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 古代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课件(共3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九课 古代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课件(共3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0.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7 16:47: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第九课古代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凉州词三首
作者: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复无水草。”
“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慧立、彦宗《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导入新课:这些材料说明了什么?
陕西出土二枚罗马金币和
一枚波斯银币
罗马的凯撒大帝(中国西汉时期)曾穿着丝绸长袍去看戏,引起全场的钦羡,观众都在观赏这件华美的长袍。经考证,当时凯撒穿的丝袍材料来自中国长安。
中外文明之间存在着一条贸易之路。。。。。。
一、丝绸之路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他的著作《中国》一书中,首次用“丝绸之路”一词来称呼历史上这条促成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路线。“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商业贸易路线。
狭义的丝路一般指陆上丝绸之路。
广义上又分为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阅读材料结合课本第一自然段,回答丝绸之路名称来源以及狭义和广义的丝绸之路分别是什么?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_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_精品课件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_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_精品课件
1.概念
阅读课本结合第6课古代人口迁徙知识思考张骞出使西域的时间、背景、目的、影响。
(1)时间:公元前138
(2)背景:匈奴南下威胁西汉统治,汉武帝维护边疆安全
(3)目的: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
战计不成 却 功在千秋
(4)影响:
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
张骞出使西域被称为“凿空”,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_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_精品课件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_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_精品课件
2.“凿空”——张骞通西域
第一次出使西域 第二次出使西域
目的
出发时间
结果
意义
为了联络大月氏
共同夹击匈奴
公元前138年
没达到目的,但是有
一定成果的。
了解西域的风土人情,为丝绸之路开通奠基。
沟通了西汉与西域的联系。
发展汉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
公元前119年
2. 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开通的前因)
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基础。
《史记·大宛列传》:“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裴駰集解引苏林曰:“凿,开;空,通也。骞开通西域道。”
思考阅读材料结合所学为什么将张骞通西域称为“凿空”
提示:
经中国西北和中亚的丝绸之路贸易在张骞通西域之前已存在,但没有形成比较固定的路线,而且断断续续,不为世人所知。
张骞通西域是丝绸之路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其前后的丝绸之路交通和贸易,无论是在规模、稳定性还是影响力等方面,确实不可同日而语。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_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_精品课件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_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_精品课件
阅读课本找出丝绸之路的发展、衰落的过程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_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_精品课件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_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_精品课件
丝绸之路兴起于西汉,此后一度衰落;隋唐时期再度兴盛起来;两宋时期陆上丝绸之路萎缩,但海上丝绸之路却呈现繁荣景象;直到元朝,陆上丝绸之路再度兴起;明清时期,丝绸之路日益衰落。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
A.明清时期丝绸之路完全消亡 B.丝绸之路兴衰与统治政策无关
C.政治统一有利于丝绸之路畅通 D.少数民族政权不重视丝绸之路贸易
C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_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_精品课件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_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_精品课件
丝绸之路的真正衰落,是从明代开始的,而且其原因还不是因为中国本身的问题,而是因为西亚形势的变化,欧洲跟中国陆路的贸易,最重要的通道是从巴尔干半岛经土耳其、伊朗到西域,然后从河西走廊抵达中原,在这条贸易线上,最有动力的欧洲人,他们对中国的商品需求最迫切,但15世纪后奥斯曼帝国的崛起,控制了从巴尔干半岛到土耳其的东西方之间的交通要道,从这时起,伊斯兰世界与基督教世界的对立,造成了丝绸之路成了一条非常危险和困难的商路。
阅读材料结合丝绸之路的路线图找出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_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_精品课件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_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_精品课件
二、欧亚大陆的其他交通路线
阅读课本结合地图找出草原丝绸之路的路线与作用。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_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_精品课件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_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_精品课件
1.“草原丝绸之路”
