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第1课时教案
学科 数学 年级册别 三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笔算乘法
教材 人教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多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的起始课,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法和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口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为后续学习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进位乘法以及多位数乘法奠定基础,在乘法运算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口算能力,但对于竖式计算的算理理解可能存在困难。他们的思维以直观形象为主,需要借助具体情境和实例来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数位对齐错误、积的位置确定不准确等问题。
课时教学目标
观察现实世界
1. 观察生活中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实际问题,发现其应用场景。
2. 观察竖式计算的过程,找出计算的关键步骤。
思考现实世界
1. 思考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理解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2. 思考如何用不同方法解决多位数乘一位数的问题,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性。
表达现实世界
1. 能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过程和算理。
2. 能够与他人交流分享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
2. 理解竖式计算中每一步的含义。
3. 能正确进行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难点
1. 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明白为什么要这样计算。
2. 准确确定积的位置,避免数位错误。
3. 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讲授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竖式计算卡片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堂导入 口算热身
(1) 教师展示口算题:“40×5= 300×2= 34×2= 9×9= 23×2= 12×4=”,让学生快速口算,并请几位学生回答。
(2) 教师提问:“说一说:23×2可以用哪些方法来计算?”引导学生回顾口算和连加法的计算方法,如23×2 = 20×2 + 3×2 = 40 + 6 = 46,或者23 + 23 = 46。
(3) 教师说:“今天我们来尝试一下用竖式计算。”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4) 教师展示生活中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实例图片,如购买多个相同物品的总价问题,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用数学方法解决这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交流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类似乘法问题,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想法。
(6) 教师巡视各小组的讨论情况,倾听学生的发言,适时给予指导和启发,引导学生关注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7) 教师请小组代表进行汇报,总结小组讨论的结果,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补充,强调乘法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8) 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小游戏,如“乘法接龙”,让学生依次说出一个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算式并口算结果,活跃课堂气氛,巩固旧知。 1. 进行口算练习并回答问题。
2. 回顾23×2的计算方法。
3. 观察生活实例,思考乘法问题。
4. 参与小组讨论和“乘法接龙”游戏。
评价任务 口算准确:☆☆☆
方法回顾:☆☆☆
讨论参与:☆☆☆
设计意图 通过口算热身,巩固旧知,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引导学生回顾23×2的计算方法,为引入竖式计算做准备。展示生活实例和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感受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知探究 探究24×2的计算方法 情境引入
(1) 教师展示教材第43页例1的情境图,说:“同学们,看这幅图,一盒彩笔24支,2盒彩笔一共多少支?”引导学生寻找已知条件,明确问题是求2个24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即24×2。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24的组成,提问:“24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让学生回答24 = 20 + 4。
(3) 教师说:“我们可以先算4×2,再算20×2,最后将两次相乘的积相加。”引导学生进行口算,即20×2 = 40,4×2 = 8,40 + 8 = 48。
(4) 教师展示小棒,通过摆小棒的方式直观地演示24×2的计算过程。先摆2捆(每捆10根)和4根小棒表示24,再摆同样的一份,然后分别计算2个4根和2个2捆小棒的数量,最后合起来,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计算原理。
(5) 教师说:“口算过程还可以用竖式表示。”在黑板上写出竖式: ``` 2 4 × 2 8 ……4×2 4 0 ……20×2个十 4 8 ……40 + 8 ``` 讲解每一步的含义,强调数位对齐和积的位置。
(6) 教师展示简便写法的竖式: ``` 2 4 × 2 4 8 ``` 说明简便写法是将分步计算的结果合并,让学生理解简便写法的原理和优点。
(7) 教师总结列竖式计算的方法:“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乘起,注意确定好积的位置;③乘积相加。”并通过在黑板上标注和强调,让学生牢记计算步骤。
(8) 教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用竖式计算24×2,然后请几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竖式,教师进行点评和纠正,确保学生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1. 观察情境图,分析问题并列出算式。
2. 参与口算过程,理解计算原理。
3. 观察小棒演示,增强直观理解。
4. 学习竖式计算方法并进行练习。
评价任务 算式列出:☆☆☆
口算理解:☆☆☆
竖式掌握:☆☆☆
设计意图 通过创设购买彩笔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乘法的应用。利用口算、摆小棒和竖式计算等多种方式,从直观到抽象,逐步引导学生理解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和算理。
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 巩固应用
(1) 教师展示练习题:“34×2 12×4 312×3 211×4”,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给予纠正。
(2) 教师请几位学生上台板演,展示自己的计算过程,其他学生进行观察和评价,教师对板演的学生进行点评,强调计算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
(3) 教师展示教材第43页“做一做”的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桌之间互相检查,交流计算过程和结果。
