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搭配问题》第5课时教案
学科 数学 年级册别 三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复习与关联
教材 人教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5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课聚焦生活中的搭配问题,以小红一家去旅游的情境贯穿,涵盖出行方式、服装搭配、数字组合、比赛场次等内容。引导学生探索不同搭配方案,掌握搭配方法,体会有序和符号化思想。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好奇心强,但逻辑思维尚不完善。他们对生活中的搭配现象有一定感知,但在系统探索搭配方案和总结规律上存在困难。需要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操作实践。
课时教学目标
观察现实世界
1. 观察生活中的搭配现象,如服装搭配、出行方式选择等。
2. 观察不同搭配方案,发现其中的规律和特点。
思考现实世界
1. 思考如何用不同方法表示搭配方案,体会符号化思想。
2. 思考完成一件事是分几类还是分几步,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
表达现实世界
1. 能用准确语言描述搭配过程和结果,与同学交流方案。
2.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搭配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初步掌握搭配的方法,如固定上装或下装进行搭配。
2. 体会有序思考在搭配中的价值,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3. 理解分几类用加法、分几步用乘法的搭配计算原理。
难点
1. 体会怎样搭配可以不重复、不遗漏,培养有序思维。
2. 区分完成一件事是分几类还是分几步,并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
3. 运用搭配知识解决复杂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服装卡片、数字卡片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导入 服装搭配导入
(1) 教师展示一些不同款式的服装图片,说:“同学们,看这些漂亮的衣服,现在我们来玩一个搭配游戏,看谁搭配的衣服最好看。”激发学生兴趣。
(2) 教师给学生发放一些简单的服装卡片,包括上装和下装,布置任务:“用这些卡片进行服装搭配,看看能有多少种不同的搭配方法。”
(3) 教师巡视学生搭配情况,观察学生的操作方法和思路,给予个别指导。
(4)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尝试不同的搭配,提醒学生注意搭配的合理性。
(5) 教师选择部分学生的搭配作品进行展示,让学生介绍自己的搭配思路。
(6) 教师对学生的搭配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创意和努力。
(7) 教师说:“在生活中,像这样的搭配问题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深入研究搭配问题。”引出课题。
(8) 教师展示小红一家准备去A市旅游的情境图,说:“小红一家在去A市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搭配问题,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1. 观察服装图片,参与搭配游戏。
2. 用服装卡片进行搭配操作。
3. 展示搭配作品并介绍思路。
4. 倾听教师引出课题和新情境。
评价任务 参与积极:☆☆☆
搭配合理:☆☆☆
表达清晰:☆☆☆
设计意图 通过服装搭配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让学生初步感受搭配现象。以小红一家旅游的情境引出课题,为后续学习搭建情境框架。
活动探究 - 出行方式搭配 出行方式选择探究 出行方式搭配讲解
(1) 教师展示情境图,说:“小红一家准备去A市旅游,有2班飞机和3班高铁可以到达A市。大家想一想,一共有多少种出行方式可以选择。”引导学生思考。
(2) 教师提问:“这里是分几类选择出行方式,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让学生回答。
(3) 教师总结:“这里分飞机和高铁两类,每类都能独立完成到达A市的目标,所以用加法计算,2 + 3 = 5种。”
(4) 教师展示类似的出行方式选择问题,如从家到学校有3条公交路线和2条地铁线路,让学生计算。
(5) 教师巡视学生计算情况,观察学生对分几类用加法的理解,给予个别指导。
(6) 教师请学生回答答案,并让他们解释计算思路。
(7) 教师强调:“当完成一件事分几类,且每类方法都能独立完成目标时,用加法计算。”
(8)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分几类选择的搭配问题。 1. 思考出行方式的选择数量。
2. 回答计算方法和思路。
3. 完成类似出行方式计算问题。
4. 思考生活中的分几类选择问题。
评价任务 思考准确:☆☆☆
计算正确:☆☆☆
思路清晰:☆☆☆
设计意图 通过出行方式选择的情境,让学生理解分几类用加法的搭配计算原理。通过类似问题的练习,巩固学生对该原理的掌握,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活动探究 - 服装搭配 服装搭配探究 服装搭配方法教学
(1) 教师展示情境:“小红带了2件上装,3件下装,每次上装和下装只能各选1件,一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让学生尝试自己探索。
(2) 教师巡视学生探索情况,观察学生的操作方法,发现学生可能出现的重复或遗漏问题。
(3)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搭配的过程有点烦,也有点乱,怎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呢?”
