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综合与实践》第4课时教案
学科 数学 年级册别 三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复习与关联
教材 人教版 授课类型 复习课 第4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课聚焦综合与实践内容的复习,涵盖质量单位和数字编码等知识。通过回顾整理,强化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提升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已对质量单位和数字编码有一定认识,但在知识的系统性和灵活运用上存在不足。部分学生在整理复习方法的掌握和实践活动的操作上可能存在困难,需要教师引导。
课时教学目标
观察现实世界
1. 观察生活中不同物体的质量,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计量。
2. 观察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公民身份号码、邮政编码等。
思考现实世界
1. 思考曹冲称象故事中蕴含的等量代换数学原理。
2. 思考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和数字编码的编制规则。
表达现实世界
1. 能用准确语言描述曹冲称象的步骤、质量单位的使用和数字编码的含义。
2. 能够与同学交流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成果和体会。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进一步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吨”的相关知识,包括单位换算和实际应用。
2. 深入理解数字编码的编制方法,如公民身份号码、邮政编码和学号的设计。
3. 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难点
1. 进一步掌握整理复习的基本方法,构建综合与实践知识体系。
2. 灵活运用等量代换和数字编码知识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勇于尝试、乐于表达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实践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质量称、相关物品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堂导入 故事导入
(1) 教师说:“同学们,大家都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吧,今天我们就从这个故事开始复习综合与实践的知识。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曹冲称象的步骤。”引导学生回忆。
(2) 教师提问:“曹冲是怎样称出大象质量的?这个故事中包含了什么数学知识?”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3)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引导,总结出等量代换和总量等于各分量之和的数学原理。
(4) 教师展示一些生活中需要运用质量单位和等量代换解决问题的图片,如超市称重、货物运输等,说:“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和质量有关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系统地复习这些知识。”
(5) 教师布置任务:“请大家分组讨论,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等量代换的思想。”
(6) 教师巡视各小组讨论情况,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讨论方向,给予个别指导。
(7) 教师请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8) 教师总结:“通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和生活实例,我们感受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接下来,我们就来复习质量单位的知识。” 1. 回忆曹冲称象的步骤。
2. 思考并回答故事中的数学知识。
3. 分组讨论生活中等量代换的实例。
4. 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
评价任务 回忆准确:☆☆☆
回答合理:☆☆☆
讨论积极:☆☆☆
设计意图 通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展示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后续复习质量单位和数字编码知识奠定基础。
知识梳理 质量单位复习 质量单位认识与换算讲解
(1) 教师展示题目:“计量下面物体的质量,用哪个单位合适?”说:“大家思考一下,不同物体应该用什么质量单位来计量。”引导学生分析。
(2) 教师提问:“计量比较轻的物品、比较重的物品和较重的或大宗物品,分别常用什么单位?”让学生回答。
(3) 教师总结:“计量比较轻的物品,常用‘克(g)’作单位;计量比较重的物品,常用‘千克(kg)’作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t)’作单位。”
(4) 教师展示题目:“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8000千克=( )吨;5千克=( )克;3000克=( )千克;4吨=( )千克。”让学生进行单位换算。
