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第3课时教案
学科 数学 年级册别 三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复习与关联
教材 人教版 授课类型 复习课 第3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课围绕图形的认识与测量展开复习,涵盖观察物体、线与角的认识、长度单位的学习等内容。通过回顾整理,强化学生对图形特征和测量方法的理解,提升空间观念。
学情分析
学生已对图形有一定认识,但对知识的系统性和关联性把握不足。在画知识结构图和运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上存在困难,需要教师引导梳理。
课时教学目标
观察现实世界
1. 观察生活中的物体和图形,识别其中的线、角和不同形状。
2. 观察从不同角度看到的物体形状,体会观察角度对形状的影响。
思考现实世界
1. 思考线、角的特征和分类,以及不同长度单位的适用范围。
2. 思考如何运用图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判断路径长短、围成长方体等。
表达现实世界
1. 能用准确语言描述图形的特征、观察结果和解题思路。
2. 能够与同学交流图形认识与测量的学习收获和体会。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进一步掌握观察物体、线与角、长度单位等图形认识与测量的知识。
2. 熟练运用三角尺画角、圆规比较线段长短等技能。
3. 理解不同长度单位的进率,并能进行单位换算。
难点
1. 画“知识结构图”整理学过的知识,形成自主梳理的意识。
2. 从不同角度准确判断观察到的物体形状。
3. 运用图形知识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如计算距离、判断能否围成长方体等。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模型、三角尺、圆规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堂导入 知识结构导入
(1) 教师展示小红整理的“知识结构图”,说:“同学们,这是小红整理的关于图形的认识与测量的知识结构图,大家仔细观察,看看都包含了哪些内容。”引导学生观察。
(2) 教师提问:“从这个结构图中,你能看出我们本学期学习了哪些图形相关的知识?”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3)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完善。
(4) 教师布置任务:“现在大家也试着画一画这样的知识结构图,把我们学过的图形认识与测量知识整理一下。”
(5) 教师巡视学生画图情况,观察学生对知识的梳理情况,给予个别指导。
(6)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层次。
(7) 教师选择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让学生介绍自己的思路。
(8) 教师总结:“通过画知识结构图,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知识之间的关系,这是一种很好的复习方法。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复习图形的认识与测量知识。” 1. 观察小红的知识结构图,思考包含的知识内容。
2. 回答教师关于知识内容的问题。
3. 尝试画自己的知识结构图。
4. 展示作品并介绍思路。
评价任务 观察仔细:☆☆☆
回答准确:☆☆☆
画图积极:☆☆☆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知识结构图,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整理复习的兴趣,初步掌握整理复习的方法,为后续复习奠定基础。
知识梳理 观察物体复习 观察物体讲解
(1) 教师展示题目:“连一连,小红、小丽、小亮、小明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下面的图分别是谁看到的。”说:“大家思考一下,如何判断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引导学生分析。
(2) 教师提问:“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会有什么变化?”让学生回答。
(3) 教师总结:“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常常是不同的。我们要根据观察者的位置和物体的特征来判断看到的形状。”
(4) 教师展示题目:“下面右边的三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小丽、小亮、小明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让学生独立解答。
(5) 教师巡视学生解答情况,观察学生对观察角度和物体形状关系的理解,给予个别指导。
(6) 教师请学生回答答案,并让他们解释解题思路。
(7) 教师强调:“在判断观察到的物体形状时,要想象自己站在观察者的位置去看物体。”
(8) 教师展示类似的观察物体题目,让学生巩固练习。 1. 分析观察物体题目,思考判断方法。
2. 回答观察物体形状变化的问题。
3. 独立解答题目并解释思路。
4. 完成巩固练习。
评价任务 分析准确:☆☆☆
