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冲称象的故事》教案(表格式)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文档属性

名称 《曹冲称象的故事》教案(表格式)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0.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9-18 07:49: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曹冲称象的故事》第1课时教案
学科 数学 年级册别 三年级上册 共2课时
教材 人教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课以曹冲称象的故事为载体,介绍了等量替换的数学思想,以及常见的秤和质量单位。让学生在故事中学习数学知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好奇心强,但对抽象的数学思想理解有困难。他们在生活中对物体轻重有一定感知,但对质量单位的认识较模糊。需通过故事和实例引导学生学习。
课时教学目标
观察现实世界
1. 观察曹冲称象的过程,理解其中的数学原理。
2. 观察生活中不同的秤和物体的质量表示。
思考现实世界
1. 思考曹冲称象过程中运用的数学知识和方法。
2. 思考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和应用。
表达现实世界
1. 能用准确语言描述曹冲称象的步骤和原理,与同学交流。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质量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理解曹冲称象的原理,体会等量替换的意义。
2. 认识常见的秤,如台秤、电子秤、磅秤等。
3. 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吨,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难点
1. 理解等量替换的数学思想,能够运用该思想解决实际问题。
2. 区分不同质量单位的适用范围,正确选择单位进行计量。
3. 进行简单的质量单位换算,解决生活中的质量问题。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各种秤的模型、质量单位卡片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堂导入 故事导入
(1) 教师展示大象的图片,说:“同学们,看这头可爱的大象,这么大一头大象,它有多重呢?古时候有一个叫曹冲的小孩儿就想出一个办法,称出了大象的质量,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引发学生兴趣。
(2) 教师提问:“你知道曹冲称象的故事吗?请你说一说曹冲称象的步骤和方法。”引导学生回忆故事。
(3) 教师倾听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不准确的地方进行纠正。
(4) 教师强调:“大象的体重也叫作大象的质量。”明确概念。
(5) 教师展示曹冲称象的图片,再次引导学生观察,说:“让我们仔细看看曹冲是怎么做的。”
(6) 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对曹冲称象方法的初步理解。
(7) 教师巡视各小组讨论情况,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方向,给予个别指导。
(8) 教师请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1. 观察大象图片,思考大象的质量。
2. 回忆并回答曹冲称象的步骤和方法。
3. 小组讨论曹冲称象的方法。
4. 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
评价任务 兴趣浓厚:☆☆☆
回答积极:☆☆☆
讨论投入:☆☆☆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大象图片和讲述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回忆曹冲称象的故事,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曹冲称象原理探究 曹冲称象步骤讲解 曹冲称象原理分析
(1) 教师展示曹冲称象的步骤图,详细讲解:“曹冲称象的第一步是赶大象上船,沿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并解释这样做的目的。
(2) 教师接着说:“第二步是赶大象下船,放一些石头使船下沉到画线处。”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
(3) 教师讲解第三步:“分几次称出船上石头的总质量。”强调石头总质量与大象质量的关系。
(4) 教师提问:“当船上装物品时,船为什么会下沉?船装载越重,下沉有什么变化?”引导学生理解船的载重与下沉深度的关系。
(5) 教师总结:“船装载同样质量的石头,船会下沉同样的深度。石头的总质量等于各块石头的质量和。”
