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第1课时《线段、射线、直线》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单元 第1课时《线段、射线、直线》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9.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9-18 08:51: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线段、射线、直线》第1课时教案
学科 数学 年级册别 三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线与角
教材 人教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是学生学习线和角知识的起始课。它为后续学习角的概念、角的度量等知识奠定基础。教材通过生活实例引入,让学生直观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形象思维为主,对直观事物感兴趣。他们在生活中接触过线,但对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特征和区别缺乏深入理解。教学中需结合实例和操作,帮助他们掌握知识。
课时教学目标
观察现实世界
1. 观察生活中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实例,如拉紧的线、光束等。
2. 观察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图形,发现它们的特征。
思考现实世界
1. 思考线段、射线和直线的联系与区别,理解它们的延伸情况。
2. 思考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的原理,并能运用其解决简单问题。
表达现实世界
1. 能用准确语言描述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特征和表示方法。
2. 能够与他人交流分享解决与线段、射线和直线相关问题的思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掌握它们的特征和表示方法。
2. 理解线段、射线和直线的联系与区别。
3. 知道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并能运用其解决简单问题。
难点
1. 体会射线和直线的无限延伸性。
2. 准确区分线段、射线和直线。
3. 运用“两点间线段最短”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讲授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直尺、圆规、绳子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堂导入 情境引入
(1) 教师展示生活中包含各种线的画面,如拉紧的线、绷紧的弦等,提问:“找一找,画面里藏着哪些线?这些线有什么共同的名字?”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思考问题。
(2) 教师进一步提问:“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引导学生发现这些线都是直的,两端都是固定的,从而引出线段的概念。
(3) 教师讲解:“像这样直的,有两个端点的线就是线段。为了表述方便,可以用字母来表示线段,比如线段AB或线段BA。”同时在黑板上画出线段并标注字母。
(4) 教师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可以看作线段,加深学生对线段的认识。
(5) 教师提问:“怎样画一条线段呢?”引导学生思考画线段的方法,强调要画出两个端点。
(6) 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画线段的过程,边画边讲解:“先确定两个端点,然后用直尺把这两个端点连接起来,就画出了一条线段。”
(7) 教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条线段,并同桌之间互相检查,看是否画对。
(8) 教师总结:“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可以量出长度,长度是有限的。” 1. 观察画面,寻找线并思考问题。
2. 说出生活中线段的实例。
3. 思考并学习画线段的方法。
4. 在练习本上画线段并同桌互查。
评价任务 观察准确:☆☆☆
举例合理:☆☆☆
画图规范:☆☆☆
设计意图 通过展示生活画面,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引出线段的概念。让学生举例和画线段,加深对线段特征的理解和掌握。
探究射线和直线 知识拓展 深入探究
(1)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条线段AB,然后说:“如果把线段向一端无限延伸,会得到什么呢?”引导学生思考并想象。
(2) 教师讲解:“把线段向一端无限延伸,就得到一条射线。射线有一个端点,无限长。可以用它的一个端点和它上面的另一点来表示,比如射线AB。”同时在黑板上画出射线并标注。
(3) 教师提问:“生活中哪些事物可以看作射线呢?”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如光束等,加深对射线的认识。
(4) 教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条射线,教师巡视指导,强调要画出一个端点。
(5) 教师再次在黑板上画出线段AB,提问:“如果把线段向两端无限延伸,又会得到什么呢?”引导学生思考。
(6) 教师讲解:“把线段向两端无限延伸,就得到一条直线。直线没有端点,无限长。可以用直线上任意两个点来表示,也可以用小写字母来表示,比如直线AB或直线l。”同时在黑板上画出直线并标注。
(7) 教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条直线,教师巡视观察,提醒学生直线没有端点。