路线:在丝绸之路北面,从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西行,经由咸海、里海以北通往欧洲或小亚细亚。
作用: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多沿此路西迁
鹰形金冠饰
匈奴狼图腾青铜饰
“野兽纹”艺术装饰风格的盛行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_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_精品课件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_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_精品课件
阅读课本结合地图找出西南丝绸之路的路线、作用。
路线: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缅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亚、西亚等地。
作用:它在沟通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上,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_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_精品课件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_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_精品课件
2.“西南丝绸之路”
发展:
汉武帝根据张骞通西域获得的信息,派人对这条道路进行了探索。
唐宋时期,中原与青藏高原形成茶马互市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_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_精品课件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_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_精品课件
阅读课本结合找出海上丝绸之路的含义、发展过程。
西汉:
宋元:
明初:
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
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建立了广泛联系
郑和下西洋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
含义:海上丝绸之路指古代东西方的海上交通线,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它在东西方交流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_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_精品课件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_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_精品课件
3.“海上丝绸之路”
3.“海上丝绸之路”
(2)开辟过程
时期 内容 西汉 开辟了通往印度洋的海路 宋元 条件 能够制造排水量很大、可乘载数百人的巨舟,使用先进的帆索和磁罗盘,官方使节和私人商贾出洋航海频繁
路线 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地区建立了广泛联系
影响 广州、泉州、明州等沿海口岸,成为重要交易枢纽
明朝 郑和下西洋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 草原丝绸之路因其商品特点而有“皮毛路”“茶马路”的称谓。它形成的主要条件是
A.中原地区与草原地区在经济上
互有需求、相依相生
B.中原地区比草原地区经济发达
C.草原丝绸之路的形成与自然环
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D.它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_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_精品课件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_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_精品课件
A
丝绸之路
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阅读课本找出 1.中国向外国传播的物质、技术
①养蚕和缫丝技术逐渐传到东罗马帝国。
②漆器及其制造技术、铁器及冶铁技术,经由中亚向西传播。
③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经由陆路和海路传到西方。
④瓷器主要沿海路外销到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东非等地,深受当地人喜爱。西亚和北非工匠大量仿制中国瓷器,反映出当地人在审美等方面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影响。
中医药知识随着炼丹术传到阿拉伯地区。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_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_精品课件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_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_精品课件
“四大发明”最早传出的是造纸术(8世纪),而造纸术的传出与怛逻斯战役有着直接的关系。唐帝国此役战败,共计一万余唐兵成为战俘,其中包括大量会造纸的工匠。不久后外部世界的第一个造纸作坊就出现在撒马尔罕(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附近)
13世纪,印刷术从西域传到欧洲;13世纪,指南针传入西欧;14世纪初火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知识拓展: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_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_精品课件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_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_精品课件
阅读课本找出 2.外国向中国传播的物种、物品
①西汉一度征服中亚的大宛国,获得“汗血马”,引进饲草苜蓿及葡萄等水果。
②西瓜和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胡桃、胡萝卜等带有“胡”字的物种,基本都是通过西域传入的。
③中亚和西亚的服饰、饮食对隋唐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④宋元时期,棉花传入中国,发展为重要的经济作物。
⑤香料、珠宝、金银器皿等外来商品,早期多从陆路输入,自宋代起基本来自海路。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_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_精品课件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_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_精品课件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_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_精品课件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_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_精品课件
