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華
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教材整体知识架构
教材知识体系
一、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
(第1、2课)
二、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
(第3、4、5课)
三、人口迁徙、文化交流与认同
第6、7、8课)
四、商路、贸易与文化交流
(第9、10课)
五、战争与文化交流
(第11、12、13课)
六、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第14、15课)
七、信息革命与人类文化共享
(活动课)
地域文化发展
交流与传播的途径
传承、保护、共享
多样性
交互性
传承性
2022举办的第24届北京冬季奥运会,2月4日开幕,20点4分开始,24分钟中国队入场。
24这个数字,似乎在常规语境中并没有什么含义。但在冬奥会的开幕式上,张艺谋总导演告诉了我们这个词的含义:24节气。2月4日正值立春,“将一个天寒地冻的日子命名为春天的起点,因为中国人认为极寒中常常孕育着新的生机……”
華
/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華
中国原始农耕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
河姆渡
良渚
红山
仰韶
龙山
大汶口
长江流域
黄河流域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
1.中华文明多元起源
地域分布: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辽河流域,北方草原、四川盆地、青藏高原、天山南北,都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
思考:如何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多元性
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
1.中华文明多元起源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是什么?
北狄
西戎
东夷
南蛮
华夏
华夏认同的表现
白狄鲜虞建立的中山国,其出土青铜器铭文:“古之圣王务在得贤,其次得民。”
吴越由蛮夷成为诸侯大国。秦楚由蛮夷而问鼎中原。
“向中原看齐”
(从中原核心向四周辐射)
形成
①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戎狄蛮夷也产生了华夏认同的观念。
②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
以华夏族为核心,推动多元一体中华文化的形成。
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
2.奠基:先秦时期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的四羊方尊,反映了商朝青铜器的精美。
【历史纵横】成熟的青铜文明
大约从夏朝开始,中国进入青铜时代。在青铜时代,国家建立,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汉字发展成熟。商朝的青铜铸造工艺水平相当高。西周时期,青铜礼器反映出中国古代社会礼制的发展和完善。到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的推广,青铜制造业逐渐衰落。
文字的成熟;青铜铸造工艺水平高;礼制的发展和完善
思考:阅读“历史纵横”,指出青铜时代文化发展的表现
材料一 随着私学教育的出现,普通人也可以接受教育,知识传播面更加广泛,直接催生了“士”阶层的兴起,促进了学术思想和知识文化的广泛传播,刺激了思想文化的重组与更新。
——于凯《战国史》
材料二 战国时期,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政治形势,各国统治者争相招揽人才。这些人才大多数都来自士阶层。
战国各国养士之风盛行。统治者对士人十分尊重,不仅从中任用官吏,还将一些人专门供养起来而不责以实务。不同学派之间相互辩驳。各国君主出于政治需要,对各家学派基本上能采取较为公允的态度。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
(2)概况:
A.春秋时期,孔子对西周礼乐文明进行阐述,儒家文化的思想核心形成。
B.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成为后世思想文化发展的源头。
樊远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 颜渊》
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墨子
“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为而民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以法为本,法不阿贵。
——《韩非子》
春秋:儒学形成
战国:百家争鸣
/
2.奠基:先秦时期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学派 代表 人物 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
儒家 孔子 ①政治思想(“仁”和“礼”,为政以德、以礼治国)②天命思想(敬鬼神而远之)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孟子 ①政治思想(仁政)②人性论(人性本善)③义利观(重义轻利)
荀子 ①天人观(“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②人性论(人性本恶)③政治思想(礼法并用)
道家 老子 ①哲学思想(“道”、朴素辩证法)②政治思想(无为而治)
庄子 ①哲学思想(齐物)②人生态度(逍遥)③天人观(天与人“不相胜”)
法家 韩非子 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②变法革新。
墨家 墨子 ①兼爱;②非攻;③尚力;④节用、节葬;⑤尚贤
/
2.奠基:先秦时期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回忆:联系史纲上的内容,回忆“百家争鸣” 局面出现的影响。
材料 “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上文化繁荣的鼎盛时代。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形态,后代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3)影响: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诸子百家的学说代表了当时人智慧的结晶,总结了上古以来在文化发展方面取得的重大成就,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
