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第3课时《角的认识》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单元 第3课时《角的认识》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9.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9-18 08:53: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角的认识》第1课时教案
学科 数学 年级册别 三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角的认识
教材 人教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线和角”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角的认识是学习几何图形的重要基础,为后续学习角的度量、分类等知识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对直观事物感兴趣。他们在生活中对角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角的数学概念缺乏准确理解。教学中需结合生活实例,通过直观操作和观察比较,帮助学生建立角的正确表象。
课时教学目标
观察现实世界
1. 观察生活中各种角的实例,如剪刀、扇子等,初步感知角的特征。
2. 观察角的图形,发现角的组成和特点。
思考现实世界
1. 思考角的定义,理解角是由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
2. 思考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理解角的大小只与两条边的张口有关。
表达现实世界
1. 能用准确语言描述角的组成、符号和表示方法。
2. 能够与他人交流分享角的大小比较方法和画角的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形成角的正确表象,认识角的组成、符号和表示方法。
2. 会用尺子画角。
3. 理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张口有关。
难点
1. 感受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长短无关。
2. 用准确语言描述角的概念和大小比较方法。
3. 建立角的空间观念。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讲授法、情境探究法、实践操作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扇子、三角板、直尺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堂导入 情境引入
(1) 教师说:“同学们,老师布置的作业是预习角。有的同学说牛角、眼角,其实这些都不是数学概念的角。那你们知道什么是数学中的角吗?”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
(2) 教师展示生活中含有角的图片,如剪刀、钟面、三角板等,说:“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各种角。大家仔细观察这些图片,看看能不能找到角。”引导学生观察图片。
(3) 教师提问:“这些角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让学生初步思考角的特征。
(4) 教师展示一些角的图形,说:“这些图形都是角。我们一起来仔细观察一下。”引导学生观察角的图形。
(5) 教师指着一个角,说:“大家看,这个角有一个点和两条线。这个点就是角的顶点,这两条线就是角的边。”讲解角的组成。
(6) 教师让学生在自己的身体上找一找角,如手指间的角、膝盖弯曲形成的角等,加深对角的认识。
(7) 教师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有角呢?”让学生举例,进一步感受角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8)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就来深入学习角的知识。”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1. 思考数学中角的概念。
2. 观察图片,寻找角。
3. 在身体上找角并举例。
4. 倾听教师总结。
评价任务 思考积极:☆☆☆
观察仔细:☆☆☆
举例丰富:☆☆☆
设计意图 通过生活实例和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感知角的特征,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探究角的定义和组成 知识讲解 角的定义
(1)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角,说:“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作角。”并在图上标注顶点和边。
(2) 教师强调:“这里的点就是角的顶点,两条射线就是角的边。角的两条边是射线,是可以向一端无限延伸的。”加深学生对角的定义的理解。
(3) 教师展示不同开口方向和边长短的角,说:“大家看,虽然这些角的开口方向和两条边的长短不同,但是它们都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让学生观察并发现角的共同特点。
(4) 教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几个角,并同桌之间互相指出角的顶点和边。
(5) 教师提问:“角有几个顶点和几条边呢?”让学生回答,巩固对角的组成的认识。
(6) 教师讲解角的符号:“角通常用符号‘∠’来表示,读作‘角’。”并在黑板上写出角的符号。
(7) 教师介绍角的表示方法:“角可以用两种方法表示。一种是用数字表示,如∠1,读作角1;另一种是用三个大写字母表示,如∠ABC或∠B,读作角ABC或角B。”同时在黑板上进行示范。
(8) 教师让学生用符号和表示方法表示自己画的角,并与同桌交流。 1. 观察教师画角,理解角的定义。
2. 在练习本上画角并同桌互指顶点和边。
3. 回答角的顶点和边的数量。
4. 用符号和表示方法表示角并交流。
评价任务 理解准确:☆☆☆
画图规范:☆☆☆
表示正确:☆☆☆
设计意图 通过教师讲解、画图和学生实践,让学生理解角的定义、组成、符号和表示方法,建立角的正确概念。
探究角的大小 实验探究 角的大小
(1) 教师拿出一把扇子,慢慢打开,说:“大家看,扇子打开的过程中,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引导学生观察角的大小变化。
(2) 教师提问:“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呢?是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有关,还是与两条边的张口有关呢?”引发学生的思考。
(3) 教师展示两个角,一个角的边短但张口大,另一个角的边长但张口小,让学生猜测哪个角大。
(4) 教师讲解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可以用叠合法,把角1放在角2上面,使两个角的顶点和一条边重合,看另一条边的位置。如果另一条边也重合,那么∠1 = ∠2;如果角1的另一条边在角2的另一条边的外面,那么∠1 > ∠2;如果角1的另一条边在角2的另一条边的里面,那么∠1 < ∠2。”并进行示范操作。
(5) 教师让学生用三角板上的角和自己画的角进行比较,感受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6) 教师总结:“角的大小与角两条边的长短无关,只与角的两条边的张口有关。角的两条边张口越大,角越大;张口越小,角越小。”
(7) 教师让学生用活动角(用两根硬纸条钉在一起做成),通过改变两条边的张口大小,感受角的大小变化。
(8) 教师提问:“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能说明角的大小与张口有关呢?”让学生举例,加深对这一概念的理解。 1. 观察扇子打开时角的变化。