阅读课本找出
3.外国向中国传播的思想文化。
(1)佛教在汉朝传入中国,逐渐中国化,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学和艺术创作。丝绸之路沿线的著名佛教石窟,融汇东西艺术风格。
(2)祆教、摩尼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陆续传到中国。
(3)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在汉唐王朝广受欢迎。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_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_精品课件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_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_精品课件
基督教在公元635年传至唐朝的首都长安。并由朝廷出钱在长安建立了一所寺院,称波斯寺,后改称大秦寺。
伊斯兰教在公历651年(唐朝永徽二年)从阿拉伯传入中国的泉州、广州等地。中国旧称大食法、大食教、天方教、清真教、回回教、回教、回回教门等。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_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_精品课件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_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_精品课件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_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_精品课件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_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_精品课件
唐高宗至唐玄宗时期,从事国际贸易的是昭武九姓。他们是中亚粟特地区来到中原的粟特人或者其后裔的泛称,有康、安、石、米、史、何等姓。他们以经商著称,长期操纵丝绸之路的转运贸易,在文化交流上起着重要的作用。祆教、摩尼教、中亚的音乐舞蹈、历法等传入中原,中原的丝绸、造纸术传入西方。由此可见( )
A.丝绸之路是由汉族商人控制的贸易之路
B.丝绸之路上最主要的商品是丝绸和瓷器
C.昭武九姓是中国与西方进行交往的中介
D.昭武九姓控制着丝绸之路上的所有贸易
C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_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_精品课件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_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_精品课件
“一带一路”(The Belt and Road,缩写B&R)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_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_精品课件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_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_精品课件
【课堂练习】
1、日本锁仓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虽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该史料反映了宋代
A.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督
B.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
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
D.“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
2、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汉唐以来海_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
B.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称中国为“丝国”
C.明清政府的严格管理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
D.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
D
A
主要是东西商业贸易之路,是中国和亚欧各国间政治往来、文化交流的通道
两汉时期陆上丝路走向兴盛的原因?
(1)路线:从关中平原入蜀至成都平原,沿横断山麓南下,跨越澜沧江、怒江,向西进入缅甸和印度,再通往中亚、西亚等地。
郑和下西洋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
材料二:使罗马帝国以及因之最后使整个欧洲都不再依靠中国供应生丝的是蚕卵被偷运到欧洲的事件(介于552-554),拜占庭的养蚕业首先是在叙利亚发展起来……与此同时,阿拉伯人又把养蚕造丝的技术从叙利亚传入西西里和西班牙……自7-13世纪,欧洲文献再也不见“丝国人”“Sinae”等字眼。
材料 精美的华瓷外销,陆上交通,晓行夜宿,辗转搬运,极易破损;
农耕经济、手工业、商业、对外贸易
(1)中国物质和技术西传
综合材料分析,文明的交流具有什么特征?可能会带来哪些后果?你认为应该怎样应对这种现象?
商业管理机构设立:市舶司;
少数民族政权不重视丝绸之路贸易
(1)佛教在汉朝传入中国,逐渐中国化,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学和艺术创作。
(3)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在汉唐王朝广受欢迎。
条件: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和制造丝绸的国家,丝绸很早就被辗转贩运到欧亚大陆其他地区,成为广受欢迎的珍贵商品。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对西域的有效管理
张骞出使西域被称为“凿空”,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
——摘编自《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材料二 唐朝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
(2)衰落①唐朝中期以后,受割据、战乱等因素影响。
(3)时间长,历时千年。
(2)西方物质和技术东传中国
3.丝绸之路兴起于西汉,此后一度衰落;隋唐时期再度兴盛起来;两宋时期陆上丝绸之路萎缩,但海上丝绸之路却呈现繁荣景象;直到元朝,陆上丝绸之路再度兴起;明清时期,丝绸之路日益衰落。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
A.明清时期丝绸之路完全消亡
B.丝绸之路兴衰与统治政策无关
C.政治统一有利于丝绸之路畅通
D.少数民族政权不重视丝绸之路贸易
4.北宋中期实施茶马法以后,与西部少数民族的经济交往多以茶马贸易为主,即以中原地区的茶叶、丝绸、瓷器等来换取西部少数民族的优质马、牛、羊等。这反映了(  )
A.茶马贸易是民族交往的重要途径
B.中原地区生活方式的改变
C.边界贸易是宋朝的主要财政来源
D.少数民族经济结构的变化
C
A
谢谢大家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_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_精品课件
人教统编版高中历史_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_精品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