(6) 教师进一步提问:“曹冲称象的过程用到了哪些数学知识和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7) 教师讲解:“因为大象的质量等于船上石头的总质量,也等于各次称出的石头质量的和,所以大象的质量等于各次称出的石头质量的和,这体现了等量的等量相等。同时,船上石头的总质量等于各次称出的石头质量的和,体现了总量等于各分量之和。”
(8) 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关于曹冲称象,你还有什么疑问?打算怎么研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想法。 1. 学习曹冲称象的步骤和原理。
2. 思考船载重与下沉深度的关系。
3. 理解曹冲称象过程中的数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并提出疑问和研究想法。
评价任务 理解准确:☆☆☆
思考深入:☆☆☆
提问积极:☆☆☆
设计意图 通过详细讲解曹冲称象的步骤和原理,让学生深入理解等量替换的数学思想。通过提问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问题意识。
常见秤的认识 常见秤的介绍 常见秤的特点分析
(1) 教师说:“我们知道了曹冲称象的方法,那怎么知道石头有多重呢?用什么工具来称重呢?课前大家进行了调查,现在小组交流一下生活中称重的工具有哪些。”引导学生交流。
(2) 教师展示各种秤的图片,如台秤、电子秤、磅秤、手提秤等,介绍它们的名称。
(3) 教师详细讲解台秤的特点:“台秤通过指针指示质量,直观易读。”并展示台秤的使用方法。
(4) 教师介绍电子秤:“电子秤显示屏直接显示物体质量,显示快速清晰,并且具有自动检测系统及自动校准装置。”让学生了解其优势。
(5) 教师讲解磅秤:“磅秤显示屏直接显示物体质量,承重大、移动方便,通常在地面使用。”说明其适用场景。
(6) 教师介绍手提秤:“手提秤显示屏直接显示物体质量,轻、薄、短、小,便于携带。”强调其便携性。
(7) 教师还展示了天平、电子体重秤、中药秤等,讲解它们的使用特点和适用范围。
(8)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在生活中,我们应该根据什么来选择合适的秤?”引导学生思考。 1. 小组交流生活中称重的工具。
2. 学习各种秤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3. 思考选择合适秤的依据。
4. 参与小组讨论并发表观点。
评价任务 交流积极:☆☆☆
学习认真:☆☆☆
思考合理:☆☆☆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和讲解各种秤,让学生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称重工具,了解它们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培养学生的生活常识和选择能力。
质量单位认识 质量单位的讲解 质量单位的应用分析
(1) 教师展示一些标有质量的物品图片,说:“我们在秤上可以读出物体的质量,那用什么单位记录或表示物体有多重呢?大家在调查中也有发现,现在小组交流一下。”引导学生交流。
(2) 教师总结学生的交流结果,介绍克和千克:“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作单位,用字母g表示;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作单位,用字母kg表示。”
(3) 教师展示一些质量为克和千克的物品,让学生直观感受:“像这些较轻的物品,如糖果、药片等,质量通常用克表示;而较重的物品,如大米、西瓜等,质量常用千克表示。”
(4) 教师讲解克和千克的换算关系:“1千克等于1000克。”并通过举例进行说明。
(5) 教师提问:“在计量大象、卡车等的质量时,用‘千克’‘克’作单位合适吗?”引导学生思考更大的质量单位。
(6) 教师介绍吨:“计量像大象、卡车等较重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1吨等于1000千克。”
(7) 教师展示汽车衡的图片,说:“汽车衡是一种专门用于测量货车质量的设备,卡车从上面开过就知道有多重。”让学生了解测量大宗物品质量的工具。
(8)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会用到吨这个单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1. 小组交流质量单位的发现。
2. 学习克、千克、吨的概念和换算关系。
3. 思考不同质量单位的适用范围。
4. 参与讨论生活中吨的应用。
评价任务 交流有序:☆☆☆
理解准确:☆☆☆
讨论积极:☆☆☆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物品和交流讨论,让学生认识克、千克、吨等质量单位,理解它们的含义和换算关系,以及适用范围,培养学生的质量观念。
质量单位换算练习 质量单位换算练习 质量单位换算方法指导
(1) 教师展示题目:“3千克等于多少克?4000克等于多少千克?”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 教师巡视学生的回答情况,观察学生对克和千克换算的掌握程度,给予个别指导。
(3) 教师讲解解题方法:“因为1千克等于1000克,所以3千克就是3个1000克,即3000克;4000克里面有4个1000克,所以4000克等于4千克。”强调换算方法。
(4) 教师展示更多的换算题目,如8000克等于多少千克,6吨等于多少千克等,让学生练习。
