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第三单元 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
第7课 近代殖民活动和人口的跨地域转移
亚洲
大洋洲
欧洲向大洋洲移民
亚洲向美洲移民
欧洲向美洲移民
非洲向美洲移民
亚洲向大洋洲移民
壹 改天换地再造新欧洲
——美洲族群的变化
贰 鸠占鹊巢再建新领地
——大洋洲人口结构的变化
叁 背井离乡汗洒新土地
——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人口的跨地区转移?
【知识回顾】西方列强殖民扩张的三个阶段
早期殖民扩张 19世纪的殖民扩张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殖民扩张
背景
主要国家
扩张地区
扩张方式
结果
①新航路开辟
②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发展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西、葡、荷、英、法等
英、俄、法、美等
英、法、美、德、俄、日等帝国主义国家
公开殖民抢掠、欺诈贸易、种族灭绝、三角贸易、垄断商路
炮舰政策,强签不平等条约;商品倾销、掠夺原料
资本输出为主,划分势力范围,瓜分世界
①推动欧洲资本原始积累及资本主义发展
②给亚非拉国家带来灾难
①推动工业资本主义发展
②客观上促进亚非拉国家走上近代化道路
①世界瓜分殆尽,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②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大多在非洲、美洲沿海地区
全球扩张,深入内地
全球扩张,深入内地
一、被迫迁徙: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美洲人种分布情况:
①北美:主要以白人为主。
②拉美:混血人种占主导。
③印第安人:印第安人分布于南美洲和北美洲各国。
④海地等西印度群岛国家:黑人人口占多数
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
【思考】殖民扩张是怎样影响美洲族群变化的?
新航路
的开辟
殖民者屠杀、奴役印第安人
人口
锐减
一、被迫迁徙: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种植园劳动力不足
买进非洲黑人,
作为奴隶在种植园劳动
三角贸易
材料:“印第安人”这一称呼本是欧洲人对美洲土著的统称,是除对因纽特人(又称爱斯基摩人)外的所有美洲土著的统称,并非单指某一个民族或种族。他们的土著人群主要有玛雅人,是美洲唯一留下文字记录的民族,生活在墨西哥南部和中美洲北部;阿兹特卡人,是墨西哥人数最多的一支印第安人;印加人是南美洲安第斯山区克丘亚族的一支。其为黄色人种。
1600年到1800年间,大约有100万的法国、英国、徳国、荷兰、爱尔兰及苏格兰的移民度过大西洋,来到北美洲,他们想方设法取代当地人,以获取经济利益。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一、被迫迁徙: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1.印第安人的锐减
原因:屠杀、奴役以及欧洲的天花等传染病,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
材料1:16世纪的修道士卡萨斯关于西班牙殖民者屠杀印第安人的一段记载:西班牙殖民者在登陆的岛屿上屠杀了无数印第安人,制造了巨大的灾难。他们掳掠印第安人的妻小,奴役蹂躏他们。整个岛屿全部被摧毁,一片荒凉。
——摘编自[西]卡萨斯煮,孙家堃译《西印度毁灭述略》
材料2:随欧洲人一起到来的还有天花、白喉等疾病,印第安人对这些疾病毫无免疫力,有的村子因此整个灭绝。据估计原来有1000万到2500万人口的阿兹特克帝国,到17世纪初只剩下不到200万人,同时期印加人从约700万减少到只有约50万。
——王加丰《世界文化史导论》
近代美洲殖民地图
被屠杀的印第安人
因感染天花病死的印第安人
一、被迫迁徙: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2.非洲黑人的激增
(1)原因:
材料1:在英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采矿业和种植园农业的发展对不熟练劳动力的需求大量增加。人们最初企图奴役美洲的印第安人,但是印第安人一般难以管理。这个问题在16世纪时由于非洲黑人的输入而得到解决。
