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课件(共3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课件(共3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8 08:30: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第9课 古代的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商路 贸易 文化交流
第四单元 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9课 古代
第10课 近代以来
(1500年之前)
(1500年之后)
丝绸之路
欧亚大陆其他商路
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
全球贸易网络形成
商品世界性流动
文化交流国际化
(铁路贸易、公路贸易、远洋贸易路线、空中贸易路线)
单元结构:
单元阶段特征:
1.古代:先民开通了连接欧亚大陆的陆上、海上、草原及西南丝绸之路,与此同时,中国的丝绸、铁器和瓷器等向西传播; 中亚和西亚的服饰、饮食等也对隋唐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2.近代以来:随着世界各洲之间贸易的扩大,全球贸易网逐步形成,商品的世界性流动,促进了各国的文化交流,文化在不断交流借鉴中向前发展。
学习目标:
1、丝绸之路的概念;
2、丝绸之路的概况:
(1)汉代开辟丝绸之路的原因
(2)如何理解将张骞通西域称为“凿空”这种说法?
3、丝绸之路的发展和衰弱过程
4、丝绸之路广义,狭义分别有哪几条丝绸之路;
5、丝绸之路的影响。
狭义:指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欧亚大陆的商路,后人在这条商路上发现了大量丝绸遗存,因此将它命名为“丝绸之路”。特指“陆上丝绸之路”。(P49)
广义:泛指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商业贸易路线。包括“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等。(P51)
一、丝绸之路
【概念辨析】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最早提出“丝绸之路”概念。
(P54学习拓展)
一、丝绸之路
1、汉朝:张骞通西域
目的: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
(一)形成条件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和制造丝绸的国家;丝绸很早就被辗转贩运到欧亚大陆其他地区,成为广受欢迎的珍贵商品。(P49)
(二)概况
背景:
①匈奴多次犯边,边患严重;②汉朝经过休养生息,有了解决边患的经济基础;
③汉朝企图扩大在西域的影响力;④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得到巩固。
汉武帝即位前的汉朝疆域图
一、 驼铃古道丝绸路——商路的开通
“凿空”——张骞通西域
(2)过程:
第一次出使西域 第二次出使西域
任务 为了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 发展汉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
出发时间 公元前138年 公元前119年
结果 没达到目的,但是有一定成果的 沟通了西汉与西域的联系
意义 了解西域的风土人情,为汉朝开辟通往中亚的交通要道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加强了中原和西域少数民族的联系;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发展了和中西亚各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一、丝绸之路
一、丝绸之路
1、汉朝:张骞通西域
(一)形成条件
(二)概况
影响:使汉朝了解到西域的具体情况,发展了和中亚西亚各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贸易的繁荣。
张骞通西域为何被称为“凿空西域”?
①张骞通西域之前的陆上丝绸之路,没有形成比较固定的路线,且断断续续,不大为世人所知;
②张骞通西域之后,丝绸之路的交通和贸易,无论在规模、稳定性还是影响力等方面发生巨大变化,所以“凿空”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
“然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 —— 《史记·大宛列传》
一、丝绸之路
2、发展
丝绸之路在长期发展中开辟支线,新疆、中亚地区的路线尤为复杂。(P50)
①东段(汉代开辟):从长安到玉门关、阳关。
②中段(汉代开辟):从玉门关、阳关以西至葱岭。
③西段(汉代开辟):从葱岭往西经过中亚、西亚直到欧洲。
④天山北路(唐朝开辟):延续了前代的线路,将南北朝以来因战乱而中断的部分路段进行了疏通,并开通了天山北路的一段。
一、丝绸之路
2、发展
丝绸之路在长期发展中开辟支线,新疆、中亚地区的路线尤为复杂。(P50)
3、衰落:唐中期以后
原因:①割据、战乱等因素影响。
②东西方的海路联系日益活跃,丝绸之路在东西交通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P50)
影响丝绸之路兴衰的因素:
国家是否统一;政局是否动荡;战争;政策是否开明;经济是否繁荣。
二、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1、草原丝绸之路
(1)路线: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咸海、里海以北→欧洲或小亚细亚。
(2)影响: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沿此西迁。
二、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1、草原丝绸之路
2、西南丝绸之路
(1)路线:关中平原→成都平原→横断山麓→澜沧江、怒江→缅甸、印度→中亚、西亚。
(2)发展:①汉武帝根据张骞通西域获得的信息,派人对这条道路进行了探索。
②唐宋时期,中原与青藏高原形成茶马互市。
(3)地位:它在沟通古代中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南亚的联系上,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
材料: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唐蒙出使南越;拜为中郎将通夜郎、西南夷。
——《史记》之《七十列传·西南夷列传》
3、海上丝绸之路
二、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1)路线:①东南沿海→南海→马六甲海峡→印度洋。 ②沿海→日本、朝鲜
(2)发展
西汉:已开辟通往印度洋的海路。
从登州、扬州出发,可达朝鲜、日本;从广州出发,经马来半岛、印度,可以到达波斯湾。(纲上P49)
唐朝:
宋朝:
由明州到朝鲜、日本;从广州出发,经越南到阿拉伯。(选1P67)
元朝:
通往欧洲的海路通道都很畅通。(选1P67)
明朝:
郑和下西洋达到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交通的巅峰(P52)
(3)作用:
①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在东西方交流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东非建立广泛联系;
③广州、泉州、明州等口岸,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枢纽,促进南方经济发展。
(P52)
二、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兴盛的原因?
