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的笔算》第2课时教案
学科 数学 年级册别 三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笔算乘法
教材 人教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2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在学生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笔算的基础上教学的,是乘法笔算的进一步深化。它为后续学习连续进位乘法和多位数乘法奠定基础,在乘法运算体系中至关重要。
学情分析
学生已具备不进位乘法笔算基础,但理解进位算理和处理进位问题有难度。他们思维依赖直观,需借助实例和操作理解进位过程。部分学生易遗忘进位或进位处理错误。
课时教学目标
观察现实世界
1. 观察生活中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的实际问题,发现其特点。
2. 观察进位乘法的竖式计算过程,找出进位的关键节点。
思考现实世界
1. 思考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理解进位的原理。
2. 思考进位与不进位乘法的联系与区别,总结计算规律。
表达现实世界
1. 能用准确语言描述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的笔算过程和进位方法。
2. 能够与他人交流分享解决进位乘法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
2. 理解不连续进位乘法的算理。
3. 能正确进行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的笔算。
难点
1. 理解不连续进位的原理,准确处理进位问题。
2. 对比进位和不进位乘法,总结计算规律。
3.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进位乘法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讲授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竖式计算卡片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导入 旧知巩固
(1) 教师展示题目:“列竖式计算34×2和312×3。”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回顾不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教师巡视,观察学生的计算情况。
(2) 教师请两位学生上台板演,展示计算过程。其他学生进行观察,教师对板演的学生进行点评,强调不进位乘法的关键步骤,如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等。
(3) 教师提问:“笔算时要注意什么?”引导学生总结不进位乘法的计算要点,为学习进位乘法做铺垫。
(4) 教师展示一些不进位乘法的口算题,如23×2、42×2等,让学生快速口算,巩固旧知,提高计算速度。
(5)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让学生互相检查练习本上的计算结果,交流计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注意事项,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6) 教师巡视各小组的交流情况,倾听学生的发言,适时给予指导和启发,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不进位乘法的笔算方法。
(7) 教师展示生活中不进位乘法的实例,如“每个本子2元,买34个本子多少钱?”让学生用乘法知识解决问题,感受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8)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和总结,强调乘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性,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的笔算。 1. 进行不进位乘法的竖式计算和口算练习。
2. 上台板演并接受评价。
3. 参与小组交流,总结不进位乘法要点。
4. 用乘法知识解决生活实例问题。
评价任务 计算准确:☆☆☆
板演规范:☆☆☆
交流积极:☆☆☆
设计意图 通过复习不进位乘法的笔算和口算,巩固旧知,为学习进位乘法奠定基础。组织小组交流和解决生活实例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应用意识,自然引出新课。
新知探究 探究16×3的计算方法 情境引入
(1) 教师展示教材第44页例2的情境图,说:“同学们,看这幅图,一套连环画16本,王老师买了3套,一共是多少本?”引导学生寻找已知条件,明确问题是求3个16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即16×3。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16的组成,提问:“16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让学生回答16 = 10 + 6。
(3) 教师说:“我们可以先算6×3,再算10×3,最后将两次相乘的积相加。”引导学生进行口算,即6×3 = 18,10×3 = 30,30 + 18 = 48。
(4) 教师展示小棒,通过摆小棒的方式直观地演示16×3的计算过程。先摆1捆(10根)和6根小棒表示16,再摆同样的两份,然后分别计算3个6根和3个1捆小棒的数量,最后合起来,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计算原理。
(5) 教师说:“这个过程可以用竖式表示。”在黑板上写出竖式: ``` 1 6 × 3 1 8 ……6×3 3 0 ……10×3 4 8 ``` 讲解每一步的含义,强调个位相乘满十要向十位进位。
(6) 教师展示简便写法的竖式: ``` 1 6 × 3 4 8 ``` 说明简便写法是将分步计算的结果合并,同时详细讲解进位的过程:“3乘个位上的6得18,在积的个位上写8,向十位上进1。3乘十位上的1得3,加上进上来的1得4,表示4个十,在积的十位上写4。”
(7) 教师提问:“为什么计算乘法时要先从个位乘起,而不从高位乘起呢?”引导学生对比两种计算顺序,通过举例说明从高位乘起在进位时会比较麻烦,从而让学生理解从个位乘起的合理性。