解答正确:☆☆☆
巩固有效:☆☆☆
设计意图 通过具体题目复习观察物体的知识,强化学生对观察角度和物体形状关系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判断能力。
长方体展开图复习 长方体展开图讲解 长方体展开特征教学
(1) 教师展示题目:“下面( )沿虚线折叠后不能围成长方体。”说:“大家思考一下,长方体展开图有什么特征。”引导学生思考。
(2) 教师提问:“同一个长方体,剪开的边不同,得到的图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回答。
(3) 教师总结:“长方体的表面可以展开成一个平面,同一个长方体剪开边不同得到的图形不同,但都有三组相同的面,每组中的两个面都不相连。”
(4) 教师展示长方体模型,进行展开和折叠演示,让学生观察。
(5) 教师让学生根据长方体展开图的特征,判断题目中的图形能否围成长方体。
(6) 教师巡视学生判断情况,观察学生对长方体展开图特征的掌握,给予个别指导。
(7) 教师请学生回答答案,并让他们解释判断依据。
(8)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强调理解长方体展开图特征的重要性。 1. 思考长方体展开图的特征。
2. 回答长方体展开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3. 观察教师的演示。
4. 判断图形能否围成长方体并解释依据。
评价任务 思考合理:☆☆☆
判断准确:☆☆☆
解释清晰:☆☆☆
设计意图 通过具体题目和模型演示复习长方体展开图的知识,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长方体展开图的特征,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
线的认识复习 线的特征复习 线的分类与特征讲解
(1) 教师展示题目:“连一连,说一说直线、射线、线段的特征。”说:“大家回顾一下,直线、射线、线段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回顾。
(2) 教师提问:“一根拉紧的线,绷紧的弦,可以看作什么?把线段向一端无限延伸得到什么,向两端无限延伸得到什么?”让学生回答。
(3) 教师总结:“一根拉紧的线,绷紧的弦,都可以看作线段。把线段向一端无限延伸,就得到一条射线。把线段向两端无限延伸,就得到一条直线。直线直的,没有端点,不能量出长度;射线直的,有一个端点,不能量出长度;线段直的,有两个端点,可以量出长度。”
(4) 教师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如手电筒的光、铁轨等,让学生判断是哪种线。
(5) 教师巡视学生判断情况,观察学生对不同线的特征的识别,给予个别指导。
(6) 教师请学生回答答案,并让他们解释判断依据。
(7) 教师强调:“要根据线的端点数量和能否测量长度来判断是哪种线。”
(8) 教师展示类似的判断线的题目,让学生巩固练习。 1. 回顾直线、射线、线段的特点。
2. 回答线的延伸问题。
3. 判断生活实例中的线并解释依据。
4. 完成巩固练习。
评价任务 回顾准确:☆☆☆
判断正确:☆☆☆
巩固有效:☆☆☆
设计意图 通过具体题目和生活实例复习线的认识,强化学生对直线、射线、线段特征的理解和识别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判断能力。
线段最短原理复习 线段最短原理应用 线段最短原理讲解
(1) 教师展示题目:“李叔叔要从邮局去学校,走哪条路最近?”说:“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中间的路最近。”引导学生分析。
(2) 教师提问:“两点间所有连线中,哪种线最短?”让学生回答。
(3) 教师总结:“根据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可判断出中间的红色路径最近,即中间直行的那条路最近。”
(4) 教师展示生活中的类似场景,如从家到超市的不同路线,让学生判断最短路线。
(5) 教师巡视学生判断情况,观察学生对线段最短原理的应用,给予个别指导。
(6) 教师请学生回答答案,并让他们解释判断依据。
(7) 教师强调:“在生活中,我们可以运用线段最短原理来选择最短路径。”
(8) 教师展示类似的路径选择题目,让学生巩固练习。 1. 分析邮局到学校的路线问题。
2. 回答两点间最短连线的问题。
3. 判断生活场景中的最短路线并解释依据。
4. 完成巩固练习。
评价任务 分析合理:☆☆☆
判断准确:☆☆☆
巩固有效:☆☆☆
设计意图 通过具体题目和生活场景复习线段最短原理,强化学生对该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角的认识复习 角的特征与分类复习 角的概念与分类讲解
(1) 教师展示题目:“判断对错,从一个点引出两条射线得到的图形是角;角的两边越长,角就越大;锐角都比钝角小。”说:“大家思考一下,这些说法是否正确。”引导学生分析。
(2) 教师提问:“角是由什么组成的,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让学生回答。
(3) 教师总结:“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图形,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无关,与角的两边的张口大小有关。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所以锐角比钝角小。”
(4) 教师展示不同类型的角的图片,让学生识别是哪种角。