2. 猜测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3. 用叠合法比较角的大小。
4. 用活动角感受角的大小变化并举例。
评价任务 观察敏锐:☆☆☆
猜测合理:☆☆☆
操作熟练:☆☆☆
设计意图 通过实验探究和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张口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掌握角的大小比较方法。
学习画角 技能学习 画角方法
(1) 教师说:“我们已经认识了角,那怎样画一个角呢?”引导学生思考画角的方法。
(2) 教师讲解画角的步骤:“第一步,先画一个点,这个点就是角的顶点。”并在黑板上示范画点。
(3) 教师接着说:“第二步,以这个点为顶点,借助尺子向任意方向画一条笔直的线,这条线就是角的一条边。”并进行示范。
(4) 教师说:“第三步,再以这个点为顶点,借助尺子向另一个方向画一条笔直的线,这条线就是角的另一条边。”完成画角的过程。
(5) 教师强调:“最后就画成一个角啦。画角时要注意用尺子画得笔直。”
(6) 教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个角,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错误。
(7) 教师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画的角,并说一说画角的过程。
(8) 教师对学生的展示进行评价,强调画角的规范和注意事项。 1. 思考画角的方法。
2. 观察教师画角的步骤。
3. 在练习本上画角。
4. 上台展示画角并交流过程。
评价任务 思考积极:☆☆☆
观察仔细:☆☆☆
画图规范:☆☆☆
设计意图 通过教师示范和学生实践,让学生掌握画角的方法和步骤,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课堂练习 巩固提升 能力强化
(1) 教师展示题目:“指一指哪里有角。”让学生在教材第67页“做一做”的图中指出角,巩固对角的认识。
(2) 教师展示题目:“下面的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让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加深对角的特征的理解。
(3) 教师展示题目:“标出下图中的角。”让学生在教材第69页第2题的图中标出角,强化学生对角的识别能力。
(4) 教师展示题目:“数一数下面图形中共有几个角。”让学生思考并回答,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计数能力。
(5) 教师请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练习结果,进行评价和讲解,强调判断角的方法和计数角的技巧。
(6)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竞赛,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完成一组练习题,看哪个小组做得又快又准,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积极性。
(7) 教师对小组竞赛的结果进行评价和总结,表扬表现优秀的小组,鼓励其他小组继续努力。
(8) 教师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完成指角、判断角和标角练习。
2. 数图形中的角。
3. 上台展示练习结果。
4. 参与小组竞赛并交流问题和方法。
评价任务 练习准确:☆☆☆
展示清晰:☆☆☆
竞赛积极:☆☆☆
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类型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角的认识、特征、识别和计数能力。小组竞赛和交流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能力。
课堂总结 知识回顾
(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角有什么组成?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怎样画角?”让学生总结所学知识。
(2) 教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本节课中的学习收获和遇到的困难,说:“大家可以说一说在学习过程中,你觉得哪个地方比较难理解,是怎么解决的。”激发学生的反思和表达能力。
(3)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和补充,强调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张口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画角时要先画顶点,再画两条边。”
(4)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完成教科书上相关的练习题,用身边的物品制作一个角,并测量它的大小。”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教师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发现更多的角,提高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6) 教师对学生在本节课的表现进行评价,表扬表现优秀的学生,鼓励其他学生继续努力。
(7)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情况,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8) 教师宣布下课,结束本节课的教学。 1. 回顾本节课内容,总结所学知识。
2. 分享学习收获和困难。
3. 记录课后作业。
4. 倾听教师评价和鼓励。
评价任务 知识总结:☆☆☆
收获分享:☆☆☆
作业接受:☆☆☆
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鼓励学生分享收获和困难,培养学生的反思和表达能力。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
1. 完成教科书上第67 - 69页相关的练习题。
2. 用身边的物品制作一个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边。
3. 画一个角,并标注出它的符号和表示方法。
拓展作业
1. 用多个角设计一个美丽的图案。
2. 思考:如果一个角的两条边变长了,角的大小会改变吗?为什么?
板书设计
角的认识
一、角的定义
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
二、角的组成
顶点:1个
边:2条
三、角的符号和表示方法
符号:∠
表示:∠1,∠ABC等
四、角的大小
与张口有关,与边长短无关
五、画角步骤
1. 画顶点
2. 画一边
3. 画另一边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 通过生活实例引入角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实践操作法等,让学生在观察、思考、操作中理解和掌握角的知识,教学效果较好。
3. 组织课堂练习和小组竞赛,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巩固了所学知识。
不足之处
1. 在教学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一概念时,部分学生理解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直观演示和实例说明。
2. 小组竞赛中,个别小组的合作不够默契,需要加强小组合作的指导和训练。
3. 课堂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导致部分学生在完成拓展作业时时间紧张。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