(8) 教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用竖式计算16×3,然后请几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竖式,教师进行点评和纠正,确保学生掌握进位乘法的竖式写法和计算方法。 1. 观察情境图,分析问题并列出算式。
2. 参与口算过程,理解计算原理。
3. 观察小棒演示,增强直观理解。
4. 学习竖式计算方法,理解进位过程并进行练习。
评价任务 算式列出:☆☆☆
口算理解:☆☆☆
竖式掌握:☆☆☆
设计意图 通过创设购买连环画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进位乘法的应用。利用口算、摆小棒和竖式计算等多种方式,从直观到抽象,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进位乘法的算理和笔算方法。
对比探究 对比进位与不进位乘法 异同分析
(1) 教师展示进位乘法16×3和不进位乘法24×2的竖式,说:“我们来对比一下进位和不进位的笔算乘法,看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竖式。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教师巡视各小组的讨论情况,倾听学生的发言,适时给予指导和启发。
(3) 教师请小组代表进行汇报,总结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补充,明确相同点:“都是用一位数依次乘多位数的每一位,都是先算个位再算十位,乘到哪一位,就把积写在那一位下面。”不同点:“进位乘法个位相乘满十要向十位进位,十位上的数先乘一位数再加上进位的数。”
(4) 教师通过在黑板上对比两个竖式的计算过程,再次强调进位和不进位乘法的区别和联系,让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
(5) 教师展示一些类似的进位和不进位乘法的竖式,让学生进行判断和分析,巩固对进位和不进位乘法异同点的理解。
(6)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抢答活动,教师出示算式,让学生快速判断是进位乘法还是不进位乘法,提高学生的反应能力和对进位乘法的敏感度。
(7) 教师让学生自己举例,分别写出一个进位乘法和不进位乘法的算式,并进行计算,加深对两种乘法的理解和掌握。
(8) 教师对学生的举例和计算进行评价和总结,强调在计算时要注意进位问题,确保计算的准确性。 1. 观察两个竖式,思考异同点。
2. 参与小组讨论,交流发现。
3. 参与抢答活动,判断乘法类型。
4. 自己举例并计算,巩固知识。
评价任务 观察分析:☆☆☆
讨论参与:☆☆☆
举例计算:☆☆☆
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进位和不进位乘法,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两种乘法的异同点,加深对进位乘法算理的理解,总结计算规律,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课堂练习 巩固应用 技能提升
(1) 教师展示教材第44页“做一做”第1题:“27×2、451×5、421×3、253×2”,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给予纠正。
(2) 教师请几位学生上台板演,展示自己的计算过程,其他学生进行观察和评价,教师对板演的学生进行点评,强调进位乘法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如进位的标记、积的位置等。
(3) 教师展示教材第44页“做一做”第2题:“39×2、41×8、52×4、27×4”等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桌之间互相检查,交流计算过程和结果,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自我检查能力。
(4) 教师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一名快递员平均每天投递121件快递,6天能投递多少件快递?”让学生用所学的进位乘法知识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竞赛,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完成一组练习题,看哪个小组做得又快又准,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积极性。
(6) 教师对小组竞赛的结果进行评价和总结,表扬表现优秀的小组,鼓励其他小组继续努力。
(7) 教师展示一些容易出错的题目,如个位相乘满几十但进位错误的题目,让学生找出错误并改正,加深学生对进位乘法计算方法和算理的理解。
(8) 教师让学生自己编写一道生活中的进位乘法实际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解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 1. 完成教材上的竖式计算练习。
2. 上台板演并接受评价。
3.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 参与小组竞赛和编写题目。
评价任务 计算准确:☆☆☆
问题解决:☆☆☆
竞赛表现:☆☆☆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巩固学生对进位乘法笔算方法的掌握,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小组竞赛和编写题目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合作学习能力。
拓展提升 拓展应用 思维深化
(1) 教师展示题目:“如果图中涂色部分表示116,那么空白部分表示多少?整个图形表示多少?”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找出解题思路。
(2) 教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尝试解答,然后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3) 教师展示题目:“在□里添上合适的数。1□×5 = 1□5”,让学生思考如何根据乘法的计算方法和进位规则确定□里的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和解题思路,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巡视各小组的讨论情况,倾听学生的发言,适时给予指导和启发。
