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南亚、 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课件(共3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南亚、 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课件(共3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3.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7 22:14: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第5课
南亚、东亚与美洲的文化
一、印 度 文 化
4000多年前:哈拉帕文化——印章文字
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化存在于4000多年前,考古学家在哈拉帕遗址中发现了2500多枚有文字的印章,上面的文字被称为“印章文字”。人们从这些印章上发现了500多个文字符号,虽然这些文字符号还不能被释读,但它们是古代印度早期文化的典型代表。
印度河古城哈拉帕坐落在巴基斯坦旁遮普省。
使用印章的目的,是商人为了明确仓库或成捆货物的所有权,通常把盖有自己印记的陶土牌系在绳索上,或贴在紧闭的门上,以免他人侵占。
(一)古代印度概况
任务一:
阅读课本P26、P35第4段,纲要下P24,总结梳理古代印度地理概况及政权变迁概况。
古代印度包括今天南亚次大陆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等广大地区
2、政权概况:
①4000多年前:哈拉帕文化——印章文字
②前1500年,雅利安人——种姓制度与婆罗门教
③公元前6-前4世纪:列国时代——佛教产生
④公元前324到前187年:孔雀王朝——佛教兴盛
⑤约320年~约540年:笈多帝国——印度教
⑥13-16世纪德里苏丹国(突厥人)——伊斯兰教
1、地理概况:
任务二:阅读课本P26-27,总结梳理古代印度文化概况,完成表格
类别 内容
宗教
文学
文字
艺术
数学
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
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忍耐顺从
印度教: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诗歌总集(歌颂神明,祭祀经书):“四吠陀”
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印章文字、梵文、巴利文等
佛塔、石柱和石窟是佛教艺术的代表
发明了包括“0”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
(二)古代印度文化
1、宗教
(1)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
种姓制度,是中国古代文献中对印度的一种复杂的等级制度的泛称,玄奘又曾将它译作族姓制度。在西方,人们通常把印度的这种制度成为喀斯特制度。这种制度的正式产生在后期吠陀时代,而其萌芽则可追溯到早期吠陀时代。
——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
【问题探究】印度种姓制度有哪些特点?如何评价这一制度?
低贱种姓的人如果用身体的某一部分伤害了高级种姓的人,就必须将那一部分肢体斩断;如果是首陀罗辱骂了婆罗门,就要用滚烫的油灌入他的口中和耳中,而高级种姓人的如果杀死了一个首陀罗,仅用牲畜抵偿
——《摩奴法典》
特点:
1、严格的社会等级区分,种姓世袭
2、职业世代相传
3、实行种姓内婚制
4、不同种姓的法律、宗教地位不平等
评价:婆罗门教在种姓制度下维护了等级秩序和奴隶主贵族(婆罗门、刹帝利)阶层利益,有利于维持统治及社会安定。但也制造种姓隔离,导致了社会矛盾加剧,延缓社会发展进程;为日后佛教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2)佛教
1、时间:公元前6世纪
2、背景:印度社会矛盾尖锐,人们对种姓制度和婆罗门教不满