(5) 教师巡视学生识别情况,观察学生对不同角的特征的掌握,给予个别指导。
(6) 教师请学生回答答案,并让他们解释判断依据。
(7) 教师强调:“要根据角的张口大小和与直角的比较来判断是哪种角。”
(8) 教师展示类似的角的识别题目,让学生巩固练习。 1. 分析角的判断题目。
2. 回答角的组成和大小相关问题。
3. 识别图片中的角并解释依据。
4. 完成巩固练习。
评价任务 分析准确:☆☆☆
回答正确:☆☆☆
巩固有效:☆☆☆
设计意图 通过具体题目和图片复习角的认识,强化学生对角的概念、特征和分类的理解和识别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判断能力。
角的画法复习 角的画法教学 角的画法演示
(1) 教师说:“接下来我们复习用三角尺画角,大家先拿出三角尺。”引导学生准备工具。
(2) 教师示范用三角尺画直角,说:“先确定一个顶点,然后将三角尺的直角顶点与这个顶点重合,一条直角边与一条射线重合,沿着另一条直角边画一条射线,就画出了一个直角。”并进行演示。
(3) 教师提问:“如何用三角尺画锐角和钝角?”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4) 教师总结画锐角和钝角的方法:“画锐角时,选择三角尺中较小的角;画钝角时,可以将两个角拼起来。”并进行演示。
(5) 教师让学生用三角尺分别画一个锐角、直角和钝角。
(6) 教师巡视学生画图情况,观察学生对画角方法的掌握,给予个别指导。
(7) 教师选择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让学生介绍自己的画图过程。
(8)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强调画角时要注意顶点和边的位置。 1. 拿出三角尺准备画图。
2. 观察教师画直角的示范。
3. 思考并回答画锐角和钝角的方法。
4. 用三角尺画角并介绍画图过程。
评价任务 准备积极:☆☆☆
观察认真:☆☆☆
画图规范:☆☆☆
设计意图 通过教师示范和学生实践复习角的画法,让学生掌握用三角尺画不同类型角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长度单位复习 长度单位的认识与换算复习 长度单位讲解
(1) 教师展示题目:“在( )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数学书厚约6( );房间高约3( );马拉松长跑比赛全程约42( );课桌高约9( )。”说:“大家思考一下,这些物体应该用什么长度单位来测量。”引导学生分析。
(2) 教师提问:“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这些长度单位,分别适用于测量什么样的物体?”让学生回答。
(3) 教师总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分米是比厘米大、比米小的长度单位;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千米作单位。”
(4) 教师展示题目:“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4千米=( )米;5厘米=( )毫米;70厘米=( )分米。”让学生进行单位换算。
(5) 教师巡视学生换算情况,观察学生对长度单位进率的掌握,给予个别指导。
(6) 教师请学生回答答案,并让他们解释换算思路。
(7) 教师强调:“要牢记长度单位的进率,1千米 = 1000米,1米 = 10分米,1分米 = 10厘米,1厘米 = 10毫米。”
(8) 教师展示类似的长度单位填空和换算题目,让学生巩固练习。 1. 分析长度单位填空题目。
2. 回答不同长度单位的适用范围。
3. 进行单位换算并解释思路。
4. 完成巩固练习。
评价任务 分析准确:☆☆☆
换算正确:☆☆☆
巩固有效:☆☆☆
设计意图 通过具体题目复习长度单位的认识和换算,强化学生对不同长度单位的适用范围和进率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长度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堂练习 综合练习 基础练习
(1) 教师展示题目:“下面各幅图分别是从哪个位置看到的,把相应的序号填在横线上。”让学生解答。
(2) 教师巡视学生解答情况,观察学生对观察物体知识的掌握,给予个别指导。
(3) 教师选择部分学生的答案进行展示,让学生讲解思路。
(4) 教师总结解题方法:“要根据观察者的位置和物体的特征来判断看到的形状。”
(5) 教师展示题目:“用圆规在直线 l 上作线段CD,使它的长度是线段AB的3倍。”让学生操作。
(6) 教师强调用圆规作线段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7) 教师巡视学生操作情况,观察学生对圆规使用的掌握,给予个别指导。
(8)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在练习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解答观察物体题目。
2. 展示答案并讲解思路。
3. 用圆规作线段。
4. 倾听教师评价和鼓励。
评价任务 解答正确:☆☆☆
思路清晰:☆☆☆
操作规范:☆☆☆
设计意图 通过基础练习,巩固学生对观察物体和用圆规作线段等知识的掌握,强化解题思路和操作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准确性和动手能力。
拓展练习 拓展应用练习
