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第3课时《千米的认识》教案(表格式)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第3课时《千米的认识》教案(表格式)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0.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9-18 07:06: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千米的认识》第3课时教案
学科 数学 年级册别 三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教材 人教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3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教材结合学生熟悉的运动场跑道示意图,将1千米与学生已有经验建立联系,以已掌握的“米”为基础推算“千米”,引出二者关系。通过量、走、估等活动,增强学生对1千米直线距离的感受,帮助其掌握估计方法,完善长度单位认知体系。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之前学习了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但千米较为抽象,无法直观感受。学生在学习时需通过多种活动亲身体验,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且在实际应用中准确选择和换算长度单位仍有难度。
课时教学目标
观察现实世界
1. 观察生活中计量较长路程的场景,发现用米作单位的局限性,提出使用千米的需求。
2. 观察运动场跑道等实际物体,了解1千米与生活中常见距离的联系。
思考现实世界
1. 思考千米产生的意义,理解在什么情况下用千米作长度单位更合适。
2. 思考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关系,能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表达现实世界
1. 能用准确的语言描述1千米的长度,以及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千米作单位。
2. 能够清晰地表达用千米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认识长度单位千米,明确千米在长度单位体系中的地位。
2. 掌握千米与米的换算关系,能熟练进行换算。
3. 学会用千米作单位描述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
1. 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准确感知1千米的实际长度。
2. 理解千米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能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千米作单位。
3. 灵活运用千米与米的换算关系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讲授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卷尺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与问题 情境导入
(1) 教师展示一些长途旅行、城市距离等图片,提问:“同学们,在这些场景中,用我们之前学过的长度单位米来计量路程方便吗?”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
(2) 教师展示一张地图,指出两个城市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尝试用米来表示,感受数字的庞大。
(3) 教师说:“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km)作单位。‘千米’也叫‘公里’。”在黑板上写下课题和千米的英文缩写。
(4) 教师提问:“大家在生活中哪里见到过‘千米(km)’?”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
(5)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总结,展示一些包含千米的标识图片,如高速公路指示牌、路标等,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千米的应用。
(6) 教师提出问题:“那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7)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测1千米的长度,与自己熟悉的距离进行比较。
(8) 教师说:“接下来我们一起去探究1千米的奥秘。”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1. 观察图片,思考用米计量路程的不便。
2. 尝试用米表示城市间距离。
3. 分享生活中见到千米的地方。
4. 猜测1千米的长度。
评价任务 观察思考:☆☆☆
经验分享:☆☆☆
猜测表达:☆☆☆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生活场景和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自然引入千米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探究与发现 介绍“千米”的概念 概念讲解
(1)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教材第25页的内容,再次强调:“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km)作单位。”
(2) 教师提问:“为什么要引入千米这个长度单位呢?”引导学生思考千米产生的必要性。
(3) 教师举例说明,如从学校到附近商场的距离、两个村庄之间的距离等,用米表示会很不方便,让学生理解千米的应用场景。
(4) 教师说:“千米和我们之前学过的米、分米、厘米、毫米一样,都是长度单位,只不过它表示的长度更长。”帮助学生建立知识联系。
(5) 教师展示千米与米的换算关系示意图,让学生直观感受二者的数量关系。
(6) 教师提问:“大家能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会用到千米作单位吗?”加深学生对千米应用的理解。
(7)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补充,强调千米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8) 教师总结千米的概念和应用范围,为后续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做准备。 1. 倾听教师讲解,理解千米的概念。
2. 思考千米产生的必要性。
3. 举例说明生活中用千米作单位的地方。
4. 倾听教师总结,明确学习方向。
评价任务 概念理解:☆☆☆
思考表达:☆☆☆
应用举例:☆☆☆
设计意图 通过讲解和举例,让学生了解千米的概念和产生背景,明确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为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奠定基础。
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直观感受
(1) 教师说:“1千米有多长呢?我们先回顾一下昨天围绕运动场跑道走的情况。通常运动场1圈是400米,大家想一想2圈半是多长呢?”让学生思考并计算。
(2) 在学生计算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3) 教师请学生汇报计算结果,预设学生回答:“400+400+200=1000(米),2圈半是1000米。”
(4) 教师说:“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就是1千米,所以1千米=1000米。”在黑板上写下等式。
(5) 教师让学生在脑海中想象沿着跑道走2圈半的情景,感受1千米的长度。
(6) 教师说:“现在请大家用手势大致表示一下1千米的长度。”引导学生用身体动作感受。
(7) 教师巡视,观察学生的手势表示情况,对不准确的学生进行指导和纠正。
(8) 教师请几位学生展示自己的手势,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比较,进一步明确1千米的长度。 1. 思考并计算运动场跑道2圈半的长度。
2. 汇报计算结果。
3. 想象走2圈半的情景,感受1千米长度。
4. 用手势表示1千米长度并接受评价。
评价任务 计算准确:☆☆☆
想象感受:☆☆☆
手势表达:☆☆☆