3、内容:①提出“众生平等”
②消除欲望,忍耐顺从
乔达摩·悉达多
(约公元前563一公元前483)
4、评价:影响:政治上:否定种姓制度,倡导众生平等,具有进步意义;
思想上:主张消除欲望,忍受苦难,有利于社会稳定,但会消磨、淡化人民的反抗意识。
艺术上:古代印度的艺术很多都与宗教有关,佛塔、石柱、石窟是佛教艺术的代表。
佛教的传播
①两汉之际,北传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人
的宗教信仰、哲学、文艺等产生深刻影响。
③南传佛教传入东南亚,渗透入东南亚社
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巴利文对东南亚国
家的文字产生重要影响。
②7世纪,佛教传入西藏地区,与当地文化
相融合,10世纪后形成了藏传佛教。
(3)印度教
1、时间:4世纪
2、兴起、发展:在古代婆罗门教的基础上,印度教开始兴起,并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3、内容:宣扬世袭等级制度,把种姓制度作为核心主张,婆罗门享有至上的权威,要求教徒严格遵守种姓制度
印度教减少了婆罗门教的许多烦琐仪式,打击了婆罗门在宗教中的垄断特权,特别是适当提高了首陀罗的地位,既减少了下层百姓的反抗,又迎合了上层的需要,受到印度社会多个阶层的欢迎,迅速崛起。而包括佛教在内的其他宗教则在印度逐渐衰落。一直到13世纪以伊斯兰教为国教的德里苏丹国建立,印度教一直是南亚次大陆占统治地位的宗教
2、文学
(1)诗歌总集(歌颂神明,祭祀经书):“四吠陀”
《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阿达婆吠陀》——“吠陀时代”
《梨俱吠陀》,是《吠陀》中最重要的一部作品,是印度最古老的一部诗歌集。内容包括神话传说、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描绘与解释,以及与祭祀有关的内容,是印度现存最重要、最古老的诗集,也最有文学价值
3、文字:印章文字、梵文、巴利文等
梵文经典《梨俱吠陀》
巴利文
大乘佛教经典用梵文写成,巴利文为小乘佛教经典用字
4、数学:发明了包括“0”在内的十个数字符号
公元前3世纪,印度出现整套数字,最有代表性的是婆罗门式:从“1”到“9”每个数都有专字。“0”是到了笈多王朝时期才出现的。公元四世纪完成的数学著作《太阳手册》中,已使用“0”的符号,当时只是实心小圆点“·”。后来,小圆点演化成为小圆圈“0”。这样,一套从“1”到“0”的数字就趋于完善了。
【问题探究】古代印度文化特点及成因
大自然的毁灭力量给予古代印度居民不可磨灭的印象,在人还无力战胜自然控制自然之时,这种恐惧情绪自然地表现为宗教性的崇拜,将各种自然现象人格化、神奇化起来,想象他为各种的神,于是出现了各种神话和传说。
——摘编自雷海宗《世界古代史纲要》
公元前9世纪恒河中游开始得到迅猛发展,取代印度河,成为印度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重心。那里雨量充沛,光照时间长,树木参天,经冬不凋,自然界这种浓郁得过剩的生命力,启发了土著民对生命不死轮回问题的思考。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问题探究】古代印度文化特点及成因
特点:宗教性;多样性;包容性;辐射性
成因:
印度文化的宗教色彩浓厚,与其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①灾害频繁,使得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神的信仰特别强烈
②恒河流域草木常青引发了印度先民对生命不死轮回的思考
③外来民族频繁入侵的影响
……
(1)东南亚地区(影响最大):
①印度的语言、文字、艺术、思想、建筑、宗教以及风俗习惯等在东南亚产生了广泛影响。
②佛教文化渗入东南亚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③南传佛教的经典主要用古代印度的巴利文书写,对东南亚国家的文字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思考点】古代印度文化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哪些重要影响?
