。
(3)如果是植物的根毛细胞,则图中不应有的结构是[ 4 ] 叶绿体 。
(4)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核的通道是 [10 ] 核孔 。
(5)细胞内具有双层膜结构的除有[4]、[11]外,还有[ 8 ] 核膜 也是双层膜结构。
(6)结构11通过 嵴 增大膜面积,为酶的附着提供位点。
(7)研究表明硒对线粒体膜有稳定作用,可以推测人体缺硒时下列细胞中最易受损的是: C 。
A.脂肪细胞
B.成熟红细胞
C.心肌细胞
D.口腔上皮细胞
【答案】(1)植物;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言之有理即可)
(2)14;液泡
(3)4;叶绿体
(4)10;核孔
(5)8;核膜
(6)嵴
(7)C
【分析】分析题图:结构1~15依次表示细胞膜、细胞壁、细胞质基质、叶绿体、高尔基体、核仁、染色质、核膜、核液、核孔、线粒体、内质网、游离的核糖体、液泡和附着型核糖体。
【解答】解:(1)该细胞含有1细胞壁、14液泡和4叶绿体,且没有中心体,因此为植物细胞。
(2)若该细胞是西瓜红色果肉细胞,则色素主要存在于14液泡。
(3)如果是植物的根毛细胞,则图中不应有的结构是4叶绿体。
(4)10核孔是生物大分子进出细胞核的通道,不允许DNA通过,具有选择性。
(5)细胞内具有双层膜结构的除有4叶绿体和11线粒体外,还有8核膜也是双层膜结构。
(6)结构11为线粒体,线粒体通过内膜向内折叠成嵴增大膜面积,为酶的附着提供位点。
(7)四种细胞中,心肌细胞的代谢最旺盛,耗能最多,因此线粒体数量最多,因此人体缺硒时心肌细胞最易受损,C符合题意。
故选:C。
故答案为:
(1)植物;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言之有理即可)
(2)14;液泡
(3)4;叶绿体
(4)10;核孔
(5)8;核膜
(6)嵴
(7)C
【点评】本题考查细胞器间的协调配合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