——伯恩斯《世界文明史》
材料2:欧洲人到美洲后,就开始了罪恶的奴隶贸易,根据美国学者杜波依斯的估计,16世纪运入美洲的黑人为90万,17世纪为275万,18世纪为700万,19世纪为400万,共计1500万,加上在掳掠和海上运输过程中的高死亡率,奴隶贸易使非洲总共损失了大约5000-6000万人口。
——王觉非主编《欧洲五百年史》
①深刻改变了非洲的人口结构,严重影响了非洲的社会发展;
②黑人奴隶为殖民者在美洲的种植园和矿山提供了劳动力。
(2)影响:
为了弥补劳动力的不足
一、被迫迁徙: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原因:很多欧洲人因为政治迫害、宗教信仰等因素移居美洲,使美洲的白人数量增加。
3.欧洲白人的增加:
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移民路线
《第一个感恩节》
(图源:华盛顿国会图书馆)
变化表现 (人口结构) 北美
拉美
西印度群岛
美国和加拿大,白人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
混血人种居主导。
在秘鲁等少数国家,印第安人相对较多。
海地等西印度群岛国家,黑人人口占多数
北美:主要以白人为主
拉美:混血人种占主导
西印度群岛:黑人为主
一、被迫迁徙: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4.混血人种的出现:
原因: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不断通婚杂居,混血人种逐渐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
拉丁美洲人种构成
一、被迫迁徙:殖民扩张与美洲族群的变化
材料: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征服带来了伊比利亚的文化概念,他们认为比土著文化优越。同样,他们也认为非洲宗教和文化比自己的低劣……印第安社会生存下来,并且在与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互动的同时,维持着相对的自治性。同样,奴隶们在学习应付他们的主人和适应新环境的同时,保持了非洲的宗教传统、信仰、习惯和语言。
—斯基德莫尔、史密斯《现代拉丁美洲》
【学思之窗】欧洲侵略者的殖民活动对美洲文化有什么影响?
(1)入侵带来欧洲宗主国的文化传播;
(2)印第安人和非洲文化得以保存,多元文化并存局面出现(欧洲、印第安、非洲、美洲文化)
(3)人口迁移带来文化交融,形成以欧洲文化为主导、融合多种文化因素的新的美洲文化
阿兹特克文化遗址
西班牙殖民者修建的教堂
现代化建筑
墨西哥城三文化广场
二、鸠占鹊巢: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变化
二、鸠占鹊巢: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变化
【过渡】澳大利亚:一块“谁见谁嫌弃”的神奇大陆
英国国旗
西班牙人:我试了,没找到。
荷兰人:忙着赚钱呢,这地方我不感兴趣。
英国人:这么一大片地儿,你们都不要吗?
二、鸠占鹊巢: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变化
1.英国的殖民活动三部曲
(1)流放罪犯:18世纪中后期,英国殖民者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最初,英国将澳大利亚作为流放罪犯的场所。
澳大利亚---流放犯人的理想之地
(2)建立牧场:19世纪时,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对原材料需求的增加,英国殖民者开始在澳大利亚掠夺原住民的土地,建立牧场。
(3)开采金矿:1851年,人们在澳大利亚发现了金矿,采矿业迅速发展起来。
澳大利亚淘金热
库克船长在新南威尔士登陆
二、鸠占鹊巢:英国的殖民活动与大洋洲人口结构的变化
2.大洋洲人口结构的改变
白种人
黑种人
澳大利亚人种分布图
(1)原住民数量减少:随着殖民扩张的加剧,澳大利亚等地的原住民遭到驱赶和屠杀,人口数量锐减。
(2)白人成为主要居民:越来越多的英国人和欧洲其他国家的人来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19世纪中叶,白人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
