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件(共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课件(共3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18 08:51: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教材整体知识架构
教材知识体系
一、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
(第1、2课)
二、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第3、4、5课)
三、人口迁徙、文化交流与认同
第6、7、8课)
四、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9、10课)
五、战争与文化交流
(第11、12、13课)
六、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第14、15课)
七、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
(活动课)
地域文化发展
交流与传播的途径
传承、保护、共享
多样性
交互性
传承性
2022举办的第24届北京冬季奥运会,2月4日开幕,20点4分开始,24分钟中国队入场。
24这个数字,似乎在常规语境中并没有什么含义。但在冬奥会的开幕式上,张艺谋总导演告诉了我们这个词的含义:24节气。2月4日正值立春,“将一个天寒地冻的日子命名为春天的起点,因为中国人认为极寒中常常孕育着新的生机……”

/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
河姆渡
良渚
红山
仰韶
龙山
大汶口
长江流域
黄河流域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
1.中华文明多元起源
地域分布: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思考:如何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多元性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
1.中华文明多元起源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是什么?
北狄
西戎
东夷
南蛮
华夏
华夏认同的表现
白狄鲜虞建立的中山国,其出土青铜器铭文:“古之圣王务在得贤,其次得民。”
吴越由蛮夷成为诸侯大国。秦楚由蛮夷而问鼎中原。
“向中原看齐”
(从中原核心向四周辐射)
形成
①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戎狄蛮夷也产生了华夏认同的观念。
②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以华夏族为核心,推动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
2.奠基:先秦时期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的四羊方尊,反映了商朝青铜器的精美。
【历史纵横】成熟的青铜文明
大约从夏朝开始,中国进入青铜时代。在青铜时代,国家建立,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汉字发展成熟。商朝的青铜铸造工艺水平相当高。西周时期,青铜礼器反映出中国古代社会礼制的发展和完善。到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的推广,青铜制造业逐渐衰落。
文字的成熟;青铜铸造工艺水平高;礼制的发展和完善
思考:阅读“历史纵横”,指出青铜时代文化发展的表现
材料一 随着私学教育的出现,普通人也可以接受教育,知识传播面更加广泛,直接催生了“士”阶层的兴起,促进了学术思想和知识文化的广泛传播,刺激了思想文化的重组与更新。
——于凯《战国史》
材料二 战国时期,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政治形势,各国统治者争相招揽人才。这些人才大多数都来自士阶层。
战国各国养士之风盛行。统治者对士人十分尊重,不仅从中任用官吏,还将一些人专门供养起来而不责以实务。不同学派之间相互辩驳。各国君主出于政治需要,对各家学派基本上能采取较为公允的态度。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
(2)概况:
A.春秋时期,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
B.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樊远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 颜渊》
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墨子
“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为而民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韩非子》
春秋:儒学形成
战国:百家争鸣
/
2.奠基:先秦时期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学派 代表 人物 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儒家 孔子 ①政治思想(“仁”和“礼”,为政以德、以礼治国)②天命思想(敬鬼神而远之)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孟子 ①政治思想(仁政)②人性论(人性本善)③义利观(重义轻利)
荀子 ①天人观(“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②人性论(人性本恶)③政治思想(礼法并用)
道家 老子 ①哲学思想(“道”、朴素辩证法)②政治思想(无为而治)
庄子 ①哲学思想(齐物)②人生态度(逍遥)③天人观(天与人“不相胜”)
法家 韩非子 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②变法革新。
墨家 墨子 ①兼爱;②非攻;③尚力;④节用、节葬;⑤尚贤
/
2.奠基:先秦时期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回忆:联系史纲上的内容,回忆“百家争鸣” 局面出现的影响。
材料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代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3)影响: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诸子百家的学说代表了当时人智慧的结晶,总结了上古以来在文化发展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
/
2.奠基:先秦时期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大一统事业。在思想方面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使儒学登上了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王座。西汉后期,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
——摘编自王永祥《董仲舒评传》
(3)意义: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统一多民族文化格局形成,儒家思想从此成为2000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1)秦朝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
(2)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内容 目的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
“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君权神授” 加强君主专制
“三纲五常” 伦理教化,巩固君权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如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
3.形成:秦汉时期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儒学不断吸收佛道思想,有了新的发展——玄学
玄学家用老庄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
①思想上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
②政治上应当”无为“;生活作风上任其”自然“,
③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
/
4.发展:魏晋隋唐时期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A.魏晋:朝廷更迭造成政局动荡,士人们寄情山水,摆脱环境对精神的羁绊,玄学盛行;
B.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
C.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2)表现:
(1)背景:
随着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
隋代——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
合一的“一”是指儒教,儒教不是宗教,这里的“教”含教化的意思。
三教合一:即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理论。
唐朝——三教并行
三教并行,即:尊道、礼佛、崇儒。
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儒学正统地位开始受挑战。
项目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不同点 性质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宇宙观 “理”在万物 “理”在“心”中
方法论 “格物致知” “发明本心”、“致良知”
道德观 存天理,灭人欲 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
(1)背景:
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形成。
(2)影响:
理学形成,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所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
/
5.繁荣:宋元明时期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黄宗羲:为天下之大害也,君而已矣。
顾炎武: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
王夫之: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
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有反封建性。
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提倡个性自由
经世之学
文字狱
八股取士
文化禁锢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作品 《明夷待访录》 《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 《读通鉴论》
主张 ①抨击君主专制 ②“天下为主君为客” ③工商皆本 ①倡导经世致用 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①批判“存天理,灭人欲”
②均天下、反专制、爱国理想。
共同影响 ①批判地继承儒学,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 ②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进步性;
批判 君为臣纲 空谈 唯心主义
主要思想:
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提倡工商皆本、倡导社会责任。
社会背景:君主专制强化,社会动荡,工商业繁荣,思想禁锢
表现: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的思想出现;进步思想家批判理学,倡导经世致用。
/
6.转折:明清时期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1)鸦片战争后,救亡图存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主流。
(2)新文化运动后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代表人物 林则徐 李鸿章 康有为 孙中山 陈独秀 毛泽东
史实
思想
层面 —
自主性
开眼看
世界
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运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戊戌维新
君主立宪制,开国会
辛亥革命
三民主义,民主共和
新文化运动
民主与科学
新民主主义革命
毛泽东思想
器物
制度
文化
走他人的道路
走自己
的道路
李鸿章
林则徐
康有为
孙中山
陈独秀
毛泽东
(3)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及渐趋中国化,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
/
7.衰落与复兴:近代与现代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讨论:通过学习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有哪些?