(三)古印度文化影响
(3)印度的十个数字符号经阿拉伯人传到了西方
(2)对中国: 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文艺等产生深刻影响。
柬埔寨“吴哥窟”
佛教传播
详其文字,梵天所制,原始垂则,四十七言。
遇物合成,随事转用,流演枝派,其源浸广。
因地随人,微有改变,语其大较,未异本源。
——玄奘、辩机《大唐西域记校注》卷2
二、古代朝鲜与日本文化
(一)古代朝鲜文化
类别 表现
天文
史学
乐舞
文字
任务三:阅读课本P28,总结梳理古代朝鲜文化概况,完成表格
7世纪, 修建了东亚现存最古观测天象的瞻星台
12世纪完成朝鲜半岛现存最早的史书《三国史记》
15世纪仿照中国史书体例编写《高丽史》
朝鲜的音乐、舞蹈源远流长,特色鲜明
15世纪在学习汉字的基础上,朝鲜人创制了本民族文字“谚文”
朝鲜半岛上的古代天文台——瞻星台有两个,一个位于韩国东南部庆尚北道的庆州市,一个位于朝鲜南部边境的开城市
瞻星台·韩国庆州
瞻星台·朝鲜开城
《三国史记》(谚文: )是一部记述朝鲜半岛三国新罗、百济、高句丽历史的高丽官修正史。于1145年(高丽仁宗二十三年)由金富轼等以文言文编撰,采纪传体
《高丽史》全书用汉文写成,体例悉仿中国正史。全书计分世家46卷,志39卷,表2卷,传50卷,目录2卷,记载朝鲜历史上高丽王氏王朝的事迹
①佛教、道教和儒学从中国传入朝鲜,朝鲜的典章制度、文字、学术文化和风俗习惯都受到中国的影响。在学习汉字的基础上,朝鲜人创制了本民族文字
②朝鲜半岛的古代文化传入中国中原地区,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宫廷中就已经有了朝鲜半岛的乐舞
与中国文化的交流
15世纪朝鲜王朝世宗大王遣人完成《训民正音》(意为“教老百姓以正确的字音 ”),创造朝鲜拼音文。以前在朝鲜民族是一直借用汉字来作为记录他们语言的文字
(二)古代日本文化
任务四:阅读课本P29,总结梳理古代日本文化概况,完成表格
类别 表现
宗教 信仰
武士道
文学
建筑
绘画
神道逐渐发展
7世纪,天皇制度形成,天皇为巩固权力,自称是太阳神的后裔
12世纪以后,武士道形成
诗歌集《万叶集》和小说《源氏物语》
法隆寺是日本古代建筑的代表
大和绘和浮世绘都是极具特色的日本绘画艺术
大和绘是日本10世纪前后产生的民族绘画。它以贵族的日常生活为题材,追求及时行乐的唯美主义情趣,采用浓艳的色彩,具有华丽的特征。
浮世绘,即日本传统的风俗绘画(版画),为顺应市民经济文化发展而产生,表现了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百态和流行时尚,被称为江户时代的“百科全书”。
——深受中华文化影响
片假名,起源于汉字楷书
①日本文字
②中国制度、儒学、佛教等影响日本
日本 唐朝
政治 中央:二官八省 地方:国、郡、里 中央:三省六部制
地方:州县制
经济 班田收授法、租庸调制 均田制、租庸调制
平假名源于汉字草书
(二)古代日本文化
三、美洲印第安文化
宗教:玛雅人、阿兹特克人、印加人在宗教上是多神崇拜。玛雅人崇拜的大多是与其物质利益紧密相关的自然神。创造之神伊查姆·纳是最重要的神。在阿兹特克人和印加人的信仰中,太阳神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玛雅羽蛇神金字塔
位于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的玛雅古城奇琴·伊察,建于9世纪,高约30米,共9层,上有神庙,被誉为玛雅文化最后和最伟大的庙宇。金字塔每面有91级台阶,加上神庙的1级台阶,整座金字塔共有365级台阶,代表一年365天
阿兹特克
太阳神金字塔
印加
阿卡帕纳金字塔
印第安文化的金字塔
作用:祭祀神灵、观察天象
玛雅文化
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代初期,玛雅人已进入了定居生活,从游牧社会时入农业社会。奇坎·伊杳和乌西玛尔是玛雅宗教、政治和文化的中心。玛雅人是美洲大陆最早创造象形文字和留有文献的民族。玛雅文化比美洲其他地区文化发展早、水平高。因此,玛雅人有“美洲的希腊人”之称。