(5) 教师巡视学生换算情况,观察学生对质量单位进率的掌握,给予个别指导。
(6) 教师请学生回答答案,并让他们解释换算思路。
(7) 教师强调:“要牢记质量单位的进率,1吨 = 1000千克,1千克 = 1000克。”
(8) 教师展示类似的质量单位换算题目,让学生巩固练习。 1. 分析物体质量单位的选择。
2. 回答不同质量单位的适用范围。
3. 进行单位换算并解释思路。
4. 完成巩固练习。
评价任务 分析准确:☆☆☆
换算正确:☆☆☆
巩固有效:☆☆☆
设计意图 通过具体题目复习质量单位的认识和换算,强化学生对不同质量单位的适用范围和进率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质量单位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质量单位应用复习 质量单位实际应用复习 质量称与计算练习
(1) 教师展示各种质量称和物品,说:“现在我们来实际称一称这些物品的质量,请大家仔细观察称的读数。”然后进行称重演示。
(2) 教师让学生读出各种物品的质量,并填在括号里,如“( )克;( )千克;( )千克”。
(3) 教师巡视学生读数情况,观察学生对质量称的使用和读数的准确性,给予个别指导。
(4) 教师展示题目:“一个乒乓球重8克,一个羽毛球重多少克(已知3个乒乓球和1个羽毛球质量相等)?”让学生计算。
(5) 教师强调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运用等量代换的思想解决问题。
(6) 教师巡视学生计算情况,观察学生对等量代换的运用,给予个别指导。
(7) 教师请学生回答答案,并让他们讲解思路。
(8) 教师总结:“在解决质量问题时,我们要根据题目条件,灵活运用质量单位和等量代换的知识。” 1. 观察教师称重演示。
2. 读出物品质量并填空。
3. 计算羽毛球质量并讲解思路。
4. 倾听教师总结。
评价任务 读数准确:☆☆☆
计算正确:☆☆☆
思路清晰:☆☆☆
设计意图 通过实际称重和计算练习,让学生亲身体验质量单位的应用,加深对质量单位和等量代换思想的理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字编码复习 数字编码知识讲解 数字编码编制规则教学
(1) 教师说:“除了质量单位,我们还学习了数字编码的知识。现在请大家说一说,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数字编码。”引导学生思考。
(2) 教师提问:“公民身份号码和邮政编码是如何编制的?它们包含了哪些信息?”让学生回答。
(3) 教师总结:“公民身份号码由18位数字组成,包含地址码、出生日期码、顺序码和校验码,第17位数字可以分辨性别,单数为男性,双数为女性。邮政编码由6位数字组成,用来定位邮寄地址,前两位表示省等。”
(4) 教师展示一些公民身份号码和邮政编码的例子,让学生分析其中包含的信息。
(5) 教师巡视学生分析情况,观察学生对数字编码规则的理解,给予个别指导。
(6) 教师请学生回答分析结果,并让他们解释推理过程。
(7) 教师强调:“数字编码是一种重要的信息标识方式,我们要理解其编制规则,以便更好地运用。”
(8) 教师布置任务:“请大家设计一个编制学号的方案,包含入学年份、年级、班级、性别、座位号等信息。” 1. 思考生活中的数字编码实例。
2. 回答公民身份号码和邮政编码的编制规则。
3. 分析数字编码例子中的信息并解释推理过程。
4. 设计学号编制方案。
评价任务 思考积极:☆☆☆
回答准确:☆☆☆
设计合理:☆☆☆
设计意图 通过回顾生活中的数字编码实例,复习公民身份号码和邮政编码的编制规则,培养学生的信息分析和编码设计能力,让学生感受数字编码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学号设计展示与交流 学号设计成果展示 学号设计交流与评价
(1) 教师说:“请大家分组交流自己设计的学号方案,互相评价方案的优缺点。”
(2) 教师巡视各小组交流情况,观察学生的交流效果和评价能力,给予个别指导。
(3) 教师请各小组推选一个优秀方案进行全班展示。
(4) 教师让展示小组介绍方案的设计思路和特点。
(5) 教师组织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和评价,引导学生从合理性、实用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6) 教师总结各小组的评价意见,对优秀方案进行表扬和肯定,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
(7) 教师强调学号设计要简洁明了、便于识别和管理。
(8) 教师布置任务:“请大家根据小组交流和评价的结果,完善自己的学号设计方案。” 1. 分组交流学号设计方案。
2. 推选优秀方案并展示。
3. 介绍方案思路和特点,参与提问和评价。
4. 完善自己的学号设计方案。
评价任务 交流积极:☆☆☆
展示清晰:☆☆☆
评价合理:☆☆☆
设计意图 通过小组交流和全班展示,让学生分享学号设计的成果,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和评价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课堂练习 综合练习 基础练习
(1) 教师展示题目:“在( )里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150( );4( );450( );150( )。”让学生解答。
(2) 教师巡视学生解答情况,观察学生对质量单位的选择,给予个别指导。
(3) 教师选择部分学生的答案进行展示,让学生讲解思路。
(4) 教师总结解题方法:“要根据物体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
(5) 教师展示题目:“3千克 =( )克;4000千克 =( )吨;8000克 =( )千克;6吨 =( )千克。”让学生进行单位换算。
(6) 教师强调单位换算的关键是牢记进率。
(7) 教师巡视学生换算情况,观察学生对进率的运用,给予个别指导。