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同甲骨文没有根本区别,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先哲归纳的一些观念也一直延续到现在。这种几千年连贯发展至今的文明,在世界各民族中是不多见的。
——习近平《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政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经济:古代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思想文化:传统、文字、典籍的不间断传承。
交往:民族交融、借鉴吸收外来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敬天保民”、“仁者爱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伦理观
“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处世观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家国观
“为政以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天下为公”
价值观
“道法自然”,“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自然观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上下求索”。
人生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重视以人为本
崇尚天人合一
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主张和而不同
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
思考:阅读教材,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1.重视以人为本——人与社会
2.人本思想体现到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思想
政治上的体现
人本思想(相对神本,实用主义)
周公:“敬天保民”
孔子:“仁者爱人”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士可杀不可辱”
民本思想(相对君本、官本)
《尚书》: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
荀子:“君舟民水”
与西方文化相比,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
——楼宇烈《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1.人本思想
(1)内涵:关注人与社会,关注现实生活,主张积极入世。
(2)意义:后世儒学思想家依据“以人为本”建立起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体系。
2.民本思想
(1)内涵:是人本思想在政治伦理上的体现;表现为以民为本,爱惜民力,体恤百姓。
(2)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重视以人为本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制天命而用之”
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老子》
以上材料体现了什么思想?
天人合一思想
意义: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有利于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易传.系辞上》说,圣人行事的准则,是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
内涵:天人合一思想,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3.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孟子(战国)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张载(宋)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范仲淹(宋)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文天祥(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思考:以上言行如何体现人与国家的关系?
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
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是中华民族的巨大凝聚力,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
/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3.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礼记》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孔子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
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孟子
故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古今一也。
——荀子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墨子
意义:
①春秋战国时期在各国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
②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4.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后汉书·列传·张衡列传》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
①西周末年的太史伯: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和”才能产生新事物。
②孔子、孟子: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
/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5.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6.和而不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材料 中国传统文化是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产物。是以汉族为主体,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创造的,这一特定区域特定人类圈的社会精神形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材料 中国各民族生产力发展状况本身的某些差异性,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和行为方式。同时,地理环境、气候、人口分布等自然条件也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由之而影响到所建立的社会交往制度的差异性,这样就构成了各个不同民族的社会演进过程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大多体现在社会文化方面,就构成了中华文化中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特点。民族文化……在这个民族内部代代相传,成为一种凝聚不散的精魂。
——宝艳园:《文化的多样性是促进中华文化进步的动力》
本土性
凝聚性
多样性
/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材料 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人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隋唐时期,佛教完成中国化。到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外来佛教融合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包容性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绵延不绝、传承至今的文化,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具有连续性。
中国几千年来,也和古印度、古巴比伦、古埃及一样,不断遭受异族文明摧毁。五胡乱华时期,北宋末期,中原地带的中华文明遭受了严重的摧残;元朝和清朝是中国两次最大的被异族统治的时期,但是一个被推翻,一个被中华文化同化。1840年到1945年是中国最危险的时刻,但是中国依然屹立不倒,没有消亡。
连续性
材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1.思想价值: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2.政治价值: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
 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材料 《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激励古往今来的人们奋勇前进;厚德载物,要求人们以深厚的仁德之心承载万事万物。
/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中华文化发展历程
古代:从先秦到明清
近代: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
本土性
多样性
包容性
凝聚性
连续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以人为本
民本思想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崇德尚贤,天下为公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和而不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本课小结
1.下表中记载均出自《尚书·周书》,这说明周初( )
A.民主观念已初现端倪 B.君权受到百姓制约
C.延续商朝的治国思想 D.民本思想已经萌发
D
2.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下列选项中无法体现民本思想的有( )
A.“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B.“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C.“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D.“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
D
3、(2023·全国高考·新课标)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的是( )
A. “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
B. “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C.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D.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A
4.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汉族首创了四大发明;蒙古族长于畜牧;西域少数民族最先学会了棉花种植与纺织;藏族信仰藏传佛教,保存佛教经典的人群很多。这反映出中华文明( )
A.包容创新的文化特色 B.少数民族文化聚集而成
C.具有强烈的家国意识 D.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
A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感謝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