(1) 教师展示题目:“从李老师家到学校有4千米,到超市有2500米。从书店到学校有2千米,书店到超市的距离是多少米;李老师每分钟骑行220米,他20分钟能骑到学校吗?”说:“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实际问题,大家先思考一下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思考。
(2) 教师提示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法来计算书店到超市的距离。
(3) 教师巡视学生思考情况,观察学生对数量关系的分析和解题方法的选择,给予个别指导。
(4) 教师选择部分学生的答案进行展示,让学生讲解思路。
(5) 教师总结解题方法:“可以先统一单位,再通过不同的计算方式求出书店到超市的距离;计算李老师20分钟骑行的路程与家到学校的距离比较来判断能否骑到学校。”
(6) 教师展示题目:“右面的图形里有几个角,哪几个角是直角;画一条直线,使图形内的直角增加到3个。”让学生解答。
(7) 教师强调分析图形和角的关系,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画直线的方法。
(8)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在拓展练习中挑战自我。 1. 思考书店到超市距离和李老师骑行问题的解题思路。
2. 展示答案并讲解思路。
3. 解答图形角的问题。
4. 倾听教师评价和鼓励。
评价任务 思考合理:☆☆☆
解答正确:☆☆☆
挑战积极:☆☆☆
设计意图 通过拓展练习,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在挑战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课堂总结 总结与作业布置
(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内容:“今天我们复习了观察物体、线与角、长度单位等图形认识与测量的知识,还学习了用三角尺画角、圆规作线段等技能。大家来说说自己在复习中有哪些收获。”让学生发言。
(2)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补充,强调重点知识和复习方法。
(3) 教师布置作业:“自主梳理相关内容,与同学交流复习收获;完成作业课件中的相关练习。”
(4) 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整理和复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5) 教师对学生在本节课的表现进行评价,表扬表现优秀的学生,鼓励其他学生继续努力。
(6)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情况,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7) 教师提醒学生在生活中多运用数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8) 教师宣布下课。 1. 回顾本节课内容,分享复习收获。
2. 记录作业内容。
3. 倾听教师评价和鼓励。
4. 明确课后学习方向。
评价任务 收获分享:☆☆☆
作业接受:☆☆☆
态度积极:☆☆☆
设计意图 通过课堂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强化复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反思和总结能力。布置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和拓展知识。
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
1. 完成作业课件中的相关练习,包括观察物体、线与角、长度单位等方面的题目。
2. 用三角尺和圆规分别画一个角和一条线段,并标注出相关信息。
3. 找一找生活中运用图形知识解决问题的例子,记录下来并分析。
拓展作业
1. 思考:如果一个长方体的展开图有一些特殊情况,如何判断能否围成长方体?
2. 尝试用不同方法解决一个复杂的图形测量问题,比较哪种方法更简便。
板书设计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
观察物体:不同角度,形状不同
线:直线、射线、线段特征
角:概念、分类、大小
长度单位: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进率:10、10、10、1000
角的画法:三角尺
线段比较:圆规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通过知识结构图引导学生整理复习,学生对图形认识与测量知识的系统性有了一定提升。
2.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演示、练习等,帮助学生掌握了观察物体、画角、单位换算等知识和技能。
3. 组织课堂练习和拓展活动,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不足之处
1. 在学生画知识结构图时,部分学生对知识的梳理不够准确和完整,需要在今后加强引导。
2. 课堂练习时间有限,部分学生没有充分完成拓展练习,需要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
3. 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还可以更加多样化,以更好地激励学生学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