材料:世界上唯一的一次把整个人种彻底灭绝发生在塔斯马尼亚。4000多名土著被5000人组成的白人搜捕队四处追杀,最后只剩下200多人被押送到附近的弗林德斯岛,他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不断死亡。1847年,残存的40人只剩下16人被送回塔斯马尼亚。30年后,塔斯马尼亚人在地球上绝种。
——刘晓燕《澳大利亚土著人:历史变迁与发展》
迈埃尔屠杀
弗雷泽惨案
最后一个塔斯马尼亚纯种土著
特鲁加尼尼
三、背井离乡: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三、背井离乡: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华工:也被称为 “猪仔”。泛指在19世纪中后期—20世纪初的晚清时期,前赴海外工作的华人劳工。葡萄牙、英国、美国等国殖民者往往强迫由于这些出国的劳工签署契约,以未来若干年的工资支付运输费用,获取巨额利润,这些劳工称为契约华工。
第二阶段(被动移居):
从鸦片战争到清末﹐几乎全是被西方殖民主义者拐掠﹑贩卖的契约华工﹐分布在世界各地。19世纪去东南亚的华工﹐累计至少在七百万人以上﹐人数估计十倍于前一阶段。
华工出国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动移居):
在鸦片战争前﹐主要是自愿结伙出洋谋生﹐大多分布在东南亚﹐人数较少﹔
①国内政治动荡,战乱不断,民不聊生;
②地少人多,人地矛盾突出。
原因:
1807年3月25日,英国议会通过《废除奴隶贸易法案》,禁止英国船只从非洲往美洲运送奴隶。黑奴贸易受到限制,殖民者不得不寻找新的廉价劳动力。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续增条约》,规定:“两国人民可随时自由往来、游历、贸易或久居” 。这一规定为美国在中国扩大招募华工提供了合法根据。
依据史料分析华工出现的原因 ?
工业革命后,美洲、大洋洲等地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清政府被迫允许列强招募华工
中国小农经济逐渐解体,大批农业、手工业者纷纷破产
1.华工形成的原因:
三、背井离乡: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材料:(苦力)数百人闭置一舱,昏闷而死者已三之一,抵埠以后饥饿疾病鞭棰而死者又三之一,仅延残喘者不及一成。
——陈炽《续富国策》卷4
集聚在船上的华工
华工在厦门、澳门、香港等地集中后再被装船外运,船上条件很差,途中死亡率超过30%
三、背井离乡: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2.华工对美洲和大洋洲的开发作出的重要贡献
(1)华工在美洲的开发:
①美国:华工是加利福尼亚金矿和中央太平洋铁路工地等繁重劳动场所的主要劳动力。
②拉丁美洲:19世纪70年代,加利福尼亚等地的华人已有十几万。加勒比群岛、秘鲁以及古巴等地,也有成千上万的华工。
带着脚镣在秘鲁甘蔗园劳作的华工
通车盛典的照片: 照片中没有华工身影,主持人只字不提华工的贡献。他们后来因此被称为“沉默的道钉”。
太平洋铁路
三、背井离乡: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2.华工对美洲和大洋洲的开发作出的重要贡献
(2)华工在大洋洲的开发:
①19世纪中叶,大量华工来到澳大利亚开采金矿。到1858年,华工人数已超过4万。
②在大洋洲的一些岛屿上,华工在种植园和矿山辛勤劳动,促进了这些地方的开发。
华人在悉尼和墨尔本从事种菜业
“新金山”淘金的华工
在巴新种植园中工作的华工
三、背井离乡:华工与美洲、大洋洲的开发
3.近代中国海外移民的影响:
保留和传播着中华文化,促进了美洲和大洋洲经济、文化的发展。
材料:唐人街是老华侨的温床、新华侨的聚会所,也是美国人眼里的小中国。也许我们应该把唐人街的英文原名直译过来,干脆称它为“中国城”,可能更恰当一定。
——李欧梵《美国的“中国城”》
地图上标记出近代人口迁移方向
思考:近代人口跨地域转移的特点
综合探究一:近代人口跨地域转移的特点
近代人口跨地域转移的特点
1.由欧洲迁往北美、大洋洲,由发达地区迁往落后地区。
2.由非洲迁往美洲,由亚洲迁往美洲及大洋洲。
3.移民分为被迫移民和自愿移民。
4. 国际间人口移动数量大。
史料1:欧洲殖民者在美洲的殖民掠夺方式为强占印第安人的土地建立种植园,屠杀和奴役他们,导致印第安人数锐减。西班牙征服者用最残酷的死刑和武力胁迫当地土著接受西班牙国王的统治,拒不服从者,立刻被屠杀。同时人口和动物的全球流动也导致了各种疾病的传播。欧洲人将天花、麻疹、白喉、水痘等疾病的病原体带到美洲,造成原住民大量死亡。
史料2:17、18世纪,成千上万的欧洲人向美洲进发,他们渴望得到更多的土地,期待在这个未经开发的新世界里,有一个更好的生活。
依据史料分析近代人口迁移的原因 ?