类别 表现
文字 公元前后,玛雅人创造了象形文字
天文 历法 太阳历确定一年的时间为365.2420日。一年分为18个月,每月20天,再加上5天禁止忌日,共365天
数学 创造出20进制。 “0”的概念的形成比印度晚些,但比欧洲人早800年
建筑 艺术 玛雅的金字塔是祭坛,它用磨平的巨大的石头筑成,雄伟壮观。金字塔神庙祭坛是墨西哥的国宝。米拉多渔产的虎塔和猴塔是玛雅人最大的建筑。
印加文化
南美安第斯高原是古代美洲的另一个发祥地。最早居住在这里的居民是摩奇卡族、艾马拉族和克丘亚族,印加人是克丘亚族的一支。“印加”一词,印第安语意为“太阳的子孙”,最初是指库斯科谷地一个部落的酋长。当西班牙殖民者同这个部族的人接触时,错误地用他们部落领袖的称号来称呼这个部族,“印加”这一名称就此便沿用下来。
类别 表现
建筑 长达数千千米的驿道(完整的道路系统)宏大的太阳神庙
医学 会使用麻醉剂,能进行人体解剖
历法 制定了太阳历和太阴历
记事 结绳记事
阿兹特克文化
阿兹特克人原住地在墨西哥西部的海岛上,他们的故乡称为阿斯特兰(意为“苍鹭之地”),阿兹特克便由此得名。从11世纪中叶开始,阿兹特克人渐向墨西哥盆地迁移。1325年,阿兹特克人建成了特诺奇蒂特兰城。
类别 表现
手工业 采用天然铜锻造铜器;陶器、石雕、木刻和金银首饰都非常精美
文字 阿兹特克人虽然没有创造出系统的文字,但已有文字的雏形——图画文字
宗教 信奉多神教。他们把部落神威济罗波奇特利奉为“太阳神”和“战神”
在白人踏上美洲几个世纪前,危地马拉、墨西哥和安第斯高地的印第安人已经拥有几乎具有一切文明特征的较高的文化。假如不是被征服的话,他们完全可以会为发展中南美自己的文化打下一个基础,这一文化可以同任何其他洲的文化相媲美。
——[美]伯恩斯、拉尔夫著,罗经国等译《世界文明史》第3卷
1.欧洲殖民者的入侵打断了美洲印第安文化独立发展的进程
2.欧洲殖民者的入侵对美洲印第安文化影响几乎是毁灭性的:
大批印第安人死于虐待、屠杀和传染性疾病,使得美洲居民的人口结构发生了变化
(为解决种植园劳动力不足,黑奴输入)
P31学思之窗
欧洲殖民者的入侵对印第安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美洲印第安文化——毁灭
哥伦布命令海地的印第安人凡年龄在14岁以上者,不论男女,每人每3个月就得交纳装满一个鹰脚铃那么多的金砂作为贡品,否则一概处死。海地印第安人不堪忍受西班牙人的虐待,纷纷自尽,并杀死子女,以免长大后受虐待。在哥伦布到达美洲的第4年,海地印第安人饿死、累死、病死、自杀和遭到屠杀的占全岛人口的1/3
——《世界古代史辅助读本》
原因:
外因:①西方殖民者的侵略;②疾病、瘟疫等灾害;
内因:③缺少与外界的沟通和交往;④内部之间的交往有限。
真题演练
(2023.1·浙江选考·11)在欧洲殖民者到来之前,印第安人的社会生活以使用石器工具和直接占用资源为特征,他们信奉万物有灵,并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文化。下列项中,属于印第安人独特文化成就的有
①创造了玛雅文字 ②建造羽蛇神金字塔
③发明数字符号“0” ④广泛使用马拉战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A
【知识拓展】大洋洲文化
大洋洲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和南太平洋的岛屿。在大航海时代来临前,大洋洲各地相互隔离,发展水平都比较低,当地人使用石器或木制工具。澳大利亚原住民以采集、狩猎为生;新几内亚岛上的原住民最早种植甘蔗,饲养猪、狗和鸡等动物,掌握了一定的造船和航海技术,可以制作简单的陶器。他们没有文字,语言千差万别,图腾崇拜普遍。原始舞蹈常以模拟动物为主,配以简单的打击乐。
19世纪的绘画,示毛利人哈卡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