(5) 教师请小组代表进行汇报,总结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补充,强调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要根据乘法的计算规则和进位情况进行分析。
(6) 教师展示一些更复杂的拓展题目,如多位数乘一位数且有多次进位的题目,让学生挑战自我,提高学生的综合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7) 教师对学生的解答情况进行评价和总结,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和挑战,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8) 教师让学生在课后继续思考和探索类似的拓展问题,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空间。 1. 分析拓展题目,尝试解答。
2. 参与小组讨论,交流思路。
3. 挑战复杂题目,提高能力。
4. 课后继续探索拓展问题。
评价任务 分析解答:☆☆☆
讨论参与:☆☆☆
挑战表现:☆☆☆
设计意图 通过拓展提升练习,加深学生对进位乘法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综合计算能力和创新意识。小组讨论和挑战复杂题目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发展空间。
课堂总结 知识回顾
(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提问:“今天学习了什么?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是什么?进位时要注意什么?”让学生总结所学知识。
(2) 教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本节课中的学习收获和遇到的困难,说:“大家可以说一说在学习过程中,你觉得哪个地方比较难理解,是怎么解决的。”激发学生的反思和表达能力。
(3)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补充,强调进位乘法的关键步骤和算理,如“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哪一位相乘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前一位的乘积要加上进位的数再写下来”。
(4)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说:“课后请大家完成教科书上相关的练习题,并且思考一下如果是连续进位的情况,应该怎么计算。”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5) 教师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发现更多的进位乘法问题,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 教师对学生在本节课的表现进行评价,表扬表现优秀的学生,鼓励其他学生继续努力。
(7)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情况,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8) 教师宣布下课,结束本节课的教学。 1. 回顾本节课内容,总结所学知识。
2. 分享学习收获和困难。
3. 记录课后作业。
4. 倾听教师评价和鼓励。
评价任务 知识总结:☆☆☆
收获分享:☆☆☆
作业接受:☆☆☆
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鼓励学生分享收获和困难,培养学生的反思和表达能力。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
1. 完成教科书上第44页“做一做”和相关练习题。
2. 用竖式计算:23×4,152×3,37×2。
3. 解决问题:每个书包32元,买5个书包多少钱?
拓展作业
1. 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 1 □ × 6 □ 8 ``` 2. 编写一道生活中的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的实际问题,并解答。
板书设计
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连续进位)的笔算
例:16×3 = 48
口算:16 = 10 + 6,6×3 = 18,10×3 = 30,30 + 18 = 48
竖式: ``` 1 6 × 3 1 8 ……6×3 3 0 ……10×3 4 8 ``` 简便写法: ``` 1 6 × 3 4 8 ``` 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满几十进几
进位与不进位对比:
相同点:一位数依次乘每一位,先个位后十位
不同点:进位乘法个位满十向十位进,十位加进位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通过创设购买连环画和快递投递等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学习进位乘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 运用口算、摆小棒和竖式计算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从直观到抽象,逐步引导学生理解进位乘法的算理和笔算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竞赛和交流等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竞争意识和表达能力。
不足之处
1.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部分小组的讨论不够深入,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进一步加强引导和组织。
2. 对于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在理解进位原理和处理进位问题时仍存在困难,需要在课后进行个别辅导。
3. 课堂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导致拓展提升部分的讲解时间略显紧张,学生的思维拓展受到一定限制。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