/
2.奠基:先秦时期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大一统事业。在思想方面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使儒学登上了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王座。西汉后期,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
——摘编自王永祥《董仲舒评传》
(3)意义:确立儒学的正统地位,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封建统一多民族文化格局形成,儒家思想从此成为2000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1)秦朝建立起统一多民族的国家,秦始皇推崇法家学说。
(2)汉武帝尊崇儒术,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家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内容 目的
“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加强中央集权
“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君权神授” 加强君主专制
“三纲五常” 伦理教化,巩固君权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如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
3.形成:秦汉时期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儒学不断吸收佛道思想,有了新的发展——玄学
玄学家用老庄的思想解释儒家易经——
①思想上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
②政治上应当”无为“;生活作风上任其”自然“,
③社会风气上崇尚”清谈“。
/
4.发展:魏晋隋唐时期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A.魏晋:朝廷更迭造成政局动荡,士人们寄情山水,摆脱环境对精神的羁绊,玄学盛行;
B.唐朝佛学繁荣,传统儒学受到挑战,同时也促进了儒学的创新与发展。
C.隋唐时期,中华传统文化辉煌灿烂
(2)表现:
(1)背景:
随着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中华传统文化呈现出儒、佛、道交汇融通的景象。
隋代——三教合归儒,三教合一
合一的“一”是指儒教,儒教不是宗教,这里的“教”含教化的意思。
三教合一:即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理论。
唐朝——三教并行
三教并行,即:尊道、礼佛、崇儒。
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儒学正统地位开始受挑战。
项目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不同点 性质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宇宙观 “理”在万物 “理”在“心”中
方法论 “格物致知” “发明本心”、“致良知”
道德观 存天理,灭人欲 以“内心”的自修、自省达到良知
(1)背景:
儒、佛、道学说相互渗透,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新学派理学形成。
(2)影响:
理学形成,丰富了中华文化的理论思维,但它所宣扬的封建礼教,严重束缚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科技、史学、文学、艺术高度繁荣。
/
5.繁荣:宋元明时期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黄宗羲:为天下之大害也,君而已矣。
顾炎武: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
王夫之:一姓之兴亡,私也,而生民之生死,公也。
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有反封建性。
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提倡个性自由
经世之学
文字狱
八股取士
文化禁锢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作品 《明夷待访录》 《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 《读通鉴论》
主张 ①抨击君主专制 ②“天下为主君为客” ③工商皆本 ①倡导经世致用 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①批判“存天理,灭人欲”
②均天下、反专制、爱国理想。
共同影响 ①批判地继承儒学,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 ②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进步性;
批判 君为臣纲 空谈 唯心主义
主要思想:
批判理学,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提倡工商皆本、倡导社会责任。
社会背景:君主专制强化,社会动荡,工商业繁荣,思想禁锢
表现:明清之际,个性解放的思想出现;进步思想家批判理学,倡导经世致用。
/
6.转折:明清时期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1)鸦片战争后,救亡图存成为近代中华文化的主流。
(2)新文化运动后抨击封建思想,科学与民主成为中华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
代表人物 林则徐 李鸿章 康有为 孙中山 陈独秀 毛泽东
史实
思想
层面 —
自主性
开眼看
世界
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运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戊戌维新
君主立宪制,开国会
辛亥革命
三民主义,民主共和
新文化运动
民主与科学
新民主主义革命
毛泽东思想
器物
制度
文化
走他人的道路
走自己
的道路
李鸿章
林则徐
康有为
孙中山
陈独秀
毛泽东
(3)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及渐趋中国化,推动了中华文化的进步。
/
7.衰落与复兴:近代与现代
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
讨论:通过学习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有哪些?