材料1:唐宋以后,海上丝绸之路变得日趋重要。两宋时期军力孱弱,难以突破西北游牧民族的屏障,加之经济重心南移,自海路向西方出口丝绸的道路开始繁荣。
材料2:精美的华瓷外销,陆上交通,晓行夜宿,辗转搬运极易破损;而靠海路运输,则不虞路途之遥。而且,海路 运输比之陆上运输,不仅安全、安稳,载量也大得多。
技术: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指南针应用使远洋航行能力增强。
政治:少数民族政权使陆上丝绸之路受阻;
经济:东南沿海地区商业的繁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路线优势:海路比陆路更安全,载重量更大,成本更低;
政策:政府对海外贸易的依赖和对贸易港口有效的管理(市舶司管理);
二、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名称 路线 兴盛时期 主要特点
陆上丝路 长安→新疆→中亚、西亚、南亚 汉-唐 丝绸贸易
草原丝路 漠北草原或南西伯利亚→咸海、里海以北→欧洲或小亚细亚 宋元 民族迁徙
西南丝路 关中平原→成都平原→横断山麓→澜沧江、怒江→缅甸、印度→中亚、西亚 汉-唐 茶马贸易
海上丝路 东南沿海→南海→马六甲海峡→印度洋 宋元、明清(闭关前) 瓷器贸易
总结:请归纳古代中国丝绸之路发展的特点。
①起源早,历史悠久; ②线路多,覆盖面广;
③由以陆路贸易为主到以海路贸易为主; ④经济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
⑤重平等贸易、和平相处、睦邻友好;
⑥中国在开辟丝绸之路和促进经贸交流中都占据着重要地位。
二、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P52历史纵横:汉志商道汉志指沙特阿拉伯西部沿海地区,这里在古代也有一条著名的商道,亦称“香料之路”。自东方从海路远道而来的商品先运抵也门,然后用“沙漠之舟”骆驼沿汉志商道转运到巴勒斯坦和叙利亚,再进入欧洲。商人定期组织大规模的商队,结伴而行。在鼎盛时期,商道沿途还出现了一些集市。后来,汉志商道逐渐淡出历史。
4、汉志商道
(1)路线:东方→也门→巴勒斯坦、叙利亚→欧洲。
(3)影响:沟通了印度洋地区与地中海地区的商品贸易。
(2)时间:公元5到6世纪逐渐形成,6、7世纪一度达到顶峰。
胡马犹闻唐汉风——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①丝绸不断向西出口,养蚕和缫丝技术逐渐传到东罗马帝国;
②漆器及其制造技术、铁器及冶铁技术,经由中亚向西传播;
③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经由陆路和海路传到西方;
④瓷器主要沿海路外销到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东非等地。(P52-53)
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一)物质和技术的交流
1、中国传入西方
铁器
瓷器
漆器
丝绸
养蚕缫丝
四大发明
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一)物质和技术的交流
2、西方传入中国
A.西汉引进了中亚的良种“汗血马”、饲草苜蓿及葡萄等水果。
B.西瓜和中国古代文献中记载的胡桃、胡萝卜等带有“胡”字的物种,基本都是通过西域传入的。
C.中亚和西亚的服饰、饮食对隋唐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D.棉花传入中国,在宋元时期发展为重要的经济作物。
E.香料、珠宝、金银器皿等外来商品,早期多从陆路输入,自宋代起基本来自海路。
(P53)
二、胡马犹闻唐汉风——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内容 交流概况
宗教
艺术
中医药
①佛教在汉朝从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此后逐渐中国化,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学和艺术创作。丝绸之路沿线保存下来的著名佛教石窟,融汇东西艺术风格,是人类文化史上的瑰宝。
②继佛教之后,祆(xiān)教(波斯国教)、摩尼教(明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陆续传到中国。
中亚和西亚的杂技、魔术、音乐、舞蹈在汉唐王朝广受欢迎
随着炼丹术传到阿拉伯地区
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二)思想文化的交流
文化交流特点:
交流内容丰富,交流双方具有双向性、竞争性、互惠性。
二、胡马犹闻唐汉风——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回顾】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佛教的发展史
材料:在思想和文学方面,佛教的传入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思潮的形成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随之而来的还有大量印度寓言、童话,对中国古代志怪、传奇文类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唐代高僧守温仿古代印度梵语体系,制定汉语三十个字母,为汉语音韵学的重建奠定了基础。
——王欣《丝绸之路与古代东西文明交往》
丝绸之路沿线保存下来的石窟艺术代表——云冈石窟
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二)思想文化的交流
二、胡马犹闻唐汉风——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材料: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飘转蓬舞。
——白居易《胡旋女》
敦煌第220窟胡旋舞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
唐代彩绘胡人伎乐俑群
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二)思想文化的交流
仅隔一两代,这些胡人的子孙就开始以诗书为业,倾心科第,甚至以礼教自居了,其文化取向和心理认同已完全等同于中原汉人,其问的变化不可谓不大。
——李鸿宾《论唐代宫廷内外的胡人侍卫》
昔者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壁篌,胡笛,胡舞:京城贵戚,皆竞为之。