(4) 教师展示用图形(○表示上装,□表示下装)和文字(“上”“下”)表示搭配的方法,说:“我们可以用这些方法来表示搭配,这样会更清晰。”
(5) 教师讲解固定上装法:“我们先固定上装,每件上装分别与3件下装搭配,看看有多少种搭配方法。”并进行演示。
(6) 教师让学生用固定上装法重新进行搭配,计算搭配的种数。
(7) 教师提问:“你会列式计算吗?为什么这样列式?”引导学生理解乘法原理。
(8) 教师总结:“每件上装与下装都有3种搭配方法,2件上装就有2个3种搭配方法,用乘法计算,3×2 = 6种。” 1. 尝试探索服装搭配方法。
2. 思考不重复、不遗漏的搭配方法。
3. 学习用图形和文字表示搭配。
4. 用固定上装法搭配并计算种数。
评价任务 探索积极:☆☆☆
思考深入:☆☆☆
计算正确:☆☆☆
设计意图 通过服装搭配的探究,让学生经历从无序到有序的思考过程,体会有序思考的价值。引入图形和文字表示搭配,渗透符号化思想,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原理。
服装搭配 - 固定下装法探究 固定下装法探究 固定下装法讲解
(1) 教师提问:“可以先固定下装吗?如果先固定下装,会有多少种搭配方法呢?”引导学生思考。
(2) 教师让学生用固定下装法进行搭配,操作并记录搭配情况。
(3) 教师巡视学生操作情况,观察学生对固定下装法的理解和运用,给予个别指导。
(4) 教师请学生展示固定下装法的搭配结果,并讲解搭配思路。
(5) 教师总结:“每件下装都可以和2件上装搭配,3件下装就有3个2种搭配方法,用乘法计算,2×3 = 6种。”
(6) 教师对比固定上装法和固定下装法,说:“无论是固定上装还是固定下装,都能得到正确的搭配种数,关键是要做到有序思考。”
(7)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穿法的数量与上装、下装的件数有什么关系?”让学生总结规律。
(8) 教师总结:“穿法的数量等于上装、下装件数的乘积。” 1. 思考固定下装法的搭配情况。
2. 用固定下装法进行搭配操作。
3. 展示搭配结果并讲解思路。
4. 总结穿法数量与上装、下装件数的关系。
评价任务 思考合理:☆☆☆
操作准确:☆☆☆
总结正确:☆☆☆
设计意图 通过固定下装法的探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有序思考的方法,理解搭配的本质。对比两种方法,加深学生对搭配规律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方法对比与总结 搭配方法对比总结 搭配方法对比讲解
(1) 教师展示出行方式选择和服装搭配的问题,说:“我们来对比一下计算出行方式的数量和服装搭配的数量,思路上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思考。
(2) 教师提问:“出行方式选择是分几类,服装搭配是分几步,分别用什么方法计算?”让学生回答。
(3) 教师总结:“分几类,且每类方法都可以独立完成目标,用加法;分几步,少一步就不能完成目标,缺一不可,用乘法。”
(4) 教师展示一些类似的问题,让学生判断是分几类还是分几步,并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
(5) 教师巡视学生判断情况,观察学生对分几类和分几步的区分能力,给予个别指导。
(6) 教师请学生回答判断结果,并让他们解释理由。
(7) 教师强调:“准确区分分几类和分几步是选择正确计算方法的关键。”
(8) 教师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是分几类的搭配问题,哪些是分几步的搭配问题。 1. 对比出行和服装搭配的计算思路。
2. 回答分几类和分几步的计算方法。
3. 判断类似问题并解释理由。
4. 举例说明生活中的搭配问题类型。
评价任务 对比准确:☆☆☆
判断正确:☆☆☆
举例合理:☆☆☆
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出行方式选择和服装搭配的计算思路,让学生清晰区分分几类和分几步的搭配问题,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通过举例,加深学生对生活中搭配问题的理解。
挑战自我 - 数字组合搭配 数字组合搭配挑战 数字组合搭配教学
(1) 教师展示题目:“用2、5、7能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说:“大家先思考一下,应该怎样去组合这些数字。”引导学生思考。
(2) 教师提问:“可以用什么方法来保证不重复、不遗漏地组合数字呢?”让学生回答。
(3) 教师总结:“我们可以用固定十位法或固定个位法。先固定十位,再依次搭配个位数字。”并进行演示。
(4) 教师让学生用固定十位法或固定个位法进行数字组合,写出所有可能的两位数。
(5) 教师巡视学生组合情况,观察学生对固定法的运用,给予个别指导。
(6) 教师请学生展示组合结果,并讲解组合思路。
(7) 教师总结:“用固定法可以有序地组合数字,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一共能组成6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
(8) 教师展示类似的数字组合问题,如用3、6、9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让学生巩固练习。 1. 思考数字组合的方法。
2. 回答不重复、不遗漏的组合方法。
3. 用固定法组合数字并展示结果。
4. 完成类似数字组合练习。
评价任务 思考合理:☆☆☆
组合有序:☆☆☆
练习正确:☆☆☆
设计意图 通过数字组合搭配的挑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有序思考的方法,提高学生运用搭配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挑战自我 - 比赛场次搭配 比赛场次搭配挑战 比赛场次搭配教学
(1) 教师展示题目:“三年级4个班进行足球比赛。每2个班踢一场,一共要踢多少场?”说:“大家可以用画图或列表的方法来分析比赛场次。”引导学生思考。
(2) 教师让学生自主选择方法进行分析,操作并记录比赛场次情况。
(3) 教师巡视学生分析情况,观察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方法的运用,给予个别指导。