(8) 教师提问:“从一点出发,可以画多少条射线?”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然后教师总结:“从一点出发,可以画无数条射线。” 1. 思考线段延伸后得到的图形。
2. 说出生活中射线的实例。
3. 在练习本上画射线和直线。
4. 思考并回答从一点出发可画射线的数量。
评价任务 思考积极:☆☆☆
举例恰当:☆☆☆
画图正确:☆☆☆
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学生想象线段的延伸情况,引出射线和直线的概念。让学生举例、画图和思考问题,加深对射线和直线特征的理解。
比较线段、射线和直线 归纳总结 对比分析
(1)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图形,提问:“线段、射线与直线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引导学生观察图形,思考问题。
(2)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巡视各小组,倾听学生的讨论,适时给予指导。
(3) 教师请小组代表发言,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补充,总结出它们的联系和区别:“直线和射线都可以无限延伸,线段可以量出长度。线段有两个端点,直线没有端点,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它们都是直的,线段和射线都是直线的一部分。”
(4) 教师展示表格: |名称|图形|端点数|延伸情况及长度|表示方法| | ---- | ---- | ---- | ---- | ---- | |线段|A B|2|不能延伸,可以测量|线段AB或线段BA| |射线|A B|1|一端延伸,不能测量|射线AB| |直线|A B|0|两端延伸,不能测量|直线AB或直线BA,直线l| 并引导学生填写表格,进一步梳理它们的特征和表示方法。
(5) 教师让学生说一说通过填写表格,对线段、射线和直线的认识有了哪些加深。
(6) 教师提问:“现在你能准确区分线段、射线和直线了吗?”然后展示一些图形,让学生判断哪些是线段、哪些是射线、哪些是直线,巩固学生的认识。
(7) 教师总结:“通过比较,我们更清楚地认识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特征和区别,以后在生活和学习中就能准确地运用它们了。”
(8) 教师布置一个小任务:让学生用线段、射线和直线设计一个简单的图案,并与同桌交流自己设计的图案中哪些部分是线段、射线和直线。 1. 观察图形,思考联系与区别。
2. 参与小组讨论并汇报结果。
3. 填写表格,加深认识。
4. 设计图案并与同桌交流。
评价任务 讨论积极:☆☆☆
表格填写:☆☆☆
图案设计:☆☆☆
设计意图 通过对比分析和小组讨论,让学生归纳总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联系与区别。填写表格和判断图形,巩固学生的认识。设计图案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探究两点间线段最短 实际应用 原理探究
(1) 教师展示教材第62页的情境图,说:“小明上学有3条路线,①小明家 - 邮局 - 学校,②小明家 - 学校,③小明家 - 商店 - 学校。哪条路最近呢?请同学们先观察一下,然后说一说你判断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思考问题。
(2) 教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判断方法,然后请小组代表发言。可能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第①、③两条路是弯的,第②条路是直的,所以判断第②条路最近。
(3) 教师说:“我们可以用测量的方法来验证一下。”然后教师拿出绳子和直尺,演示测量第③条曲线的方法:用绳子先绕曲线,然后把绳子展开,用直尺测量绳子的长度。同时让学生在练习本上测量第①、②条路线的长度。
(4) 教师展示测量结果:①号路线长8厘米多,②号路线长不到8厘米,③号路线长超过10厘米,得出第②条路最近的结论。
(5) 教师总结:“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这条线段的长度叫作两点间的距离。”并在黑板上写下这个结论。
(6) 教师展示一些生活中运用“两点间线段最短”原理的例子,如运动员跑步的直道、架桥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这个原理的应用。
(7) 教师提出问题:“李叔叔要从家去超市,走哪条路最近呢?”并展示相关情境图,让学生运用所学原理解决问题。
(8) 教师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两点间线段最短”的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应用能力。 1. 观察情境图,思考哪条路最近及判断方法。
2. 参与小组交流并汇报。
3. 学习测量曲线长度的方法并测量路线长度。
4. 运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并举例。
评价任务 观察判断:☆☆☆
测量操作:☆☆☆
应用举例:☆☆☆
设计意图 通过创设小明上学的情境,引导学生探究两点间线段最短的原理。通过测量和实例展示,让学生验证和体会这个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和举例活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课堂练习 巩固提升 能力强化
(1) 教师展示题目:“下面的图形,哪些是直线?哪些是射线?哪些是线段?”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进行判断并标注,巩固对线段、射线和直线的认识。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2) 教师展示题目:“按要求画一画。(1)画出线段CD。(2)画出射线DA。(3)过点B能画出几条直线?过A、B两点呢?”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图并回答问题,强化学生的画图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3) 教师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画图和答案,教师进行点评,强调画图的规范和注意事项。