(4) 教师展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13元一个的文具盒,买3个多少钱?”“21元一个的玩具熊,买2个多少钱?”等,让学生用所学的乘法知识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竞赛,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完成一组练习题,看哪个小组做得又快又准,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积极性。
(6) 教师对小组竞赛的结果进行评价和总结,表扬表现优秀的小组,鼓励其他小组继续努力。
(7) 教师展示一些容易出错的竖式计算题目,让学生找出错误并改正,加深学生对计算方法和算理的理解。
(8) 教师让学生自己编写一道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题目,并在小组内交流解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交流能力。 1. 完成基础竖式计算练习。
2. 上台板演并接受评价。
3.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 参与小组竞赛和编写题目。
评价任务 计算准确:☆☆☆
问题解决:☆☆☆
竞赛表现:☆☆☆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学生对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笔算方法的掌握,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小组竞赛和编写题目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交流能力。
拓展提升 拓展应用 深化理解
(1) 教师展示题目:“在方框里填上合适的数。 ``` □ 3 × 3 6 □ ``` 让学生思考如何根据乘法的计算方法确定方框里的数,引导学生从个位开始分析,3×□ = 6,所以个位方框填2,再计算十位3×3 = 9,所以十位方框填9。
(2) 教师展示更复杂的题目: ``` □ 1 3 × 3 □ 3 □ ``` 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解答,然后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3) 教师展示实际生活中的拓展问题,如“动物园有一只东北虎重213千克,一头北极熊的体重是东北虎的3倍。这头北极熊有多重?”让学生用竖式计算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交流自己在解决拓展问题时的思路和遇到的困难,鼓励学生互相帮助,共同解决问题。
(5) 教师巡视各小组的讨论情况,倾听学生的发言,适时给予指导和启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
(6) 教师请小组代表进行汇报,总结小组讨论的结果,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补充,强调解决拓展问题的关键方法和思路。
(7) 教师展示一些拓展性的乘法问题,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解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
(8) 教师对学生的解答情况进行评价和总结,表扬表现优秀的学生,鼓励其他学生继续挑战更高难度的问题。 1. 完成填数练习,思考解题方法。
2. 解决实际拓展问题。
3. 参与小组讨论和交流。
4. 自主选择拓展问题解答。
评价任务 填数正确:☆☆☆
问题解决:☆☆☆
讨论参与:☆☆☆
设计意图 通过拓展练习,加深学生对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笔算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小组讨论和自主选择问题解答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堂总结 知识回顾
(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提问:“今天学习了什么?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是什么?”让学生总结所学知识。
(2) 教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本节课中的学习收获和遇到的困难,说:“大家可以说一说在学习过程中,你觉得哪个地方比较难理解,是怎么解决的。”激发学生的反思和表达能力。
(3)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补充,强调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笔算方法的关键步骤和算理,如“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注意积的位置,最后将乘积相加”。
(4)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说:“课后请大家完成教科书上相关的练习题,并且思考一下如果是多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情况,应该怎么计算。”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5) 教师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发现更多的乘法问题,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 教师对学生在本节课的表现进行评价,表扬表现优秀的学生,鼓励其他学生继续努力。
(7)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情况,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8) 教师宣布下课,结束本节课的教学。 1. 回顾本节课内容,总结所学知识。
2. 分享学习收获和困难。
3. 记录课后作业。
4. 倾听教师评价和鼓励。
评价任务 知识总结:☆☆☆
收获分享:☆☆☆
作业接受:☆☆☆
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鼓励学生分享收获和困难,培养学生的反思和表达能力。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
1. 完成教科书上第46页“练习九”的相关练习题。
2. 用竖式计算:32×3,212×4,431×2。
3. 解决问题:一个书包23元,买2个书包多少钱?
拓展作业
1. 在方框里填上合适的数: ``` □ 2 × 4 □ 8 ``` 2. 编写一道生活中的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实际问题,并解答。
板书设计
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
例:24×2 = 48
口算:24 = 20 + 4,20×2 = 40,4×2 = 8,40 + 8 = 48
竖式: ``` 2 4 × 2 8 ……4×2 4 0 ……20×2个十 4 8 ……40 + 8 ``` 简便写法: ``` 2 4 × 2 4 8 ``` 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积相加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通过创设购买彩笔的情境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 运用口算、摆小棒和竖式计算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从直观到抽象,逐步引导学生理解算理和掌握笔算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 组织小组讨论和竞赛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和竞争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不足之处
1. 在讲解竖式计算的算理时,部分学生理解不够透彻,可能是讲解方式不够生动形象,需要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
2. 在小组竞赛活动中,个别小组的纪律不够好,影响了活动的效果,需要加强课堂组织和管理。
3. 拓展练习的难度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较大,导致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练习的难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