(5) 教师巡视学生练习情况,及时纠正错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6) 教师请学生回答答案,并让他们讲解解题思路。
(7) 教师总结解题方法,强调单位换算的关键是理解单位之间的进率。
(8) 教师展示一些综合题目,如7000千克减去2吨等于多少吨,让学生巩固练习。 1. 思考并回答质量单位换算问题。
2. 练习更多的质量单位换算题目。
3. 回答答案并讲解解题思路。
4. 巩固练习综合题目。
评价任务 回答正确:☆☆☆
练习认真:☆☆☆
思路清晰:☆☆☆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克、千克、吨之间的换算关系,掌握单位换算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课堂练习巩固 课堂练习讲解 课堂练习拓展指导
(1) 教师展示题目:“1千克棉花和1千克铁比较,哪个重一些?”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2) 教师强调:“轻和重是对物体的质量而言的,与物体的大小没有直接关系,1千克等于1千克,所以它们一样重。”纠正学生可能存在的错误观念。
(3) 教师展示连线题:“将不同质量的物体与对应的质量单位进行连线。”让学生完成。
(4) 教师巡视学生连线情况,观察学生对质量单位的应用能力,给予个别指导。
(5) 教师展示看图填空题:“根据图片填写物体的质量。”让学生填写。
(6) 教师讲解填写方法,强调要注意单位的统一。
(7) 教师展示题目:“一个乒乓球重8克,一个羽毛球的质量是乒乓球的3倍,一个羽毛球重多少克?”让学生解答。
(8) 教师请学生回答答案,并让他们讲解解题思路,总结解题方法。 1. 思考并回答质量比较问题。
2. 完成连线题和看图填空题。
3. 解答质量倍数问题。
4. 回答答案并讲解解题思路。
评价任务 思考准确:☆☆☆
练习正确:☆☆☆
思路清晰:☆☆☆
设计意图 通过课堂练习,巩固学生对质量概念和单位换算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 课堂总结与作业布置
(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内容:“今天我们学习了曹冲称象的故事,大家来说说,有什么收获?”让学生发言。
(2)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补充,强调重点知识和方法。
(3) 教师总结:“我们理解了曹冲称象的原理,认识了常见的秤和质量单位克、千克、吨,还学会了质量单位的换算。”
(4) 教师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帮中的相关练习,进行第33页的小调查,调查下面的动物有多重,并填表。可以去图书馆、网上查资料,还可以找动物园饲养员,了解它们的体重。”
(5) 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生活中的质量问题,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 教师对学生在本节课的表现进行评价,表扬表现优秀的学生,鼓励其他学生继续努力。
(7)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情况,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8) 教师宣布下课。 1. 回顾本节课内容,分享学习收获。
2. 记录作业内容。
3. 倾听教师评价和鼓励。
4. 明确课后学习方向。
评价任务 收获分享:☆☆☆
作业接受:☆☆☆
态度积极:☆☆☆
设计意图 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强化重点内容。布置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
1. 完成练习帮中关于曹冲称象原理和质量单位的相关练习。
2. 在家中找一些物品,用秤称一称它们的质量,并记录下来。
3. 背诵克、千克、吨之间的换算关系。
拓展作业
1. 思考:如果要称出一艘大船的质量,你能想出类似曹冲称象的方法吗?
2. 调查生活中不同行业常用的质量单位和称重工具。
板书设计
曹冲称象的故事
曹冲称象原理:等量替换,总量=各分量之和
常见的秤:台秤、电子秤、磅秤、手提秤等
质量单位:克(g)、千克(kg)、吨(t)
1千克 = 1000克,1吨 = 1000千克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通过故事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探究。
2.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演示、练习等,帮助学生理解曹冲称象的原理和质量单位的知识。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和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不足之处
1. 在讲解等量替换的思想时,部分学生理解有困难,需要在今后加强实例引导。
2. 课堂练习时间有限,部分学生没有充分完成练习,需要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
3. 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还可以更加多样化,以更好地激励学生学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