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同甲骨文没有根本区别,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先哲归纳的一些观念也一直延续到现在。这种几千年连贯发展至今的文明,在世界各民族中是不多见的。
——习近平《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政治: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经济:古代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思想文化:传统、文字、典籍的不间断传承。
交往:民族交融、借鉴吸收外来文化。
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敬天保民”、“仁者爱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伦理观
“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处世观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家国观
“为政以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天下为公”
价值观
“道法自然”,“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自然观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上下求索”。
人生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重视以人为本
崇尚天人合一
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主张和而不同
崇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
思考:阅读教材,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1.重视以人为本——人与社会
2.人本思想体现到政治伦理上就是民本思想
政治上的体现
人本思想(相对神本,实用主义)
周公:“敬天保民”
孔子:“仁者爱人”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士可杀不可辱”
民本思想(相对君本、官本)
《尚书》: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
荀子:“君舟民水”
与西方文化相比,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
——楼宇烈《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
1.人本思想
(1)内涵:关注人与社会,关注现实生活,主张积极入世。
(2)意义:后世儒学思想家依据“以人为本”建立起一套规范社会关系的伦理体系。
2.民本思想
(1)内涵:是人本思想在政治伦理上的体现;表现为以民为本,爱惜民力,体恤百姓。
(2)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政治实践,成为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特征,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重视以人为本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制天命而用之”
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
——《老子》
以上材料体现了什么思想?
天人合一思想
意义:以朴素的唯物观解释自然,摒弃了天命的绝对权威;有利于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易传.系辞上》说,圣人行事的准则,是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
内涵:天人合一思想,将天、地、人视为一个整体,认为人类利用自然应该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系。
/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3.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孟子(战国)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张载(宋)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范仲淹(宋)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文天祥(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思考:以上言行如何体现人与国家的关系?
均有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
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是中华民族的巨大凝聚力,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
/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3.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礼记》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孔子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
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孟子
故尊圣者王,贵贤者霸,敬贤者存,慢贤者亡,古今一也。
——荀子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
——墨子
意义:
①春秋战国时期在各国掀起了人才使用革故鼎新的大变革。
②对历史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4.崇德尚贤,推崇天下为公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后汉书·列传·张衡列传》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
①西周末年的太史伯: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和”才能产生新事物。
②孔子、孟子:视“和”为人性中应有的美德,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
/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5.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6.和而不同
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材料 中国传统文化是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产物。是以汉族为主体,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创造的,这一特定区域特定人类圈的社会精神形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材料 中国各民族生产力发展状况本身的某些差异性,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和行为方式。同时,地理环境、气候、人口分布等自然条件也会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方式,由之而影响到所建立的社会交往制度的差异性,这样就构成了各个不同民族的社会演进过程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大多体现在社会文化方面,就构成了中华文化中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特点。民族文化……在这个民族内部代代相传,成为一种凝聚不散的精魂。
——宝艳园:《文化的多样性是促进中华文化进步的动力》
本土性
凝聚性
多样性
/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材料 两汉之际,来自古印度的佛教传人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相融合。隋唐时期,佛教完成中国化。到宋明时期,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佛教和道教理论的宋明理学形成。外来佛教融合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包容性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绵延不绝、传承至今的文化,体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具有连续性。
中国几千年来,也和古印度、古巴比伦、古埃及一样,不断遭受异族文明摧毁。五胡乱华时期,北宋末期,中原地带的中华文明遭受了严重的摧残;元朝和清朝是中国两次最大的被异族统治的时期,但是一个被推翻,一个被中华文化同化。1840年到1945年是中国最危险的时刻,但是中国依然屹立不倒,没有消亡。
连续性
材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1.思想价值: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动力。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2.政治价值: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
为治国理政和道德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材料 《周易》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激励古往今来的人们奋勇前进;厚德载物,要求人们以深厚的仁德之心承载万事万物。
/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中华文化发展历程
古代:从先秦到明清
近代: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
本土性
多样性
包容性
凝聚性
连续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与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以人为本
民本思想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崇德尚贤,天下为公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和而不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本课小结
1.下表中记载均出自《尚书·周书》,这说明周初( )
A.民主观念已初现端倪 B.君权受到百姓制约
C.延续商朝的治国思想 D.民本思想已经萌发
D
2.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下列选项中无法体现民本思想的有( )
A.“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B.“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C.“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D.“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
D
3、(2023·全国高考·新课标)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学生韩非、李斯则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国方略上共同主张的是( )
A. “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
B. “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C.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D.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A
4.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汉族首创了四大发明;蒙古族长于畜牧;西域少数民族最先学会了棉花种植与纺织;藏族信仰藏传佛教,保存佛教经典的人群很多。这反映出中华文明( )
A.包容创新的文化特色 B.少数民族文化聚集而成
C.具有强烈的家国意识 D.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
A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感謝观看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