(4) 教师展示题目:“判断。(1)每箱牛奶32元,买8箱,带240元够用。( )(2)电影票8元/张,李老师买49张,带400元够用。( )”让学生思考并判断对错,说明理由,巩固学生对估算和实际应用的理解。
(5)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竞赛,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完成一组练习题,看哪个小组做得又快又准,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积极性。
(6) 教师对小组竞赛的结果进行评价和总结,表扬表现优秀的小组,鼓励其他小组继续努力。
(7) 教师展示一些拓展性的题目,如“在直线l上有A、B、C三个点,以点A为一个端点的线段有几条?用字母表示出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思考和解答,拓展学生的思维。
(8) 教师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完成判断和画图练习。
2. 上台展示并接受点评。
3. 参与小组竞赛。
4. 交流练习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评价任务 判断准确:☆☆☆
画图规范:☆☆☆
竞赛表现:☆☆☆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类型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线段、射线和直线的认识和应用能力。小组竞赛和拓展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课堂总结 知识回顾
(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线段、射线和直线有什么特征和区别?两点间线段最短的原理是什么?”让学生总结所学知识。
(2) 教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本节课中的学习收获和遇到的困难,说:“大家可以说一说在学习过程中,你觉得哪个地方比较难理解,是怎么解决的。”激发学生的反思和表达能力。
(3)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补充,强调本节课的重点知识:“我们认识了线段、射线和直线,掌握了它们的特征、表示方法和联系区别。知道了两点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这条线段的长度就是两点间的距离。”
(4)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分别画一条线段、射线和直线,并把它们命名。完成教科书上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教师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发现更多与线段、射线和直线相关的事物,提高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6) 教师对学生在本节课的表现进行评价,表扬表现优秀的学生,鼓励其他学生继续努力。
(7)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情况,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8) 教师宣布下课,结束本节课的教学。 1. 回顾本节课内容,总结所学知识。
2. 分享学习收获和困难。
3. 记录课后作业。
4. 倾听教师评价和鼓励。
评价任务 知识总结:☆☆☆
收获分享:☆☆☆
作业接受:☆☆☆
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鼓励学生分享收获和困难,培养学生的反思和表达能力。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
1. 分别画一条线段、射线和直线,并把它们命名。
2. 完成教科书上第62页相关的练习题。
3. 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事物可以看作线段、射线和直线。
拓展作业
1. 用线段、射线和直线设计一个复杂的图案,并标注出其中的线段、射线和直线。
2. 思考:如果在一个平面上有三个点,经过其中任意两点画直线,最多可以画几条?
板书设计
线段、射线、直线
一、线段
特征:直的,两个端点,可测量
表示:线段AB
二、射线
特征:直的,一个端点,一端无限延伸
表示:射线AB
三、直线
特征:直的,无端点,两端无限延伸
表示:直线AB,直线l
四、联系与区别
都是直的,线段和射线是直线一部分
五、两点间线段最短
两点间线段长度叫距离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通过生活实例引入线段、射线和直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直观感受它们的特征。
2.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测量和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运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射线和直线的无限延伸性以及测量曲线长度的方法。
不足之处
1. 在讲解射线和直线的无限延伸性时,部分学生理解仍有困难,需要进一步举例和引导。
2. 小组讨论过程中,个别小组的讨论秩序较乱,需要加强组织和引导。
3. 课堂练习时间略显紧张,部分拓展性题目学生没有足够时间思考和解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