——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胡人汉化
汉人胡化
民族融合之路
一、 驼铃古道丝绸路——商路的开通
【合作探究】多角度理解丝绸之路的影响:
材料: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欲联络西域大月氏夹击匈奴,张骞应募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西域,顺利到达乌孙后,又分遣副使出使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阗及其他诸国。公元前115年,张骞返回长安。此后,汉朝与西域诸国使节往来日益频繁。张骞出使西域前后十九年之久,行程数万里,途中历尽艰辛,完成了出使的任务。从此以后,西域天山南北各国相继归汉,横贯东西的丝绸之路亦由此开辟。 ——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整理
①政治:加强对西部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②经济: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物种的交流;有利于边疆开发和经济发展;丰富了中西方民众的物质文化生活。
③外交:促进丝绸之路畅通,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扩大中华文明的影响。
④文化:“凿空”和“丝路”精神,成为中国人民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历史象征。
三、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一带一路共双赢——丝路精神的传承
习近平在2013年9月和10月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一带一路”相关的国家基于但不限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范围,各国和国际、地区组织均可参与,让共建成果惠及更广泛的区域。
一带一路共双赢——丝路精神的传承
2022年10月19日晚,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发言人华春莹在推特账号发布图文,重点回顾了“一带一路”倡议在过去9年中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东非和柬埔寨有了高速公路、哈萨克斯坦与大海相连、马尔代夫有了一座跨海大桥
中国基建的“金字招牌”——高铁
截至2022年8月,中国与“一带一路”合作伙伴之间的货物贸易额达到约12万亿美元
一带一路共双赢——丝路精神的传承
2022年10月19日晚,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发言人华春莹在推特账号发布图文,重点回顾了“一带一路”倡议在过去9年中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2022年4月20日,印尼雅万高铁动车走行线开始铺轨
截至2021年,中国企业在伙伴国家境外经贸合作区投资430多亿美元,为当地创造了34万多个就业岗位
推行了大量涉及公路、铁路、桥梁和港口等方面的基础设施项目
一带一路共双赢——丝路精神的传承
【思考】结合历史上丝绸之路,你觉得今天“一带一路” 有何价值?
(1)对中国:
①有利于我国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
②有利于保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2)对世界:
①有利于增进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实现各国资源的优势互补,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②有利于各国消除分歧,增进友谊,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
本课小结
古代的商路
、贸易与文化交流
商路的开通
丝绸之路
欧亚大陆其他重要商路
“草原丝绸之路”
“西南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古代商路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物质和技术交流
思想文化交流
丝路精神的传承
(2023·广州期末)唐宋时期,广州出现几种新行业:和香(把舶来的香料制成香品),译人(翻译)和舶牙(舶来品交易经纪人)这些新行业出现
A.适应了海上丝路贸易发展的需求 B.促进了中国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
C.说明广州居于国际贸易中心地位 D.表明中国经济发展依赖海外贸易
A
(2023·长春联考)白居易的《胡旋女》有云:“胡旋女,出康居,徒劳东来万里余。中原自有胡旋者……”胡旋舞到中原后经过改良,在民间广泛传播。这反映了(  )
A.民族交融助推文化趋同 B.三教合一促进文化繁荣
C.丝绸之路成就盛唐气象 D.文化交融推动艺术创新
D
当堂训练:
日本锁仓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虽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该史料反映了宋代
A.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督
B.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
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
D.“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
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汉唐以来海_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
B.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称中国为“丝国”
C.明清政府的严格管理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
D.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
D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