设计意图 通过计算运动场跑道的长度,让学生从数学角度理解1千米等于1000米,再通过想象和手势表示,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在实践中进一步感知1千米的长度 实践体验
(1) 教师组织学生到操场上,说:“现在我们小组合作,量出100米的距离。”给每个小组发放卷尺等测量工具。
(2) 教师指导学生如何正确使用卷尺测量100米的距离,强调测量的准确性。
(3) 教师说:“大家沿着这100米的距离走一走,感受一下有多远。”让学生亲身体验。
(4) 教师提问:“那几个这样的100米长度是1千米呢?”引导学生思考。
(5) 教师巡视各小组的活动情况,观察学生的体验过程和思考情况,对有困难的小组进行引导。
(6) 教师请小组代表汇报小组的讨论结果,预设学生回答:“10个100米就是1千米。”
(7)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和总结,再次强调1千米与100米的关系。
(8) 教师说:“大家再想象一下,沿着10个这样的100米走下去,那就是1千米的长度了。”帮助学生强化1千米的长度观念。 1. 小组合作,用卷尺量出100米距离。
2. 沿着100米距离行走,感受其长度。
3. 思考并讨论几个100米是1千米。
4. 代表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评价任务 测量准确:☆☆☆
体验感受:☆☆☆
思考汇报:☆☆☆
设计意图 通过实际测量和行走体验,让学生亲身体会100米的长度,进而理解10个100米是1千米,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例2 换算练习
(1)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教材第25页例2的题目,说:“请同学们先独立完成这些题目,然后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让学生进行单位换算练习。
(2) 教师巡视,观察学生的做题情况,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如提醒学生根据千米与米的进率进行换算。
(3) 教师请小组代表展示小组的答案和解题思路,预设学生回答:“1千米是1000米,3千米是3个1000米,所以3千米=3000米。”“1000米是1千米, 5000米里面有5个1000米,所以5000米=5千米。”
(4)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和讲解,强调单位换算的方法和步骤,如大单位换算成小单位要乘进率,小单位换算成大单位要除以进率。
(5) 教师出示一些类似的单位换算题目,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
(6) 教师再次巡视,观察学生的练习情况,对仍有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7) 教师请学生汇报练习结果,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表扬表现优秀的学生,鼓励其他学生继续努力。
(8) 教师总结单位换算的要点和注意事项,强调在实际应用中要准确进行单位换算。 1. 独立完成单位换算题目。
2. 小组内交流解题思路。
3. 代表小组展示答案和思路。
4. 完成巩固练习并汇报结果。
评价任务 练习准确:☆☆☆
思路清晰:☆☆☆
巩固效果:☆☆☆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和交流,让学生掌握千米与米的简单换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巩固与应用 课堂练习 综合巩固
(1) 教师布置教材第25页“做一做”第2题,说:“放学后和家长一起走1千米的路程,体验1千米有多长。这是一个实践作业,大家要认真完成。”
(2) 教师布置“做一做”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对千米的认识和单位换算。
(3) 教师巡视,观察学生的做题情况,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指导。
(4) 教师请学生展示自己的答案,进行全班交流,然后进行评价和讲解,强调正确的解题方法。
(5) 教师出示教材第27页“练习六”第1题,说:“这道题让我们选择用不同出行方式行1千米需要的时间,大家要结合生活实际思考。”让学生完成。
(6) 教师再次巡视,观察学生的选择情况,对不合理的选择进行引导和纠正。
(7) 教师请学生汇报自己的选择和理由,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分析,强调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
(8) 教师布置教材第27页“练习六”第4题,说:“这是一个较复杂的实际问题,需要大家认真分析题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让学生思考并解答。 1. 记录实践作业要求。
2. 独立完成单位换算和选择题目。
3. 展示答案,交流解题思路。
4. 思考并解答实际问题。
评价任务 作业记录:☆☆☆
练习准确:☆☆☆
解题合理:☆☆☆
设计意图 通过课堂练习和实践作业,巩固学生对千米的认识、单位换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千米的实际意义。
总结与评价 课堂总结
(1) 教师微笑着对学生说:“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是怎么学会的呢?”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内容。
(2) 当学生回答学会了千米的认识、千米与米的换算、感受1千米的长度等后,教师进行总结和补充,强调重点知识和学习方法。
(3) 教师对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进行评价,从参与度、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小组合作的表现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表扬表现优秀的学生,鼓励其他学生继续努力。
(4)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如完成教材相关练习题、和家长一起测量一些较长的距离并用千米表示等。
(5) 教师再次强调千米在生活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测量,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6) 教师宣布下课,结束本节课的教学。
(7)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8) 教师整理教学资料,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1. 回顾本节课内容,分享学习收获。
2. 倾听教师总结和评价。
3. 记录课后作业。
4. 接受教师的鼓励和要求。
评价任务 知识总结:☆☆☆
表现评价:☆☆☆
作业接受:☆☆☆
设计意图 通过学生的汇报交流,总结本课所学内容,锻炼学生的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考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
1. 完成教材第25页“做一做”第1题和第27页“练习六”第2、3题。
2. 测量从家到附近超市或学校的距离,用千米作单位记录下来,并换算成米。
3. 填空:6千米=( )米,8000米=( )千米。
拓展作业
1. 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千米作单位,并记录下来,思考为什么用千米作单位更合适。
2. 设计一个关于千米的实际问题,并尝试自己解答,与同学交流分享。
板书设计
千米的认识
千米(km)
1千米=1000米
单位换算:大单位化小乘1000,小单位化大除以1000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自然引入千米的概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让学生通过计算跑道长度、实际测量和行走体验等活动,较好地建立了1千米的长度观念,理解了千米与米的关系。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和课堂练习,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足之处
1. 在户外实践活动中,部分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影响了活动效果,对1千米长度的体验不够深刻。
2. 在单位换算教学中,少数学生对大单位和小单位的换算方法理解不够灵活,容易出错。
3. 课堂练习的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导致部分学生没有充分完成拓展作业。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