(4) 教师请学生展示分析结果,并讲解分析思路。
(5) 教师总结:“可以用连线的方法,1班要和2班、3班、4班各踢一场,2班再和3班、4班踢,3班和4班踢,一共3 + 2 + 1 = 6场。”
(6) 教师展示类似的比赛场次问题,如5个队进行篮球比赛,每2个队赛一场,让学生计算。
(7) 教师强调:“在分析比赛场次问题时,要注意不重复计算。”
(8) 教师让学生总结解决比赛场次问题的方法和规律。 1. 思考比赛场次的分析方法。
2. 用画图或列表方法分析比赛场次。
3. 展示分析结果并讲解思路。
4. 总结比赛场次问题的方法和规律。
评价任务 思考积极:☆☆☆
分析准确:☆☆☆
总结合理:☆☆☆
设计意图 通过比赛场次搭配的挑战,培养学生运用画图、列表等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归纳总结能力。
拓展提升 - 午餐搭配问题 午餐搭配拓展 午餐搭配问题讲解
(1) 教师展示题目:“下面的午餐有多少种不同搭配?素菜有酸辣豆丝、西红柿炒鸡蛋、风味茄子、凉拌油麦菜,主食有面条、米饭、馒头、水饺,午餐要求1素菜,1主食。”说:“大家先思考一下,这是分几类还是分几步的搭配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 教师让学生分析该问题,判断计算方法并尝试计算。
(3) 教师巡视学生分析情况,观察学生对问题类型的判断和计算方法的选择,给予个别指导。
(4) 教师请学生回答分析结果,并让他们解释计算思路。
(5) 教师总结:“这是分两步的搭配问题,用乘法计算,每种主食可以和4种素菜搭配,4种主食就有4个4种搭配,4×4 = 16种。”
(6) 教师展示类似的搭配问题,如早餐有3种饮品和4种点心,各选1样有多少种搭配,让学生巩固练习。
(7) 教师强调:“要准确判断问题类型,选择正确的计算方法。”
(8) 教师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类似的搭配问题,并与同学交流解答。 1. 思考午餐搭配问题的类型和计算方法。
2. 分析问题并计算搭配种数。
3. 回答分析结果并解释思路。
4. 设计并交流类似搭配问题。
评价任务 思考准确:☆☆☆
计算正确:☆☆☆
设计合理:☆☆☆
设计意图 通过午餐搭配的拓展提升,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搭配知识解决复杂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活动小结 课堂总结
(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内容:“今天我们学习了生活中的搭配问题,大家来说说,学会了什么?”让学生发言。
(2)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和补充,强调重点知识和方法。
(3) 教师总结:“求完成一件事的方法数,分几类用加法,分几步用乘法。搭配时要有序思考,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4) 教师布置作业:“自己进行简单的搭配练习,完成《教材帮》练习课件相应练习。”
(5) 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生活中的搭配问题,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 教师对学生在本节课的表现进行评价,表扬表现优秀的学生,鼓励其他学生继续努力。
(7)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情况,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8) 教师宣布下课。 1. 回顾本节课内容,分享学习收获。
2. 记录作业内容。
3. 倾听教师评价和鼓励。
4. 明确课后学习方向。
评价任务 收获分享:☆☆☆
作业接受:☆☆☆
态度积极:☆☆☆
设计意图 通过活动小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强化重点内容。布置作业,让学生在课后巩固和拓展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
1. 完成《教材帮》练习课件中关于搭配问题的相关练习。
2. 用自己的文具进行简单的搭配,如铅笔、橡皮、尺子,计算有多少种搭配方法。
3. 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搭配问题,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
拓展作业
1. 思考:如果有4件上装,4件下装,还有2双鞋子,每次上装、下装和鞋子各选1件,一共有多少种搭配方法?
2. 设计一个复杂的搭配问题,并写出解题思路和答案,与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搭配问题
分几类:加法
分几步:乘法
服装搭配:上装×下装
数字组合:固定法
比赛场次:连线法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通过多种情境和活动,如服装搭配、出行方式选择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探究。
2. 引导学生从无序到有序思考,体会了有序思考和符号化思想,掌握了搭配的方法和计算原理。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和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不足之处
1. 在学生探究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分几类和分几步的区分还不够准确,需要在今后加强练习和指导。
2. 课堂时间有限,部分学生在拓展提升环节没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想法,需要在课后进一步关注。
3. 对学生的评价可以更加多元化,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