综合探究二:近代人口跨地域转移的原因
(1)新航路开辟和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
(2)世界市场的形成
综合探究三:近代人口跨地域转移对文化的影响及认识
改变了许多地区的人口结构
改变了族群结构,出现新族群,形成新的民族国家;
新的族群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
促进了不同民族和文化的交融。
认识:(1)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民族性;提倡文化交流、互鉴、共存。
(2)世界文化是多元的,在碰撞和冲突的过程中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彼此交融和相互提升,从而使世界文化在新的基础上多元共存、繁荣发展。
影响
近代人口转移 概况 人群 时间 背景 方向 目的 影响
欧洲移民 15C末16C初 新航路开辟; 殖民扩张 美洲 大洋洲 掠夺财富 改变美洲人口结构,出现新族群,白人、黑人、印第安人以及他们的混血后代,逐渐成为美洲大陆的主要居民。改变了大洋洲的人口结构,白人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欧洲文化成为当地文化的主流
非洲 16C 欧洲殖民扩张,贩卖黑奴 美洲 弥补美洲劳动力不足 非洲丧失大量劳动力,深刻改变非洲的人口结构,严重影响非洲的社会发展
华工 19C中 黑奴贸易受限;工业革命,殖民者需要新的廉价劳动力 美洲 大洋洲 解决因黑奴贸易受限所带来的劳动力问题 中国劳工辛勤劳动,促进美洲和大洋洲的开发;促进中华文化传播
人口转移特点 原因 新航路开辟后,受到欧洲殖民扩张的影响,世界各地联系不断加强,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方向 从宗主国向殖民地和附属地迁移;从旧大陆向新大陆迁移;主要是迁往美洲和大洋洲
方式 欧洲的移民大部分是主动的,非洲和亚洲移民多是被迫的
规模 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
影响 引起迁入地人口结构的变化,形成新的族群,新族群带来新文化认同;促进迁入地发展
【课堂小结】
随堂训练
1.16世纪以来,人口的迁徙也加速了疾病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仅美洲和大洋洲就约有1亿人死于欧洲人所带来的天花、麻疹和白喉。这一现象的出现( )
A.加速美洲原有社会结构解体 B.助力世界殖民体系迅速创建
C.导致世界人口分布趋于平衡 D.抑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张
A
2.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写道:一位秘鲁学者指出,印第安美洲的文化就像一条彩虹,并存着七种文化的颜色,即西班牙文化、葡萄牙文化、印第安人文化、黑人文化、印第安伊比利亚人文化、美洲黑人文化和混血人文化。这段材料描述了( )
A.拉丁美洲的多元文化特色 B.对黑人和印第安人的歧视
C.民族意识和民主意识觉醒 D.拉美人民反殖民争取独立
A
随堂训练
3.19世纪末美国排华情绪加剧,被人贩卖到美国加州的丁龙辞职回国。他希望把终生积攒的血汗钱12000美元捐献给一所有名的美国大学,建立一个汉学系。在朋友的帮助下,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设置了“丁龙讲座”和“东亚系”。丁龙的经历说明华工出国( )
A.促进中华文化的交流传播 B.推动了美国停止人口贩卖
C.提高了近代中国的国际地位 D.助推美国对知识精英的需求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