(8)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在练习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解答质量单位填空题目。
2. 展示答案并讲解思路。
3. 进行单位换算。
4. 倾听教师评价和鼓励。
评价任务 解答正确:☆☆☆
思路清晰:☆☆☆
换算准确:☆☆☆
设计意图 通过基础练习,巩固学生对质量单位的认识和换算能力,强化解题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解题准确性和速度。
拓展练习 拓展应用练习
(1) 教师展示题目:“下面是聪聪的爸爸、妈妈和爷爷的公民身份号码,请你用学过的知识判断每个公民身份号码是谁。”让学生分析。
(2) 教师提示学生根据公民身份号码的编制规则,从地址码、出生日期码和第17位数字等方面进行判断。
(3) 教师巡视学生分析情况,观察学生对数字编码知识的运用,给予个别指导。
(4) 教师请学生回答答案,并让他们解释判断依据。
(5) 教师总结解题方法:“要仔细分析公民身份号码的每一部分信息,结合相关规则进行判断。”
(6) 教师展示题目:“一架飞机先从北京飞到广州,再飞行690千米到三亚。比从北京直接飞到三亚多飞多少千米?已知北京 - 广州飞行里程1908千米,北京 - 三亚飞行里程2543千米。”让学生计算。
(7) 教师强调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问题。
(8)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在拓展练习中挑战自我。 1. 分析公民身份号码并解释判断依据。
2. 计算飞行里程差值。
3. 展示答案并讲解思路。
4. 倾听教师评价和鼓励。
评价任务 分析合理:☆☆☆
计算正确:☆☆☆
挑战积极:☆☆☆
设计意图 通过拓展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数字编码和数学运算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创新能力。
课堂总结 总结与作业布置
(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内容:“今天我们复习了质量单位和数字编码的知识,还通过曹冲称象的故事体会了等量代换的思想。大家来说说自己在复习中有哪些收获。”让学生发言。
(2)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补充,强调重点知识和复习方法。
(3) 教师布置作业:“自主梳理相关内容,与同学交流复习收获;完成作业课件中的相关练习。”
(4) 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整理和复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5) 教师对学生在本节课的表现进行评价,表扬表现优秀的学生,鼓励其他学生继续努力。
(6)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情况,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7) 教师提醒学生在生活中多运用数学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8) 教师宣布下课。 1. 回顾本节课内容,分享复习收获。
2. 记录作业内容。
3. 倾听教师评价和鼓励。
4. 明确课后学习方向。
评价任务 收获分享:☆☆☆
作业接受:☆☆☆
态度积极:☆☆☆
设计意图 通过课堂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强化复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反思和总结能力。布置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和拓展知识。
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
1. 完成作业课件中的相关练习,包括质量单位的填空、换算和数字编码的分析等题目。
2. 用自己设计的学号方案,为班级同学编写学号,并与同学交流。
3. 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质量单位和数字编码,记录下来并分析。
拓展作业
1. 思考:如果一个质量问题中涉及多个等量关系,应该如何解决?
2. 尝试用不同方法解决一个复杂的数字编码问题,比较哪种方法更简便。
板书设计
综合与实践
质量单位:克(g)、千克(kg)、吨(t),进率1000
等量代换:曹冲称象,生活实例
数字编码:公民身份号码、邮政编码、学号设计
复习方法:整理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通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等量代换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2.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实践等,帮助学生掌握了质量单位和数字编码的知识,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组织课堂练习和小组交流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不足之处
1. 在学生设计学号方案时,部分学生对信息的整合和编码规则的运用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加强指导。
2. 课堂练习时间有限,部分学生没有充分完成拓展练习,需要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
3. 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还可以更加多样化,以更好地激励学生学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